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瑾仍旧在磕头,嘴上一直说“该死”,此时此刻他完全不知该说什么了。

    沈溪道:“陛下,以臣猜测,之前刘公公派去调查之人,应是被达延汗部左翼人马劫持,而非地方上奏报的遭遇贼匪……战时内外关皆戒严,百姓都躲在城里,商旅绝迹,怎么可能有贼匪在外行恶?就算他们想抢东西也抢不到……只有鞑靼兵马,才敢在我大明腹地公然劫掠官府车队。”

    朱厚照闭上眼,长叹一声:“刘瑾啊刘瑾,你自讨苦吃,如果真如沈先生所言,这根本就是老天爷在惩罚你……你派去的人居然会被鞑子劫持,而你自个儿却在朕面前信口雌黄说什么地方上并无虚报战功,你让九边将士怎么想?难道让他们觉得朕是一个可以随意蒙骗的昏君吗?”

    说完,朱厚照站起身来,似乎想猛踹刘瑾几脚,但低头一看,刘瑾正在不停磕头,地上已出现一小摊血迹,分明额头已被磕破。

    沈溪看到朱厚照于心不忍,当即行礼:“陛下,为今之计不是惩罚刘公公还有地方上虚报战功的将官……”

    “咦!?”

    朱厚照惊讶地抬头打量沈溪,不解地问道:“按照沈先生的意思,莫非朕还要哄着这些人不成?他们欺骗朕,把朕蒙在鼓里,就跟小孩儿一样糊弄,朕杀他们十次都算是轻饶!”

    沈溪道:“如今将游弋在内外关之间的达延汗部左翼人马击败,并将鞑靼人犯我边陲的野心彻底扼杀才是重点。陛下暂时不能惩戒孙秀成等人,反而要让他们戴罪立功,若阵前拿人,怕是宣府、大同一线会出现变故……请陛下三思!”

    刘瑾也赶紧帮腔:“是啊,陛下,国事为重,一定要先驱除外敌才可……”

    “闭嘴,你个老阉人,朕早就觉得你居心不良,居然欺君罔上,现在朕连面子都要放在一边,得先抵御外辱才可……一切都拜你所赐!”

    朱厚照终于忍不住,一脚踹到刘瑾头上,刘瑾直接被踢翻在地,等他重新爬起来时,脸上全都是血。

    但转瞬刘瑾又跪到地上磕头不已,摆出一副任打任骂的态度,以换取朱厚照同情。

    朱厚照一挥手:“现在什么都不用说了,朕要御驾亲征,只有这样,才能让前线将士感受到朕的威严,让天下人知道我这个皇帝不是摆设……”

    沈溪委婉地劝谏:“陛下不必急着领兵……如今朝廷乃被动应战,且鞑靼有内应兵马在内外关之间活动,对我大明军队动向了若指掌……”

    “陛下御驾亲征所率乃没什么战斗力的京营人马,若为鞑靼人洞悉,此战将会陷入被动,无法达到奇袭之效。”

    “且宣大之地将领恐因虚报战功之事,生出异心,进而对陛下不利。在这紧要关头,陛下御驾亲征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朱厚照皱眉:“沈先生,你知道朕最信任的人是你,难道由你陪伴朕前去宣府,也难以取得一场像样的大捷吗?”

    沈溪诚恳地说道:“陛下以两年之期富国强兵,时间一到出兵草原,臣可确保获得胜利,但此番跟鞑靼交战,战场是在我大明境内,即便取胜,鞑靼人也会预先做出防备,对我大明北征不利,如何能彰显陛下天威?”

    “臣以为这次陛下实不宜御驾出征,以臣想来,当以朝廷大员取代孙秀成等人指挥战事,方可取得胜利,不知陛下是否同意臣的看法?”

    刘瑾立即表达忠心,哭诉道:“陛下,您是大明的主心骨,这次战事您亲临一线实在太过危险,老奴可以代您去,将功赎罪!”

    这话其实也就说出来好听罢了,刘瑾生怕朱厚照去了宣府,影响他在朝中的地位,于是主动提出要去宣大之地将功赎罪,如此也好体现他一片赤胆忠心。

    沈溪道:“刘公公此言,倒也非常合适……以臣看来,此番往西北,的确需要刘公公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来……做监军!”

    刘瑾听到这话,咬牙切齿,如果不是朱厚照在旁边,他非要跳起来跟沈溪掐架不可。

    朱厚照问道:“那以沈先生看来,这次刘瑾担任监军,那谁来做主帅比较合适?”

    沈溪道:“以臣所见,兵部郎中王守仁武兼备,可胜任主帅差事……不如就以王守仁为帅,调遣宣府兵马抵御鞑靼犯边贼军……请陛下恩准!”

