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8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兴起什么风浪也很困难,要知道连权势熏天的的刘瑾都无法跟沈溪较量,现在张苑也注定成不了气候。

    第二天一大早,沈溪府上多了很多访客,这些人不等投递拜帖,直接便登门,好像算准沈溪没出府邸,故意前来堵门,至于到底是来恭喜又或者是来捣乱,没人知晓。

    这些人中很多都不显山不露水,六部部堂没来,五寺正卿、少卿没来,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也没过来,基本上全都是中下层官员。

    不过访客中几名翰林,还有十多个六科以及都察院的官员,这些人平时属于朝中的“刺头”,登沈府更像是前来声讨。

    虽说是拜访,却不急着进门,就站在门口等候,这种情况很少见,如果是百姓在沈家门口集合肯定会被驱散,但来的是官员就没那么好应付了,朱鸿带着人守在门口,谨慎地打量这些官员,生怕这些人突然硬闯。

    但令人失望的是,一直等到中午,沈溪都没有出门,他们不知道沈溪是否走了别的门出了沈家大宅,一直在那儿等着,后来一群人干脆坐在地上等候。

    这架势京城少有,即便是当初刘瑾擅权时,也没发生过如此状况。

    “大人,那些人已在外等了一头晌,是否将他们赶走?”朱鸿进去跟沈溪汇报情况时,有些担忧地问道。

    虽然外面都是一群文官,看起来没什么杀伤力,可一旦这些人往沈家硬闯,侍卫们未必阻拦得住,便在于这些都是朝官,没有沈溪的命令他们不敢轻易加害,若这些人就是拿身体作挡箭牌硬闯,届时是否能动粗都存在问题。

    在外可以什么都不顾,但这里到底是京城,天子脚下,连沈家下人都知道很多事必须要按照规矩来。

    沈溪在书房内悠闲看书,闻言不由抬起头来,说道:“他们喜欢堵门,就让他们一直等下去,看谁最后受不了!”

    朱鸿道:“大人,这到底太过张扬了啊,现在咱府门前可是聚集了不少围观人群。”

    沈溪道:“百姓们想凑热闹,也由着他们。这些家伙知道无法劝说陛下回心转意,既然那条路不通,便到我这里来,试着让我屈服,让我主动上疏,请求陛下收回成命,他们就没想过陛下所做安排是否合情合理,只抱着他们所谓的规矩不放……既然他们主观上对我没多大恶意,那就让他们继续待在那儿,正好让满朝文武知道,现在我正被一群人围攻!”

    朱鸿有些不理解,小心翼翼地建言:“大人其实可以跟顺天府打个招呼……”

    “不用。”

    沈溪摆手道,“我就在这儿看书,他们在外候着,互相间见不着面,互不影响,也绝不干涉,若有人来,看他们怎么解决。”

    ……

    ……

    沈溪淡然处之,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出门,就算被一群自以为忠直的大臣堵门,也没觉得如何。

    而此时京城各处,这件事已开始被人广泛关注和议论,而谢迁也是在见到新的阁臣靳贵后,从文渊阁出来,才听说众中官员去堵沈溪家门的事情。

    “真是胡闹,沈之厚休沐在家,他们不到自己的衙门应卯,却成群结队去沈府堵门,算几个意思?况且沈之厚不出来,那他们做的一切不就等于白搭么?”

    谢迁说话间非常生气,但并非是怪这些人居心不良,而是对他们抗议的方式不满。

    此时谢迁身边,正是刚结束假期、恢复工作不久的杨廷和。

    之前杨廷和因为心理方面的障碍,选择请病假在家休养,今日在文渊阁谢迁好好鼓励了杨廷和一番,表达自己对他的欣赏和支持,并暗示自己致仕时会推荐杨廷和接过首辅的位置,终于成功鼓起了这员能臣的干劲。

    临近午时,谢迁和杨廷和从内阁出来,准备回家吃午饭,听说沈溪的事情,谢迁不由抱怨两句,更多是讲给杨廷和听,他知道这位内阁同仁对沈溪的崛起非常不满,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跟杨廷和站在一道。

    杨廷和道:“如此举动,怕是会招惹事端,不妨找人去将他们召回?”

    “不用了!”

    谢迁摇头道:“老夫倒是想看看沈之厚怎么做!昨日陛下的决定根本不成体统,沈之厚作为臣子,难道不知道上表回绝?到现在他还没什么声响,倒像是乐于接受,亏他饱读诗书深谙朝廷规矩,看他现在所作所为,愈发不像话了!”

    这话如同是在公然抨击,但杨廷和听了却觉得不像,心想:“这位谢首辅,说是要将沈之厚打压下去,但分明是在纵容,什么事都不做,光靠耍嘴皮就能成事?”

