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5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鞑靼人的重骑兵也是全身甲胄,比起明军官兵来作战经验更丰富,他们进退自如,相互配合无间,总是能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态势,与此同时,鞑靼的骑射手不断游走施放冷箭,就算明军骑兵身披甲胄,但胯下坐骑却不能全部遮掩护甲,一旦战马中箭倒地,鞑靼人的重骑兵便快马杀到,长刀挥舞,轻松带走惊魂未定的明军骑手的生命。

    一轮交战下来,鞑子骑兵虽然也折损不少,但明军突击官兵牺牲的更多,好在这时林恒率领的后续兵马已杀到,近距离用火铳对鞑靼骑兵进行射击,鞑子纷纷中弹倒地,战事越发激烈。

    此时的局面变成了以命换命,鞑子骑兵弓马娴熟,不断游走射击,大明官兵则是以火铳还击,由于马背上颠簸得厉害,火铳的命中率差强人意,基本是倒下两个才能赚取对方一个,好在明军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明军倾斜。

    谢迁舒了口气,点头道:“只要这么坚持下去,就算我军有些损失,最终能把这路鞑子兵马给悉数留下来,还是值得的!”

    就在谢迁想当然时,突然传令兵来报:“报……城北十里外发现大批鞑靼骑兵身影,数量约在千人以上……”

    谢迁看着眼前的局面,非常头疼。

    “两千人准备齐全,全力攻打对方六百多人,三倍于敌尚都不能轻松取胜,战局处于焦灼状态。如果对方来个三五千人马,我方岂不是一点胜算都没有?这还是大明最精锐的骑兵,如果换作步兵,怕是更没有胜算吧?”

    王琼已下达鸣金收兵的命令。

    在王琼看来,短时间内全歼敌军已经做不到,在鞑靼援军抵达之前,必须要让林恒的人马安全撤回来。

    军事调度上,王琼明显比谢迁有条理多了,安排五千混杂有火铳兵、长枪兵、弓弩兵和盾牌兵的步兵随时待命,同时命令城头的火炮向鞑靼人阵型后方进行炮击,威慑对手,掩护林恒所部撤退。

    谢迁此时精气神全无,没有再下达任何军令,默默地观察王琼和吴江等人处理后续军务。

    显然这伙鞑靼骑兵没料到大明边军会主动出击,他们接到的命令本来就是骚扰,没有攻城的打算,发现纠缠在一起的明军骑兵开始有意识地撤退,而榆林城城头炮声隆隆,声势吓人,鞑靼指挥官生怕中计,赶忙命令全军退出战场,一口气向北跑了两里多,远远逃出火炮的覆盖范围,才重新结成防御阵型。

    等林恒所部人马安全撤回瓮城后,原本高昂的士气消弭不见,士兵们一个个灰头土脸,下马后乱七八糟地靠坐在城墙根儿上,吐着浊气,相顾无言。

    谢迁叹了口气,没有继续留在城垛上,转身往城门楼那边去了。

    王琼留下来安排善后事务,包括跟鞑靼人接洽,双方派人去战场把各自的尸体抬回来,还有就是统计战果和战损,尽快形成书面数据。

    谢迁进入城门楼内,脸色漆黑,显然此次战果与他预期的相差太远。

    过了许久,王琼才回来。

    王琼道:“谢阁老,战果已经统计出来了,林副总兵领兵杀敌一百八十九人,伤敌也有两百余,敌寇损失惨重!”

    谢迁有些惊讶:“有这么多吗?老夫还以为没留下多少鞑子的性命……”

    王琼道:“难道谢阁老觉得在下会欺骗您不成?都是经过整理并核对后得出的数字,主要是近战时士兵手里的火铳给予鞑靼人巨大的杀伤,其实在这一战中我们优势很大,战到最后肯定是我们胜利,可惜鞑靼援军到来……”

    王琼的说法让谢迁心里舒服不少。

    “那我方战损如何?”谢迁问了一句。

    这下王琼不太想回答了,但在谢迁追问下,王琼才叹息道:“我军损失人马为两百三十六人……伤也有三百多……”

    谢迁苦笑道:“意思是我方损失几乎两倍于鞑靼人?”

    王琼没有说什么,脸上满是无奈。

    谢迁问道:“林副总兵现在人在何处?”

    “正在城头跪地请罪,不过以在下看来,此战他表现尚可,就算有过错,但也足以功过相抵,谢阁老以为呢?”王琼主动帮林恒求情。

    谢迁叹道:“本来此次出兵就是仓促间做出的决定,全怪老夫一意孤行,才会有此损失。鞑靼骑兵如此强悍,以沈之厚步兵为主的队伍……在草原上怕是凶多吉少吧?”

