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8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在不行,就让熊绣出来主持军务!

    毕竟满朝大臣,似乎只有担任兵部侍郎多年的熊绣能当此大任。

    朱厚照继续埋头书写,谢迁一咬牙,也开始在白纸上落笔,他提出战略,主要在于一个稳字,固守京师不出,等各地勤王兵马抵达,再跟鞑靼人交战。

    刘健和李东阳干脆就没动笔。

    张延龄使出吃奶的力气写了些,但无非是城门城墙如何防备,大局观太差,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谢迁、熊绣二人身上。

    “本宫写好了,几位卿家还需要多久?”

    朱厚照第一个放下笔,他撰写的军事方略字数多达上千,洋洋洒洒十几篇,但笔记就不敢恭维了,朱厚照的字,连基本的工整都做不到,中间有不少涂鸦的部分,看上去乌七八糟。

    熊绣第二个放下笔,五百字已是他竭尽所能。

    至于谢迁,最晚动笔,但所写内容相对殷实,字数跟熊绣大致相当,加上张延龄一份不到三百字的方略,一共四份答卷摆在众大臣眼前。

    刘健和李东阳正要上前拿起策问查阅,朱厚照上前阻止:“几位卿家,你们还没说好,如何定胜负?”

    刘健回答:“太子殿下,当然是以切实可行为准则,若所提方略得体,便可中选,上呈天听!”

    朱厚照有些不满:“说来说去,还是要由父皇定夺,如果父皇有主意的话,早就拿出决定来了……他若知道这份策问是我书写,一定不会同意我主持军机。几位卿家,这样不公平!”

    谢迁劝解:“太子殿下,天下兵马调度之事,素有都由皇帝定夺,若太子对于军务有见地,陛下自会赞同。”

    谢迁的意思是,这天下都是你们老朱家的,你老爹对我们这些大臣不信任,才迟迟没有定下谁来统兵,但若你这个储君有能力,你老爹高兴还来不及,怎会不同意?

    “好,那就开始吧……本宫第一个交卷,字数最多,可别弄混了!”朱厚照很怕这些大臣赖账,亲自站在桌案边监督,他想倾听别人对他的评价,很想知道,自己才能如何,说白了他对自己也缺少一个客观的了解。

    ……

    ……

    刘健和李东阳等人,率先阅读的是谢迁的答卷。

    谢迁“稳守不出”的方案说白了就是依靠京城的城墙跟鞑靼人周旋,坚决不出城跟鞑靼浪战,拱手将战场主动权交出。

    这方略看似窝囊,但却是眼下老臣的第一选择。

    受中庸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大臣都抱着“无过便是功”的看法,认为只要能守住京城就是胜利,如此一来龟缩不出便是最好的选择。

    李东阳道:“固守固然有其必要,但若狄夷兵马日夜不停歇,连续发起攻城,不知京师可保几日安宁?”

    谢迁回道:“京师城墙高深,即便日夜攻打,也足以坚守两月以上,完全可以等到各地勤王兵马抵达!”

    “唉!”

    张懋叹了口气,道,“如此等于放弃居庸之险,若西北各军镇边军无法将北寇残留在宣府、大同周边兵马清剿,这一战就会转入相持,三五月内都未必会有结果,如何能确保京畿安全?”

    言外之意,张懋对于这种消极的应对方案不赞同。

    固守不出意味着京城外所有地区都会被放弃,届时京城将会陷入孤岛状态,就好像土木堡之战的翻版,即便京城防御再稳固,兵马和粮草数量始终有限,如果鞑靼人坚持围城打援的战术,长此以往,京师终究会陷落。

    谢迁道:“难道有更好的方略?”

    刘健道:“于乔切勿心急,有些事并非你想的那么简单,久攻之下必有失城,无论是城防,还是守城将士,一旦一环出现问题则京城危哉,此不可轻易尝试!”

    刘健虽然对军事不太懂,但他读史书很多,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久守必失。

    大军压境,城池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纰漏,有可能是在出兵时不小心被敌军所趁,诸如靖康之耻;又或者是城防驻守人员投靠敌军,诸如靖难之役等。

    要守住城池,单靠防守很困难,驻守将士注重的不是国仇家恨,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即便外夷入侵,仍旧会有贪生怕死之徒为了自身荣华富贵,充当蛮夷的走狗。

    所以,谢迁这篇纯防守的策略并未得到赞同。

    随即是熊绣的策略。

    熊绣这篇策问的中心思想,也是固守待援,但熊绣军事上的造诣,明显要比谢迁高深许多,他提出来,要在稳固防守的同时,调动京畿周边兵马,分别驻扎于京城周边的堡垒,互成犄角之势,牵制鞑靼人。

    李东阳道:“熊侍郎这篇军务策,不失沉稳,与狄夷兵马周旋,攻守兼备,是为上乘!”

