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9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文升笑道:“之前陛下是有下书吏部,问询西南战事平定后,对沈溪的安排任用。吏部计划让沈溪继续挂兵部尚书衔,领西南军务,把地方叛乱好好梳理一遍,或者将西南周边不听话的藩属国敲打一番,于乔以为呢?”

    谢迁当然愿意。

    他担心朝廷卸磨杀驴,待平叛战争结束就将沈溪卸职,回去继续当两省总督,连左都御史和兵部尚书衔也给剥夺。

    现在朝廷决定让沈溪在战后仍旧挂衔,他就没什么意见了。

    谢迁心里偷着乐,表面上却用不耐烦的口吻道:“战后如何安顿沈溪小儿的问题,我不想过问。现在我只想知道,朝廷可有在西南任免什么人,或者给沈溪小儿征调什么物资,让他在西南的平叛更顺利?”

    马文升这次干脆地摇摇头:“未有!”

    谢迁脸色顿时不好看了。

    刘大夏道:“于乔,难道陛下委任沈家郎为西南六省兵马提调,不是最大的恩赐么?还需要给他征调什么?原本他能调用数万甚至十数万兵马,结果只用四五千,每到一地地方官府还会大肆犒劳,如何还需额外的支持?”

    谢迁生气地道:“我也想多带一些人马,可手里有那么多粮草和兵器?”

    刘大夏道:“或许沈家郎是想轻装上阵?”

    谢迁当即就火大了,忍不住站起身,想跟刘大夏理论。

    马文升赶紧劝和:“莫要争吵,朝廷如今的情况,你们又不是不了解,这场战事怎么都不能扩大,这才给沈溪更大的权限,让他可以从各省征调粮草军械。如今他未跟朝廷讨要,作何还要为此担心?”

    “你二人消消气,所有事情,以西南具体奏报为准!”

第1498章 精兵简政() 
谢迁在马文升府上,并未帮沈溪争取到政策上的便利以及粮草补给,气冲冲打道回府。

    马文升本要起身相送,谢迁却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拂袖而去。

    刘大夏见状摇头苦笑,他和马文升年长谢迁很多,知道谢迁平时行事偏激,在二人看来,这正是“年轻气盛”的表现。

    到门口送走谢迁,马文升回来准备送刘大夏,二人就沈溪的问题交换了看法,主要谈的还是下一步如何安排沈溪。

    刘大夏道:“以我所知,沈家郎领军作战一切顺利,地方文官武将基本没有给他设置障碍,若一切顺利,可在九月上旬带兵抵达桂林府城。”

    “想来叛军此时该到强弩之末了,平叛虽说并无期限,但他能解桂林府城之危,便算不负众望!”

    “嗯!”

    马文升微微颔首,神色深沉,这会儿他也在思虑沈溪进兵桂林府后的安排。

    若想尾随叛军进入山林,穷追猛打,没有任何意义,但若说就此撤兵怕也不妥,但如果沈溪以西南六省兵马提调身份长久留驻桂林府,对地方政务和军队始终会有掣肘,久而久之矛盾也会爆发。

    马文升道:“西南这场战事,怕是短时间内无从平起,即便西北之地,我当年也用数年时间方才彻底平靖,这西南……怕是没有个十年八载,不会出什么成绩!”

    刘大夏听到“十年八载”的言论,怔了一下,想想又觉得有几分道理。正如马文升所言,西南形势复杂,比之西北更甚,少数民族的村寨怕有成千上万,且很多都在深山老林里,朝廷无法过问,全都是地方土司衙门负责,而土司衙门却又跟各少数民族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大夏问道:“那沈家郎领军在西南进行的这场战事,就这么无限期地拖下去?粮草怕是会成大问题!”

    既然沈溪无法将那些少数民族村寨全数扫平,要尽全功就只有一种方式……耗!一直耗到各少数民族不敢闹事,那沈溪的差事就算完成。

    在这之前,沈溪所率兵马需要吃饭穿衣,兵器也会损坏,这些事自然不能让某一地来承担,沈溪得自行筹措,难保不会因为这些问题导致军心涣散,而让叛军有机可趁。

    马文升一摆手:“西南战事便先如此,沈溪能做到怎样,全凭他本事,朝廷授他左都御史兼领兵部尚书衔,可不是让他去享受的,我相信沈溪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时雍以为如何?”

    对于马文升的话,刘大夏有些不以为然,但却不好反驳,毕竟朝廷的困难他也知道,作为兵部尚书,他自然希望各地无战事,现在朝廷也就西北和西南两处用兵,其余地方都在精兵简政,以求在太平年景节省开支。

    刘大夏道:“既如此,那由着他去吧,西南之事,兵部不会多加干涉,能取得多大功勋,全看他自己,马尚书以为呢?”

    马文升满意点头:“妥!”

