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5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紫禁城内,张太后的注意力全放在儿子身上。她获知消息的渠道极为有限,只能让近侍每天去五军都督府打探消息,再就是不时把两个弟弟召进宫问询,也有督促张氏兄弟镇守好京城的意思。

    五月十六这天,张太后再次找来张氏兄弟问讯情况,得知没有新消息后,担心溢于言表,皱眉道:

    “……不说别的,自打先皇时,你兄弟二人就备受器重,因为你们不但是皇室姻亲,能力也明摆着,当初京城保卫战,你们俩就出力甚多。这不,就算你们做了错事,皇上也给你们降罪了,但在紧急关头,还是受到重用,因为皇上知道,朝中除了你们兄弟,旁人难以担负起镇守京城的重任。”

    张鹤龄感同身受:“我兄弟二人一定不辜负太后娘娘的期望。”

    张延龄着急地道:“可是姐姐,现在五军都督府那边我们兄弟俩话语权很少,英国公等老家伙,一直排挤我们,做什么都受其制约,好像我们兄弟所作所为会危害京城安危一样!姐姐就不出面说说?”

    张太后摇头:“哀家可不会管这些,这大明天下是皇上的,他说什么便是什么,如果你们有困难就该自个儿想办法解决,或者上奏皇帝,现在圣驾不是在宣府么?要到月底,皇上才会领兵出征。”

    “太后娘娘请放心,我兄弟定能顺利解决眼前的困难。”张鹤龄表态。

    “嗯。”

    张太后颔首,“你们也要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才能促成皇儿长驻宣府,不出塞去冒险……不过这会儿沈卿家已出兵,似乎让他独自统兵在草原上对抗鞑靼铁骑也不好……”

    张太后犹豫不决,一边是大明王朝的整体利益,一边是儿子的安危,很难做出取舍。

    张延龄笑道:“只要皇上留在宣府,一切都有转机……可以想办法请人代替陛下领军出塞……”

    张太后眼前一亮:“哀家之前便有这想法,你们兄弟赶紧去合计一下,找人上疏,请皇上留在宣府坐镇……作为皇帝只需治理好江山便可,哪里有九五之尊亲自上前线打仗的道理?当初太祖不也是派麾下文臣武将攻灭元朝?”

    张延龄想说什么,却被张鹤龄一眼瞪了回去。

    张鹤龄道:“太后娘娘请放心,这些事我兄弟二人定会尽力去做,力保陛下安然无恙。”

    ……

    ……

    张氏兄弟从皇宫出来,张延龄脸上带着讪笑:“大哥怎么了,我在姐姐面前说句话都不行?”

    张鹤龄阴沉着脸,一语不发。

    张延龄小心翼翼地道:“大哥不说我也知道,你是对我有意见吧?觉得我说话做事都不靠谱,所以尽量避免我在姐姐面前出丑?”

    还是没人回答。

    兄弟二人好像在怄气,出了大明门,二人又往前走一段路,看到各自的轿子停在前面道路旁,这时张鹤龄才用严厉的语气道:“你做的那些事,别以为兄长不知!你现在还属于戴罪之身,如果能安分守己,自然有个好的结果,但若知错犯错累教不改,看你怎么跟陛下交待!到时候就算有姐姐保你,怕是你也要在牢房中过下半生!”

    说完后张鹤龄直接上轿离开。

    张延龄心有不甘,站在那儿半晌没动弹,侍立轿旁的黄玉有些奇怪,过来行礼:“侯爷。”

    张延龄一脚踹在黄玉的身上,骂道:“是不是你把我做的事情,告诉了大老爷?”

    “没有啊!”

    黄玉在张延龄面前一点脾气都没有,被踹了也只能默默忍受,跪下来道,“小人平时做事谨慎,莫说大老爷,就算咱府上一些不相干的下人,都不知小人在干什么。”

    张延龄喝问:“那是谁在暗中通风报信?”

    黄玉分析道:“侯爷,其实无论小人做什么,都会在城防衙门留下案底,若大老爷有心过问,实在是瞒不住,除非他完全不管……可小人听说最近大侯爷每天晚上都会上城头视察,或许恰好被他看到咱们晚上送货进城也说不定。”

    张延龄一摆手:“这些事,回去再说,本候可不想招惹麻烦。”说完他还jǐng惕地四下看了一圈,也是被沈溪治了一回后胆怯了,这次未将走私之事告知张鹤龄,就是怕走漏风声。

    等回到建昌侯府,张延龄把黄玉叫到自己房中,详细问询近来赚钱的情况。

    黄玉一脸委屈:“还是之前的样子,只能赚些辛苦钱……已派人去查是什么人捣鬼,盘明市面上那些低价货是哪里来的,可效果不佳,每每查到半道线索就断了,出货的人很狡猾,似乎是提前作了防备!”