    在两篇军务策比较中,李东阳更支持熊绣的作战思想,谢迁对于京畿防备知之不详,他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安排,而熊绣因为在兵部任职多年,对于京城的军队和地势了若指掌。如此一来,自然能提出更多切实有效的策略。

    李东阳询问了刘健的意见,从反馈来看,也对熊绣的观点赞许有加。但问题是,熊绣只是兵部侍郎,让熊绣出来主持军务难以服众。

    上一次京城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怎么说也是兵部尚书,如今临阵将刘大夏的兵部尚书撤职而换上熊绣,明显不合时宜,毕竟刘大夏在宁夏镇也获得胜利,现在还在领兵回京勤王的路上,此时撤换刘大夏,会令三边将士军心不稳。

    马文升道:“不如,以汝明为副帅,刘少傅挂职正印,与鞑靼兵马一战!”

    谢迁并未因自己的策问没选上而苦恼,点头附和:“如此甚好,不若即刻上奏陛下,请陛下定夺?”

    几名大臣旁若无人评说,朱厚照听得云里雾里,心里琢磨:“这就商定完了?怎么没听到对我那篇军务策的评价?还是说他们已经评价完了我没留意?”

    “喂!”

    朱厚照终于忍不住开口,“几位卿家,你们在说什么?本宫这篇策问,你们可有看过?这可是本宫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从小到大,我还是第一次写这么多字呢!”

    同样不满的还有张延龄。

    只是张延龄在这班老臣面前,没什么说话的资格,而且他知道自己所写基本是临时拼凑儿成,根本不顶用。

    刘健看了朱厚照一眼,见他一脸坚持,只好将朱厚照的军务策拿起来阅读。

第1211章 形势危急() 
谢迁和熊绣的军务策,都是以防守为主,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熊绣对京城山川地势以及兵力分布了解比谢迁更透彻,这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谢迁身居内阁,六部事情都有所涉猎,但具体深入就不如六部堂官了。

    刘健看了朱厚照的军务策,发现这是一份以进攻为主的军务策,可说是“另辟蹊径”。

    “刘少傅,您……”

    谢迁很好奇朱厚照在策问中究竟写了什么……还别说,篇幅不少,厚厚一叠一看便知道是长篇大论,虽然字体不工整,中间修改之处颇多,但足以证明太子是用了心的。

    刘健眉头紧锁,显然朱厚照提到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思考。

    李东阳和张懋等人,对于太子军务策上写的什么内容并不关心,在他们看来,无论太子见识有多高,也无法企及兵部侍郎熊绣,否则熊绣还有脸在兵部第二人的位置上干下去?

    刘健看过后,微微摇头:“太子策问中许多想法,老臣无法接受!”

    不说不好,而说无法接受,说明朱厚照写的不完全是废话。朱厚照闻言不满地抗议:“刘先生,您说不好,总要说出个理由吧?京城可没想象那般大,之前已连续戒严两三个月,城里的粮草物资最多再支撑几个月就会出现问题,而城南和城东城墙老旧,朝廷曾有意扩建南城,但无端拖延,现在鞑子犯境,若连续攻打其中一门,城墙必不堪重负,若崩塌当如何?”

    朱厚照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前所有人都当他是无知顽童,不会有什么好见地。结果上来第一句,就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城南和城东城墙老旧急需修补一直是户部和工部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之前顺天府曾奏请此事,工部也向朝廷提出加固城墙,结果朝廷这几年开销太大,加上弘治皇帝一直筹备出兵塞外,为儿子登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朝廷银根收紧。再加上之前战事一直是在边关进行,如论如何也料不到京城会受到威胁,于是城墙修筑便被搁置一边。

    修筑加固京城城墙的奏本,到现在还留中不发,说明皇帝不是无心,只是暂时没腾出手,又或者说是没找到这笔专项资金的出处。

    李东阳打量谢迁,目光好似在说,于乔,是你告诉太子这事的?

    显然,现场没有户部、工部的人,众大臣对此事知之不详,没有人会对京城城墙加固这样的“小事”加以留意,熊绣和谢迁在撰写军务策的时候,也都没想过这件事对京城防务有何影响。

    刘健脸色不好看,素来被轻视的太子能有此见地让他面子有些挂不住,当下道:“太子殿下,与狄夷兵马交战,历来以防守为主,如何能主动出击与之硬拼?”

