要么按照原计划从蜀道驰援成都府,要么灵活变动一下,转道华阳提前做好埋伏,包拯咬了咬牙道:“你确定南蛮撤退的路线会经过华阳?”
狄青点了点头:“华阳古道乃是由南进入成都府的门户不可避让,而两边皆是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悬崖峭壁,山路更是百步九折萦岩峦。”
包拯微微点头:“你需要多少人阻击南蛮?大军必须分出一部分前往驰援成都府,官家交代过了,即便是不能全歼南蛮也要保证成都府的安危!毕竟成都府是川陕之咽喉,兵家之要地,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狄青对苏洵治下的成都府是相当有信心的,从他的上疏就能看出苏老泉对兵事相当精通,何况成都府还有禁军万余人,距离永康军也不远,完全有能力守住成都府,但包拯的担心也是有道理,毕竟永康军不会直接前往成都府而是成为堵住南蛮军向北撤退的楔子。
“要想截断南蛮军,我手中必须要有七千人以上的兵力,还要辅以器械之利,只能分出三千人驰援成都府!”
包拯想都不想的说道:“给我三千人足以,但必须要有陌刀手!”
狄青脸色一变,陌刀手是他的宝贝,也是这次大军出征的试验场,就这样给包拯驰援成都府有些大材小用了些,毕竟城防战不需要破阵……
“军中只有两千的陌刀手,我只能给你五百作为奇兵之用,剩下的皆是神箭手,他们穿着轻便易于在山中穿行,能提高你们的行军速度,没有甲胄重器的拖累应该能很快到达成都府!”
“如此甚好!”
包拯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爽快的让狄青不敢相信,这包拯可是朝中出了名的刚直,他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即便是官家的严旨只要包拯觉得不妥便会耿直的上疏,一点弯弯绕也没有。
今天怎么变得如此好说话了?
狄青佩服这个立朝刚毅包希仁,但和这样刚直的人搭伙却很让人头疼,战场上本就是瞬息万变,一味的刚直只能失去战机,还好包拯在此时妥协了。
一万禁军就因为蜀道的艰难兵分两路,狄青觉得如果能在蜀道上修建公路就不会有这么麻烦的事情,整个计划也会变得天衣无缝。
包拯带着三千人的禁军向成都府前进,狄青的七千禁军则向华阳赶去,他们要在南蛮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埋伏好。
轻装上阵的神箭手的行军速度很快,包拯在副将刘光的帮助下前往成都府,五百人的陌刀手卸去身上的重甲,由马驮着自然不会影响速度,而两千人的神箭手带着都是精良的棘轮弩,备箭五十支的箭壶是他们身上最重的东西。
一路上包拯看到的都是村庄的残垣断壁,但很少发现尸首,这证明在南蛮进攻之前此地的百姓已经撤离,包拯奇怪的挠了挠头,难道成都府早就得到大理国犯边的信息?
不光没有百姓的尸首,就连粮食都是颗粒不存,包拯瞬间就想起坚壁清野之策,难道苏洵早早就做好了南蛮进攻的消息并加以准备,但是谁向他提供的情报?
包拯的逻辑思维很强,简单的线索便能分析出一些常人不会注意的细节,这次大理国对大宋的进犯好像是有人计划好的一样。
南蛮军从建昌府一路向北进攻,沿途的州县根本就没有抵抗,而南蛮军也没有进攻,只是从荒山野岭绕道进攻成都府,显然是想一举拿下府城,而苏洵应该是早就得到消息,对成都府一府之地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没有留下一粒粮食给南蛮军。
这一切就像是大宋和大理商量好的一样,在成都府决战才是双方的目的,可如此一来对大理国一点优势也没有,放弃沿途的州县就等于放弃了后援,即便占下了成都府也没甚的用处啊?
事出有异必有妖!包拯看着近在眼前的成都府微微皱眉,难道背后有一支黑手在推动这次战事的发展?
黑手?!
包拯一惊,普天之下能有这种能力的也只有黑手了,而黑手的主人便是当今圣上!难道是陛下推动了这一切,包拯想不明白,大理对大宋来说没什么用,南蛮之地,化外之民,瘴气横生,有什么好的?
