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8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张懋对京营太过了解,根本就不相信外面的士兵是疲弱的京营兵,但实际上,构成沈溪中军主力的恰恰是张懋素来看不起的京营兵。

1250。第1246章 极大的讽刺() 
之前调拨给沈溪的京营兵,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军心、士气,完全不具备参加如此高强度会战的资格。

    事实上那时一群将领跟在沈溪身后,也是各种推诿扯皮,没事就喜欢给沈溪找麻烦,沈溪说什么他们都要对着干。

    但经过这几个月的连续作战,沈溪手下这路兵马,终于成长为大明朝最精锐的作战部队……当然,要是这些人不是被逼到绝境上,也不会迸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沈溪的方法很简单,具体的培养过程就是让这些人一次次经历死里逃生,每次战事都当成最后一战打,结果从将领到普通一兵发现战争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甚至只需要听从沈溪的命令,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地方,就可以轻松取得一场大胜,未必需要跟鞑靼人以命博命。

    沈溪知道,平日吃糠咽菜的明军个人身体状况远弱于吃牛羊肉长大的鞑子,短兵相接时非但没有优势,还因为机动力不足以及进取心不强等原因,通常会出现一触即溃的状况,所以他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沈溪回京勤王之前,非常清楚届时肯定会面临与鞑子的大规模正面作战,不得不有意培养士兵依靠军阵作战的能力。

    只要适应这种团体作战,士兵有了获胜的底气后,自信心必然跟着提升,到了战场自然就会将怯战之心扔到一边,此时再让他们跟鞑靼人正面相搏,也就不再是什么困难之至的事情。

    所以沈溪才会在对乌力查和亦不剌的战斗中,以及从居庸关往援京城这一路上,尽量让麾下官兵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发动正面突击,在攻击与防守之间不断地转换,慢慢地官兵们越来越熟悉这种依托军阵进行作战的方式。

    在与鞑子的历次交锋中,沈溪麾下基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到之处鞑子无不灰飞烟灭,在这种情况下,官兵们觉得鞑子也不过如此,慢慢地就养成了大战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作战风格。

    沈溪用这种方式,把一批训练差劲又无战斗经验,完全便是大明小市民心态的京营兵油子,培养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精锐的职业军人。

    此时京城西直门外,这场由大明精锐军人与曾经纵横欧亚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展开的激烈交锋,打了个有声有色。

    虽然鞑子占据绝对优势,却始终无法把优势转化为胜势,相反,每次明军的反击都很凌厉,鞑子骑兵根本就无法把自己机动灵活、冲击力强的特点发挥出来,被火炮、火铳和弓弩的组合打得人仰马翻。

    在兵力折损上,鞑靼一方如今已经有四五千人丢掉性命,损失非常之恐惧,尤其还是在这种鞑子最擅长的平原地带进行的战斗,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自从沈溪率部出现第一眼开始,鞑子就知道这股兵马是谁统率,联想到沈溪的赫赫英名,许多参战的部族兵马已经驻步不前,即便前来督战的汗部将领百般吆喝,依然慢吞吞的,就是不敢靠近明军,避免自己成为其他部族的垫脚石。

    鞑靼人并无什么好办法来化解眼前的尴尬局面,毕竟这股明军的中军大阵坚若磐石,根本就无法攻进去,保守估计里面的火炮多达百门,不仅有完善的盾兵和枪兵保护,还有火铳、强弩、弓箭等远程攻击武器来阻断鞑靼人的攻势。

    多番试探后,鞑子发现只要靠近明军中军大阵两里内,就要遭殃,既然这样,那还不如主动撤出来,从不同的方向发动试探性的攻击,从中寻找到明军的弱点,再伺机发起决死冲锋。

    但此时王陵之等人率领的骑兵可没有闲着,王陵之从沈溪那儿领取的任务就是给鞑子制造麻烦,总是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给予鞑子最致命的打击。

    后来鞑子也学精明了,干脆在明军骑兵发动反击时,直接将兵马回撤,远离明军的火炮,这样即便王陵之的马队袭击完撤回,鞑子也可以展开一段相对较长的追击战,可以藉此斩杀不少明军骑兵。

    战场的形势,不停地发生变化。

    沈溪发现他制定的骑兵袭扰战术不管用后,果断地更改计划,战鼓改变鼓点和节奏,直到最后停歇。

    明军所有负责出击的骑兵,迅速撤了回来,重新聚拢在中军阵营前。

    与此同时,五个步兵方阵再次主动出击,依然是在距离中军大阵五百米处停下,严阵以待。

    鞑子之前吃够了明军步兵方阵的苦头,这个时候也不敢轻举妄动,战场上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鞑子不敢对明军展开攻击,而明朝的步兵方阵也因为需要拱卫中军安全,停驻战场一动不动。

    ……

    ……

    西直门城头,当守军将士,以及朱厚照、张懋、李东阳等人见到这场面时,都不由倍感惊讶。

    一场大战持续两个时辰后,居然在两军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对垒中戛然而止,交战双方斗了个平风秋色,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朱厚照疑惑地问道:“怎么停了?”