    朱厚照嚷嚷道:“谁说不可以?我大明骑兵并不比历朝历代差,想我太祖、太宗皇帝,就曾出兵草原,打的蒙元余孽节节败退。”

    “往前数,唐朝有李靖、李绩等人灭吐谷浑、高句丽、北突厥,再往前,历史有那么多名将,更有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主动出击跟胡虏一战,功绩彪炳千古,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

    朱厚照学会了辩论,以前他跟人说话,那是撒泼耍赖,充分利用他太子的身份胡搅蛮缠。但这次他说话条理和逻辑性很强,言语中带着强大的气势,直刺人心,至少刘健和李东阳等人听来,朱厚照这话没什么问题,只是他们所持立场不同,无法苟同。

    谢迁出来说和:“太子殿下,世易时移,不能一概而论。本次出兵,乃我大明出兵在先,但因战局急转直下,终酿成此祸!”

    “出兵有错吗?关键是看领兵之人是谁!如果是沈先生这样领兵有方的英才,取胜的一定是我大明,但你们却派刘尚书去,而刘尚书擅长的却是防守,朝廷未做到人尽其用,方有此逆转。本宫只是用最合理的手段,跟鞑靼人交战,没有正面交锋,谈何守住京城?”

    朱厚照侃侃而谈,浑然忘记自己才是个十三岁的少年郎。

    刘健和李东阳等人,对朱厚照虽然无语,但有些话却难以反驳。

    土木堡之变后的京城保卫战,于谦调度兵马,也是以京城为根基,与瓦剌人在九门之外展开攻防战,连战连捷,最后瓦剌人在进无法攻破九门外明军大营,退无法拿下居庸关,明朝勤王兵马又随时会杀来的情况下选择了撤兵。

    刘健感觉自己无力反驳太子,看向旁边的张懋,问道:“英国公有何见地?”

    张懋道:“紫荆关失守,鞑靼人多半会趁机东进,威胁京畿,但也可能会在京师周边掠夺。如今看来,固守待援最为恰当,毕竟三边兵马差不多已快撤到大同,京师各地只需驻守半月以上,随着冰雪封冻,不良于行,鞑靼人必会撤兵!”

    朱厚照嚷嚷道:“什么冰冰雪封冻鞑子就会撤兵,这是伪逻辑!沈……有人说过,鞑子地处大明之北,而地势越往北天气越寒冷,寒冬腊月鞑子在我们大明,只会感到温暖,比起我们鞑子更耐寒!”

    熊孩子的见识,远远超过在场老臣的想象。

    众人皆都沉默不语,他们在想,太子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知识?

    马文升道:“争辩无益,我看还是由萧公公去奏请陛下,请陛下定夺!”

    刘健思索后,无奈地点头,如今要让朱厚照安份下来很难,能镇得少太子的人不是他们这些老臣,只能是皇帝。刘健拱了拱手:“有劳萧公公将这几份战策,交与陛下御览!”

    ……

    ……

    七名顾问大臣从文华殿移驾奉天殿,这里是正统年后朝中举行大朝会的大殿所在。

    此时在京的文武大员均已接到鞑子兵临城下的消息,受诏进宫,等候进一步的消息。

    谢迁跟随众人进入奉天殿。

    此时弘治皇帝尚在病榻上,奉天殿处于无主状态,众大臣惶恐不安,都在议论如今京城形势,很多人甚至谈论迁等禁忌话题,可见压力有多大。

    声音太过嘈杂,谢迁知道此时萧敬正在乾清宫请示皇帝,结果难料,他不想参与议论,而且自认不会成为领兵人选,于是闭目假寐。

    此时马文升走了过来,问道:“于乔在想领兵人选之事?”

    谢迁睁开眼打量马文升,随即将头低下,继续保持缄默不语的状态——在出兵援救土木堡这件事上,马文升未站在他这边,对此谢迁有些心结。

    马文升与谢迁并肩而立,言辞间多有感慨:“现在形势远不及土木堡后,当初京城尚有二十二万大军可供调遣,现在兵马竟不及当初一半,而鞑靼人兵锋之盛却又强过也先统率的瓦剌军,这一仗不好打啊!”

    谢迁反问:“马尚书认为,此战有几成胜算?”

    这个问题将马文升给问住了。

    从实际角度出发,战争有胜有负,鞑靼人已经杀到京城,京城就算防守再稳固,也有失守的可能,此番鞑靼人来势汹汹,大明防御非常困难。

    但站在大明重臣的角度,必须要说十成胜算,因为如果败了,极有可能是要落得国破家亡的厄运,华夏文明面临倒退,再次进入外邦统治中原的凄惨状况。

    马文升道:“于乔以为呢?”

    谢迁沉默一下,回道:“顶多……六成吧!”

    马文升苦笑不已,心想:“于乔对于战局分析倒还挺乐观,如今朝中什么都一团糟,说五五开已经算是勉强了。”嘴里却出言告诫:“于乔此话,切不可被外人得悉!”

    “知道又如何,老夫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并未危言耸听。”

    说到这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