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6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毕竟现场遗留的多是鞑靼人的战马,就算此前受到惊吓抛弃了主人,但现在已经缓过来,本能地抗拒生人接近,如此一来并非每匹马都可以直接拿来用,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战马性子较为温驯,稍微鞭笞几下就驯服了,乖乖听从新主人的指示。

    刘序自己也抓了一匹马,跳上去后,发现没带马鞭,但这并不能成为他追击敌人的阻碍,他扬起手上的马刀,大喊道:“冲!”

    ……

    ……

    战场上乱成一片。

    此时作为指挥官的沈溪,终于可以长松一口气,没有跟普通官兵那般加入到追击的行列中去。

    “大人,河对岸的鞑子也开始败退,下一步想必榆林卫城的援兵就会到来!”马九出现在沈溪面前,将更多消息带来。

    沈溪笑着道:“之前没有派来援军,现在来意义已经不大了,这场追击战,当务之急是得到战马,不过只要衔尾追杀冲进鞑子营地,必然会有大量战马供我们驱驰……鞑靼人打仗通常是一人三马,如此既可保存战马的体力,饥饿时也可以以马奶充饥。现在他们跑得急,肯定顾不上营地里那些战马,这回全便宜我们了……接下来,就到我们策马草原的时候!”

    张永和马永成几乎是从营地里连滚带爬过来,他们得知前线又赢得一场辉煌大捷的消息后,还以为是开玩笑,可当他们登上高台往前方远处一望,才知道这并不是虚言,赶紧通过交通壕,越过几道阵地来到沈溪身边。

    “沈……沈大人,咱们赶紧撤兵吧,鞑子这一败,想必暂时顾不了太多,这正是全军回城的好机会!”

    即便到了这个地步,张永依然只记得回到安全的地方,连当前大优的形势也不管,因为张永很怕鞑靼人重振旗鼓,然后再派出大军围追堵截。

    马永成则没有张永那么孬,他望着周围堆积成山的鞑子和战马尸体,不禁咋舌。

    “沈大人,这是要追击吗?”

    马永成发现明军旗帜正在滚滚向前,当即好奇地问道。

    沈溪笑着回答:“不然呢,取胜之后就守着不动,等鞑靼人收拾残军,整顿好兵马,再发动下一轮攻势?”

    “回城……赶紧回城啊!”

    张永连忙提议,但他说的话却没人在意。

    沈溪望着远处:“前面乃是一片大好河山……这一仗既然胜了,就要把胜利扩大化,本官想的是策马阴山,就算没法做到封狼居胥,至少也要促成草原权力更迭,让我们大明的龙旗可以插遍草原各处!”

    “别介!咱先回城,从长计议!”张永还在嚷嚷。

    沈溪根本就不理会张永,意气风发地下达命令:“传令三军,先行攻破鞑靼营地,稍作整顿,便继续追击。后续兵马立即整理手头的牲口、车辆和辎重,带足粮食,跟随我一起踏平草原!”

    “沈大人,你疯了吗?打了胜仗最好是先跟陛下奏捷,着什么急踏平草原啊?就算真要灭掉鞑靼汗庭,也要等陛下发兵,那才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情!”张永叫嚣起来。

    沈溪回头看了张永一眼,志得意满:“如果张公公不想再深入草原,那就留在榆林卫城吧,反正很快城内收拾残局的援军就会到来……本官要先行一步了!这里已经不是本官施展抱负的舞台!”

    马永成愕然问道:“大人要领兵追击?”

    沈溪脸上露出坚毅之色,高声道:“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转战千里,终于绝处逢生,难道不该扬眉吐气一回?此时回榆林卫城?哈哈,之前怕死,现在难道还怕死?问问军中哪个士兵不想建功立业?”

    “想!”

    周围那些围着加特林机枪的官兵一个个眼冒红光,显然也非常渴求军功,越多越好。

    沈溪道:“但总归要留人在这里跟城内的人接洽,就留张公公吧……一些伤病员也会留下来,俘虏由张公公你带领少量兵马和民夫看着,胜果的清点也全部交给你了!”

    “沈大人不等城里的人来?”马永成诧异地问道。

    沈溪没有回答,而是问道:“马公公你呢?是留下来,还是随军追击鞑靼溃兵?”