    ……

    ……

    马文升和刘大夏的态度就是推卸责任。

    让沈溪自行发挥,不给政策,恰恰就是最好的政策,一切由沈溪做主,朝廷不会干涉他在地方上的行动,就算把官府拆了,只要战后重新组建那也是沈溪的本事。

    对于马、刘这样注重实干的官员来说,给沈溪最大的施展拳脚空间,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

    同时朝廷也等于是对沈溪放任自流,他在地方上的粮草、兵马、后勤等,都需要自行筹措。

    刘健和李东阳曾特别交待,不许任何战场有大的开销,朝廷打算在未来几年缩衣节食,补偿之前西北频繁用兵的损耗。

    朝廷之所以采取精兵简政的策略,有其道理。

    因为过去几年,大明西北战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西北一战结束,面对城垣破坏严重,到处都需要修缮的情况,地方上为筹措粮饷甚至预收了多年税赋,实在拿不出更多的开支。朝廷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说是弘治中兴,但也就寻常老百姓吃得饱饭,但随着这些年西北战事频繁国库连年亏损,大明财政已近山穷水尽。

    朱祐樘知道朝廷财政困难,所以只能给沈溪一个高位,让他有权限在地方自行筹措粮草,就算沈溪做出一些不合规矩的事情,也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

    可惜皇帝如此想,文官集团就未必了。

    现在朝中以刘健和李东阳为首的人,都紧盯着沈溪,专等挑他的毛病,以便给这个年轻人一点教训,最好让沈溪致仕回乡几年,美其名曰磨砺一番,但其实是对沈溪快速崛起的打压。

    因沈溪不合规矩的崛起,对文官集团制定约定俗成的传承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如今地方上为追求“神童效应”,省试和乡试都破格录取了一批人才。

    年轻人有才可以赞许和提拔,但绝对不能一步提拔到高位,如今沈溪以十八岁之身成为大明最年轻的正二品文官,且手头握有军政大权,怎么看都不正常,必须要拨乱反正。

    ……

    ……

    谢迁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到家中,一个人坐在书房生闷气。

    恰好徐夫人带着儿媳史小菁过来,徐夫人红光满面,嘴角含笑,一看心情就很不错,丈夫天天回家,明年适逢会试年,余姚老家那边经常有人来走动,希望能从谢迁这里得到一些庇护……大家都知道谢迁经常回家,上门能见着人。

    前来谢府拜访的人多了,徐夫人在家里的地位迅速突显,加上史小菁再次怀孕,徐夫人想到又能抱孙子,心情特别好。

    徐夫人见谢迁闷闷不乐,好奇地问道:“老爷,何事不悦?莫非朝中有棘手之事?”

    谢迁抬头见到发妻,原本正想找一个出气筒骂上几句,可见到儿媳在旁,不想破坏在后辈心目中夫妻和睦的形象,黑着脸点头:“嗯!”

    史小菁欠身行礼,并未说话。

    徐夫人笑道:“老爷,朝堂上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放下便是,回到家中阖家团聚,不比什么都强?老爷,妾身想问问君儿的情况,她走了些时日,不知可有书函回来,她和她的孩子情况如何了?”

    谢迁板着脸回答:“君儿跟着沈家去了南方,她有没有写信,我从何知晓?”

    言罢,或许觉得对妻子的态度不太好,谢迁站起身,拉着徐夫人便往后院走,嘴上说道,“君儿嫁入沈家门就是沈家人,跟我们谢府无太大关系,她将来是好是坏,由她的相公,还有孩子决定。”

    “放心吧,以君儿的聪慧,还有沈溪小儿的绝世之才,他们的孩子不会愚笨,只是君儿得先生下个儿子,未来才有指望!”

第1499章 过城不入() 
沈溪带兵北上,过了永福县城,往广西省治桂林府城前进,沿途地势相对平顺。

    一路上,沈溪都小心戒备,生怕叛军偷袭,但未料叛军一直未露面,待沈溪领军来到桂林府城临桂南边的拓木镇,活动于临桂周边叛军已早一步撤去,桂林府之围自然而解。

    沈溪未带兵入城,而是选择驻扎在临桂城东南方的漓江西岸,正好欣赏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山水风景。

    对于沈溪决定大军驻扎城东之事,莫说叛军未料到,即便是沈溪手底下这些将领也没想到。

    沈溪之前一直表明要带兵进城,现如今已兵临城下,却又改变主意驻扎城外,意味三军没有城墙作为依托,随时都有可能被叛军偷袭。

    这天是九月初六下午,大军扎营完毕,已是酉时初。苏敬杨、王禾和风昭原前来见沈溪,问询关于驻兵细节,其实是他们不放心,怕沈溪又准备来一次诱敌深入,担心叛军来势汹汹,桂林府城东南这片狭小地域难以施展。

    中军大帐内,刘瑾和张永赶到,要说怕,二人比谁都害怕,有城不进,在他们看来不可理喻。

    还没等正式升帐议事,张永便阴阳怪气地吆喝开了:“沈大人,您真是好魄力,带兵驰援广西省城,居然过城不入,您这是为让百姓记得您一份恩德,而致所带兵马悉数葬送在这里?”

