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2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所有人都觉得,这第三名必然是沈溪无疑之时,弥封随即打开。

    “鄞县,丰熙……”

    房官宣布时,华盖殿内一片死寂。

    王鏊等人想的是,会试会元、一度卷入鬻题案的沈溪竟有这等本事,竟能位列榜眼?

    而三位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和谢迁则是对望一眼,均看到对方眼中的骇然,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信,那篇令天子都赞叹不已的状元卷,居然出自十三岁的少年郎沈溪?

    **********

    ps:第三更到!

    码字完天子才发现,今天已经有176张和100人了,没说的,今天晚上还有一章!

    谢谢大家的厚爱,天子码字去了,继续求订阅、、和!

第四二九章 降还是不降,这是个问题() 
二甲第一名孙绪,探花丰熙,榜眼伦文叙,状元沈溪。

    这个排定顺序,在丰熙揭晓为探花之后已经排定,可众殿试阅卷官多数尚不知晓,李东阳想对弘治皇帝说什么,可此时朱祐樘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榜眼卷和状元卷的开弥封上,根本就没留意他人。

    刘健对李东阳使了个眼色,微微摇头,意思是不让李东阳上前触霉头。

    “榜眼,南海县伦文叙……”

    随着榜眼的名字公布出来,最后的状元可以说没什么悬念了,那篇朱祐樘非常欣赏的状元卷,原来是出自十三岁的福建宁化县举子沈溪之手。

    若沈溪是普通考生,那或者众殿试阅卷官不会有太大意见,但关键是沈溪年仅十三,且在礼部会试中因拿到会元而被诽谤为与鬻题案相关,目前鬻题案尚在审讯中,此时将沈溪定为状元必定要引发轩然大波。

    “状元,宁化县沈溪……”

    虽然没什么悬念,不过房官还是将最后的悬念揭晓。

    按照道理来说,己未科殿试的阅卷工作到此正式结束,可眼下,殿试阅卷官中便有人认为如此排序极为不妥,尤其是在殿试前就极力想把沈溪从会试会元位置上拉下去平息士子之愤的三法司负责人,其中又以白昂的态度最为坚决。

    白昂出列上禀:“陛下,宁化县举子沈溪年轻无为,于礼部会试考取会元,已为士子所诟病,若此番擢为状元,无法领众新科进士之学风,恐为臣民所仿效,以神童录为典范,于教化无益。可将此人降名诏用。”

    白昂这么说已经算是客气的了,在他本来的观点中,沈溪年纪轻轻就中了会元,说他没牵扯进鬻题案都没人信,可在他见识过沈溪殿试老辣而沉稳的笔锋后,也知道再说鬻题的事,连皇帝都会引为笑谈,当下只想让皇帝把沈溪降名。

    以目前的情况看,沈溪降为榜眼已算不错,而以伦文叙的才学、人品、威望,绝对是状元的最佳人选。

    殿试考卷开弥封之后,才商讨将状元降名,这本不符合规矩。皇帝已经以才学定下了状元,后又变卦,为人知晓那还不令天下士子寒心?

    可这种潜规则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也的确有权力规范百姓教化。

    就好似这次殿试考题“礼乐之治”一样,弄个十三岁的状元出来,会让地方考官和百姓以为皇帝喜欢提拔年轻人,未来几年各级科举考试中,恐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童”,这是天子治国不想看到的一幕。

    朱祐樘听到白昂的谏言,一时沉默不语,作为皇帝要考虑的事情远比普通臣子更加全面,现在降沈溪的名次仅仅他一句话即可,可这毕竟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作为帝王是不能让大臣感觉他有失偏颇的。

    朱祐樘算是个虚心纳谏的君主,在这种时候他更愿意采纳大臣的意见,其实也是踢皮球,把事情交给大臣来议论,这样就算最后有失公允,他也能心安理得,这是众卿商讨出来的结果,朕不过是选择了采纳。

    “众卿以为呢?”问大臣的意见,几乎是朱祐樘的习惯,在场的众殿试阅卷官早就见怪不怪。

    降还是不降,难道又要投票表决?

