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说……”

    孙聪听到这话,心中起了恻隐之心,暗道:“张文冕虽乃市井之徒,但做事却有自己的一套,若留他在身旁,未必不能派上用场。”

    孙聪道:“那在下便先为你安排一处地方落脚,公务不便多谈,但平时一起坐下来喝杯水酒倒是可行。”

    (本章完)

第1717章 麻雀变凤凰() 
孙聪在刘瑾手底下做事,急需帮手,因为刘瑾把权力攥得太死,以至于朝廷上下,从六部、各寺司到地方衙门,大小事情都一把抓。

    而刘瑾精力毕竟有限,他擅长的是经营世故,善于看皇帝脸色,可是学问和才能不高,在刘瑾野心勃勃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可信赖之人帮忙处置事情,甚至连朝事奏本都需要找人商议。

    刘瑾当前最信任之人便是孙聪,因为孙聪是刘瑾认识不多的读书人,又是他的妹夫,便把朝事交给孙聪处理。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又不能倚重旁人,只能事事亲力亲为,孙聪感觉身心俱疲。

    张文冕登门求见,就算孙聪一时不接纳,但久而久之也必然会加以重用,因为孙聪一个人应付不了刘瑾交托下来的差事。

    此时让孙聪感觉棘手的事情共有两件,全是刘瑾交待下来的,一件是想方设法把张苑手上的东厂、锦衣卫控制权夺回,另一件事就是暗中找人刺杀沈溪。

    刺杀一个兵部尚书,孙聪无法假手他人,而从张苑手上夺回东厂和锦衣卫,孙聪也觉得为难,于是在为张文冕安排好住所的两日后,孙聪于宴请间假装无意提出,想看看张文冕的政治倾向,顺带试探一下张文冕的能力。

    因为孙聪话说得隐晦,只说刘瑾手上权力不够云云,张文冕果断察觉到背后有隐情,当即直言不讳:

    “……刘公公如今掌司礼监,但只是帮陛下处置政务,并不涉及其它权力,按照大明规矩,司礼监掌印不得兼领东厂,如今刘公公恢复西厂和内行厂,接下来是想将东厂权力归于手中吧?”

    孙聪故意装作喝醉了没听懂张文冕的话,又接着说:“同为陛下做事,东厂在谁手中有区别吗?”

    张文冕精神一振,感觉终于找到发挥才能的舞台,便将他之前思虑和盘托出:“……以我所知,如今执掌东厂的是御马监掌印张苑张公公,张公公于弘治十一年由寿宁侯保举入宫,之后为东宫常侍,深得陛下器重,但他为寿宁侯控制,属于外戚党,有强大的靠山,恐怕不会事事听从刘公公的吩咐吧?”

    孙聪笑了笑,放下酒杯:“继续说。”

    张文冕接着道:“如今执掌西厂之人,乃是前两年在西南担任监军之职的张永张公公,刘公公跟张公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如今刘公公在朝呼风唤雨,但在皇宫内怕是另外一番情景吧?”

    “历来东厂都由司礼监排名第二或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但现在张苑张公公以御马监掌印之身兼领东厂,堪称异数。而御马监本身又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实为内廷‘枢府’,同时御马监还要管理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店,与户部分理财政,为皇宫内苑之‘内管家’,完全可以与司礼监掌印并驾齐驱,如今再加上掌西厂的张公公……可说三足鼎立啊!”

    孙聪眯眼打量张文冕:“这些事你从何所知?”

    张文冕道:“我人虽在宫外,但这几年流落市井,结识的人不少,京城没有我打听不到的事情。”

    “哦?”

    孙聪将信将疑,“那你可知如今刘公公最担心之人是谁?”

    张文冕自信地道:“刘公公置内行厂后,在宫内即便无法全盘控制局面,至少不会惧怕张永和张苑两位公公,但如今听闻陛下要召三边总制沈溪沈大人回朝,这位沈大人可不简单,乃大明最年轻的状元,在朝中升官如同腾云驾雾一般,偏偏战功赫赫朝中无人能挑刺,他回朝担任兵部尚书,上有陛下……也就是他的学生,再有内阁首辅谢尚书相帮,刘公公在朝野呼风唤雨的好日子,怕是要到头了吧?”

    孙聪不再说什么,默默思索张文冕的话。

    张文冕突然问道:“刘公公怕是已安排人去半道阻截沈大人,想让沈大人回不了京城吧?”

    原本孙聪有些心不在焉,听到这话,身体险些倾倒,他连忙扶着桌子坐稳,定了定神,厉声喝道:“炎光兄可不要妄自揣度,小心你的脑袋!”

    张文冕霍然起身,脸上全无惧色:“我知道孙兄不肯相信我,今日来找我说及宫内之事仅为试探,趁此机会我便说开了,现如今刘公公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在半路截杀沈溪沈大人,在下有一套详细的计划,保管刘公公用得上;第二刘公公强化内行厂,以内行厂凌驾于东西二厂之上,方可确保权势……不知孙兄是否肯听我细说?”