    张延龄皱眉:“这可稀奇了,他不防朝廷,却来防本侯,是否意味着他早就知道本侯会利用戒严的机会做买卖?”

    黄玉不解地问道:“侯爷,您怎么知道他们不是防朝廷?”

    张延龄破口大骂:“你猪脑子啊!他出大批货来平抑物价,朝廷知道了非但不会处罚,反而会大加褒奖!此人行事风格,为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黄玉道:“却不知是谁?”

    “那些老家伙,现在都退下去了,说了你也不知道……这次事情太过稀奇,不调查清楚,本候寝食难安!”张延龄一边琢磨,一边道,“如果沈之厚这小子在京城,倒是会这么做。难道你追查那么多天,一点端倪都没发现?”

    黄玉胆怯地低下头,小声道:“也不是没发现,城中都是各商会的人在搞低价倾销,他们说有大庄家jǐng示,此次战事长不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出货,等战争结束就会砸在手里,不如趁着现在货价比平时高许多,早些套现!”

    张延龄一蹦老高,气呼呼道:“如此说来就是这些商会玩花样,什么大庄家,分明是这些人找的借口,故意跟本候捣**……派人把他们的货栈封了,就说京畿戒严,所有货物都要统筹安排……哼,看他们能奈本候如何!”

    黄玉神色间满是为难:“不过侯爷……这是顺天府的事情,咱们的手伸太长的话,怕引来非议。”

    “本侯说能行就行,谁敢阻挠,直接下狱法办……本候就不信了,沈之厚都离京了,谁还敢跳出来跟本侯作对!也不看看现在京城是谁做主!”张延龄气焰嚣张地说道,“现在不用再调查货物的来源,就封货栈,有多少封多少,然后直接把他们仓库里的货物拿来变卖,赚的银子都是本侯的……谁想从本侯手中夺利,谁就是本候的敌人!”

第二一六七章 无题() 
京城各方势力都在关注西北战局变化,自京城到宣府、大同的官道,信使不断。

    五月十八,申时,英国公府。

    张懋和国丈夏儒正在后花园池塘边的亭子中下棋,棋局过半,形势不明,夏儒突然问了一句:“陛下快回来了吧?”

    张懋有些诧异,抬起头看了夏儒一眼:“这战争还没正式开打,怎么就说陛下要班师?按照常理,没三五个月,战事很难结束……”

    夏儒不太理解,沉思片刻后道:“民间都在传,这场仗打不起来,陛下对于战争的热情似乎已消失殆尽,兵马迟滞宣府不前,动向存疑。有人说,陛下会在炎夏时回京,对鞑靼人的战争可能要拖个几年。”

    张懋笑了笑:“民间是这么传的么?老朽对此茫然无知,看来得多派人到市井间打探才行……”

    二人继续对弈,夏儒的心思并不在棋局上,他关心的是朱厚照几时回来,毕竟是他女婿,女儿在宫里受冷落是一回事,可若女婿长期在外,有个什么好歹,女儿身份定位是个大问题。夏皇后未跟丈夫同房就直接变太后,实在太过荒唐。

    夏儒问道:“公爷你知道些什么,尽管说来听听,鄙人心里也好有个数。”

    张懋迟疑一下,虽然彼此都是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但夏儒只是挂职,本身不涉及实务,对于军情的了解也不多。这跟张氏外戚太过强势有关,张太后压根儿没有放权的意思,夏皇后又不得朱厚照宠幸,没人为夏家做主,以至于到现在夏儒也只是挂着个虚职领俸禄,在朝中没有任何话语权。

    张懋叹道:“听说兵部尚书沈之厚,早在十一日便从大同城出兵,老朽琢磨这几天就会传来他跟鞑靼人交战的消息,可惜至今杳无音信。”

    “沈之厚?”

    夏儒脸上满是疑问,几年来这个名字他都快听腻了,却少有接触的机会,之前虽多次会面,却没有交流过,沈溪从未单独拜会过他,他也不会纡尊降贵结交。

    张懋拈起一颗白子落于棋盘上,笑着说道:“沈之厚不简单啊,战争胜败全看他一人表演,但此番他在没有协调好九边各路兵马的情况下便贸然领兵出塞,老朽有些看不太明白……”

    夏儒关切地问道:“不知沈尚书所部深入草原对上鞑靼铁骑,有几分胜算?陛下统领的中军不是应该出兵配合么?为何现在外间都在传,陛下无意进军呢?”

    张懋本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却顿住了,有些事他也想不明白,还有就是想在夏儒面前装糊涂。

    “传言未必可靠!”

    过了好一会儿张懋才道,“年少时谁没有个雄心壮志?老朽当年也想领兵驰骋草原,完成封狼居胥的伟业!可真正到了西北苦寒之地,再有雄心壮志也会为现实折服,看看现在宣府那边的动静便一目了然……另外,陛下已定好出兵时日,乃是五月底,跟沈之厚出兵差了二十天,并非是外界传言的无所作为。”

    夏儒咋舌:“二十天?如此两路人马还能形成配合的话,那就活见鬼了……这中间是不是有问题?”

