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8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健和李东阳对视一眼,刘健回道:“往文华殿待诏!”

    朱厚照道:“不用待诏了,直接跟本宫去见父皇就是,相信父皇听到大捷的消息,一定会很高兴,说不定会当场赏赐诸位大人!”

    在场大臣对于赏赐没半点儿兴趣,正所谓食君之碌担君之忧,何况几位顶级大臣在这次京师保卫战中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哪里有什么值得赏赐的功劳?

    谢迁与太子关系最好,上前说道:“太子殿下尽管先行去见陛下,臣等暂且在文华殿等候!”

    朱厚照笑了笑,便带着人兴冲冲往乾清宫而去。

    等太子身影消失在宫殿尽头,在场大臣脸上的神色或多或少有几分凝重。进入文华殿,当班太监送上椅子,几位重臣屁股还没焐热,萧敬急匆匆而来:“诸位大人,正阳门战事如何了?陛下那边急着知晓!”

    内阁首辅刘健迎上前,谨慎说道:“或取得大捷!”

    “嗯?”

    萧敬没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细细琢磨后才道,“刘少傅,您这话,咱家有些不太明白,大捷就大捷,怎是或许?莫非战事尚未结束?”

    刘健难以作答,讷讷无言,谢迁连忙代为解释:“正阳门战事已结束,沈溪正带兵对狄夷兵马展开追击,相信很快便有战报传来!”

    谢迁本以为萧敬会眉开眼笑,却见萧敬连连摆手:“别介,难得将北寇兵马杀退,作何没事生事?守着京城九门,确保京师无恙,这才是陛下期盼的!”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说话极有分量,马文升不解地问道:“这是陛下吩咐?”

    萧敬闪烁其词:“诸位大人请示过陛下后再做决断吧,请跟我前往乾清宫见驾!”

    ……

    ……

    乾清宫正殿。

    龙椅上,朱祐樘一边咳嗽,一边听儿子滔滔不绝讲述今日正阳门战事。对于儿子的话,弘治皇帝基本是左耳进右耳出,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不信任,很多话听起来感觉像是胡扯。

    什么主动自崇文门出击的大明骑兵与蒙古铁骑正面碰撞而不落于下风,什么大明骑兵统领有万夫不当之勇,什么步兵以军阵加入战场后鞑子狼狈撤退等等,这些都像是评书中的内容,只不过被儿子口述出来,未必真实可信。

    “咳咳,太子……你且慢些说!”

    朱祐樘听儿子说话好似连珠炮,有些不耐烦了,“你便说,正阳门战事是胜是败?如今正阳门可在我大明掌握中?”

    朱厚照满腔兴奋被泼了冷水,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冷静下来,琢磨后说道:“父皇,这场战事自然是大获全胜,但正阳门情况可不那么好,兵部一个叫王守仁的郎中,我让他暂时接管正阳门防务,您猜怎么着?他一把火把正阳门给烧了!”

    朱祐樘听说打了胜仗正宽慰,继而听到有人把正阳门烧了,好似还是自己人,一时顾不得想王守仁是谁,喝问:“谁?谁人敢烧正阳门?”

    朱厚照听出老爹语气不善,连忙解释:“父皇,您不必着急,这个王守仁跟沈先生是同一年的进士,王翰林的儿子。”

    “这王守仁啊,不是故意要纵火烧正阳门……不对,他是故意的,但目的是为了令鞑子退却,只是他这一把火下去,不但烧死很多鞑靼人,也烧死不少大明官兵,好在没把门楼引燃,不然维修起来恐怕是项大工程。”

    “至于纵火的效果嘛……应该凑合吧,不过如果不是沈先生在城外领兵将鞑子主力拖住,其实这把火作用不是很大,反倒是我被这把火呛得不轻,当时难受极了!”

    朱祐樘得知放火只是为了阻断鞑靼人攻城,稍感宽慰,对旁边服侍的太监道:“萧公公呢?为何不见诸位臣工?”

    朱厚照兴冲冲道:“父皇传见那些大臣吗?嘿,我刚才见到他们来着,他们说去文华殿待诏,父皇,孩儿觉得这回延绥巡抚沈溪立下首功,其次是谢先生……也就是谢阁老。再就是那个王守仁的功劳也不小……”

    话匣子打开,朱厚照的嘴巴完全停不下来了。

    以他的年岁,全无执政经验,却在战后为他人请封,殊不知他越是为谁说话,朱祐樘越不满。

    虽然是父子,但朱祐樘难免会想,你这小子才几岁,翅膀没长硬,就学会收买人心,你看看你请功的是些什么人?

    一个是领兵的朝中二品大员,一个是内阁次辅,还有个兵部郎中王守仁,但这个王守仁却有个即将入阁的老爹……你栽培党羽的用意也太明显了吧?我这还没过世呢,难道就要抢班夺权!

    即便是论功行赏,也应该是由我一言而决才是!

    另外,如果朕按照你的请求给这几位请了首功,那刘健、李东阳、马文升和刘大夏会怎么想?