    孙聪之前对张文冕有些轻蔑,觉得这个市井小人只会逢迎,此时他却对张文冕有些刮目相看。

    孙聪跟着站了起来,脸上满是郑重之色:“炎光,或许之前我对你有些轻慢,未曾想你果真满腹韬略……关于这两件事,你给我好好说道说道,若你方法得当,我便将你举荐给刘公公,有所作为。”

    张文冕是个演技派,就算心里乐开花,依然装出深沉之色:“孙兄你错看我了,我今日来你这里毛遂自荐,只是想帮你做事,谋一口饭吃,绝不敢妄图得见刘公公……我出谋划策,只想助孙兄一臂之力。”

    孙聪露出满意之色,做了个请的手势:“好,那你我就坐下来,把酒言欢,今日不醉无归。”

    二人好似多年好友,继续饮酒。

    孙聪没有再遮掩,把他想问的事情一一跟张文冕说了,不单单是手头棘手的事情,连一些朝事俱都发问。

    张文冕虽号称松江才子,但实质就是市井之徒,却可以堂而皇之参与谋划国家大事,可谓从麻雀变成凤凰。

    ……

    ……

    孙聪跟张文冕商议过后,顾不上喝酒,连夜去见刘瑾。

    刘瑾原本已准备就寝,听闻孙聪来了,立即召见。

    刘瑾虽是阉党魁首,平时嚣张跋扈且打压朝中文官,但他有个特点,便是对有本事的文人非常敬重,只要这些人不跟他为敌,便会虚心受教,孙聪这个妹夫来到他府上,随时都能见到他。

    当孙聪将如何半途劫杀沈溪之事说出,刘瑾吸了口凉气:“没想到你把事情想得如此周到,姓沈的小子回京,身边必带精兵猛将,若以普通方式刺杀,得手的可能性很低,若转而用其他方式……机会确实大多了。”

    孙聪再道:“刘公公之前说要将东西厂重新归于您掌控,以我看来大可不必,只需让陛下以内厂为厂卫之首,监察东西厂、锦衣卫和朝中百官便可,那时东西厂皆受公公控制,就不必再跟外戚正面抗争。”

    刘瑾皱眉:“之前咱家想过这个问题,想让陛下准允何其艰难,且朝官也必然会跟陛下奏禀,让陛下收回成命。”

    孙聪摇头:“公公只需要找一两个案子,说明东西厂内有人图谋不轨便可,这样陛下对东西厂之人生疑,必然以公公为首挟制东西厂。”

    等孙聪将关于如何设计诬陷东西厂的方案说出,刘瑾露出满意的笑容。

    “好,好!”

    刘瑾连声称赞,“果真没有看错你,居然把事情看得如此透彻,甚好,甚好,之前咱家还想多找些人参谋,看来只需你一人谋划便可。”

    孙聪心想:“别以为我想为你做事,如此惹得千古骂名,还不如早点儿脱身……如今我在朝谋个一官半职已极好,下一步就该争取外调地方,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任职,洗脱阉党的嫌疑。”

    想到这里,孙聪决定不再遮掩张文冕为自己出谋献策之事:“刘公公,这两件事背后参谋之人,并非是我,而是昔日我在国子监供学时结识的一名故人……”

    “谁?”

    刘瑾不多废话,直接询问名讳。

    刘瑾有了权力,正求贤若渴,他说自己想去找谋臣,但有本事的人心高气傲,不会投奔他,而那些主动投靠他的他又看不起眼,一时高不成低不就。

    孙聪道:“华亭人,张文冕。”

    刘瑾想了想,确定自己没听过这个名字,便问:“此人如今是何官职?”

    “并无一官半职,此人为落第秀才,在京城多年,就是为结识达官显贵争取个出身,此人乃松江才子,年少有为,诗词造诣颇高,但时文却有欠缺,以至于到如今都未能考中举人!”孙聪引介。

    刘瑾想了想,最后点头:“有能力便可,稍后你带他来见咱家,咱家要亲自试试他的学问。”

    (本章完)

第1718章 变法() 
孙聪将张文冕举荐给刘瑾。

    刘瑾亲自考察过张文冕的学问后,马上为其在豹房周围买了宅院,虽然只是个两进院子,但已经足够寻常人家几口人起居。

    张文冕生活终于稳定下来,准备把妻儿老小接到京城“享福”。

    刘瑾除了利用张文冕提供“良策”刺杀沈溪外,还问及张文冕朝廷大事,张文冕对答如流,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驾驭朝臣。

    张文冕给刘瑾的建议,是让刘瑾尝试改变朝廷的定规,说白了,就是让刘瑾掀起一场变法,只有努力推进变法,才能让刘瑾任用更多自己人,让朝中上下都团结在刘瑾这个改革家身边。