    沈溪作为兵部尚书,不会亲自前往宣府指挥战斗。

    且身边信任的人中,只有云柳具备一定执行能力,但云柳是女子,地位低微,难以服众,如今只能派“科班出身”,且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王守仁前去,才能保证战事取得沈溪预期的结果。

    至于沈溪举荐刘瑾当监军,完全是顺水推舟。

    朱厚照对沈溪的用人能力从不怀疑,想了想问道:“沈先生举荐的兵部郎中,莫非是前翰林院学士、詹事府王詹事的儿子吧?”

    “正是。”沈溪行礼。

    朱厚照点头:“王詹事乃朕先生,且这个王守仁,跟朕有一定渊源,当初京师保卫战时,朕便觉得他能力不俗,真可谓名门贵子,如今连沈先生也欣赏此人,看来确实值得一用……朕会无条件相信他,希望他为大明建功立业。”

    沈溪微微施礼,做出领命的姿态。

    “另外。”

    朱厚照打量刘瑾,摇了摇头,“刘瑾,你辜负朕对你的期望,朕本要杀了你,但现在朕希望你戴罪立功,便让你随同兵部王郎中去宣府跟鞑子一战,如果你得胜归来,那朕就既往不咎……否则,你干脆提头来见吧!”

    刘瑾对沈溪恨之入骨,但对朱厚照却非常恭维,继续磕头道:“老奴谢陛下不杀之恩……老奴定会为我大明鞠躬尽瘁,将鞑靼贼人脑袋提来,若不成,老奴也无面目回来面圣。”

    朱厚照看起来对刘瑾态度恶劣,但在沈溪眼里,却知道皇帝无杀刘瑾之心,甚至连惩罚一下的意思都没有。

    沈溪心想:“换了我也一样,有人帮我处置朝事,对我忠心耿耿,可以高枕无忧吃喝玩乐,就算此人做错一点事,我也不至于将他杀了,最多吓唬一番,小惩大诫。”

    朱厚照目光中满带热切,望着沈溪问道:“沈先生,不知你对这次宣府战事有何看法?这可关系到朕的颜面,如果这一战打不好,那别人都会笑话朕……如果此战得胜,而且是歼敌数千的大胜,别人便不会记得上一战到底是什么战果……”

    沈溪道:“回陛下,若一次要取得歼敌数千的胜仗,怕是没那么容易。”

    朱厚照非常失望,问道:“难道就没别的办法吗?朕毕竟已下旨要在京中举行庆祝凯旋的大典,若出尔反尔,旁人还是会笑话朕。”

    沈溪严肃地道:“战争的结果,并不是为维护陛下的面子,而是为我大明千秋基业,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接下来一战得胜,且让达延汗部遭受重创,哪怕歼敌数量不多,这场庆典也可以举行,只是将筑京观的仪式取消便可。”

    “有道理,有道理!”

    朱厚照终于释然,笑着说道,“筑京观只是庆典的一部分,取消自无不可,哈哈,还是沈先生想得周到。”

    “刘瑾,这次朕能否一洗憋屈,就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如果你再跟朕玩虚的,朕立即让你从这个世间消失!”

第一七八三章 无人替代() 
刘瑾从豹房出来,心中无比郁闷。

    “这件事原本跟咱家无关,咱家不过是想将姓沈的小子功劳据为己有,此消彼长之下可以让咱家更得陛下器重,甚至让陛下取消兵部特权,现在倒好,咱家成了罪人,要跟王伯安那小子一道去边关打仗……咱家在朝廷的地位岂非要丧失殆尽。”

    “不行不行,咱家一定要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不能如此便去宣府,就算最后被迫成行,朝廷中枢的权力也不能轻易丢弃。”

    正要回府,刘瑾看到沈溪见驾出来,顿时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他一阵小快步过去拦住沈溪,好似泼妇骂街一样,插着腰怒斥:

    “姓沈的,你几个意思?咱家给你功劳你不要,非要在陛下面前当小人,你学了那么多孔孟之道,知不知道什么叫礼义廉耻?”

    沈溪哑然失笑,摇头道:“嘿,刘公公这顶大帽子,扣的可有些莫名其妙……本官跟陛下所奏,全都是事实,怎就跟礼义廉耻扯上边了?”

    刘瑾口中带着唾沫星子,一个劲儿地喷人:“还他娘的狡辩,咱家真是瞎了眼,居然会举荐你这样的人回朝任兵部尚书,简直狼心狗肺,沽名钓誉……你等着,咱家瞅着机会,非将你大卸八块不可,让你再在咱家面前嘚瑟!”