    马永成一怔,随即摇头:“就算要追击,也不用急于一时,咱家还是先等城里的人来,沟通好了再走。”

    到了这地步,马永成和张永一样,都想见好就收,不准备继续以身犯险了。

    ……

    ……

    榆林卫城,三边总督衙门。

    王琼和谢迁一样,都在焦急地等候战场上的消息。

    王琼已经连续下了三道军令,加强延绥镇治所榆林卫城各处的防御,长城沿线各堡垒遥相呼应,基本都将火炮和火枪等能用的火器搬到城头上,务求在鞑靼人击败沈溪所部、杀到榆溪河南岸时,能够阻挡鞑靼人的步伐。

    不过鞑靼势大,尤其是在击败沈溪所部后会缴获大量火炮、火枪,到时候用在攻城上,这些东西未必能够保证榆林卫城的周全。

    谢迁神色严峻,心里没什么底,但嘴上却一直自我宽慰:“榆林卫城好在是王德华领衔,若换旁人来,恐怕此番会城池不保。”

    侯勋派了几波人过来告知前线消息,侯勋本人没来,因为他还要负责城防事务,若鞑靼人开始大规模渡河,意味着前方沈溪已经战败,鞑靼人很可能会借助大胜后的锐气发起攻城,不能不预先做准备。

    好在直到目前为止,鞑靼人攻城的意图也不是很强烈,至少王琼这里没得到任何关于鞑靼人调集攻城器械的消息,所以当前只要重点防备城内出现奸细开启城门,其他要等具体战报到了再说。

    “……德华,什么时辰了,为何到现在前方依然没有消息传来?”

    谢迁本来没有到正堂这边等候,不过他在厢房苦候半天也没更多消息,心烦气躁,索性来到正堂,亲自问王琼。

    王琼道:“谢阁老,以目前的情况看,榆溪河北岸的战事还在进行中,想来沈尚书做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鞑靼人不太可能轻易便攻破营地!”

    谢迁神情满是无奈,摇头道:“就算坚持得再久,结果会出现偏差吗?之厚直到领兵跟鞑子进行最后一仗,也没向老夫低头……”

    谢迁多少有些不甘,觉得沈溪太过执拗,认为现在这种兵败身亡的结局正是沈溪固执己见的后果,纯属咎由自取。

    王琼道:“沈尚书之前两战取得的军功,足以铭记于史册,鞑靼人在自身折损严重的情况下,就算能战胜沈尚书所部,也未必会继续南下攻打我大明城塞,以之前得到的情报看,鞑靼人撤兵的可能性很大……”

    王琼把他头一晚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告知,但这些内容没能吸引谢迁的注意力。

    沈溪取得多大功劳,又或者是鞑靼人折损多少兵马,鞑靼下一步动向等等,谢迁早就听腻了,他现在更想知道沈溪是否平安无恙。

    “现在能派斥候出塞获取情报吗?”谢迁问了一句。

    王琼脸上满是为难之色,微微一叹:“很难!”

    “唉!”

    谢迁又叹了一口气,这次他也不回厢房了,直接到大堂一角的凳子上坐下,仰头看着窗外的天空,整个人处于呆滞状态。

    王琼安慰道:“即便将沈尚书现在的功劳上奏,陛下也会大肆褒奖,昭告天下军民。”

    “但陛下让沈之厚平安无事归来,我们并未做到……想来沈之厚已领军杀了个够本,获取的军功足以让他脱离军队只身回城也没人会指责……他如此坚持作何?”谢迁神色中仍旧带着不解。

    王琼心想:“谢阁老一直在说沈之厚偏执,其实老少二人都一样固执!”

    ……

    ……

    时间逐渐过去,太阳慢慢攀升到半空,整个榆林卫城还是一片宁静。

    谢迁坐了一会儿便不耐烦了,站起身来走到大堂门口,看向总督府大门方向,不时抬头看看天空太阳的位置,唉声叹气。

    本来王琼想出言安慰,但随即想到谢迁心中的烦忧无法用言语纾解,也就不去给谢迁添堵了。

    两个人都保持静默,一直等到辰时过去,突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有消息传来了吗?”

    谢迁热切地看了王琼一眼,王琼此时已快速站起,大步往门口过来。

    等见到进来的是侯勋后,王琼点头:“大概是有消息了。”

    谢迁的身体突然剧烈颤抖,连人都站不稳了,他低下头,战战兢兢地伸出手:“德华,你……你先扶老夫坐下!”

    或许是谢迁太在意颜面,他知道自己未必能承受沈溪阵亡、榆溪河北岸的大明军队全军覆没的消息,所以先让王琼扶他坐下,也是为避免一会儿出现不好的状况后出丑。

    王琼赶紧搀扶谢迁到堂上的太师椅上坐下,谢迁闭着眼,面色中带着一股极大的无奈,嘴上还在念叨:“老夫知道总归会有这天……将军难免阵上亡……之厚他……他太过自负了!”

    说话间,侯勋已急匆匆到了堂前,他一身戎装,整个人显得精明干练,见到王琼后脸色未有更多变化,甚至没留意王琼身后的谢迁。

    侯勋抱拳:“大人,从前线得知消息,鞑靼人撤兵了!”

    “什么!?”

    王琼先是惊讶了一下,随即喝问,“战果何如?”

    侯勋神色间有些迟疑:“末将已经求证过三次,似乎是……鞑靼人大败而逃,沈大人已带兵反攻!”

