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5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日林恒将率两千枪骑兵在城门口等候,一旦鞑靼人袭来,林恒领军从瓮城杀出,力争全歼来犯之敌。

    之所以把兵马囤于瓮城,在于保险。要是林恒所部力战不支,鞑靼人尾随败军涌进瓮城,也不至于就此杀进榆林卫城。

    林恒离开后,谢迁从后堂出来。

    王琼问道:“谢阁老,此番出击,是否要为后续出兵做好准备?以之前预算时间,沈尚书所部人马应该快到黄河边了吧!”

    谢迁沉思一会儿,才道:“沈之厚在何处,现在没人能给出个准确的答案,何必去想那么久远的事情?如果他能平安回来,这场战事到此结束,毕竟到现在为止陛下对九边都没有任何调遣,他能靠只身之力跟鞑靼人交战已属不易,还能奢望其他?”

    王琼点头,同意了谢迁的说法。

    随即王琼问道:“那谢阁老为何要主张出兵?守在城内,似乎也无不可……”

    谢迁抬头看着王琼:“德华怎么会变得如此瞻前顾后?遇敌难道不应该主动出击谋取战果?老夫虽然不懂军事,但却知道此番进犯边塞的鞑靼兵马不多,老夫想让骑兵出去跟对方打一仗,振奋军心士气,如此你跟陛下上奏时也有话说……”

    本来王琼还很迷糊,但谢迁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想不明白都难。

    显然谢迁是觉得,在皇帝执意推行平定草原国策的背景下,如今九边各地都没有取得寸功,回头皇帝气恼之下一合计,在鞑靼人袭击的情况下,连个主动出兵的人都没有,这种情况太打击人,大明颜面扫地不说,朱厚照自己恐怕也会失去进取心。

    所以谢迁主张延绥出兵,打上几场胜仗振奋下军心士气。

    也是谢迁亲自看过鞑靼人骚扰力度,没太当回事,与其龟缩城塞内自损威名,不如让林恒率领的枪骑兵出去好好表现一下,以人数的优势取得胜利,除了振奋军心,在皇帝和朝廷那边也有交待。

    王琼知道谢迁这层意思后,脸上露出为难之色,他有话想说,但见谢迁态度,又被他硬生生咽了回去。

    王琼心想:“谢阁老在高处见到鞑靼骑兵,觉得不过如此,才会如此自信派出人马去作战,若真交手,便会知道鞑靼人到底有多厉害!可千万别出什么事才好!”

    ……

    ……

    谢迁一直说自己不懂军事,但在他看来,纯属自谦,因为早在弘治朝他就挂兵部尚书衔,而且前几次大明对外战事的胜利,多少都有他的参与,所以谢迁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在军事上还是有造诣的。

    可惜谢迁忽略了一件事,他取得的成绩完全建立在沈溪出谋划策的基础上,若论纸上谈兵,他才算头一号人物。

    谢迁只会动嘴皮子,从来没上过战场。

    六月初四,一大清早,谢迁便在王琼的陪同之下上了榆林卫的北城门广榆门城楼上,陪同他们一起的,还有延绥总兵吴江、副总兵侯勋等将领。

    谢迁登高北望,意气风发,问站在身旁的王琼:“德华,昨日让你准备的骑兵,可有备好?”

    王琼先问了总兵吴江,吴江道:“回两位大人的话,林副总兵的人马已进入瓮城,不过现在尚未有鞑靼骑兵来犯,士兵们正在休整,等鞑靼骑兵到来后,再开城迎敌!”

    谢迁一摆手:“先在瓮城中练习一下,老夫想见识见识。”

    吴江不由用请示的目光望着王琼,到底在延绥说了算数的还是王琼这位三边总督,王琼一挥手:“既然谢阁老已经说了,还等什么,让林将军的人马进瓮城操练!”

    “得令!”

    吴江领命,马上将军令传递下去。

    不多时,但见骑兵鱼贯而出,进入瓮城,林恒的帅旗处于正中的位置,全军一字长蛇展开,快速前进。

    城头上有士兵镇守,见下面骑兵出现,热情迅速点燃,林恒在这种操练中表现出足够的本事,在他的帅旗指挥下,士兵进退有序,在马背上施展冲锋、放枪等技能,表现得整齐划一,让城头的士兵欢呼不止。

    吴江和侯勋等人看到后不由颜面有光,因为在延绥镇内,林恒的骑兵算是最上得了台面的存在。

    谢迁看到后不由连连点头,道:“有如此精兵,何愁我大明疆土不保,百姓不安?”

    王琼笑着点头,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许担心,暗忖:“刚来延绥的时候,我何尝不是跟谢阁老有同样的想法?奈何事实就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跟鞑靼人相比,我们的骑兵终归还是差了些火候!”