    朱厚照还想说什么,弘治皇帝一摆手:“皇儿,你不必说了,先去见你母后,这几****牵肠挂肚,每日都为你烧香祈福,你平安回来便该过去请安!”

    朱厚照兴奋地说:“父皇说的是,儿臣这就去坤宁宫给母后请安,但儿臣很快就会回来,因为儿臣想听听那些大臣说什么!”

    ……

    ……

    朱厚照这年岁,最需要人表扬,所以当他建功立业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得到别人的肯定,最好是人人称颂,拍他的马屁,那才过瘾。可他的父亲,弘治皇帝朱祐樘,心中的想法却跟儿子截然不同。

    朱祐樘不希望儿子狂妄自大,另外他非常在意朝局稳定,不想因为一两个不稳定因素导致君臣离心离德,而沈溪就是他心目中的不稳定因素。

    朱祐樘身体不好,强撑着身体等候消息,剧烈咳嗽中,他突然感觉一双细腻的手轻抚自己后背,顿感一阵温馨,即便没回头看是谁,弘治也知道此人是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相濡以沫近二十年的张皇后。

    “皇后?”

    朱祐樘闭目享受一会儿,才回起头,用温柔的目光打量妻子。

    张皇后埋怨:“皇上,龙体不适,为何要强撑着出来接见大臣?留在寝宫不好吗?皇儿跟臣妾说了,京师战事已结束,那些流寇都撤兵了!”

    朱祐樘轻叹:“不是流寇,而是蒙元余孽鞑靼人。如果只是一群流寇,情况就没这么危急了……皇后,你身子不适,先回去歇着吧!”

    夫妻正叙话,萧敬匆忙进来。

    萧敬弓着腰上前,见到张皇后在场,顿时讷讷不语。

    朱祐樘道:“萧公公,何事启奏?”

    萧敬这才回道:“回陛下,刘少傅、马尚书等人,已在殿外等候,可传见?”

    朱祐樘连忙道:“传见,快些去,正阳门战事胜利结束,鞑子也终于撤离,这段时间朕身体不适,如果没有这些大臣撑着,或许朕的江山已然不保!”

    张皇后埋怨:“皇上,您言过其实了,那些大臣,本来就该为您分忧。再者说了,京师稳固,莫说是鞑靼人,就算天兵天将来了,也杀不进城来!”

第1263章 良心何在() 
乾清宫,正殿。

    包括国舅张氏兄弟在内的二十几名大臣,正在觐见朱祐樘,将正阳门战事详细情况奏禀给朱祐樘知晓。

    具体讲述之人,乃亲历正阳门战事的谢迁,此战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张懋尚在城头监视鞑靼动向,并未进宫。

    谢迁叙述内容,跟之前在文渊阁所言相似,只是这次表述更为谨慎,未对沈溪在此战中的功劳过分渲染,只是提到城外用兵的一些细节,让大家能够知道这场仗具体是怎么打的。

    在场大臣,无不是朝中二三品大员,谢迁讲述到火烧正阳门时,不得不对其中细节做出隐瞒,无论如何,王守仁不分敌我一并泼油纵火的情况不能泄露,免得让朝廷背负不义之名。对于起火原因,谢迁轻描淡写说了一句“火光突起”就略过。

    谢迁在奏禀过程中,朱祐樘不断咳嗽,萧敬不时帮他理顺气息,此时谢迁只能停下来,等皇帝气息平顺后再说……

    一干大臣投来钦佩的目光,神色好似在说:“不愧是尤侃侃的谢公!”

    朱祐樘听完战况汇报,环视一圈大臣,略带感慨地站起身,长鞠一礼:“今江山稳固,百姓安居,诸位爱卿功不可没,朕在这里先行谢过!”

    大臣们无不俯首还礼,刘健代表同僚说道:“此为太祖太宗皇帝庇佑,臣等岂敢贪天之功?”

    朱祐樘微微一笑,一抬手:“众爱卿起身说话!如今狄夷兵马新撤,九门防务乃朝中诸事之首,不知诸位爱卿,对于下一步用兵,有何见地?”

    在场大臣之前一副鞠躬尽瘁的模样,这会儿听到弘治皇帝的问话,一个个低下头不声不响。

    弘治皇帝没多少主见,所以非常喜欢纳谏,谁说的话,不管是否有理,只要能获得在场大多数大臣赞同,基本能获得通过。

    弘治中兴,并非朱祐樘有多圣明,而是他处在一个相对太平的时代,土地兼并远未有隆万朝后那般严重,而且他手下这些大臣都有一定真才实学,这才造就“弘治中兴”的盛世局面。

    在场大臣,原本有人准备出来说话,建议乘胜追击,但听了皇帝的表态,只能缄默不语。

    鞑靼人虽然从京师周边撤离,但兵马并未撤出太远,连紫荆关都没出,随时可能杀回来,所以皇帝才会强调九门防务,换句话说,皇帝既然已经把基调定在防御上,谁说出兵追击,就是跟皇帝的意思相违背。

    这些大臣基本是科举出生,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很大,他们所想就是守成,对于进取素来不那么热衷。

    却在此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乾清宫偏殿传来:“……儿臣以为,鞑子撤兵,正是追击的大好时机,此时不主动出击更待何时?”