    “啊!”

    谢迁本来已经做好为沈溪发丧的心理准备,听到这个消息震惊到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惊呼出声,随即站起来往前快走两步,急切地问道:“你再说一次!”

    侯勋这才注意到谢迁的存在,赶忙回答:“谢阁老,鞑靼人撤兵了……末将知道的就这么多,没办法回答您更多问题。”

    “事情的确是很诡异,不过以目前调查的结果……鞑靼人在榆溪河南岸的兵马已四散而逃,而北岸枪炮声依然不时传来,战场上硝烟弥漫,清晰可见。如今战事的最终结果还在继续调查核实,但已经有北岸的斥候过河,似乎是准备往南来报捷!”

    谢迁望着王琼,蹙眉求证。

    王琼抚摸着颌下的胡须,问道:“难道是别的地方派出援军来了?甘肃镇、宁夏镇和固原镇是否有兵马调动?偏关和大同可有派出大军出塞?”

    侯勋眼睛中满是迷茫之色,摇头道:“至今尚未有兵马调动的消息回报,且鞑靼人……”

    侯勋还想在王琼面前分析一下现在究竟是个什么状况,但随即想到,眼前两位都是朝中重臣,他不过是个副总兵,没资格在二人面前卖弄,也就住口不言。

    谢迁嘀咕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王琼对谢迁道:“谢阁老,看来我们不能在这里枯等……不如先到城头,一探究竟如何?”

    谢迁看了神情复杂的王琼一眼,本来还想说什么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变色的话,但强烈的好奇心却驱使他,必须尽快了解真相,也就没心思继续留在总督衙门了。

    “走!”

    谢迁一摆手,未及跟王琼商议,便径直出门。

    “王大人,您……”

    侯勋有些意外,还想跟王琼请示。

    王琼没好气地道:“还等什么?去城头看看!”

    ……

    ……

    谢迁、王琼在侯勋带人护送下,一路到了城北的镇榆楼。

    榆林卫城于正统十四年修筑,成化九年移延绥治所到榆林卫城,经历成化二十二年和弘治五年两次拓建,虽然不具备后世榆林卫城之雄伟,但也颇具规模。

    榆林卫城北面的城墙依山而建,城门雄伟,城头设有镇榆楼,可以作为塔楼,登高刺探情报。

    等谢迁和王琼登上镇榆楼,鞑靼人在榆溪河南岸的兵马已撤走,前方原野空旷无垠,城池北面的树木几乎被砍伐一空,如此也是防止鞑靼人就地取材建造攻城器具,又或者放火烧林制造浓烟阻隔视线,城头依稀可以看到如白练一般的榆溪河,不过只能看到模糊一片。

    至于战果如何,根本无法从城头一探究竟,但远远可以看到有明军装束的骑兵正往城头而来。

    没过一会儿,连之前进城通报消息的唐寅也在卫兵护送下登上巍峨的镇榆楼。

    “谢阁老、王中丞,听说沈尚书领兵打了胜仗,鞑子败退了?”唐寅一来就迫不及待地问道,现在谁都在求证榆溪河北岸的情况。

    谢迁根本就没空搭理唐寅,目光热切地望着前方,原野上那名过河的大明斥候正在快速接近。

    王琼微微摇头:“暂时尚且不知,有待求证!”

    “肯定是获胜了,难怪啊……”

    唐寅心中无比欣然,以他的判断,这回必胜无疑,脸上满是笑容,“以在下对沈尚书的了解,他故意延缓行军进展,等鞑靼人追上来,又烧船断后,分明是故意创造如此绝境,以便让鞑靼坚定主意,举兵进犯,最后一战克敌!”

    之前唐寅的话,谢迁未加理会,但在这话出口后,谢迁侧过头用慎重的目光打量,厉声喝问:“你说什么?”

    王琼以为谢迁生气了,赶紧帮忙转圜:“伯虎并非此意。”

    谢迁没有听王琼的解释,继续道:“你是说,沈之厚撤兵路途中,故意放缓行军速度,等鞑靼人靠拢?”

    唐寅有些惊疑地望了王琼一眼。

    因为之前王琼详细问询过唐寅沈溪军中的情况,他以为王琼把什么事都告知谢迁,但现在看谢迁反应,才知道王琼很可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隐瞒不报。

    唐寅点头:“正是。”

    谢迁的气息随即变得急促起来,黑着脸问道:“那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他就设了个局,把所有人都蒙在鼓里,然后让我们陪着他胡闹?”

    突然间,谢迁又对沈溪不满意起来。

    倒不是因为此战的结果,而是沈溪做事的方式,他觉得自己被人利用了,而且沈溪似乎提前就预计到他的谨慎和绝情,并为此布局,这是谢迁万万不能忍受的。

    此时北方那名明军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