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8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内阁三名大学士,外加兵部侍郎熊绣抵达乾清宫,至于张懋和张鹤龄等人尚在传召,马文升因为生病的缘故无法进宫。

    天子寝殿内,朱祐樘坐在龙榻上,看着下面几名大臣,情绪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之前弘治皇帝对自己的大臣那是绝对信任,但因几位大臣对太子阳奉阴违,再加上谢迁之前为沈溪的事情要挟他,朱佑樘开始觉得这些大臣都有私心杂念,而不能为皇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健上前奏禀:“陛下,狄夷进犯京师,三边兵马至今尚滞留太原、大同一线,各地勤王兵马也尚未至,京师孤立无援……”

    以前无论刘健说什么,朱祐樘都觉得有道理,但现在刘健的话却已经无法获得朱祐樘的信任。

    朱祐樘问询许多关于京畿防备的事情,突然问了一句:“土木堡战事,也结束了吗?沈卿家……如今如何了?”

    朱祐樘突然过问一个“死人”,让在场几名大臣有些尴尬。

    沈溪在当今的大明朝廷属于禁忌,如果不是沈溪把之前鞑靼人的动向预料得那么准确,在场这些大臣也不用像现在这么难以下台,沈溪表现得越优异,越衬托出他们的昏聩与无能。

    李东阳道:“回陛下,延绥巡抚沈溪在土木堡战事中落败,恐已殉国!”

    谢迁瞪了李东阳一眼……你怎知沈溪小儿已殉国?亲眼见到了?

    朱祐樘听到这消息,不动声色道:“沈卿家乃大明忠臣,他既已殉国,沈家一切优待不可免,定要让京师全体将士知晓,朝廷会善待为国尽忠之臣!”

    谢迁这下更不满了,之前他还以为皇帝出言询问土木堡战事是出自对沈溪的关心,现在他才明白,朱佑樘不过是想借厚待沈溪亲眷这件事来做一些文章,为京师保卫战赢得军心和民心。

    谢迁心想:“沈溪小儿活着的时候为你们利用,现在人死了,还要被你们拿出来说事,真是死也不得安宁!”

第1225章 以小博大() 
十一月二日下午,沈溪领兵进驻居庸关。

    拿下对鞑靼亦不剌部的关键一仗后,此时沈溪距离京城仅有咫尺之遥,不过当前他要面对的,不单是鞑靼自京师派出准备绕道居庸关内发起进攻的数千兵马,还有京城周边鞑靼汗部连同草原各部族十余万大军。

    沈溪刚带着大队人马顺着驿道来到关口,隆庆卫指挥使李频已亲自出迎。之前出关时李频见到沈溪虽无比恭敬,但还保持起码的矜持,但此番他见到沈溪,干脆单膝下跪迎接。

    李频低眉顺眼地道:“末将李频,参见沈中丞!”

    居庸关关口狭窄,此时沈溪所部兵马正源源不断入关,没有将士在关口停顿,沈溪觉得自己停留在这里有些碍事,一摆手道:“起来吧,我们到城头叙话!”

    李频起身后,恭敬地做了个请的手势:“沈中丞,请!”

    之前沈溪只是途径居庸关的延绥巡抚,彼此没有统属关系,所以虽有文武之别,等级之分,但人格是平等的。现在鞑靼进犯京师,作为勤王兵马中官职最大的存在,沈溪已然对李频形成了统属关系,所以李频才会放下一切尊严,对沈溪的恭敬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沈大人连战连捷,令鞑靼数万兵马在宣府之地折戟沉沙,实乃大明之擎天玉柱,末将能在您麾下效命,是末将之幸!”

    李频一边说一边在前面引路,领着沈溪登上居庸关北城头,居庸关外大好河山顿时映入眼帘。

    沈溪举起亲卫送上的望远镜,向西北方眺望,十余里外的榆林堡地区尚有战火和硝烟的痕迹,失去人头的鞑靼人尸体到处都是,那儿正是之前连番大战之所,不过现在鞑靼亦不剌部已经四散逃亡,再也无法对居庸关产生威胁。

    沈溪放下望远镜,交给身边的云柳,微微叹息:“贼寇尚在京畿地区肆虐,本官忧虑难安!”

    李频恭维道:“沈中丞为国为民,实乃国之典范!”

    说着,李频不断擦拭额头渗出的冷汗,沈溪斜眼打量他,只见李频额头汗大如珠,当下不解地问道:“天气如此寒冷,李将军为何大汗淋漓?”

    李频面色发苦,心想:“沈大人领兵跟亦不剌部决战,我怕引火烧身,让居庸关守军不得越雷池一步,令沈大人以身犯险,好在沈大人吉人天相,这一场战居然打胜了,若沈大人追究,我这卫指挥使恐怕当到头了!希望沈大人大人有大量!”

    李频苦笑:“末将得知沈大人一战功成,内心澎湃,这汗珠……不自觉便冒了出来。”

    沈溪点头:“李将军忠心耿耿,难能可贵,本官麾下尚有李将军派去的援军,本官这里还要多谢李将军的信任!”

