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5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廷和有些看不过眼,站出来劝解:“张公公,谢阁老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朝廷……为人臣子者,就算明知不能劝阻陛下,也要站出来指出疏漏,防患于未然,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梁储在一旁看着,目光清冷……他脾气没有杨廷和那么火爆,就算心有不满,也能忍住,这也是当初刘瑾相逼下他能进退自如的根本原因。

    杨廷和在内阁中处于末位,无所顾忌,主动站出来说话,也是因为他觉得必须要为内阁发声,维护阁臣的尊严和名望,不过就算如此他依然没敢在朱厚照发怒时挺身而出,与谢迁共进退。

    好在谢迁感受到这份关怀,侧过身,望着杨廷和微微点了点头,随后又轻轻叹气,或许是觉得杨廷和出面力挺他没什么必要,毕竟开罪的对象是跟内阁工作对接的司礼监掌印。

    张苑冷冷一笑,他对谢迁还有些顾忌,但内阁其余人等却从未放在眼里。

    在张苑的想法中,他这个司礼监掌印手握朱批大权,理应高人一等,就在他要继续逞威风时,戴义出来劝和:“大家切莫伤了和气,我等同殿为臣,只是分工不同,谢阁老不也是出自一片好意?既然朝会已结束,诸位大人请回吧……散了,散了,来人啊,送诸位大人出宫。”

    张苑被人打断,回身怒视戴义:“戴公公,你好大的官威啊……这里有你说话的资格吗?”

    戴义本来是站出来当和事佬,被张苑如此喝斥,只能黯然地低下头,往后退一步表示谦让,不再言语。

    张苑正得意,忽然发现在场大臣看他的目光中充满鄙夷和疏远,愣了一下,开始反思之前说话的态度,突然想起跟在场的文官武将结怨可不是什么好主意,这对以后他施政不利,不如想想怎么收拢人心。

    张苑心道:“哎呀,疏忽大意了,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了……臧贤之前不是说了么?这朝中最大的矛盾,便是文官跟陛下的矛盾,文官们不敢对陛下如何,但陛下阵营中却有个异类沈之厚,只要把矛盾往沈之厚身上引便可。”

    张苑叹了口气,道:“咱家先前说话太重了,这里跟杨大学士道个歉。”

    “哼!”

    杨廷和冷哼一声,没有接受张苑的道歉。

    在他看来,内阁首辅是文官之首,乃是文人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堂堂三朝元老竟然被一个阉人如此喝斥,就好像心目中的神明被人侮辱侵犯,自然不甘心要站出来说话。

    谁侵犯内阁乃至首辅的权益,他都会以敌对的态度反击。

    张苑心里顿时来气:“嘿,我低声下气跟你道歉,你居然这态度?你小子是不想在朝中混了吧?”

    但因为想转嫁矛盾,张苑也就没有针对杨廷和,道:“陛下之所以会如此胸有成竹,定下出兵之策,乃是因为朝中有兵部沈尚书这样旷古烁今的名臣在……想我华夏几千年,有几人对番邦战绩能比得上沈尚书?”

    谢迁听出来了,张苑再次有意把仇恨往沈溪身上拉。虽然他对沈溪很不屑,但并不想被人利用,尤其这个心怀叵测之人还是个太监。

    谢迁的想法是,就算要处罚沈之厚,那也是文官内部的事情,跟你张苑无关,你这个阉人一直在我们面前挑唆算几个意思?

    谢迁没有跟张苑解释,甚至连句告辞的话都没说,一摆手,招呼杨廷和、梁储等人离开,等他转身时,张苑非常意外,愣了一下几步上蹿,拦住谢迁去路,问道:“谢阁老,咱家尚未把话说完,你匆匆离开算什么意思?”

    谢迁不想搭理张苑,眼前这个太监没有丝毫让人折服的人格魅力,谢迁心里暗叹:“张苑完全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比刘瑾差远了,没有廉耻之心,如此庸碌小人竟被陛下委以重任,大明距离覆灭真不远了。”

    经此一事,谢迁看明白很多事,对张苑的态度变得越发差了,就此不再把张苑看作政治上的盟友,因为他确定张苑不会为了仁义道德做出正确选择,一切都围绕着利益转,根本是我行我素。

    “站住!听不懂人话还是怎么样?”张苑见谢迁绕过他继续往前走,态度顿时变得异常恶劣,直接用喝斥的口吻说道。

    这次不但杨廷和动怒,在场很多大臣也都目呲欲裂,看向张苑的目光中满是不善。

    莫说张苑了,就算胡作非为的刘瑾也没说在奉天殿内对着当朝首辅大呼小叫,刘瑾治人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张苑则完全是胡作非为。

    谢迁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张苑,用一种云淡风轻的语气道:“老夫不想知道陛下因何而起战端,或许沈之厚真的是匡扶社稷的大才,此战结果或是大捷,老夫劝阻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此战得胜我大明所获利益跟失败带来的灾难根本不成比例,简直是劳民伤财……”

    杨廷和道:“谢老,这些话您为何之前不对陛下说?”