    “这……”

    张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战场交锋他见过不少,但像今天这么匪夷所思的战事,还是他生平仅见。

    张懋心想:“城外这部分我大明兵马,非但骁勇善战,而且上令下效,军心齐整,以前从未见识过,鞑子那边相对就要差许多,到现在各处依然乱糟糟的,显然惊魂未定。”

    “如今有个棘手的难题,若城内没有兵马出击,那这路勤王军将始终处于危险的境地,毕竟鞑子的兵马数量是其几倍,这就好像在水中行舟,人固然可以划开水,但始终无法挣脱水。”

    李东阳也看得糊里糊涂,但他处理政事的经验丰富,其中就有不少来自边关的公文,当下大胆猜测:“狄夷是否在等后续兵马杀至?”

    不用旁人回答,朱厚照便直接出言否定:“不可能,鞑子出击兵马差不多有五六万,但还是没法彻底击败沈先生统率的这路兵马,甚至形成对峙。”

    “而本身鞑子围困京师的兵马,也就十来万吧,这边已经占据半数了,如果再从别的城门调兵过来,他们就不怕我大明兵马主动出击,与沈先生来个里应外合?”

    即便李东阳不想承认朱厚照说的话有道理,但依然不免有惭愧之感,暗叹:“太子所言非虚,连狄夷都要防备我城中兵马出击,与援军来个里应外合,可我就是打不定主意,皇帝和刘少傅估计也不会同意……这可真是极大的讽刺!”

    别人要防备你这手,但你却根本就没这个打算,说出来太过荒唐,如果被鞑靼人知晓,肯定会在笑掉大牙之余,毫不犹豫调遣别处兵马来围剿沈溪。

    但情况就是这么微妙,明军的死守计划因为京城戒严并未传到城外,鞑靼人不敢轻举妄动,调动太多兵马对沈溪展开围剿,至于沈溪亲率的这一万五千兵马,安然地在众敌环伺中于战场上站稳脚跟。

第1247章 先胜一场() 
此时的沈溪,正站在中军大阵中央位置的七八米高望楼上,一边查看战场局势变化,一边进行临场指挥调度。

    站高的目的是为了看远,归根结底还是防止鞑靼人耍花招……

    沈溪眼下布置的阵型显得兵力太过集中,如果鞑子在其骑兵掩护下,利用火炮发起突袭,那他麾下的勤王兵马会损失惨重。

    沈溪在望楼上,用望远镜随时观察,鞑靼人的一举一动都落入眼底,遭到偷袭的可能很低。为防万一,沈溪还在中军外围部署大量骑兵,随时待命,防备鞑靼人模仿他之前施展过的招数,先用“马雷”打乱防守阵型,再趁乱用火炮袭击。

    但显而易见,鞑靼人面对坚不可摧的明军军阵时,想到的并不是“偷师学艺”,而是采用了他们最擅长的战术,用骑兵强大的冲击力来破阵,结果正好落进沈溪的算计中。

    沈溪大概估计了一下,在之前的战事中,不算鞑子在城墙上下损失的兵马,光是在与他率领的勤王兵马的交锋中,就让鞑靼人折损超过六千。

    这是大明与鞑子开战以来,在平原地带正面交锋中取得的最大战果,加上西直门一天内两次守城斩杀的鞑子数量,这一天下来总计斩杀鞑子上万,大明朝廷根本就没想过西直门之战会如此惨烈。

    明军自身损失的兵马也有四五千,但主要集中在西直门城头上,因为沈溪所率勤王军战阵严密,由始至终步兵都未直接暴露在鞑子铁骑的锋芒下,损失的只是三四百骑兵,以及被流矢和冲阵时短暂短兵相接折损的一百余盾兵、枪兵,而鞑子那边,各兵种损失都极为惨重。

    “沈大人,鞑子撤兵了!”