当年太祖玉斧划界就是因为大理山川纵横,不宜攻伐。
如今陛下却要为了攻取这片南蛮之地不惜动用黑手,其中定然有所蹊跷。
包拯不会因为赵祯的行为而怠慢王事,在他看来官家一定有自己的打算,在包拯的心中从未怀疑过赵祯的举动有问题,即便是这场战争是官家蓄意为之的。
毕竟士大夫的责任就要辅佐君王……210181
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
蜀道是相当难走的,这不光对包拯的援军来说,对大理国的南蛮军也是如此。
所谓的南蛮军分为三种,常备军、乡兵和夷卒,其中常备军的人数最少但却最为精锐,而且在大理国的地位也相当高。
这类似于欧洲时期的贵族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就连身体也比其他两军要强壮许多。
剩下的乡兵和夷卒就要差得远,只是在人数上较多而已,但身上穿的几乎是麻布的衣服,在军中也是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且屡受常备军的欺辱,但大理国长时间的氏族统治之下,这种逆来顺受他们已经习惯……
包拯望着眼前被鞭子抽打的夷卒微微摇头,即便是蛮夷也不能当畜生一样驱使,以大宋的繁华都没有驱使蛮族当畜生的先例,而在大理国却理所因当。
人天生就用一种奴性,如果长时间的受到欺压,一部分人会站起反抗,但有更多的人选择逆来顺受。
无论反抗的人成功与失败,他便是英雄!会被后人敬仰!
逆来顺受的人无论做的再好也会被人唾弃,问题就是看谁更有魄力和能力。
头上代表文士的帽子被包拯扔掉,在丛林中穿行戴着直角幞头实在是太碍事了,刘光随手丢了一块破布道:“用这个把头发扎起来,为何监军不着军中铠甲?”
包拯微微脸红:“本官不是武将,穿戴甲胄殊为不便……”
“监军的身体没有俺们壮实,穿上甲胄反而成了拖累,只要有我等在,必会保护好监军的!”
刘光真的很想一巴掌把这个插话的亲卫司老兵给踢出去!
竟说大实话,难道不知文臣最好面子吗?说实话就算了,还非要当着包拯的面说,没瞧见人家的脸都被气黑了吗?!
包拯可是个典型的白面书生,长像是相当的俊雅……此时却变成一张黑脸。
在大宋这样对文人外表要求甚高的王朝中,长得不好看可是很难走上仕途的,当然丁谓那样靠着自己的能力走上高位的也是有的,但绝对不多,朝中的相公们几乎都是白面书生,从过世的王旦,到寇准,再到现在的王曾,那一个不是面如宋玉貌似潘安?
亲卫司的老兵自知说了不该说的话,踮起脚尖悄悄的退走,要不是山下还有大理国的南蛮军,怕是这次自己都不能囫囵个的回去了吧?!
于是,黑脸包龙图的名声在军中不胫而走……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包拯却在小山头上仔细的观察大理国的南蛮军军营和成都府。
入夜的成都府格外寂静,城中看不见一丝光亮,只有城墙上火把通明,把城头照耀的纤毫毕现。
“刘光,你说我们有可能进入成都府吗?”
“不可能,大理的南蛮军把成都府围的是水泄不通,我们虽然人数不多,可也有三千人之众,要想神不知鬼不觉的进入成都府决计不可能!”
包拯长叹一声,他岂能不知刘光说的是对的,可他手中的三千人主要是以手持棘轮弩的神箭手为众,唯一能冲杀的也之后五百身穿板甲手持陌刀的羽林卫了。
用五百人在三万人的包围圈上撕开一个口子,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包拯放下眼前茂盛的杂草转头对刘光道:“有什么办法能和城中的守军联系上,我们现在的位置在城外,只有五百陌刀手能冲杀,完全发挥不出神箭手的优势。”
刘光笑了笑指着军中一个蒙着黑布的笼子道:“当然还是要靠黑手的军鸽了,一路上我可是把它当作宝贝似得伺候嘞!”
包拯眼睛一亮:“如此一来便能和城中的守军互通有无,甚好!”
刘光揭开黑色的笼布,一身翎羽漆黑羽毛上闪烁着油光的军鸽出现在包拯眼前,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生灵却能传递最重要的情报,已经成为大宋军中最重要的一环。
把写好的书信放入信鸽小腿上的竹筒中,包拯胳膊一抬它就扑棱棱的飞起,划过漆黑的夜空直冲向成都府……
苏洵站在城头上不断的督促士兵加固城墙,南蛮军虽然站立不足,可人数众多的他们还是对城墙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女墙,马面等等都已经变成了残垣断壁。
回头望去,城中被各地的百姓挤得慢慢的,坚壁清野虽然能断去敌军的粮食,可一旦城破将会死伤更多的百姓。城中的守军多是从禁军中裁撤下来的老兵,他们是苏洵的信心所在。
禁军中的老兵不再享有禁军的待遇,但却能在成都府发挥最大的余热,他们是赵祯特意从上四军中裁撤下来年龄超老兵,只要过了三十五便是超龄老兵,朝廷将不再花钱养着他们,但地方州府却会继续奉养,只不过兵饷就少了很多。
不是说这些人不能参加战斗,而是赵祯不希望他们和年轻人一样在战场上厮杀。
守卫大宋府城相对来说要清闲许多,并且待遇虽不如禁军却也差不到哪去。
这些老兵的眼中正燃烧着熊熊的火焰,苏洵刚开始见的时候都被吓了一跳,他从未见过这种战争来临前的兴奋,没错就是兴奋!