    “说了也没用。”

    谢迁沮丧地道,“陛下根本就听不进老夫的话,换作谁去说都属徒劳,老夫不过是尽人事而安天命罢了,老夫能做的事情不多,陛下自打登基,辍朝已三年有余,在此期间朝廷发生太多事情……老夫实在累了。”

    在场文武大臣都听出来了,谢迁去意明显,虽然他未必是真的想要退,但既然午朝上朱厚照说出那样绝情的话,谢迁不上表请辞说不过去,而且因为张苑和朱厚照的成见,这份奏疏很可能会被批准。

    有些人不由看向面无表情的梁储,脑子里灵光一闪,好像明白什么:“怪不得梁大学士不站出来说话,感情他急于要做下一任首辅……谢阁老引退,他上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怎么可能站出来跟陛下唱反调?”

    这些人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梁储的确没说话,不过这不代表他觊觎首辅之位,而是内阁三人中,唯一支持沈溪的就是梁储,梁储对于出兵并不反对,他从来都把沈溪当作能臣看待,并不认为开战是自取祸端。

    谢迁道:“既然事情已无法挽回,各位同僚自行回去准备吧,这场战事想来耗费极大,甚至持续日久,老夫希望未来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秉承匡扶大明社稷之心,切莫感情用事!”

    说完,谢迁再无停留,径直离开奉天殿。

    ……

    ……

    正德皇帝又一次在朝议时针对谢迁。

    两次都是因为出兵之事翻脸,结果都是以朱厚照强硬态应对而告终,不过这次谢迁受到的打击更大。

    谢迁不但得罪了朱厚照,更跟张苑也交恶,这让他意识到,自己未来内阁的差事会无比艰难,之前长达半年全面执政的好时光已成为过去,大明权柄已慢慢落到张苑和沈溪手上。

    朝事被张苑掣肘,军事则完全由沈溪主导,他这个首辅的好日子到头了。

    谢迁没有称病不出,因为他不觉得这是应对当前危机的好办法,回府后他第一时间写下请辞奏疏送到皇宫,心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很可能会遭到来自皇帝和司礼监的双重压力,这还不包括来自沈溪和全力主战的军方带给他的压力。

    此时的谢迁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离开朝堂,一定要坚持下去,谨守文官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为这是内阁首辅自己递交的请辞奏疏,没有人敢做票拟,直接送进司礼监,等候皇帝批复。

    谢迁对前途感觉无比迷茫,他不知道朱厚照会如何应对他的请辞,至少现阶段他必须做好随时离开朝堂的准备。

    “……坚持这么久,难道最后落得个灰头土脸离开朝廷,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朝事变迁的下场?当初朝中名臣,离开后全都沦为看客了吧?”

    谢迁想到刘健、李东阳、刘大夏、马文升等人,这些人曾经在朝堂上叱咤风云,显赫一时,但在请辞归乡后就失去音信,好像从来就不存在一般,朝廷仍旧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一代新人换旧人,旧人逐渐被人遗忘。

    只有当权者,才会被人记住,否则只能从史书中找寻踪迹。

    二月初四,宫中仍旧没做出任何关于谢迁请辞的批复,谢迁也没再见过正德皇帝和司礼监的人,一种随时都将离开朝堂的危机感侵袭着谢迁的身心。

    也就在这天,谢迁请见张太后。

    在谢迁看来,自己一定要为大明做点儿什么,如果出兵遭遇惨败,至少自己心安理得,会觉得自己尽了尽力,而不是事后后悔,而他最关心的事情,已经从反对出兵跳到如何保证大明皇位传承上。

    谢迁觉得必须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朱厚照出征出状况,而对比的例子就是当初英宗在土木堡失利被俘,到时候大明必须要有储君坐镇京城,与鞑靼人周旋到底,如此就算出事大明也不至于彻底崩塌。

    别的事情张太后管不着,但涉及皇位传承,张太后有发言权,这也是为何谢迁要入宫见张太后的根本原因,他明白让张太后劝说朱厚照不现实,与其纠结于出兵与否的问题,不如把出兵后的皇位继承人给确定下来!