    “以前在土木堡,您还知道要进一座城,怎地这才不到一年时间,连凭险而守的道理都忘记了,还要别人点醒?”

    沈溪打量张永:“看来张公公领兵要比本官要高明许多,那为何朝廷不安排张公公来指挥作战?”

    “你!”

    张永瞪着沈溪,几有冲上前咬人的冲动,但他看到沈溪冷冰冰的神色,心中不由有几分忌惮。

    沈溪这个主帅毕竟不是易与之辈,他必须要考虑贸然开罪的后果。张永虽然偶尔说话不中听,但行事大致还讲分寸,算是个聪明人,否则他也不能在那么多内廷太监中崛起,成为一号人物。

    刘瑾在旁道:“二位消消气,这已经到了临桂,眼看就要进城,咱家跟张公公过来就是想问沈大人您一句,作何带兵过临桂城而不入?”

    沈溪环视一圈,见所有人都在看着他,显然大家都想问这问题,只是因张永和刘瑾是监军太监,在地位上跟沈溪对等,最有资格提问。

    沈溪道:“你们一定以为,这又是本官的计策,要引叛军过来,正面破敌吧?”

    此话出口,在场虽然没人回答,但他们根据以往对沈溪的了解,似乎都认为最有可能便是这种情况,他们担心自己被当作诱饵,最后却是诱饵被鱼给吃掉!

    张永冷声道:“难道不是?要么就是沈大人您脑子哪根筋不对,想把我大明将士葬送临桂城外!哼哼,这拒城而守是最基本的常识,您之前不也说过,朝廷给你的差事,就是让你早些带兵进临桂城?”

    此时张永飞扬跋扈,一经占理便失去对沈溪的尊敬,在他看来,西北土木堡一战有一半的功劳是他的,战后他得到的封赏比沈溪还多,有十足的底气跟沈溪叫板。而刘瑾和众将领却不想得罪沈溪,免得大好的升迁机会拱手相让。

    沈溪神色冷淡,低下头继续看着帅案上的军事地图,随口问道:“三军既然到了桂林府城外面,照理说应该即刻进城。但敢问诸位一句,你等中可有广西人?”

    苏敬杨和王禾面面相觑,沈溪这问题有些尖锐,沈溪所率兵马是由湖广、江西和贵州三省兵马组成,要说到广西后多出来的人马,就是沈溪从柳州府抽调的柳州卫官兵,但广西地方将领此刻都躲在临桂城里,以至于升帐议事时没有广西籍将领现身。

    张永道:“沈大人,您这是何意?怎么,不是广西兵就不让进广西省城?”

    刘瑾却突然明白过来,恍然道:“哦,咱家知道了,沈大人是怕外地兵进广西省城,在地方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吧?”

    张永瞪了刘瑾一眼,好似在说,你算什么东西,这里有你插嘴的份儿?

    但刘瑾却觉得自己同样是监军太监,就算地位上不如张永,但军中的地位应该跟张永持平,他全当没看到张永那愤怒的目光。

    沈溪道:“刘公公所言大抵便是真相,西南战事,说白了就是一场解不开的乱麻线团,各省兵马无法做到统一协调,以至于叛军穿州过省,打的就是朝廷各省兵马不经意。如今叛军已撤走,就算驻扎临桂城外,也不会有叛军袭扰,既如此,本官又何必冒着引起地方纠纷的风险,带兵进临桂城?”

    沈溪如此一说,对沈溪信任有加的将领自然明白过来。对他们而言,驻扎城内和城外没有区别,前提是别出现意外,危及自身安全。

    但张永却完全不信沈溪那一套,之前在土木堡和京师城外侥幸获得大功,他的傲气见涨,此时在沈溪面前,态度非常嚣张:

    “沈大人,您可不能拿自己的想法来定义叛军动向……大军留在城外,万一遇到袭击,导致全军覆没,这责任你可担得起?”

    苏敬杨握紧拳头:“张公公请放心,我等还巴不得那些龟孙子来袭营呢,我们对营地安全一向重视,如果他们敢来,一定会让他们尝尝我们的厉害。一路上这些龟孙子都在逃,现在他们长本事了,敢跟我们一战?”

    在场几名将领,个个都对叛军表现得很不屑,纷纷出言附和。张永见状,不好再唱衰,因为他知道在军中得罪将领不是好事,其实大多数时候他都是虚张声势,喜欢裹挟民意,但眼见所有人都支持沈溪,他也就偃旗息鼓。

    有了苏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