    因为鞑靼人没有按照明朝官员的设想前来袭扰,林恒所部在经过操练后,累得不行,便先回城休息,同时也是为养护枪支,更换马鞍等,毕竟现在已是隆夏,士兵们穿着铠甲在日头下连续运动,此时汗流浃背,非常容易中暑。

    此时已是正午时分,就连谢迁也不得不进入城楼躲避,当天气温非常高,一点儿风都没有,每个人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

    “这鬼天……”

    吴江小声骂了一句,恰好被谢迁听到,谢迁冷冷瞪了他一眼,吴江吓了一大跳,连刚端起的茶水都放了下来。

    谢迁道:“前几日,鞑靼人一直在城外骚扰叫阵,城内一直没有迎战,如此灭自己威风的事情,地方上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王琼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谢迁是在质问吴江等武将。

    吴江战战兢兢地道:“回谢大人的话,其实……这是军中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敌军叫阵时,切不可因一时意气而令城塞有损。”

    谢迁的脸色不好看了。

    王琼出来说项:“谢阁老,其实这些都是朝廷的安排,即便城外有鞑靼人来犯,也应该坚持以守城为主,并以其他城塞的人马驰援,不能贸然用兵。榆林卫城事关重大,切不容有失。”

    只是武将出来说话,谢迁还不觉得如何,但现在是王琼也开始帮腔,谢迁感觉面子有些挂不住。

    恰在此时,外面突然传来悠长的号角声,谢迁连忙站起身来,问道:“怎么回事,鞑靼人来了吗?”

    这问题周围的人可回答不了,吴江吩咐道:“快出去看看,迅速回报!”

    吴江的随从还没出门,便有传令兵进来奏禀:“报……有鞑靼兵马犯广榆门,人马约有上千!”

    因为无法确定来犯鞑靼人的数量,传令兵只能报个大概。

    榆林卫城周边斥候并不负责调查鞑靼人数量到底有多少,能提前探知有鞑靼人来,在军情传递中已经算是圆满完成任务,这跟沈溪亲手建立的情报体系完全不同。

    谢迁一撸袖子:“还怕他们不来呢!今日便让他们知道来犯的下场!还不快安排骑兵进瓮城,准备开战?”

    吴江又下意识看了王琼一眼,在得到王琼的目光授意后,这才紧忙去安排出兵。

    一时间城楼上变得躁动不安,士兵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这是上次沈溪为三边总制派兵出击后,数年来第一次有人马主动出击。

第二一八〇章 出战() 
鞑靼兵马数量不多,综合方方面面的情报,大概有七八百骑兵。

    此时林恒已重新率领骑兵进入瓮城,由于刚进行过操练,此时官兵都有些疲累。

    城门楼上,谢迁眺望远处天边一些小点,问道:“怎么能看出鞑靼有多少兵马杀来?”

    王琼解释道:“主要是通过前线斥候以及城墙上官兵目测得出的数字,现在尚不能确定具体数量,不过以现在的情况看,鞑靼骑兵的数量应该不到千人,就算有后续人马,我方出击的兵马也占据数量上的优势。”

    谢迁舒了口气:“如此甚好,不知此番出战胜算几何?”

    涉及具体作战,王琼不太想回答,显然心有顾虑,说高了说低了都不好,随后看着一旁的总兵吴江,吴江想了想,说道:“胜利应该是肯定的,唯一不知道能取得多少战果。”

    谢迁脸上稍有不悦:“既然可以获胜,为何不能确定战果?难道不可以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谢迁环视在场众人,想得到确切的答案,不过王琼、吴江等人显然没那么乐观,神色凝重,让谢迁分外怪异。

    不过眼前鞑靼人已杀过来,谢迁顾不上考虑太多,直接下令出兵。

    随着瓮城城门打开,林恒率两千骑兵出城迎战,旌旗飞舞,士气高昂。

    谢迁从城楼上往下望,眉飞色舞道:“这位林将军一看就有本事,兵马调动如臂指使,大捷可期啊!”

    王琼和吴江相视一眼,虽有隐忧却没有出言打扰谢迁的兴致,此时城外鼓角争鸣,一场大战已是在所难免。

    吴江站到城头看了一会儿,回身请示:“两位大人,可要移步到瓮城城垣观战?”

    谢迁点了点头,又看王琼一眼,王琼做出请的手势。

    随即一行往瓮城而去,因为瓮城不像城楼这边安稳,为了保证谢迁和王琼的安全,同时跟过去的还一队盾牌兵,防止鞑靼人杀到城下施放箭伤害到两位朝廷大员。

    ……

    ……

    战事一开始,林恒便在护城河北岸列阵,因为夏天丰水期,护城河水满,身后的吊桥也已升起,意味着林恒这两千人马处于背水一战的状态。

    断掉后路的情况下,林恒所部的处境很危险。

    鞑靼骑兵来势汹汹,推进速度很快,等最后所有兵马现身,城头官兵已把鞑靼人的数量盘算清楚。

    吴江道:“两位大人,看清楚了,鞑子不过六百多人。”

    谢迁点头:“六百多鞑靼骑兵,两千人迎战,断无失败的道理。老夫还是那句话,力争将来犯的鞑靼骑兵全歼!”