    张懋继续摇头,“这个,恐怕只有问沈之厚本人才知道……可惜他出兵后消息便断绝,有人说是陛下身边的人在捣鬼,阻断宣府、大同之间的情报传递,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谁能得知?”

    夏儒紧张地问道:“公爷觉得沈尚书有几分胜算?”

    二人目光撞在一起,张懋皱眉道:“管他有几分胜算!之前的作战计划,老朽看过,本身没什么问题,不过由于军令传递困难,各路人马的配合很难实现,一切都要看沈之厚的临阵表现……他虽然年轻,但已是身经百战,相信方方面面的困难都想到了。”

    夏儒轻叹:“年轻人血气方刚,稍微一冲动,什么都完了。”

    “冲动就冲动吧,不管怎么样,战火烧不到京畿来,陛下不还在宣府吗……这几天老朽一直在关心沈之厚所部动向,不过得到的消息少之又少,或许兵部衙门了解的情况多一些,明日去看看!”张懋叹道。

    夏儒脸上多了一丝愁容,显然是担心朱厚照的安危。

    张懋劝解道:“你且放宽心,我大明一直牢牢地把控着战争的主导权,此战就算不能得胜,也不会大败。咱就安然在京城这边品茗下棋,等好消息传来便可!”

    ……

    ……

    英国公本要留夏儒在府中吃饭,但夏儒借口家中有事告辞回家。

    长子夏臣早已在正堂等候,见父亲回来,匆忙上前相迎:“……父亲,可有前方的确切消息?”

    夏儒微微摇头:“下棋时跟张老公爷打探过了,他说兵部沈尚书已从大同镇出兵,陛下统率的中军还留在宣府……跟之前你调查到的情况基本一致。”

    夏臣皱眉:“这就奇怪了,陛下领兵去边塞眼看已两月,怎么到现在各处依然风平浪静,京城这边更是一点波澜都没有。”

    夏儒问道:“你想要什么波澜?”

    夏臣回答:“陛下不在,京城怎么都该受到影响才是,但现在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之前孩儿试着去紫禁城碰运气,想入宫见一下皇后,可惜未能如愿。”

    夏儒黑着脸道:“去见皇后作何?以后没有为父准允,不得试图进宫!太后对我们的恩赐已很多,夏家从来没指望靠这段婚姻获得什么利益,只管低调行事,免得被人说咱是什么外戚擅权,影响家声。”

    “但是父亲,咱夏家现在皇亲国戚的身份根本就名不副实,朝中上下,除了五军都督府那些个公侯,谁把夏府放在心上?孩儿至今都没有封爵……”夏臣很不甘心。

    夏儒可以保持读书人的风骨,以平常心看待女儿变成皇后这一现实,但夏府的人却觉得无比窝囊……从未见过如此憋屈的外戚,以往皇后的家族哪个不是受到朝廷优待?父母兄弟俱都有封赐,而轮到夏家,就什么都没有。

    早知今日,还不如继续留在江南,诗书传家,如此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报以白眼。

    夏儒重重地叹了口气:“陛下年少,一时定不下心来,常年留宿宫外。若是皇后有了龙嗣,一切就会不同。万事不可强求,耐心等上几年,陛下现在虚岁才十八,以后咱夏府的荣光,少得了吗?”

    尽管夏儒不想说这些,但为了让家里人安定下来,坦然接受如今得名不得势的现实,只能耐心开解。

    夏臣道:“那父亲,这次战争,咱夏家就不参与其中了?”

    “姑且不说陛下没让我等伴驾,就算真的征调我等上前线,就当得起重任?”

    夏儒恼火地道,“京城驻防,跟咱没什么关系,之后为父会想办法帮你在五军都督府谋个差事,或者让你荫袭个官职,咱夏家,从来没有跟张家攀比的意思,不可让太后以为我们有非分之想。”

    ……

    ……

    兵部,两位侍郎陆完和王敞对于前线军情也非常关注。

    但自从沈溪领兵出塞后,兵部这边也得不到任何消息。

    陆完忍不住跟王敞打趣:“……莫不是沈尚书又跟当初领兵往援宣府时一样,长久失联,等再得知消息时,已一鸣惊人?或许等你我重获他的行踪时,已领兵杀入鞑靼王庭?”

    王敞却没有陆完那么乐观。

    陆完一直试图通过大同、偏关等外长城堡垒发给朝廷的奏报中,探明沈溪出兵后的消息,可惜没有任何头绪。

    如果沈溪是正常出兵,不可能出塞后就消失无踪,如此一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大同镇有人捣鬼,故意不把沈溪军中的消息发往宣府或者京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