    当天谢迁得到永寿宫传召,带着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入宫。

    白天进出宫门对于内阁首辅来说根本不算难事,过了午门,高凤已在金水桥前等候,他正是张太后派来迎接谢迁入宫之人。

    “谢阁老,请随咱家来……”

    高凤在谢迁面前很恭谨,这位首辅虽然惹怒君王,但变相也成就他的好名声,旁人就算再厌烦谢迁的倔脾气,也都明白他不是为一己私利,到底谢迁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劝谏皇帝,甚至差点儿被罚廷杖,这种魄力不是一般人拥有的。

    可惜的是,谢迁只是为自己挣了脸面,别的什么都没挣到。

    高凤在路上没有跟谢迁说话,不想跟谢迁商讨得失,毕竟他自己也在司礼监挂职,虽然更多的时间他是负责宫内事务。作为张太后信任之人,高凤年老持重,基本负责夏皇后入宫后的内宫所有事务,是张太后和夏皇后共同信任之人。

    如此一路到了永寿宫,谢迁始终没有跟高凤说话。

第二一一九章 无助() 
永寿宫。

    张太后已等候谢迁多时,跟平时一样,暖阁软榻旁边设了屏风,白天能清楚地看到里面有人端坐,这次谢迁的心态比以前好了许多,开始留意很多事情,意识到可能是皇后夏氏坐在里面。

    “……老臣参见太后娘娘。”

    谢迁没有下跪,只是拱手行礼……他神情悲怆,声音有气无力,这一切都源自于内心的疲倦和颓丧。

    张太后一摆手:“谢阁老客气了,来人,赐座。”

    张太后对谢迁礼遇有加,无论任何时候,她都把谢迁当作可以托付重任之人,在跟儿子关系不融洽的时候,本来还指望谢迁能从中调和,但结果却是她和谢迁都被朱厚照厌弃。

    好在就算朱厚照再怎么烦张太后这个母亲,也保持了基本的礼重,无他,孝道使然。

    至于朱厚照对大臣的态度,就没那么宽容了,很多时候朱厚照都会显得很强硬,因为臣子在朱厚照看来也只是家奴。

    谢迁坐下,距离张太后很远,低着头,甚至不想主动说话。

    张太后叹息道:“谢阁老在奉天殿遭遇到的情况,高卿家已经跟哀家说了,无论陛下对谢阁老的态度如何,哀家都相信谢阁老并非出自私心,一切都是为了大明安定繁荣。”

    谢迁苦笑,儿子在他面前唱黑脸,现在张太后唱起了红脸,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吃,让谢迁觉得荒唐可笑。

    不过无论如何,谢迁都要来见张太后一面,因为能为大明保留元气之人,并非是朱厚照,或者原先是,但现在谢迁已经把这种希望寄托到了张太后身上。

    谢迁站起来,微微拱手,什么话都没说,似乎是认错,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张太后道:“谢阁老坐下来聊吧……高公公,这里有软垫,给谢阁老送过去。”

    此时张太后,温婉体贴,不但为谢迁赐座,别的事情也考虑周到,甚至为谢迁准备好了坐垫。

    高凤赶紧把坐垫拿过去铺到椅子上,然后扶着谢迁坐下,但其实高凤年岁要比谢迁大,连谢迁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他从来都自认年轻力壮,只有自谦或者是面对老臣撂摊子时才会说自己同样年老体迈,现在却让更为年老的高凤搀扶,面子多少有些挂不住。

    等谢迁坐下后,张太后道:“出兵之事既已定下,谢阁老不必勉强。皇儿让先皇和哀家宠坏了,做事喜欢走极端,哀家一直想说他,但……唉!不过还好,哀家找来司礼监几位公公问过,他们都说这次出兵有很大希望获胜,毕竟有沈卿家在,他的本事哀家还是放心的。”

    以前但凡旁人当面说沈溪的好,谢迁都不屑一顾,甚至出言反驳。

    但这次张太后在他跟前夸赞沈溪,谢迁却不知为何默默接受了,或许他心中也在安慰自己,沈溪这孩子不错,至少以前立下战功无数,由他去打这场仗,应该不会让大明出现什么变故。

    沈溪最大的优点便是知道进退,不会蛮干,以前都是以少胜多,鞑靼人见到他气势先弱三分……

    张太后见谢迁一直沉默不语,反而有些着急了,道:“谢阁老有何想法,直说吧,此番你主动前来请见,应该是安排战时一些举措吧?”

    张太后再愚钝,也必须要考虑如果儿子在前线出了变故如何善后。

    当娘的考虑后果时,比臣子更周全,张太后自然也怕失去儿子,因为她就这么个宝贝疙瘩,不是说随便能找个人替代这份感情的。

    谢迁终于开口:“陛下执意出兵,老臣再如何劝解,都无济于事,如今只能祈求陛下旗开得胜……但有些事情,必须得提前做好防备,无论是提防朝中有人伺机作乱,或是外夷趁乱入侵,都要有预案……君王出狩,乃国之大事,不可不慎。”

    张太后点头,“谢阁老乃朝廷定海神针,你说的这些哀家虽然不懂,但想来考虑肯定比哀家更为周详,有何安排,或者需要哀家做什么,谢阁老但说无妨,这里没有君臣之别,就算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