    胡嵩跃在这一战中,主要负责中军防守,当看到鞑子开始陆续撤离西直门时,赶紧到中央向沈溪禀告……在他看来,这一战大获全胜,意味着勤王行动大功告成,接下来兵马就可以进城,衣锦还乡。

    但沈溪却没有胡嵩跃这样乐观的想法。

    之前沈溪非常期待城中能派出援军,跟他里应外合,彻底把鞑子打垮,但慢慢地他发现,无论他把鞑子主力拖出城外多远,守军就是没有出城之意。

    这让沈溪意识到一件事,想取得这一战胜利,根本就不能指望城内保守的守军或者是刘大夏的三边兵马,能凭靠的只有自己和他麾下这一万五千精锐。

    所以,沈溪并无在鞑靼撤兵后,马上就班师回城的打算。

    沈溪没理会胡嵩跃的传报,他冷静地站在高台上,不时变换手上令旗的姿势,让传令兵把他的意图迅速传达出去。

    很快,一万五千兵马再次变阵,这次骑兵队前出两里,五个步兵方阵进到五百米外,做出一副随时会发起进攻的态势,之前被严重压缩防守阵型,突然向外扩张。

    沈溪没有让骑兵发起追击,防备鞑靼人留有后手,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接下来他所做决定不但让鞑子和城中的守军意想不到,连麾下官兵也是一头雾水。

    沈溪发布的具体命令是:“原地扎营!”

    “大人,您……”

    胡嵩跃刚爬到望楼上,便见沈溪打出旗语,整个人都快疯了。

    这是什么地方?

    京城的西直门外!

    距离京城只有六七里,沈溪麾下兵马完全可以在鞑子撤兵后选择进城,这既符合城中守军的意愿,也是鞑靼人的殷切期望,还能满足沈溪军中长期在外征战将士的心愿。

    城中守军,希望多些兵马一同帮忙驻守。

    鞑靼人希望沈溪这样强劲的对手,赶紧带兵进城……京城高官云集,沈溪资历终归不足,如此自然就成为笼中鸟,处处受到掣肘,不可能再有之前鬼斧神工的表现。

    沈溪麾下官兵,都想赶紧进城,能见到妻儿自然再好不过,就算妻儿在外地,也希望能有高大的城墙作为屏障,不用再风餐露宿。

    唯独沈溪认为,自己进城是在为鞑靼人夺取京城制造获胜的契机,他这一路兵马进了城,如同盐巴融入水,不会对整体局势有太大帮助,还不如把兵马留在城外,继续成为鞑靼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

    ……

    西直门战事,以明军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告终,鞑靼人撤出西直门外十里,但以其骑兵的机动灵活,仍旧对沈溪所部造成巨大的威胁。

    沈溪驻兵于京城西北角,距离西直门仅有六七里,其间并无鞑靼人阻隔,此举让城里的守军看不明白,李东阳、张懋等人一头雾水,能进城而放弃,选择守候在城外,这不是方便鞑靼人发动下一轮围攻么?

    西直门城头上,大明将士看到鞑靼人撤兵,无不欢欣鼓舞,就在他们认为朝廷应该发动追击一举破敌时,才发现兵部根本就未下达出城作战的调令,连城外援军,也选择原地驻扎而非发起衔尾追击。

    张懋眺望开始扎营的援军,皱眉问道:“这是在干什么?既然回援京师,眼下为何不进城?”

    李东阳打量张懋一眼,同样迷惑不解。

    二人感到困惑的还有这路兵马是否为沈溪所部,他们清楚,沈溪军中不可能有这么多骑兵,就算把居庸关周边驻军算在内,也不可能凑出这么多马匹。

    而且他们判断,这支援军中的步兵和骑兵必然是边军将士,因为大明京营和京畿周边地区的卫所兵,根本达不到之前表现出的骁勇善战。

    朱厚照却嗤之以鼻,得意洋洋地说道:“这都看不懂?沈先生这是要驻兵城外,与京城互成犄角,拱卫京师安全。他根本就不怕鞑子发起进攻!”

    张鹤龄看着城外令行禁止的勤王军,眼里满是羡慕,凑过来问道:“太子可看仔细了,下面领兵之人,果真是延绥巡抚沈溪?”

    朱厚照不满地打量自己的舅舅,道:“怎么,不相信本宫?如果舅舅有疑问的话,大可亲自带人去军中一趟,求证一番!”

    张鹤龄惭愧地说:“我……微臣看还是不必了吧,想来军中带兵之人,必会派人至城下,向朝廷报讯,到时候便知道这领兵之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了!”

    城头尚在小声议论,张懋无意识地扭头看了一眼,一惊不老小,外面的军营居然已经快扎好了,帐篷紧邻着西直门西北角的一片民居,就在连通护城河的南长河东岸,如此一来水源问题便解决了。

    援军营地位于南长河的河湾处,河面宽二三十米,虽然现在气温很低,但河面并未彻底封冻,所以鞑子很难从西面和南面发起突袭。

第1248章 空等() 
明军这部勤王兵马在搭建帐篷的同时,又在营地的北面和东面开始挖坑,而且是前后两道同时施工。

    李东阳端详许久,回头打量一眼……他在等谢迁回来,在李东阳看来,内阁中最懂军事之人非谢迁莫属,谢迁不在,他根本就不明白城外明军在做什么。

    张懋更为直接,向眉飞色舞的朱厚照问道:“这是作何?”

    朱厚照指点迷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