    王琼面色为难,不知该怎么回答谢迁的问题。

    谢迁一摆手:“这次的过错不在林副总兵身上,乃是老夫头脑发热,稍后自然会跟朝廷请罪!扶老夫起来……”

    谢迁精神萎靡,整个人显得苍老许多,连站起身来都很费事,在王琼相扶下,谢迁勉强站起,又道:“让将士早些回去歇息,此番交战,他们很辛苦,付出良多……哎,此次失利,对军心士气打击应该不小吧?”

    王琼道:“此战怎么都应该归类为胜利,毕竟有近两百毙敌数目,谈不上失败吧?而且我们大可对自身扬折损秘而不宣,只需将战果彰显……谢阁老不必挂怀,以西北多年来对敌的经验,跟敌军战损比如此接近已属难得,您老没错,林将军那边也是尽力而为,可予以嘉奖!”

    谢迁脸上带着苦涩的笑容,问道:“鞑靼骑兵一直都这么强悍,那之前沈之厚是如何一次次取胜的?这中间是否……”

    谢迁对沈溪取得的战功很是质疑,但旁人或许有虚报的成分,沈溪的军功他可是在京城城头眼见为实,连谢迁自己都不知该如何评述。

    王琼道:“沈尚书几次领兵出战,基本都处于下风,且都是面临生存存亡的危难关头,好在最后都打了鞑靼人一个出其不意,终于转败为胜。谢阁老不必去想沈尚书战功如何,如今他领兵深入草原,形势一点都不比当初好多少,看看他是否又能创造奇迹……”

    谢迁想了下,重重点了点头,似乎是释怀了,可当他跨步的时候,却一个不稳险些摔倒在地。

    “谢阁老……”

    王琼本以为谢迁身体已无恙,谁想转眼就栽倒,险些没扶住,不过最终还是把谢迁扶正了。

    谢迁一抬手:“老夫老了,不中用了……咳咳,唉!”

    这一战让谢迁心力交瘁,让他认清楚一个现实,那就是跟鞑靼人在旷野上交战似乎不是明智之举。

第二一八一章 无语() 
王琼不知如何劝慰,只能赶紧让人送谢迁去休息。

    安置好谢迁后,王琼松了口气,此时他已回到总督衙门,吴江、林恒和侯勋三名总兵府的负责人都在正堂等候。

    王琼出来时,林恒跪在地上,显然还在为之前的“失败”而愧疚,至于吴江和侯勋虽然没有下跪,不过二人脸色也不太好看,这一战表面上看是打了个平手,但孰胜孰负其实摆在明面上。

    王琼语气平淡:“林副总兵起来说话吧,这次你没错,指挥得当,且取得不俗战果,理应嘉奖才是。”

    林恒显得很懊悔和自责:“末将不敢居功,此战未竟全功,主要还是对鞑靼人的勇猛和韧性估计不足,没有办法一举凿穿敌阵,导致进攻受阻……”

    吴江和侯勋一句话都没说,他们知道这次出城迎战,以众击寡伤亡还比对手大,没有罪过就算好的,哪里还敢贪功?此时他们谁都不愿意站出来帮林恒说项,因为如此做的话可能要分担过错。

    王琼道:“狄夷身经百战,昔日曾靠其精锐骑兵,灭国无数,实力实在是不容小觑。此战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在出城迎敌前,将士们刚刚在瓮城操练过,体力还未完全恢复,能有现在这样的发挥,已属不易!吴总兵,对于此番杀敌将士,一律予以嘉奖,且传令军中,此战我骑兵大获全胜,狠狠打击了鞑靼人的嚣张气焰,除此外不得再有其他任何说法……你明白吗?”

    显然王琼是想定个基调,那就是此战明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毕竟城内百姓和大多数将士没见过这场战事的过程,只要稍微包装一下,就可以变个性质。

    虽然其中有瞒报的成分,不过最终战果王琼会详细列在发往宣府的奏疏中,不会隐藏,对外宣扬胜利的目的是为了振奋军心士气,让城里的百姓吃颗定心丸,为接下来的战事做准备。如果让三边军民知道此战实际上是两千打六百,折损比敌人还多,等于是打自己脸,于大局不利。

    吴江领命:“大人请放心,卑职知道如何做了。”

    王琼叹道:“谁也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不过歼敌四百,也总算能跟朝廷交待,只是谢阁老脸面不那么好看!”

    在王琼眼里,这场遭遇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主动迎战反而可以激发城中军民士气,总是龟缩不出,军心动摇是难免的事情,一战打下来还能取得一定战果,这笔买卖其实不亏。

    林恒知道首辅谢迁对自己充满期待,这次出城作战没有取得预期中的大胜,有些惴惴不安,当下道:“请大人带末将到谢大人跟前请罪。”

    “你又没错,请什么罪?”

    王琼气恼地一挥手,“按照本官说的去办,回去后不得把具体战况泄露出去,至于旁的,本官自然会跟朝廷申报,不需要你们来担心!”