    朱祐樘先看了三位内阁大学士,三人皆没有表态,在这种时候,不表态其实当作是默认帝王的决定,朱祐樘随后看向三位翰林学士。

    跟殿试之前委任阅卷官时的情景大概类似,翰林首先要维护的是学子的利益,不能让朝廷的歪风邪气影响到士子的选拔,不能说因为考生年纪轻轻便要降名次,自古以来就没有这等规矩。

    “陛下。”王鏊站出来,为沈溪说话,“臣以为,宁化县举子沈溪,既能在福建乡试、礼部会试连过两关,其必有过人之能,将来可为朝廷之柱梁,若因此而降名诏用,恐不能服人心。”

    王鏊说完,李杰和焦芳都点头应是,在此问题上,三位翰林学士可以说是共同进退。

    而那边,三法司的当家人也是同气连枝,大理寺卿王轼出来道:“降名诏用,莫就不为朝廷柱梁?此人不过少年,即便点了一甲,仍旧要待数年之后才能委以重任,倒不如将机会,留给更能为朝廷所用之人。”

    王轼的话,就算是三位翰林学士也不好反驳。

    沈溪年纪太小,一时半会儿不能外放为地方大员,最多算是为未来储备了个人才,那是否中状元已无关紧要,就算是个榜眼也算得上是帝王恩宠。

    朱祐樘仔细想了王轼的话,点头道:“那就降为榜……”

    这话说的平淡,稍微带着一点疑问,可还未等弘治皇帝说完,旁边便有人举着笏板走了出来,施礼道:“陛下,老臣以为如此不妥。”

    “哦?”

    朱祐樘抬头打量走出来的马文升,问道,“马卿家以为呢?”

    马文升在七卿之中为兵部尚书,照道理来说,他的地位应在吏部尚书屠滽之下,但因他平定西北有功,加之又是四朝元老,他在朝中的话语权极高。马文升道:“一人之用,不至影响士民之教化,一滴浑墨,却可令清潭蒙污。尚请陛下三思。”

    马文升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婉转地说明这么做的坏处。

    要是在开弥封之前悄悄默默把人给降了,没人知晓,那也就罢了,现在居然当着朝臣的面,把之前的做出的决定给否掉,还说得这么振振有词,你倒是可以心安理得,那士子怎么想?

    外间或者是对沈溪不服气,认为他年纪轻轻没有中状元的造诣,可在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下,把已钦定的状元给降为榜眼,这会令士子觉得科举取仕仿同儿戏,连皇帝都可以朝令夕改,如何还有心思学习?

    这时候朱祐樘稍微有些下不来台,若是他在心底觉得沈溪是最佳的状元人选,也不会问在场大臣的意见,可现在既然问了,马文升这句话其实是在呛他,令他不好随便决定。

    此时就需要一个说话有份量的人出来力挺他,而以七卿的地位和声望,已经起不了这种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三位内阁大学士可以出来说这句话,其中又以首辅刘健的话最为管用。

    刘健怎么说都是三朝元老,察言观色几乎是本能,此时他走出来行礼道:“陛下,老臣以为,既公定宁化县举子沈溪为状元,当依准,方显皇恩浩荡。”

    朱祐樘看了刘健一眼,点了点头道:“既如此,事情便如此定下来吧。着礼部拟制敕,明日于午朝之时传胪……”

    明朝上朝基本没早朝,以午朝居多,这说明不但明朝的皇帝懒,连大臣也很懒,夜生活丰富早晨就不容易起来,不跟清朝一样,大清早天还没亮就要进宫,皇帝刻薄,连大臣也要跟着遭殃。

    经过这一番商讨,最终名次终于定了下来,众大臣行礼之后告退,从殿试开考到如今阅卷排名结束,前后三天时间,众阅卷官都有些焦头烂额,尤其是这第三天的排定名次,本是所有工序中最为简单的,却弄出这么多波折来。

    从华盖殿出来,刚才还在朝堂上争论到底该不该保留沈溪状元位的白昂和马文升,这会儿已经笑逐颜开,在谈一些与朝事无关的私事。

    周经快步上前,偶尔搭腔,气氛融洽。

    做朝臣的基本都有觉悟,无论在朝堂上争得如何面红耳赤,出来后闲话家常或者风花雪月,一切照旧,不会因意见不同而翻脸。朝堂其实就是一个舞台,在上面时要把各自的角色演好,私下里,大家还是朋友。

    试想一下,白昂这样高高在上的刑部尚书,犯得着跟个新科进士计较?

    管你沈溪有没有中状元,历朝历代的状元,想爬上刑部尚书这等高位难比登天,更何况白昂已经临近致仕,他只是想坚守好最后一班岗,让皇帝觉得他是个负责任的朝臣即可。

    众大臣刚出华盖殿不远,便见一名詹事府的官员匆匆往东宫那边行去,见三位内阁大学士和六卿一同出来,这位官员连忙上前见礼。

    虽然这位官员仅仅是五品官,不过就连刘健和李东阳也回礼,詹事府负责太子的日常教导,再加上此人又曾为弘治皇帝的日讲官,还是翰林院出身,只要机缘巧合入阁都有可能。再者,此人是成化十七年状元,名叫王华。

    王华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不过他的儿子王守仁可在明朝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这不是德辉吗?”

    去年太子出阁读书,弘治皇帝赐李东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衔兼文渊阁大学士负责教导太子,而在此之前,李东阳便跟王华关系良好,当下停下来笑着问道,“要去东宫为太子讲经?”