    之前刘瑾一直希望自己成就一番大事,听到张文冕的建议,喜出望外,他之前问了那么多人,都无法说出个所以然,现在张文冕所说变法图强之事,恰好戳中他的心思,大为意动。

    此后,刘瑾一连几天都让张文冕到他府上,二人屡屡就改革之事说上几个时辰,然后一谈就到后半夜,随后索性抵足而眠,早上起来继续展开讨论,之前经常被刘瑾烦扰的孙聪终于清闲下来。

    在脑海中有了大致的方向后,刘瑾便决定趁热打铁,着手制定一整套朝廷吏治和税亩的改革方案,然后呈递皇帝,但所谓的请皇帝决断只是走个过场,他知道现在朱厚照什么事都听他的,他认为只要自己确定的事情,最后一定能付诸实施。

    刘瑾争取沈溪回朝前,把事情落实下来,免得刺杀沈溪出现纰漏让其安全回到京城,那时有沈溪这个被皇帝宠信的大臣在,他的进言就有可能会被皇帝拒绝,那时再想推行变法就来不及了。

    刘瑾把详细计划列出后,开始逐条逐条整理,但以他的能力难以独自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只能找孙聪和张文冕润色甚至代笔,最后甚至他还询问焦芳和刘宇等人的意见。

    这一问,等于提前泄露消息,刘瑾要发起改革的风声,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

    ……

    ……

    四月十四,谢迁刚从大明门出宫,尚未到长安街自己的小院,便见户部尚书顾佐急匆匆而来。

    顾佐神色紧张,四处张望,谢迁没多想,以为是户部账目出了问题,准备向他请教。二人很快进入小院,等院门关上,顾佐立即凑到谢迁耳边道:“谢阁老,你可知晓,刘瑾准备改革吏治,并对税赋田亩进行清丈?”

    谢迁皱眉:“他一介阉人,有胆识和魄力推行此等事情?”

    虽然谢迁很少跟刘瑾正面冲突,但他私下里对刘瑾的态度却极为恶劣,这跟历史上李东阳跟刘瑾间相敬如宾互不侵犯不同,谢迁一直韬光养晦,但却丝毫不掩饰内心对刘瑾的厌恶。

    顾佐道:“此等事,他一人自然无此能力,听闻他找了许多朝官商议,所提方略,却不知是哪个人提出,我隐约听到一些,似乎有些见地。”

    谢迁刚开始没当回事,认为刘瑾瞎胡闹最后事情肯定不了了之,但在知道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后,也开始慌张起来。

    谢迁请顾佐来到书房,二人坐下,谢迁详细询问情况,顾佐将他知道的内容悉数告之。

    “现如今刘瑾在朝中户部和都察院找人问询政策执行情况,看来有意进行此方面的尝试,若不能让他住手,怕是接下来几日,便会不经陛下同意,颁行天下实施。”

    谢迁详细看过顾佐所列内容。

    刘瑾的变法并不局限某个具体部门,涉及吏部、户部、兵部和工部,初期是对朝廷原来的制度进行总结和整理,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再增加一些似乎能打击贪污、瞒报,充实国库的内容。

    这看起来似乎是好事,并无不妥,但问题在于刘瑾主要目是为专权,变法中有一条便是将内行厂拔擢,凌驾于东西二厂和锦衣卫之上,理由冠冕堂皇,说什么东西厂和锦衣卫滋扰百姓,但在谢迁看来纯属无稽之谈……要真扰民,直接撤除厂卫便可,哪里需要重用内行厂?

    刘瑾的变法将各地镇守太监提到跟巡抚同级别位置,各镇守太监可以监管地方军、政、司法一切要务,等于说在各省实现双头管理。

    变法还涉及严厉治贪,以经济手段来处罚,总结起来,就是朝中和地方官员但凡有过失,不再以体刑方式惩罚,而是要罚俸米。地方上钱粮亏空,需要相关官员负责填补,甚至中下层官员犯错,需要上级官员填补,形成官员犯罪连坐制。

    此外,变法还规定南方富庶省份的官吏不仅不能由本省人担任,就是邻省人也不行,大明官员需要进行南北大对调,任职漕运总督的官员也不能跟运河沿岸的省份发生任何联系。

    至于增收方面,刘瑾准备派人清理天下田亩,将隐瞒田亩分给自耕农耕种,限制士绅和军官占田,定期从朝廷派出官吏到地方清查各地军屯、军库、皇庄、粮仓、漕粮、两淮的盐政,还有国库下拨资金使用情况。

    谢迁看到这些东西,越看越上火,最后带着极大的不屑道:“这里面条条款款看着都触目惊心,刘瑾一介阉人哪里来的勇气敢于与天下士绅作对?陛下绝对不会同意他这么做!”

    顾佐显得很无奈:“谢阁老,若先皇当政此事自然无须担心,但当今陛下登基后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宠信重用刘瑾,如今刘瑾在朝中可说只手遮天,满朝上下都要仰其鼻息过活,如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