    ……

    ……

    吴江、林恒等人回去了。

    如王琼交待,城中军民果然以为骑兵打了胜仗,因为好几年没有主动出出击迎战的经历,军民大受鼓舞,一时间士气如虹。

    出战的骑兵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消灭了多少鞑靼人,听到上司“大捷”的宣传,以为鞑子的伤亡远比自己多,也就坦然接受送上门的功劳,洋洋得意,从瓮城返回城中驻地时,面对百姓的夹道欢迎,不时挥手致意。

    接下来几天,谢迁的情况有些不太妙,莫名生了一场大病,整个人显得憔悴许多。王琼请了不少大夫前来诊病,均持同样的看法,谢迁的病因不在身体,而是心理,急火攻心之下,风寒入体,就此卧榻。

    谢迁身体极度虚弱,精神状态也很差。

    王琼几次前去劝说都是无济于事,谢迁就认一个死理,因为他的原因骑兵才打了败仗,让大明折损了威风。

    王琼实在没办法,到上疏时,干脆不去提系谢迁主持战事,主动把责任揽了下来,上报说这次主动出击是因为鞑靼人屡次犯边,嚣张叫阵,为了杀一下鞑靼人的威风,才不得已迎战,而且最后的结果也是双方各有斩获。

    六月初六,战报发到张家口堡,为张苑所知。

    张苑本来想要针对谢迁和王琼,拿到奏疏后认定这是个难得的打击政敌的机会,但转念一想,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把朱厚照留在张家口堡,于是又改变了主意。

    朱厚照到张家口后就策划主动出击,但一直到六月初六,一切计划都只停留在纸面上,倒不是说朱厚照在张家口跟他在宣府时一头扎进行宫吃喝玩乐那么荒唐,而是因为张家口堡周边的确集结不少鞑靼兵马,数量已超过一万,各方奏报上来的则有三四万之多。

    朱厚照本要主动出击,但鞑靼人兵临城下,怎么都得把眼前的敌人消灭了才好说下一步安排,而短时间内他又找不到战胜敌人的方法,于是每天都把城中官将叫来商议,一改之前的荒淫无耻作风,显得矜矜业业,励精图治。

    当张苑把王琼的奏报拿到朱厚照面前,说是延绥奏凯时,朱厚照的眼睛马上亮了,急声问道:“延绥那边打胜仗了?沈先生所部已到延绥?”

    听说有胜仗,朱厚照本能地想起沈溪,仿佛除了他的老师外旁人很难获得像样的战果。

    张苑听到后心里不太舒服,解释道:“陛下,乃是三边总制王大人奏捷,鞑靼兵马来犯,王大人派兵主动出击,毙敌近两百,伤敌也有两百余!”

    朱厚照本来满心欢喜,但听到这个数字后脸色僵住了,忍不住皱眉问道:“你再说一遍,杀了多少人?还不到两百?这也算捷报?不会说鞑子一共派了七八百人来,只留下一百多具尸体,且自损数倍于敌,然后就堂而皇之奏捷?”

    张苑神色尴尬,没想到朱厚照对捷报的要求那么高。他仔细又看了一眼奏疏,这才解释道:“陛下,咱自己也有损失,不过没那么大,差不多也就死两百伤三百,跟杀伤敌寇的数量相当!”

    朱厚照怒道:“死伤差不多,还说什么捷报!根本就是失败!咱大明是防守一方,本不该出现大量死伤,想必出兵时咱们占据了人数的绝对优势!”

    这边正德皇帝非常气愤,在他看来自己被人戏弄了,忍无可忍,便冲着张苑发火,不过他的火气却是针对三边官将。

    张苑暗自窃喜,心想:“陛下觉得王琼和谢老儿没本事,那是好事,反正我也不想让他们有好日子过,全看我这张嘴怎么说!”他左右看了一眼,然后凑上前小声道:“陛下,老奴认为,就算这不算捷报,有些事……也可以暂时这么说。”

    朱厚照皱眉:“你这话是何意?”

    张苑故作高深,继续凑上前,有意不让侍立一旁的小拧子听清楚,压低声音道:“陛下您想啊,从开战伊始,这九边各地成天都在说哪里有鞑子犯境,哪里又损失多少人畜,仿佛这一战不是陛下您御驾亲征,而是鞑子主动来犯,您来边疆仅仅是御敌,这让将士和百姓怎么想?”

    朱厚照没说什么,低头沉思,觉得张苑这番话说到他心坎儿上了。

    张苑继续道:“此战说是沈大人打头阵,但不靠谱啊,他带兵出塞后就一点音讯都没有了,现在都在传他打败仗躲起来……总之传言很多,不管是真是假,现在军心动荡,如果被人知道原来三边打了一场杀敌两百自损也有两百的战事,岂不是让军心更为动荡?毕竟鞑子一向都以精悍著称,将士们本来就有畏战心理。”

    朱厚照抬起头看着张苑:“你的意思是……大肆宣扬这次三边出战的功劳,奖赏有关人等,振奋军心士气?”

    “对!”

    张苑握紧拳头,声音比之前大了许多,“就是要让将士们知道,只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