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9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沈明文被所有人盯着,脸色不太好看,半晌后一甩袖:“你们想怎样便怎样,我不管今天这事了,既然老幺家出了个状元,现在还为官一方,那就听老幺的,谁让他是状元爹?”

    所有人再看沈明钧,沈明钧根本没胆气发言,倒是旁边的沈明新道:“五弟,你便说句话,沈家到底该聚,还是该散?”

    所有人都等着沈明钧最后拍板。

    以前谁都不在意沈明钧的想法,但现在沈明钧的想法却能左右沈家未来的走向,连沈明钧都没想到自己突然间会成为沈家最具发言权的人,沈明文提醒:“老幺,你可要想清楚……”

    周氏走过去,目光楚楚望着丈夫,其实她自己内心也不知道该聚还是该散,以前她是想早点分家了事,但现在沈家整个大家族都可能以她马首是瞻,这让她非常有成就感。

    但现在沈家是否会让她掌舵,存在疑问。

    沈明钧突然成为众矢之的,一时不太习惯,半晌后才说:“我……我记得娘说过,沈家……不能分!我……我不同意分家!”

    听起来,话说的不如吕氏利索,但这话在沈家却有绝对的权威。

    沈明文夫妇就算再任性,也明白自己要被人养,如果沈家分家,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好处。

    周氏想着能在沈家执掌大权,这会儿也不太赞同分家。

    而各分支的人,则希望依托沈溪和沈元的功名,来帮助家族获得利益,让子弟有个前程,因而也想合在一起。

    看起来这件事是由沈明钧作决定,但其实却是沈家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

    沈家兜兜转转,最终没能分成家。

第1517章 名留青史() 
沈家分家,暂时没了指望,各方都在积极做出妥协,似乎想将沈家拧成一股绳。

    沈元中举,是彻底改变沈家命运的一个契机,当沈溪在桂北得知这消息时,心中大概也猜到会是这结果。

    沈家已经拥有一个世家大族必备的功名和声望,如果就此分家,等于将到手的资源给白白浪费。

    沈家能捏合在一起,对于沈家人来说是大好事,但对沈溪来说却未必是什么好事。

    因为沈溪需要提拔沈家后辈,现在已经有了杨文招、沈永祺和周羡,以后会有更多的沈家亲眷,逐渐汇拢到他身边,需要他提携,说是给个差事便可,但这些人当差,成与不成都事关他的清誉。

    沈溪不可能把人带出来后置之不理,他需要对这些人进行指点和栽培,无端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到十月后,沈溪仍旧率军驻扎于广西省治临桂县城周边,没有征讨业已消失在崇山峻岭中的叛军。

    朝廷并未催促沈溪抓紧时间平叛,或许知道他军中缺粮,不好意思催促,而沈溪自己又觉得留在广西不是什么坏事,不紧不慢按部就班地自行其是。

    如今叛乱已形不成气候,根据之前的调查,兴安、全州之地已没有叛军的踪迹,广西卫所军队已在九月下旬陆续进驻各大县城,各县县衙开始恢复工作,而叛军也久已不再出来劫掠,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沈溪在西南的军事行动,宣示了朝廷平息地方叛乱的决心,加上叛军遭遇沈溪的军队,通常都是一触即溃,叛军吓得化整为零甚至重新拿起锄头镰刀当农民,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沈溪暂且没有了粮食危机,宋小城通过水路送来的粮食很多,大多为玉米、番薯这样的新作物,也有少数米粮。这些粮食先后分成五批送来,足够沈溪的兵马用到年底,甚至来年开春粮食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广东也开始筹集粮食。

    广东地方对新作物的推广要比福建更加彻底,年底时能从广东运来的粮食,甚至比宋小城运来的还要多。

    ……

    ……

    十月初四,马九领兵抵达临桂城东大营。

    沈溪麾下兵马完成汇合,惠娘和李衿没有同行,沈溪怕惠娘在世的消息泄露出去,不想让马九知晓,便只能让惠娘和李衿暂时留在柳州府,他派人在柳州府负责接应和保护,这些人会拼死确保二女的安全。

    十月初六,沈溪完成三军整合,此时他手头共有兵马五千二百人,辎重兵两千,民夫一千,新式佛郎机炮二十六门,火铳六百五十柄,另有洪武大铳炮八门,弓弩两千具。

    虽说沈溪麾下没有骑兵,但武器装备却十分精良,粮草齐备后,沈溪感觉已可应付任何战事,眼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军队作战力的问题,而是找不到叛军来打。

    沈溪不急着平叛,既然地方上的少数民族已偃旗息鼓,他没必要事后进行报复,去将深山中的少数民族村寨一个个平掉,他只是通过广西藩司,下令各土司衙门在地方上推广新作物,增加粮食收成。

