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8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人走到两里开外的堑壕区,张永才察觉,转过头问道:“这些鞑子,不会是准备来向沈大人您劝降吧?”

    沈溪若有所思,问道:“张公公对劝降之事,如何看待?”

    张永迟疑了一下,用热切的目光望着沈溪,反问:“沈大人如何看?”

    沈溪微微一笑,他明白,如果张永反过来问他,那说明张永有投降的打算,毕竟对于身无长物的太监来说,生命最重要。

    至于为大明江山社稷鞠躬尽瘁,那是文臣和武将的事情,之前已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现在鞑靼人将希望送来,张永自然想把握住。

    沈溪转身往下城楼的马道走去,轻叹:“如今尚不能明确鞑靼人入城的目的,走一步看一步吧!”

    沈溪没说接受,也没说不接受,就是吊着张永的心,让张永觉得他可能会接受劝降。

    但战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沈溪知道投降的结果最为可悲,不但他的大名要留在华夏历史的耻辱柱上,家眷也会因为他投降而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就算是拼到最后一刻,他也不会做出这等事情来。

第1171章 一团乱麻() 
阿武禄前往土木堡前,见了亦思马因一面。

    亦思马因在遭受攻城失利后,决定绕过沈溪驻守的土木堡,直接前出攻击居庸关。

    本来他的打算不是如此,但因昨日爆发的天城卫一战,他决定临时改变计划,时局已经逼迫他必须做出改变,刻不容缓。

    昨日上午辰时,达延可汗巴图蒙克亲率两万兵马,在天城卫与明朝大同镇、太原镇的三万多勤王兵马遭遇。

    趁着明军入城时的懈怠,埋伏在城外的鞑靼铁骑突然发起攻击,两军在城门附近交战,随后战火燃烧到天城卫城内部,激战四个时辰,最终以天城卫城破,明军折损超过上万,另外三万余人四散而逃结束。

    这一战,是巴图蒙克带领满都海所生的五个儿子打出来的胜仗。

    达延部精锐在这一战中展现出强悍的战斗力,明军占据天城卫险要,一度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但巴图蒙克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在关键时刻大发神威,率领十余骑杀入城中,天城卫在城门丢失的情况下,又与鞑靼人苦战三个多时辰,最终兵败垂成。

    明军从开战伊始,就没有一往无前的必胜勇气,毕竟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等进入惨烈的巷战后,虽然也曾咬牙坚持,但眼看无获胜的希望,逐渐萌生退意。而达延部也非常聪明,没有堵住四门,明军有了逃生的路途,最后一哄而散。

    这一战,几乎彻底断绝大同镇和太原镇两路兵马回撤京城勤王的计划。

    有了天城卫之战的胜利,鞑靼中军主力挥师东进。

    原本利用这个各路兵马齐聚的机会,可以对土木堡进行一轮全面进攻,相信不难将土木堡攻克,但亦思马因却坚持不再攻打土木堡。

    在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惨烈教训后,亦思马因开始明白小小的土木堡如同龙潭虎穴一样,盲目攻城,战争损耗可能会扩大到一个令己方不希望看到的数字,还不如留下一万左右兵马监视,至少人员都在,随时可以抽身离开。

    阿武禄原本对亦思马因充满期待,甚至做出自荐枕席的承诺,可惜亦思马因没有把握住机会,不仅败了而且败得还很彻底。

    经过这一次失败,亦思马因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终于下定军心放弃攻打土木堡。

    “……昭使,我希望你明白,如今不攻土木堡,是最好的选择,除非你想看到我草原部族勇士继续在土木堡城下饮恨。这小小一座城塞,已埋葬我草原上万儿郎,如果再攻城,或许还将牺牲更多的勇士。”

    “与其让这些好儿郎白白地消耗在土木堡,还不如用来充作攻取居庸关和明朝京师的主力,说不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凭何作此牺牲?”

    亦思马因此时已不期冀求得到阿武禄的原谅,他也知道这一仗自己打得有多窝囊,攻进城里了还被迫撤兵,攻城四万多人马,结果折损了七千多人,战损比例几近两成,对以部族为主的草原兵马打击很大。

    草原人喜欢把自己最怕的人或者事来封神,在这以前沈溪就为草原人惧怕,现在鞑靼人对沈溪的惧怕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鞑靼人恐惧的不是城中有多少强悍的兵马,而是城中有一个让他们惊恐的战神,每次都能化腐朽为神奇,让鞑靼人体会到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的痛苦滋味。

    阿武禄气愤地说道:“国师不想攻城,那就由妾身这样的弱质女流,为我草原儿郎做最后一点努力。如果不能劝降沈溪,那今日就是妾身与国师最后一次相见。若妾身身陷敌营而不能出,国师每年记得焚香祭拜,妾身感激不尽!”