    众大臣侧头望去,只见朱厚照大步走了出来,整个人已然洗漱一新,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蟒袍,显得英姿飒爽,丝毫不似之前那调皮捣蛋的熊孩子模样,俨然一个合格的储君,说话掷地有声。

    在场有大臣觉得,太子说出了他们想说但不能说的话,倒是有几分担当。

    刘健代表大臣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其余大臣连忙行礼问安,朱厚照摆摆手:“免礼,我来见父皇,是想提出自己的主张……你们有什么意见,只管提出来,畅所欲言吧!”

    说完,朱厚照走上前,单膝下跪,“儿臣见过父皇!”

    即便朱祐樘知道儿子长大了,但他见到朱厚照出现,依然感觉一阵心烦,情绪稍微有些失控,不由剧烈咳嗽起来。

    萧敬赶紧轻抚朱祐樘后背,乾清宫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而紧张。

    半晌后,朱祐樘重新抬头,打量儿子,问道:“太子,你来作何?不是让你回去休息吗?”

    朱厚照道:“外虏未退,儿臣怎敢休息?倒是父皇有病在身,应多休息才是,这里的事情,儿臣完全可以自行解决!”

    无知者无畏,朱厚照只知道自己顺利完成老爹老娘交托的任务,对于一个储君来说表现应该是合格了,要知道京城保卫战几次关键战役,他都在现场,甚至亲自带兵冲杀,这会儿他志得意满,情不自禁说出“可以自行解决”的话,公然挑战朱祐樘九五之尊的权威。

    朱祐樘差点脱口而出“孽子”,但想到儿子其实是为自己好,只能强忍心头的不爽,板起脸呵斥:“朕在这里跟诸位爱卿商议国家大事,太子无端参合作甚?速回东宫去罢!”

    朱厚照嚷嚷道:“儿臣不去,儿臣要留下来帮父皇参议朝政,儿臣也有拳拳忠君报国之心!”

    父子两个性格相似,说软弱,有时候毫无主见,喜欢跟风随大流,可固执起来,就算九头牛也拉不回去。

    谢迁通晓人情世故,心想:“若是皇后在这里,或许能帮这对父子调和一下……但依照《大明律》,皇后不能干政,怎么可能出现在这种朝议场合?”

    见父子对峙,萧敬赶紧劝说:“陛下,龙体为重,太子并非有意顶撞您,只是……出兵心切,诸位大人何不出来说说你们的看法?”

    这时候能调和气氛的,除了萧敬外,刘健最有资格。刘健是朱祐樘的先生,也是太子之师,由他出来说话最合适不过,但刘健却装起了缩头乌龟,一语不发,因为他不赞成太子出兵的言论。

    谢迁见殿中气氛越发尴尬,只好出列:“太子殿下,出兵之事,太过凶险,如今城外狄夷兵马仍有十万之数,一旦不慎,便可能兵败身亡。如今稳固城防,乃上上之策!”

    即便谢迁心里期冀朝廷出兵,但为了缓和皇帝跟太子的矛盾,照顾皇帝的面子,只能说一些违心之言。

    朱厚照不满地道:“谢先生,您怎能如此说?您的孙女婿,也就是延绥巡抚沈溪,现在不正领兵跟鞑子交战?他的兵马,如今便在城外,莫非你还要调集他的兵马回城?然后龟缩起来坐等鞑子攻城?”

    “放肆!”

    朱祐樘一忍再忍,到现在他终于爆发了,大声喝斥。

    见朱祐樘脸涨得通红,瞪大的眼睛里满是血丝,朱厚照感觉自己碰了硬钉子,只能委屈地闭上嘴巴。

    大殿中火药味十足,场面却诡异地安静,所有人都能听到朱祐樘浑浊的呼吸声,许久之后,朱祐樘才勉强道:

    “延绥巡抚沈溪领兵勤王,回援京师及时,但贸然出兵追击,将置京师于险地!如今各地勤王兵马多在路途中,京师周边卫所大半为夷狄所陷,当务之急,以稳固为主,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大臣们自然识相,具都行礼:“臣无异议!”

    朱祐樘最后看向自己的儿子,喝问:“太子,你有意见吗?”

    朱厚照气呼呼道:“儿臣……认为出兵最好,如果坚持固守之策,很可能会步西直门和正阳门之战后尘……之前若非延绥巡抚沈溪率领兵马杀来,打乱了鞑子的攻城节奏,指不定西直门和正阳门已失守!”

    朱祐樘气得连连咳嗽,萧敬又赶紧上去安抚劝慰。

    谢迁心想:“太子一点儿都不知分寸,陛下身体有恙,他总拿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