    无论谢迁对沈溪打压的态度多坚决,在杨廷和看来都是说说罢了,杨廷和能感觉到,谢迁并非是要让沈溪一蹶不振,只是想打击其锐气,这跟他对付沈溪的思路有极大的区别。

    到了长安左门,杨廷和跟谢迁作别,直接乘马车回府,刚到自家门前,便见有人来求见,却是以前就多次拜访过他的李梦阳。

    李梦阳如今为工部郎中,不过正五品的官职,但因才名高帜,使其在京城年轻一辈士子中有很高的威望。

    李梦阳属于少年得志的才俊,二十一岁便中进士,不过因为没机会进入翰林院,使得他一直只能在朝中六部混资历,弘治朝时因参劾外戚张氏兄弟,蒙冤下狱险些惨死,多亏孝宗皇帝明察秋毫才幸免于难。刘瑾当权时他再次上疏建言,被刘瑾找到机会当众杖打,并勒令其退职归乡,刘瑾倒台后平反官复原职,这些经历为李梦阳积累了足够的名气,别人说到他的时候,都为其忠直的品性折服。

    今日劝阻沈溪身兼两部尚书的事情,李梦阳也有份参与,只是他没有去沈府门前静坐,而是在各处联络,因为此前他便多次拜访杨廷和,所以这次直接来找这位阁臣帮忙。

    “……这件事,老夫无能为力。”

    虽然杨廷和在朝也属于年轻一代的官员,但到底已年届五旬,在李梦阳这样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面前,他已经可以拿出老成持重的姿态来。

    李梦阳以学生后辈的身份说道:“沈之厚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敢兼两部尚书,如今非战情紧要时,朝中根本不需要某人身兼两职,他此时不应该上疏推辞吗?”

    杨廷和脸色多少也有些不好看,虽然他反对沈溪擅权,但有些事情他却没办法干涉,摇头道:

    “除非有人主动登门求见,对其陈述利害,否则让他主动退出,怕是太过艰难……你知道该如何做?”

    李梦阳稍微迟疑,大概思索了一下杨廷和话里的意思,这才有所领悟。

    杨廷和跟沈溪的交情毕竟不深,朝中跟沈溪关系相对好的官员不是没有,比如说梁储、李、靳贵这些人,他们是有资格劝说的,若换作杨廷和去,就变成了登门声讨,对于杨廷和这个层次的官员来说不可能去做。

    与其用强硬的态度,不如采取怀柔的策略,让人去游说沈溪,那就需要先找到合适的人说明情况。

    “学生明白了。”

    李梦阳恭敬行礼,马上告辞离开。

    杨廷和望着李梦阳的背影,轻轻叹息:“有人想推他上位,也有人想拉他下马,现在朝中官员都开始选择站队,我现在处境尴尬,由于跟太后娘娘合谋,使得陛下对我抱有成见,对此实在是无能为力!”

    ……

    ……

    杨廷和的确帮不上什么忙。

    因为他在内阁中地位还要次于梁储,属于三把手,仅仅比刚入阁的靳贵地位高一些,内阁的事情基本上不由他来主持,虽然谢迁允诺以后会推举他上位,但没有皇帝准允,这种承诺根本做不得数。

    而此时朝中沈溪的声望却直逼谢迁,甚至某些方面比谢迁更高,杨廷和的地位已无法做到跟沈溪对等。

    无法跟沈溪平等对话,还得想方设法反击对手,每每想到这里杨廷和便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力。

    他已经没法站到沈溪一边,无论从他内心倾向,又或者是出于私交或者道义礼法,他都觉得应该将沈溪这个官场另类给彻底打压下去。

    他的想法跟谢迁不同,他不希望沈溪继续担任兵部尚书,在他看来,最好什么都不是,直接致仕回家,朝中才会太平。

    朝官中许多对沈溪存在偏见,杨廷和的偏见属于比较大的那个。

    此时的李梦阳,则紧忙去求见李。

    此时梁储在文渊阁当差,他没法去找寻,而李作为工部尚书,是他的顶头上司,他进出工部正方便,虽然他知道用这种指派的口吻找李说话不太合适,但还是硬着头皮去求见。

    李这人没什么架子,在六部尚书中,李属于实干派,无论他做事是否妥帖,又或者有无私相授受的成分,都不影响他做事。

    “……恩赐啊,你这来的可真不是时候,谁都知道之厚在家休养乃陛下御准,你让老夫去找他,真的合适吗?”

    李并没有一口回绝,因为李也知道李梦阳在学术上的造诣,他自问没那本事,术业有专攻,虽然李梦阳这官当得相当一般,但架不住人家年轻,有才气,人人称颂,而且还是有名的忠直之臣,这样的人能随便得罪?

    李梦阳道:“但若他一直称病,那朝事便会耽搁下来,李尚书还是应该去探望一下,让他早些面圣推辞差事。哪怕沈尚书只是做吏部尚书,朝中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非议之声,朝廷规矩不可乱!”