    说着,沈溪拍了拍李频的肩膀,把李频吓得站都站不稳了,赶紧表态:“中丞大人说的哪里话,末将只是尽自己本份!”

    这时远处传一声“呦呵”,因声音洪亮,让心情稍微放松下来的李频吓了一大跳,身体一个激灵,后退一步,只见一名彪形大汉扛着长柄大刀往城头而来,虽有段距离,但刚才那一声就好像在耳边喊一样。

    李频正好奇这位是谁,便听那人说道:“师兄,那些鞑子我能杀的都杀了,还有些不能杀的,一并绑了押解进城里来,最可恨的是其中有我大明士兵,助纣为虐……师兄,我能宰了他们吗?”

    李频暗忖:“这位是谁啊,块头如此大,看起来威武雄壮,但言辞间却憨厚朴实,听他的说辞,似乎跟沈大人关系匪浅?”

    沈溪见李频有些诧异,随口介绍一句:“这位是王陵之将军!”

    李频一愣,他哪里听说过什么王陵之,但他识相,赶紧换上一副“大名如雷贯耳”的神态,感慨道:“原来这位就是王将军,久仰久仰!”说着,李频上前,想跟王陵之勾肩搭背,但王陵之却不悦地拿下了大刀,横亘在两人间。

    王陵之不喜欢跟陌生人走得太近,虎目圆瞪,刀口正对着李频,神色好似在说,哪里来的鸟人,居然如此不要脸地套近乎?

    沈溪厉声喝道:“不得无礼!此乃居庸关关隘,而你面前这位乃是我大明堂堂的隆庆卫指挥使!”

    王陵之这才想起自己在别人的地头,不好意思地放下大刀,向李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之前的血战,王陵之冲杀在前,林恒尾随于后。王陵之所向披靡,鞑靼人很难挡住他一刀,基本是一个照面便被他砍于马下,鞑靼人见大明军队中竟然有如此绝世猛将,军心为之大乱。

    王陵之率马队杀入鞑靼中军,把鞑靼人的阵势彻底搅乱,最后一刀把亦不剌部的大旗砍倒,鞑靼人士气全无,沈溪率主力趁机掩杀,终于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经此一役,鞑靼亦不剌部全军覆没,沈溪麾下兵马仅斩首便有三千,另有一千俘虏,其余鞑靼人四散逃离,基本上失去再战之力。

    李频一脸尴尬,不敢走得太近,生怕这位威猛的王将军“失手”把他给剁了。王陵之大步来到沈溪身边,奏禀:“沈大人,你说我能不能把那些叛徒给宰了?”

    有外人在场,王陵之学聪明了,不再师兄长师兄短的,而是称呼沈溪为“沈大人”。沈溪蹙眉道:“既然是俘虏,那就一切按规矩办事,交由朝廷处置,本官岂能擅自做主?你既完成本官交待的差事,等着领功受赏便可,其余之事,你无需过问!”

    如果是别人说这话,王陵之一百个不服,但这话出自沈溪之口,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王陵之洒脱一笑:“沈大人说怎样就怎样,这位李将军,我之前莽撞无礼,这里给你赔罪了。接下来我尚有军务需要处理,先行告退。沈大人,我去了!”

    沈溪摇着头,看着王陵之的背影,一直等王陵之下城头进入骑兵队伍并远去,这才收回目光,恰巧跟李频四目相对。

    李频赶紧道:“中丞大人,下一步您……准备如何用兵,末将一切听从调度!”

    沈溪嘴角微微上翘,隐隐有嘲讽之意:“李将军之前也说过会听从本官调遣,但为何……”

    李频心想终于来了,沈大人怎么可能不追究责任?当下赶紧解释:“末将怕……居庸关有失,影响京城大局,未敢出兵相援!”

    沈溪冷声道:“那李将军现在就不担心城塞有失?”

    李频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战战兢兢道:“中丞大人将塞外的鞑靼兵马击溃,居庸关之危已解……末将愿在沈大人麾下担任一小兵,莫敢有违!”

    这话说得中肯,沈溪点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本官之前得知李将军不肯调兵,以为李将军不配合本官的军事部署,如今听李将军的意思,才知道误会了!”

    李频又开始抹冷汗,暗自庆幸,还好圆场话说得婉转,不然真要出事了。

    沈溪再道:“如今京师危急,本官准备在居庸关稍作休整,等探明鞑靼兵马动向,便回京师勤王。到时候会连同李将军麾下兵马一道向京师进发,不知李将军是否愿意配合?”

    李频本以为沈溪会先想怎么把居庸关南口外的数千鞑靼兵马击败再说,却没想到沈溪直接开口要带兵去京城,这大大超出他的预料,当下嗫嚅地问道:“沈大人,在昌平一线活动的鞑靼兵马……”

    沈溪微微一笑:“不足为惧,李将军只管听从本官调遣,安排出兵便可!”