    大多数少数民族村落不敢接受这“好意”,他们不知道这些作物是否会让他们来年绝收。但终归还是有愿意听从的,官府将新作物送去,他们就算不想栽种,也划出一定的旱地进行种植。

    “……我不指望在一两年内就让广西的山地全栽种上新作物,有个三五年,能将作物推广开来,任务就算完成。新作物将在长江以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等过个几年,再将新作物推广到北方,基本十年到二十年,大明百姓的粮食问题便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人口数量也会在未来几十年间得到大幅提升……”

    沈溪很清楚,这时代决定国力的关键在于人口。

    有了人口,才有创造力,才能让国家和民族充满活力,反之人口的衰退会引发大量社会问题,而且呈现恶性循环。

    这时代的战争,争夺的不过是生存资源,沈溪知道自己手头掌握有关乎大明百姓未来几十年命运的东西,他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新作物推广开来只是第一步,无论再困难,他都要进行下去。

    ……

    ……

    沈溪兵马粮草整顿完毕。

    但朝廷对沈溪所部下一步的动向,没有任何交待。自十月初六完成整饬,一直到十月底,沈溪一直驻兵临桂城东,一直到十月二十九,朝廷下达新的命令,让沈溪领军平息湖广、云南和贵州地方叛乱。

    中军大帐内,苏敬杨和王禾已经急不可耐,沈溪统兵驻步不前这段时间,最着急的便是他们。

    跟沈溪出征在外,原本以为只需一两个月便能拿到功劳回去,安心当他们的都指挥使,谁知道跟着沈溪出来已经四五个月,立功机会屈指可数,尤其是苏敬杨,到现在还没拿到像样的军功。

    当兵就是为了功劳,才会热心跟着沈溪出来作战,否则谁都不愿把自己的时间当儿戏。

    战争是军人最高的荣耀,苏敬杨和王禾等将领在得知朝廷进一步让沈溪领兵去平云贵和湖广地方叛乱,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纷纷向沈溪请缨,准备充当先锋官,先别人一步进入云贵或湖广。

    沈溪神色淡然:“广西原本就是叛乱闹得最凶的地方,现在叛乱已基本消弭,说起来不过是因朝廷在广西减免税赋,民生得到改善,别处的叛乱,相信在来年开春前,也差不多会平息。我们不用纠结于以武力平息……”

    苏敬杨惊讶地问道:“大人,你的意思是……不去了?可是兵部刚下了调令,难道大人不遵从?”

    沈溪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地方上的情况,本官看得清清楚楚,作何一定要听从朝廷的调遣?暂且留在广西,等年底再做打算……”

    苏敬杨跟王禾对视一眼,他二人跟风昭原等将领的情况不同。

    作为一省都指挥使,在地方上享有特权,尤其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们是一省最高军事长官,就算见到藩台和臬台会低人一等,但在别的官员面前,他们还是有足够的资本耀武扬威,而且有下面的孝敬,可以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现在在军中得不到军功,还要整日跟将士一同进餐,甚至不能开小灶,这种苦日子他们受够了,现在沈溪断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对沈溪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恭敬,甚至二人心中带着些许怨恼。

    但随即,沈溪又补充道:“你们想打仗,本官能理解,这样吧,本官在这里跟你们承诺,年底前有的是仗让你们打,而且战事如果能得胜,足够让你们铭记史册……至于军功方面,自然不会少。这下总该没问题了吧?”

    作为一个主帅,沈溪当然能理解将士们需要什么。

    不同的人要区别对待,沈溪必须让苏敬杨和王禾保持良好的心态跟他打仗,如果伤了二人的积极性,对他将来领兵没什么好处,因为他在西南六省做出的任何军事部属,都要依托二人进行。

    苏敬杨问道:“大人,到底是怎样的战事?难道平叛,还能平出个名垂青史不成?”

    沈溪道:“有些事原本不该提前透露,但现在你们问及,那本官也就稍微说一下……这一战,并非是对内之战,而是对外邦之战,这样的战事若能一战而得全功,自然会名留青史,史书上将会留下你们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么说起来,你们可满意?”

    苏敬杨和王禾显然不太能理解沈溪说的“对外邦之战”是怎么个概念,王禾问道:“大人,您又……奉调往西北?”

    沈溪摇头笑而不语。

    张永在旁阴阳怪气地道:“大人,您可别危言耸听,什么对外邦之战,别说出来糊弄人。咱家累了,先回去歇着,有事你们自己商量吧!”