    “虽说不可乱,但这是陛下御旨,钦定,一旦陛下发了话,那就不是臣子随便能非议的……我让我去劝说,分明是把我架到火上烤啊!”李拿出那股绵柔劲,跟李梦阳耗下去。

    

第二三五〇章 法办() 
李梦阳实在是耗不过李鐩。

    成化八年便中进士的李鐩,有近四十年的宦海经历,比起李梦阳这样的“毛头小伙”为人处世的经验丰富多了,当然不会给李梦阳等朝中清流当枪使。

    李梦阳在李鐩这里软磨硬泡半天,最后却无功而返,不由非常懊恼。

    到底李梦阳是来劝说李鐩帮忙,李鐩并非是李梦阳的下属,反而还是他的顶头上司,况且李鐩并没有明确拿出一种拒绝的态度,使得李梦阳挑不出李鐩丝毫毛病来。

    等李梦阳出来时,心里还在想:“都说这位李尚书跟沈之厚关系亲近,现在看来有一定道理,这是找错人选了啊!”

    实在没办法,李梦阳只能再寻他途,先去求见朝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随后才带着几个人往沈府门前去了,似乎也要加入到静坐抗议的队伍中。

    ……

    ……

    朝中一些年轻官员,特别是那些愤青,基本都在抗议沈溪身兼两部尚书。

    不过也有一批人保持沉默,这些人多受沈溪心学思想影响,在翰林院中独树一帜,谢迁的儿子谢丕便是其中代表。

    别人去沈溪府门前静坐抗议,而谢丕则早早便回到家,当天翰林院因为这件事处于停摆状态,谢丕便到父亲的书房里看书。

    谢迁从文渊阁返回他位于长安街小院的路上,已有多人跟他说过朝中官员去沈府抗议沈溪身兼两职的事情,因何鉴致仕,谢迁心情不太好,再者他自己作为文官旗帜,不会自降身份加入到抗议行列中去,也尽可能不参与。

    由于频繁有人上门造访,不厌其烦的谢迁终于忍受不了,决定回家暂避,结果回到府中,刚进书房就见到谢丕正在书桌前苦读。

    “为何这么早就回来了?”

    谢迁见到儿子,语气有些冷漠,大概意思是别人都跑去抗议了,你为何在这里泰然自若读书?

    谢丕放下书卷,起身向谢迁行礼后,回道:“父亲,今日翰苑中出了一点事,便早些回来,在父亲的书房读书,希望能增长见闻。”

    谢丕没说关于抗议的事情,但他明白谢迁不可能不知道,父亲作为内阁首辅,很可能是这件事的幕后黑手,而他也知道谢迁跟沈溪之间的矛盾,所以不会贸然在父亲面前提沈溪的名字。

    谢丕算是学聪明了,他知道但凡在谢迁面前提及沈溪,都会引起父亲的不悦。

    谢迁道:“为父听闻,今天翰苑有士子闹事,成群结队去沈府门前求见,请求沈之厚主动上疏向陛下推辞任命,回归兵部尚书之位……这件事你知道吧?”

    “知道。”

    谢丕低下头回道,“那些人还让孩儿一起去,孩儿不想参与,拒绝后便回来看书了。”

    谢迁皱眉:“你为何不去?难道你不认为沈之厚身兼吏部和兵部两部尚书,有失体统吗?”

    谢丕回道:“以沈先生的能力,身兼两职并不为过,可能外界的反应稍微大了些……孩儿不是说此事成体统,而是因为何尚书突然致仕,总需要有人出来担当,以沈先生的功勋,迁吏部尚书本属情理中的事情,至于兵部那边他可以暂时兼任,之后自然会有人接替。”

    尽管谢丕做出了解释,表明自己属于“中立派”,却得不到谢迁的认同。谢迁有些恼火地问道:“若是陛下不依不饶,让沈之厚一直身兼两部尚书之职,你觉得当如何?”

    谢丕想了下,然后问道:“父亲希望孩儿也加入到那些人中,去沈家抗议吗?若孩儿去的话,就表明了父亲您的政治倾向,怕是对我们谢家以及沈家都不利吧?”

    在这件事上,谢氏父子的态度大相径庭。

    谢迁虽然觉得李梦阳等人的行为有些鲁莽,但到底有建设性,完全是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回过头来看到儿子这么淡然,便觉得儿子因为对沈溪学问的痴迷,而把道义礼法全都放到一边,这在他看来是相当危险的思想。

    谢迁道:“为父如何态度不打紧,但切记不可乱纲纪礼法,沈之厚身兼两部尚书,就是乱大明纲纪,你身为朝臣,应该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一旦开此先河,那以后朝中官员任免,就形同儿戏,哪怕现在不能去跟陛下请命,也应该未雨绸缪,做出一些必要的反应,让某些人知难而退!”

    谢迁教训得很不客气,整个人处于一种愤怒的状态,但底气却有所不足。

    说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