    之前李频还信誓旦旦表示言听计从,但这会儿又犹豫起来,他对沈溪这个决定的感觉,是沈溪赌博刚赢了一场,他没跟着一起下注,现在沈溪准备要博一把大的,他跟不跟是个问题。

    李频心中直嘀咕:“京师周边鞑靼兵马有十数万,居庸关内守军,加上沈中丞所部合计一处也不过才两万出头,如此往京城去,无异于螳臂当车,杯水车薪。我若听从沈中丞调遣,全军覆没,居庸关又有失,那我自己还有一家老小,不是要跟着陪葬?”

    转念又一想,“沈中丞屡屡在危急关头化腐朽为神奇,就说这土木堡之战,谁都认为他必死无疑,结果他非但没事,还带着兵马杀回来,如果我不遵命,现在就会有大麻烦,指不定沈中丞为稳定军心,会在居庸关内做出什么祭旗之事,他乃三元及第的二品大员,文臣魁首,我不过是世袭的武将,如何能跟他叫板?”

    最后李频终于打定主意,“反正这一切都是沈大人的主意,我听命而为,居庸关有失,那是沈大人调度无方,若遭遇战败,也非我之责,难道朝廷会追究不成?我便听从沈大人调遣,能得战功,说不定可名垂青史,这是我建功立业最好的机会!”

    想到这里,李频不由心潮澎湃。

    一个长城内关守将,原本没机会功成名就,封侯拜将,但现在有了沈溪,不可能的事情也有了指望,怎能让李频不动心?

    “沈大人虽年轻气盛,但指挥作战无往而不利,我只求这一战能让我跟对庄,这就跟摇骰子一样,只要出个豹子,大获全胜,让我获得功名,就一生不愁,甚至几辈子享尽荣华富贵,怎么都值了!”

    李频不但是个将领,还是个赌徒,当初他调拨兵马给沈溪,就有博弈心态,结果被他博对了一半。

    现在还缺一半,他自然不会吝啬筹码,越是赌徒,关键时候却是想以小博大,在这种赌徒心理的促使下,他对沈溪进兵京师一事忽然信心百倍。

第1226章 勾心斗角() 
沈溪关键时候得到一名赌徒的支持,手下有了不太充足但也足够他施展拳脚的兵马。

    之前在榆溪河和土木堡,他手头兵马都屈指可数,现在拥兵两万,虽然从纸面实力跟凶悍的十万鞑靼大军有较大差距,但也初步具备跟鞑靼人叫板的资格。

    大明没第二个人有沈溪这样的自信,敢于以两万多兵马撼动数倍于己的鞑靼雄兵,在别人眼中他这种行为跟送死没多少区别。

    就在沈溪进驻居庸关的当天下午,亦思马因取得了在天成卫城与明朝回师勤王兵马之战的胜利。

    此番天成卫城之战,明军刚开始时占据主动。

    刘大夏部前锋兵马约六千余骑,昼伏夜行,一路潜行至天成卫城下。这天早上天色刚蒙蒙亮,明军已经埋伏在了城墙根下。等鞑靼人早上起来开城门查探情况,明军突然发难,仅仅仅用去两个时辰便克复这座位于大同府与宣府交界处的雄关,全歼守城的一千余鞑子。

    但明军后续步兵跟进不及时,整整一天时间,三路援军中只有一路抵达,使得天成卫城的明军数量严重不足。

    刘大夏部前锋兵马克复天成卫城的次日上午,亦思马因率五万鞑靼大军抵达。

    亦思马因让一部分鞑子穿上明军的装束,利用天成卫守军的疏忽,骗开城门,然后鞑子主力趁势杀进城中,明军在进行激烈巷战后,终于不支,大批溃兵往天成卫城以西的阳和卫城和高山卫城而去。

    亦思马因率领鞑靼兵马一路追杀,至高山卫城城下才选择撤兵。

    此役虽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亦思马因生性谨慎,也不敢贸然进兵,生怕落进刘大夏的圈套,让自己部族实力受损。

    随着亦思马因撤退,明军最后一支步骑混合的兵马也损失殆尽,刘大夏手头骑兵要么调往居庸关跟随沈溪往援京城,要么在此战折损,刘大夏已缺乏跟鞑靼人正面交战的能力,只能被迫转为防守。

    “恭喜将军凯旋!”

    天成卫城北面的南洋河河湾处,鞑靼营地。当亦思马因从中军大帐论功行赏结束归来,刚进入寝帐,阿武禄便迎上前,温柔地为他宽解大氅,脸上展露倾慕的笑容,出言恭贺。

    “哈哈!”

    亦思马因意气风发,跟沈溪数战后损兵折将的阴霾,消散大半,他拦腰抱起眼前曼妙动人的娇躯,直接走向自己的寝榻,用意明显。

    阿武禄在亦思马因宽大的怀抱中,并无丝毫阻拦与挣扎,相反却一直用崇拜的目光,深情地凝望,让亦思马因有一种江山美人尽在掌握的快感。

    二人一起在榻上缠绵很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