    王华手上拿的正是《诗经》,听到李东阳问话连忙点了点头,随后好奇地问道:“少保这是刚从华盖殿见完圣驾?”

    谢迁与王华关系也不错,当初王华取贡士还是他录取的,不过眼下有事在身,只是笑着向王华点点头便过去了,其他大臣也基本只是打了招呼,很快走远,唯有李东阳带着几分遗憾,叹了口气道:“令郎列在二甲第七名。”

    王华一听,脸上并无失望之色,反而很高兴,赶紧行礼:“这是小儿的福气啊!少保何时有空去敝舍,让小儿亲自拜谢少保……”

    李东阳对王守仁的欣赏,王华早就知晓,加上这届会试又是李东阳担任主考,自己儿子以后得尊称李东阳为一声恩师。能让内阁大学士做座师,对儿子以后的仕途有莫大帮助。

    王华宦海沉浮多年,虽是状元出身,可因为没靠山,到现在不过是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平日教教太子学问,或者主持顺天府乡试,前途莫测,可若儿子能有李东阳照应,仕途必定一片光明。

    ************

    ps:第四更!

    谢谢大家的厚爱,今天和都破记录了……如果不是身体不支,天子真想天天爆发感谢大家!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深情厚谊天子记着,等身体稍微好转便恢复大爆!深鞠三躬!

第四三〇章 三元及第() 
三月十七中午之后,京城的茶楼、酒肆里就多了一些客人,全都是在等候殿试放榜结果的贡士,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就算不巴望自己登一甲中状元,也希望自己列入二甲中。

    “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于日后的仕途却有天壤之别。

    中午之时,等候消息的贡士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说是宫里面刚传出来的消息,皇帝决定将不会从己未科进士中遴选庶吉士,也就是说,殿试结束后,翰林院的复核考察将会取消,考生将失去庶吉士这个进入翰林院的途径。

    这消息很快在士子当中炸开了锅。

    “……不选庶吉士,我们如何进得翰林院?不做翰林,朝廷这是要断我们士子位列公卿之途!”

    这位贡士说得好似有多严重,但其实真正能位列公卿的有几人?

    “那可未必,只说不遴选庶吉士,没说登一甲不入翰林。”有人提醒,“要怪只怪唐寅和徐经两小儿,若非他们提前得到鬻题,让陛下怀疑这一科进士是否同时涉案,断不会出这档子事!”

    “对,要上书朝廷,治唐、徐二人的罪,杀他们的头!”

    一堆人鼓噪,本来是聚在一块等放榜消息,相互恭喜一番,可没想到好消息没来,先等来个坏消息。

    再联系到之前唐寅和徐经所牵涉的鬻题案,矛头直指这会儿正在北镇抚司大牢里受刑的两个倒霉蛋。

    士子们虽然对程敏政更加恼恨,可如今皇帝仍旧没将程敏政下狱,程敏政连官都没辞,要攻讦朝廷当政的大员,他们还没那胆子。

    茶楼二楼的角落里,有一桌不太显眼的客人,坐在最边上临窗那人,就是福建汀州府的应试举子苏通。

    苏通并未中贡士,没资格参加殿试,但他还是凑到贡士扎堆的地方,想打探一下消息,他最关心的却是沈溪最后成绩如何。与他同桌的尚有一人,却是两天前差点儿对他大打出手的京城商贾子弟李愈。

    二人混到一起才一个月,结识于青|楼寻花问柳之时。因为苏通才学不错,出口成章,还能似模似样吟诗作赋,让李愈颇为佩服,物以类聚,很快便走到一块儿去了。

    李愈本来对苏通并无太多敬重,最多当是酒肉朋友,可得知苏通乃是福建赴京赶考的举人时,李愈马上换了副脸色,这两天对苏通恭维备至,殷勤之极,甚至借着要为前天的事道歉,邀请苏通和“赵画师”到李家做客。

    能让举子进门,在商贾之家看来是很风光体面之事。

    “苏兄不是说今次会试未能入榜,为何还滞留京城,未曾回乡?”李愈边为苏通敬茶,边带着几分疑惑问道。

    苏通瞥了李愈一眼,目光随即转过去,看向另一边正议论纷纷的一群贡士。这几个眼看就要做进士的人,在京城地面已属于横着走的那类,就算朝官也没这群人高调。一朝得富贵,不显摆一下让别人知道他们地位卓然,这殿试不是白考了?

    刚开始还仅仅只是鼓噪,到后面就是比谁的嗓门更大了。

    “有位朋友参加了殿试,与他相约等他金榜提名后我再离开。”苏通笑了笑,脸色带着几分得意,“或许我三年后再来赴考会试,他已经是同考官……”

    李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