    吴江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此时鞑靼人已杀到距离城塞不过三里的地方,鞑靼人看到主动出击的大明骑兵,迅速分散开来。

    王琼看了几眼,点头道:“谢阁老,看来鞑靼人对我们主动出击没有心理准备,居然变阵为‘一字长蛇阵’,呈一道弧线面对我军。这是前军、后军意见不统一,前面的骑兵刹住脚,而后续的骑兵却继续往前冲,只能向两翼展开所致……哎呀,不对,鞑靼人似乎想要撤退……”

    谢迁诧异地问道:“刚来就要逃跑?”

    吴江道:“鞑子以为咱们会跟以前一样固守城塞,所以想到城下耀武扬威一番就走,谁知道我们会主动出击,大致算出我军兵马数量后,觉得没有胜算,所以才会想到撤走……快看,林副总兵已派出人马发起进攻!”

    谢迁放眼看去,只见鞑靼人阵型散乱,部分骑兵已调转马头,果真有逃跑的迹象。林恒显然也察觉到鞑靼人的动向,果断派出五百人左右的骑兵队伍,像利箭一样朝鞑靼人的长蛇阵中央部位冲了过去。

    鞑靼人散兵线拉得很开,如此一来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用手里的弓箭对大明骑兵射击。

    明军用来攻坚的骑兵队伍中,有大约一百名全身用甲胄和盾牌严密进行保护的盾骑兵,这些人左手持盾,右手拿缰,严密保护身后的大明骑兵,实施快速突击。等靠近敌阵后,盾骑兵们将会盾牌放置于马背上,改由左手持缰,右手从腰间拔出马刀奋力砍杀敌人。

    “吼!吼!吼!”

    城头上观战的大明官兵开始呐喊助威,一个个热血涌动,恨不能亲自到一线杀敌。

    谢迁扶在城垛上,拨开保护他的盾牌,想知道这次以点击面的冲击是否能把鞑靼人的战阵凿穿,一举将鞑靼骑兵冲散。

    对于大明来说,一战能杀敌六百多鞑子,绝对是一场大胜,如此也算是对西北战事有个“交待”,至少在沈溪崛起前是这么个套路,不过在沈溪几次获得的成果面前,似乎六百人的战果有些不足道。

    “杀!”

    终于,双方距离进入四百步内,战事一触即发,谢迁瞬间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

    ……

    林恒没有亲自带兵突击,手持沈溪送给他的望远镜,仔细观察战局进展,随时准备带兵发起总攻。

    林恒深谙兵法,知道只有冲开鞑靼骑兵的防线,将其截断为首尾不能相连的多个部分,才有机会将这路鞑靼人马吃掉。

    眼看双方即将短兵相接,鞑靼人开始有动作了。

    作为曾经欧亚大陆的统治者,鞑靼骑兵作战经验丰富,应对明军以盾骑兵开道的战术很有心得,没有朝冲在最前方的盾骑兵放箭,而是灵巧地抬起手臂,朝天空放箭,以抛射的方式对明朝突击阵型后方的骑兵发起进攻。

    “交手了!”

    城头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谢迁还想继续瞪大眼瞧,结果一排密密麻麻的盾牌把城垛这边给完全围住了,虽然这里距离交战地很远,但也要防止鞑靼人用床弩朝城头射击……鞑靼人拥有超大号的床弩,可以在一里左右的距离把沉重的攻城铁箭射进墙砖内。

    谢迁只能扒拉开身边两扇盾牌,透过缝隙往远处瞧。

    当发现鞑靼人往高空放箭时,谢迁心里一凉,发现战情似乎不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好在林恒早就有准备,后续人马基本着甲,虽然没有装备盾牌,但只要不是命中甲胄缝隙部位,基本上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

    “杀啊!”

    突击人马距离鞑靼长蛇阵不过二百步左右时,林恒右手一挥,全军开始向前突击,后续一千五百骑同时杀向鞑靼阵营。

    双方距离不过三里,以骑兵的速度,这段路根本用不了多久。

    随着战斗开始,不断有明军士兵从马背上跌落,明军骑兵顾不上救助同伴,继续往前冲,当前锋抵近敌阵时,鞑靼阵中冲出一百余重装骑兵,与明军迎头撞到了一起。

    “开始肉搏了!”吴江紧张地说道。

    这是正德皇帝御驾亲征后的第一战,谁都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开启。

    吴江仔细打量,鞑靼骑兵的战法简单而又粗暴,非常不容易对付。

    鞑靼人的重骑兵也是全身甲胄,比起明军官兵来作战经验更丰富,他们进退自如,相互配合无间,总是能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态势,与此同时,鞑靼的骑射手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