与城中的新兵相比,这些老兵在得到战争到来的消息后几乎是兴奋的发出嚎叫,仿佛天大的喜事来了似得,战斗的时候即便是和敌人一同坠城,也没有发出惊恐的嚎叫。
负责守城的指挥使姚光一路巡逻过来,大理国的南蛮军不知为何停止了进攻,也许是因为巨大的伤亡比例,要想消灭一个守军,大理人往往要付出三五个人的代价甚至更多,这样的比例使得不把人命当回事的大理人也不肯持续的攻城。
双方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怎么样?苏学士见识到我大宋军汉的坚毅了吧!只要有我们在,成都府就破不了!”
苏洵知道这是姚光在为自己打气,微笑着点了点头道:“难怪官家说保家卫国者,方是大宋好男儿!如今本官算是见识到将士用命的结果,只是援军何时到达?”
姚光笑着递过一个小竹管道,同时踢了一脚身旁好奇的禁军道:“军鸽传来了消息,你自己看看战机如何?”
“战机?什么战机……”
181
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后荣耀()
苏洵话还没说完就被纸条上的内容给惊呆了,包拯居然率领三千人的禁军前来支援?而且就在城外的青城山上!
微微皱眉的对姚光道:“难道还要我守城之军出城击敌人?”
姚光微微点头:“眼前有俩个选择,一是我们守城待援,但眼前的援军只有三千,二是我等出城击敌,有包学士的三千禁军里应外合,应该能给敌军以重创!”
“那如此一来岂不是徒增将士伤亡?”
苏洵的话让姚光哈哈大笑:“这才是死得其所,你不知我守城军与多么渴望战死疆场,这里面可是有不少亲卫司的老兵,官家不希望让我等马革裹尸,岂不知在CD府享福反而比死了还难受。军中的汉子就没有怕死的,战死疆场才是我等的最后归宿,杀气太重的汉子没家没室,死了也不会影响别人,苏知府不要犹豫了吧!”
苏洵一时默然,这些军中的老兵居然为了自己的使命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守城待援,这和文人的舍生证道有何不同?所谓的死得其所也就是这样吧?
苏洵默默的转头挥了挥手,姚光开心的大笑道:“哈哈!儿郎们,家中独子者留下,有家有口的留下,剩下的兄弟随我去汇合援军!”
许多老兵不满的开始叫骂,但都被姚光给踢了回去,独子不征乃是军中的惯例,有家有室的一旦战死整个家庭便失去了顶梁柱,两者皆不可成为这次行动的成员。
姚光知道此战失败没有关系,但如果被京中的老伙计知道自己违反了军中的铁律一定会被官家施以军法。
不能参加出城作战的老兵在听到军令后便不再叫嚣,默默的为袍泽整理起装备,如今大宋的禁军战力相当客观,不光是个人战力的提高,连武器装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没有羽林卫的板甲装备,但冷锻处理过的全身步人甲也是防御卓著,比之南蛮军的装备就像是铜墙铁壁。
“瓜娃子,你这面甲一定要放下去,一旦与敌军交锋必会有流矢划过,面甲不带好小心眼见被射穿!”
“俺当然知道,可带上面甲我就看不囫囵了!”
“你没长耳朵吗?在战场上一定要耳聪目明,注意力集中,守住明台,否则杀红了眼连军令都不顾了!”
“俺又不是新兵蛋子,你和俺说这些干嘛?”
“俺怕你回不来了,别忘了你家还有个瞎眼老娘要养活!”
“不是有俺家兄弟吗?俺可不担心!”
“你家兄弟自己都照顾不周全!”
“那就拜托大哥了!”
“你留着命自己回来照顾你娘吧!”
…………
一帮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兵就这样互相说着诀别的话,姚光喝到:“都他娘的说什么呢?!老子带出去的兵除了几个倒霉被射中面门的,哪个不是囫囵个的回来的?!再说这些小娘子的话可别怪俺赏你们一顿军棍!”
“大风!”
“大风!”
呼喝声再次响起,只不过这次呼声中没有悲壮只有一往无前的气势。
苏洵望着滚滚铁流对姚光微微点头道:“军心可用!”说完便抽出腰上的长剑击打剑鞘道:“岂曰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