第1518章 包在我身上() 
沈溪心意已决,要在西南好好地打一仗,但敌人不再是地方上参与叛乱的百姓,而是犯边的外夷,他在西南的军事安排开始往边境一带转移。

    他已不准备再跟叛军恋战,因为他知道这么做没什么太大的意义,让他去找寻叛军,费时费力不说,还徒劳无功,不如等叛军自行烟消云散。而边境的犯边外夷,则必须要清理一下,至于后续是否带兵南下,就要看朝廷的意思了。

    朝廷在西北已不再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弘治末年的战略方针是军事收缩,在这种背景下,沈溪知道自己进兵交趾的计划很难获得朝廷的认可。

    十月初八,京城。

    朱厚照当日刚在乾清宫寝殿参加完一次朝议,这也是他近来参加的众多朝会中的一次,这次弘治皇帝接见的大臣不多,商议的事情却很繁杂,朱厚照唯一能记住的便是西南战事,这也是他目前最关心的事情。

    回到撷芳殿,朱厚照犹自带着几分愤慨:“气死我了,那些个元老大臣,一个个都当我是孩子,别说是问我意见了,简直把我当成透明人,甚至专门针对我说话,就好像我的存在是方便他们找麻烦一样!”

    张苑赶紧劝说:“太子殿下消消气,诸位大人并非专门针对您,他们……想必他们也是为了朝廷着想!”

    朱厚照打量张苑,冷哼一声:“他们是为朝廷?张公公,你为他们说话,不会跟他们是一伙的吧?”

    张苑吓得赶紧跪下,磕头不已:“太子殿下,奴婢对您可是一片忠诚,丹心可昭日月,若殿下不信,奴婢可以以死相证!”

    “行了!”

    朱厚照不耐烦地挥挥手,“说这些话也不嫌牙疼,要死就去死啊,老在本宫面前说这些有什么用?本宫最喜欢看人实践诺言,而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很多人说对本宫一片忠诚,但暗地里却给本宫穿小鞋,你说这些人是不是该死?”

    张苑听这话的意思,朱厚照分明是在针对他,苦笑道:“奴婢可没有为殿下您穿小鞋的胆子……”

    朱厚照不屑地说道:“量你也没这狗胆!如果你真有这胆子,我剁下你的狗头!哦对了,你去找我两个舅舅,就说本宫这几天闷了,想出宫走走,最好是去些新奇好玩的地方,给本宫准备些好东西。如果这次事情做得不错,本宫可以让你加官进爵!”

    张苑现在对于“加官进爵”之类的字眼已不太敏感,因为朱厚照总是空口说白话,为未来作出诸多许诺,让张苑觉得不靠谱。

    太子毕竟还不是皇帝,手头权力极为有限,而且他年岁尚轻,根本没有接触朝廷权柄的机会,张苑帮朱厚照做事,眼前的好处很难见到,最多能减轻皮肉之苦,别的事情实在指望不上。

    张苑听到朱厚照要出宫,苦着脸道:“太子殿下,如今正是秋粮入库时,京城内百姓鱼龙混杂,您离开宫门怕是有些危险……不如等忙完这段时间再出去……”

    朱厚照冷笑道:“哼哼,张公公,你现在说话越来越不老实了,总是找借口让本宫不出宫门,找的理由还都这么牵强……现在说什么秋粮入库外面人多出不去,是不是过些日子就说天凉了出去会冻着。到了冬天,你又会说外面天寒地冻,让本宫到了春天出去更好?”

    张苑的嘴唇翕动一下,心里纳闷儿,怎么自己的那点花花心眼,被太子看得如此清楚?

    还别说,他真是这么打算的。

    朱厚照厉声喝道:“快去办,本宫这两日就要出宫。最好趁着本宫休息的时候出去,不用很长时间,一下午就够了……如果二舅做得好,本宫将来会考虑给他封王……就这么跟他说吧!”

    朱厚照知道自己拿不出什么好处拉拢张延龄,张氏兄弟现在只是侯爵,连公爵都不是,如果拿出封王的优厚条件,或许能让两个舅舅动心。

    在他看来,规矩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什么外姓不封王,在他这里纯属扯淡,而且他觉得身边多几个王也没什么。

    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用虚无缥缈的未来换得现在的实际利益和好处,他怎么都觉得很划算,否则,他实在拿不出什么能跟张氏兄弟进行交换。

    ……

    ……

    张苑为了让自己的屁股不挨板子,只能是找人把话带出宫门,让张延龄知晓。

    张延龄知道这消息很高兴,马上去找张鹤龄,将太子许诺封王的事情兴冲冲一说,张鹤龄没好气地喝斥:

    “我说二弟,我们大明的规矩是如何的,你不会不知晓吧?连父亲都没有资格封王,你觉得你我会有这样的机会?”

    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