    ……

    ……

    十月十八,上午,雨雪交加。

    鞑靼人一路人马,由亦不剌率领,杀到居庸关前。

    当天晚上消息传到京城,此时朝廷终于将鞑靼人兵临城下的消息公之于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鞑靼人杀到大明京畿腹地,而且是在西北重兵云集的情况下,当京城百姓得知这件事时,方才知道西北防御重镇,也是九边粮仓所在地宣府失守,之前朝廷宣扬的宁夏大捷,一时间沦为笑话。

    当天夜里随之传来的,有天城卫兵败城破的消息。

    之前一个月,宣府周边消息很少,可当宣府失守后,许多消息再也藏不住,战报如同雪片一样纷至沓来,朝廷因为朱祐樘的重病无法理事而显得手忙脚乱。

    内阁一天内连开三次会议,第一次商议内长城一线的军事调动,第二次商议的是京畿防备及勤王兵马的调度。

    当居庸关遇敌,以及天城卫战败的消息传来,朝廷之前的安排全然被打乱,只能召开第三次会议,商议如何在没有大同镇和太原镇援兵的情况下,安排内长城一线以及京师防备事宜。

    刘健因为连日疲累,又是一病不起,当天并未进宫。随即李东阳痔疮也犯了,流血不止,所以告假晚上不来了。

    这边厢,马文升说眼疾复发,视力模糊,请求休假一天。

    张懋和张鹤龄倒是来了,但听说另外三位顾问大臣没来,他们迅速告假离开,因为他们觉得既然是文臣做主,即便他们是皇帝钦命的顾问大臣,但身为武将不该管得太宽。

    如此一来,内阁跟几位顾问大臣开会,就只有谢迁和熊绣两个人到场。

    谢迁听说其他人的请假理由,简直想一头撞死,如果说刘健可能是真病了,其余几位完全是在推诿,即便是马文升这样的老臣,在这种关系到整体战略安排的事情上,也不想背负太大责任。

    很显然,战事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团乱麻。

    如果宣府尚在,或者大同镇、太原镇回撤的援兵没有遭遇天城卫之败,这一战或许还有翻盘的希望,但现在鞑靼人已经兵临城下,等西北后续兵马撤回,至少要等半个月以上。

    而这半月时间,京城就会成为鞑靼人围攻的对象,战线直接从内长城一线,蔓延到京城防御。

    这跟长城内关是否失守没有直接关系。

    内长城虽然稳固,但也并非无坚不摧,以前瓦剌人就给明朝朝廷上了一课,在攻陷紫荆关之前,选择从小关口突破,基本是一打一个准,然后部分兵马进入华北平原,阻绝京城各地通信联络,配合关外军队作战,大明受到滋扰无法派出援军,内长城怎么保得住?

    谢迁拿着一堆战报,心中恼恨不已,一拍桌子:“这些人,是要老夫的命啊!”

    熊绣劝解:“阁老不必心急,不妨拟定票拟,将奏本呈递司礼监,交陛下决断!”

    谢迁斜着看了熊绣一眼,他听出熊绣的意思了……熊绣也不想担责,所以提出这么阴损的招数,让他拟票拟上呈司礼监。

    这哪里是上呈天听啊,根本是给自己找麻烦!

    因为谢迁发现近来的一个惯例,无论内阁在票拟上写什么内容,司礼监的朱批一定是原模原样写上去,连一个字都不曾更改,这就是那个憨厚老实一心求稳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根本是个******,哪边有风吹,就往另一边倒。

    而熊绣这么说,是因为熊绣摸清楚了司礼监朱批的习惯,言外之意是:“谢阁老,这件事还是应该由您来决定,我官位卑微,根本不能做这么大的主!”

    谢迁道:“天城卫兵败,此等事必须上达圣上,但内关用兵之事……老夫岂能自行决断?”

    谢迁在熊绣面前自称“老夫”,也是在摆架子,他其实没有熊绣年长,两个人足足相差八岁,谢迁在朝中顶级文臣中,已算非常年轻,虽然他也有五十多岁,但在这个年岁做到这位置实属难能可贵,明代要做到首辅大学士,不活个七八十岁都不好意思出来说话。

    熊绣同样不想担责,他是马文升、刘大夏一系的人,是刘大夏钦定的兵部尚书接班人,这次西北之战,熊绣原本对刘大夏寄予厚望,一旦刘大夏凯旋回京,即便他这个兵部侍郎留守京城,功劳也不会小,成功接位的可能性很大,毕竟马文升和刘大夏年岁都不小了。

    按照惯例,熊绣继任兵部尚书后再接任吏部天官,都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可惜刘大夏兵败!