    沈溪不屑地昂起头,压根儿就不想理会。

    此时刘瑾气急败坏,已无道理可言,骂人纯粹就是图个痛快,不分缘由和立场,说的话跟放屁差不多。

    刘瑾还待继续发泄,却见翰林院的人已经奉召前来拟诏,知道事情不可挽回,有许多事情亟待他处置,当下拂袖而去。

    看着刘瑾气吼吼离开的背影,沈溪心里升起一丝安慰……这回终于让刘瑾吃了一回憋,并严重打击了阉党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

    “虽然看起来此番我在对垒中获胜,但其实并未彻底达成目的,陛下对刘瑾的信任大大超出预料,现在能否顺利让刘瑾到宣府任监军尚是未知数……”

    “只有刘瑾离开京城,朝廷才有机会拨乱反正,最好刘瑾死在宣府……不过如此一来,朝中便缺少一个主持大局之人。”

    “陛下属顽童心性,暂时拉不回来,若让其御驾亲征,或许可以帮助他感受肩负的重任,但谢老儿绝对不允许连后代都没有的陛下去跟鞑靼人交战,一旦出什么意外,皇位就会旁落……”

    “另外,就算刘瑾死了,朝廷依然需要一个人来帮朱厚照享乐,打理朝政,同时让各方势力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但这样的人选一时间哪里找得出?”

    “如此说来,刘瑾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换了旁人,比如李兴、戴义、张苑等人,未必比刘瑾做得更好。”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维持朝廷的平衡……现在的我对文官集团没有多少震慑力,朝中那些大员没有谁看得起我,我不可能跟刘瑾一样做到打压异己,尤其异己中还包括许多德高望重的元老。”

    “或许天意如此,刘瑾尚未到寿终正寝离开历史舞台的时候,还需要一个契机。”

    ……

    ……

    沈溪回到兵部衙门,翰苑那边已将正德皇帝的诏书拟好,随即公布天下。

    兵部郎中王守仁以佥都御史之身,前往宣府,节调宣、大和山西等处兵马,此行具体目的没有说明,但以朝廷重视程度来说,一看就是要派王守仁总领全局,负责与鞑靼人一战。

    至于副帅则没有另行安排,显然是要以宣大总督孙秀成协同。

    而监军则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担任。

    皇帝这一安排,多少让朝臣意料不到。

    以刘瑾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应该不会主动请缨领兵,而现在朝廷大权都掌握在“立皇帝”刘瑾手上,他此番去宣府,在很多人看来是其失去圣宠的征兆,京城各大势力面临又一次洗牌。

    不管怎么说,对于皇帝的旨意,朝中绝大多数文臣都拍手称快。

    刘瑾去宣府领兵,文官终于有机会夺回大权,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内阁首辅谢迁身上,在他们眼中,朝政大权重回内阁之期已为时不远。

    沈溪没有去管大臣们的反应,回到兵部衙门后,立即找来王守仁,把朝廷的安排如实相告。

    王守仁知道自己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差事后,顿时皱起眉头,问道:“之厚,你是否太高看我了?这领兵非小事,以我的能力,不足以执掌十万边军,若出现什么差池,我如何跟陛下交待?”

    沈溪对王守仁充满信心,但他自己却不那么自信。

    历史上王守仁虽被冠以“军事家”的头衔,那是在其于地方为官多年,连续用兵剿灭匪寇积累大量作战经验,然后又在平定宁王之乱后建立殊勋的结果。但如今的王守仁除了以刑部主事身份去过一趟江西,其余时候都在京城做官,根本没机会实战练兵。

    沈溪道:“伯安兄此去宣府,主要以防守为主,只要能守住张家口堡,击退鞑靼人犯境之举,便基本可说大获全胜。如今长城防线虽破败不堪,但宣府周边城塞已基本修复完毕,这场仗还是比较容易打的。”

    王守仁摇头苦笑:“对之厚你来说,这场仗不难,但对我这个战场新丁……实在不知该用什么话来形容。但既然是陛下亲自下达的旨意,那我只能尽力而为。”

    沈溪看得出来,王守仁虽然表现出一定的不自信,甚至想推辞,但其实内心还是很想证明自己的。

    如今宦官当道,聪明人没人愿意留在京城为官,眼前出现这么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但凡有主见、有血性的男儿,都知道该作何选择,现在沈溪等于是给了王守仁一个上进的捷径。

    沈溪点头:“这一战看起来不难,但事关未来几年西北边陲安稳,伯安兄肩上的担子不轻,加上九边地方向来有虚报军功的传统,你到任后先要应付这些内部的蛀虫,我只能在这里预祝你一路顺风。”

    ……

    ……

    沈溪面圣后不久,朝廷便下达诏书。

    虽然很多事在圣旨中没有言明,但很显然,王守仁领兵是为跟鞑靼人交战,只要看懂这点,很多事便能理清头绪。

    这边沈溪正在跟王守仁谈论与鞑靼人交战的重点,谢迁已气势汹汹杀到兵部衙门找沈溪“算账”。

    谢迁见到沈溪,没等王守仁离开,便劈头盖脸喝斥:“沈之厚,看你做得好事。”

    王守仁非常尴尬,一个是比自己父亲资格还高的当朝首辅,另一个则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首辅对上司怒颜相向,还被自己碰到,很可能影响自己在兵部的地位,这时候不走,再听下去可要招惹麻烦。

    沈溪一摆手:“伯安兄先回去准备,这里交给我便可。”

    王守仁如释重负,行礼后迅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