    原本刘大夏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光复三边之地,可以说是戴罪立功,但如今宣府失守,刘大夏彻底成为朝野笑柄,熊绣作为兵部左侍郎感觉无面目在朝中立足,历朝历代派系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一损俱损。

    谢迁很想赌气说一句“此事明日再议”然后撂挑子不干,但他知道别人可以不负责,他不能。

    身为内阁大学士,肩负天下希望,每多浪费一刻钟都是渎职!

    谢迁暗忖:“不行,无论如何我也不能在这件事上服软,不就是票拟吗?张家口、宣府都失守了,大不了京师也失守,己巳年已遇到过一次危机,一个甲子不到,不怕再来一回!若是沈溪小儿遇到这一茬,他会怎么想,做出何等决断呢?”

    谢迁原本没太大主见,这会儿他更是难以做出决定,重担在肩,他拿起笔来,宛若千钧,在纸上写不下一个字。

    熊绣一直在旁边瞧着,让谢迁更觉心烦意乱。

    “且让老夫想想,今夜之前,无论如何都要有个决断,难道等鞑靼人杀到京城之下,再去理会?”

    谢迁似赌气一样说道,但他明白鞑靼人兵临京城只是这一两天的事情。

第1172章 不若降了?() 
京城寿宁侯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外戚张鹤龄和张延龄兄弟,此时正坐在一起吃晚饭,这一餐只有他兄弟二人同桌,饭菜式样也极为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寒酸。

    四个菜,两荤两素。

    张鹤龄平日即便请弟弟过府来吃饭也没有吃得太好,不过好歹桌上摆上一壶来自宫中的御赐佳酿……以前张皇后经常找借口赏赐兄弟俩各地进贡的美酒,为的是让他们在宴请宾客时有面子。

    如今张皇后已许久未叫兄弟俩进宫,主要是皇帝病重,张皇后避免被人说她后宫干政,所以刻意保持低调。

    如今张氏兄弟受命统调京营,一门两侯,俨然是众矢之的。

    张延龄用筷子夹起一块红烧鱼,看到上面全是小刺,又放了下来,摇摇头不满地说:“大哥,你这菜色是否太简单了一些?明知道小弟要过来,就不能稍微弄一桌好菜?”

    张鹤龄瞪了弟弟一眼,用筷子夹起块煎豆腐到碗里,冷声道:“挑剔可不是好习惯,当初我们一家人能吃上这个就算不错了,何曾想过会有今日的优越生活?或许正是我们前半生太过顺利,以至于现如今要遭逢劫难!”

    张延龄放下碗筷,不屑地道:“兄长,你以为鞑子有本事能威胁京师?我这里不妨跟兄长你透个底,如今我统领的京营兵马,将士个个骁勇善战,再加上五军都督府统属的卫所兵马,京师周边驻兵不下十万之众,何至于惧怕区区数万鞑子兵?”

    目中无人,那是张延龄一向的风格。

    人生太过顺利,也就容易产生一种骄纵的心理,现在张延龄连朝中阁老都不放在眼里,自然觉得鞑靼骑兵不过是徒有其名。

    张鹤龄显得相对谨慎一些,厉声喝道:“二弟,你可知陛下这几日病情究竟如何?”

    “嗯!?”

    张延龄神色带着几分迷茫,随即摇头,“小弟又未曾进宫,如何知晓?”

    张鹤龄道:“几十年前,英宗皇帝北狩,京师尚且有代宗为帝,历经劫难之后,京师终得保全,然如今陛下病重,不能理政,若京师被围,何人可出来担当大任?”

    张延龄想了想,试探问道:“兄长,你我兄弟出来,难道不可?”

    张鹤龄冷笑道:“你还真当自己可以统揽大局?我且问你,阁臣会赞同吗?五军都督府可在你我掌控之中?朝廷上下会服你我两个外戚臣子?还是你我麾下,有那种良将可以抵御鞑靼兵马?”

    张延龄被兄长一连串问题问得哑口无言。

    张鹤龄继续说道:“以前文臣中有个沈溪,立下不少奇功,他预料到鞑子从宣府进犯,且驻兵土木堡内以少胜多,可谓大明第一人……但天妒英才,此子如今即便未死,怕也离死不远了。”

    “京畿用兵之事,非要有人出来担当,此人或许是英国公等人,但这些人年老体迈,怕是没人愿意出来勇挑重担!”

    “那怎么办?”

    张延龄没有主见,当下急忙问道。

    “若无人主持大局,则京师危矣。你可曾想过,若然城破,你我当落得如何下场?”张鹤龄说此话时,张延龄被酒色掏空的身体不由颤抖了一下。

    兄弟二人本身没什么本事,就因为是皇帝的小舅子而崛起,如果改朝换代,他二人死得比谁都快。

    张延龄一咬牙:“兄长,你我虽为大明朝臣,但若……京师危哉,不若……降了?”

    张氏兄弟可以筹谋自己的命运,是因为他们尚未卷进战争中,而且鞑靼人对明朝没有必胜的把握,京师城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