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状元- 第10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大夏微微一笑,再次问道:“于乔,你尚未回答我,可有想过我来找你的目的?”

    谢迁扁了扁嘴:“你当老夫不知?西北有事,你来找我,是想说服我将两省总制沈溪调回京城吧?”

    谢迁好面子,在儿子面前总是装出一副深沉的模样,提及沈溪时也不再是一口一个“沈溪小儿”,他之所以平时在马文升和刘大夏等人面前如此称呼,是为了让马文升和刘大夏当沈溪为晚辈,进而提携。就算沈溪犯了什么错,他也可以用沈溪年轻气盛来搪塞,就好像之前沈溪卷入高集和高宁氏的案子,他便是以说情为主。

    但谢迁还是懂得为沈溪留面子,尤其是自己儿子面前,谢丕可是一直将沈溪当作先生来看待的。

第1638章 反常() 
刘大夏故意不避开谢迁的儿子谢丕,其实另有打算。

    在他想来,作为一个父亲,谢迁必然会在儿子面前保持威严,给儿子灌输忠君报国的思想。谢丕在前,谢迁便不会做一些为私利而不顾大义的举动。

    要知道平时谢迁对沈溪任用的态度是——沈溪小儿乃我钦定接班人,不能去西北送死,只能找安全的地方当官。

    谢迁虽然聪明透顶,但一时间也未想到刘大夏的“险恶用心”。

    刘大夏说及西北战事,提到三边总制换人的问题,谢迁才意识到自己不能当着儿子的面驳斥刘大夏的意见。

    谢迁恶狠狠地瞪着刘大夏,无声地进行声讨。刘大夏却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继续侃侃而谈,好像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有错。

    等刘大夏讲完,谢迁冷冷地说道:“刘尚书既然说及西北三边总制人选,那老夫便跟你说道说道……西北之地乃雄龙汇集之所,连刘尚书你当初在西北时,怕也不好应付官场中事吧?”

    谢丕竖起耳朵认真倾听,恨不能记下笔记,将这些交谈的内容多温习几遍,领悟其中精髓。

    刘大夏眯着眼,道:“于乔何出此言?我当初奉旨往西北时一心领兵作战,至于你说的官场事……应该是京城这边更难应付才是!”

    谢迁这下心情更糟糕了,他瞪着刘大夏,目光好似在说,你少在这里装糊涂,以为我不知道你当初在三边时境遇有多糟糕?过了一会儿,谢迁才道:“西北勋贵众多,随便一个总兵都是累世公侯,普通官员在西北完全镇不住场面,必须派有声望有资历,而且能服众的朝官去才行!”

    “哦?”

    刘大夏显得很好奇,问道,“那于乔认为谁去最合适?”

    这个问题勾起了谢丕强烈的好奇心,他看着自己的父亲,想知道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是谁。

    谢迁顿了顿,自然而然地说出一个名字:“沈溪!”

    这回答太过直接,让人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刘大夏目光呆滞,心想:“谢于乔这是哪根筋不对,这次调沈溪往西北,他居然这么爽快就答应下来了?”

    “咳咳!”

    刘大夏咳嗽两声,问道,“于乔认为沈家郎最合适,可有缘故?要说沈家郎,虽有能力,有功勋,但论资历却有所不及,去了西北未必能镇得住那些王公贵胄!”

    谢迁道:“沈溪在西北参与之战事,皆以大捷收场,莫说大明将士,就是鞑靼人对沈溪也忌惮无比。他离开西北和京城,往西南去,又打得风生水起,连战皆捷,如此功勋,调动西北难道非最佳人选?莫非朝中还有比他更合适之人?”

    “嗯……”

    刘大夏被问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刘大夏的想法跟谢迁一样,这西北三边总督的位子,除了沈溪外,让别人来担任都不合适。

    至于沈溪现在担当的湖广、江西两省总督,就对大明的重要程度而言,远不及直面蒙元残余并屏蔽京师的三边总督紧要。西南之地虽有叛乱,却不过是癣疥之疾,根本就不需要沈溪这样的奇才镇守。

    谢迁看着刘大夏道:“怎么,刘尚书你回答不出来?”

    刘大夏本来要给谢迁个下马威,现在却被谢迁将军,让他有些下不来台,但他很快将情绪转变回来,笑道:

    “于乔言之有理,西北的确是沈溪去做三边总制最合适。之前几年他对鞑靼人的战事未尝败绩,如今在草原上,沈溪之名可止小儿夜啼!只是于乔,沈溪作为你孙女婿,若是在西北出什么意外该如何?”

    谢迁嗤笑一声,看了儿子一眼,发现谢丕正一脸热烈地看着他。

    谢迁拍着胸脯,作大公无私状:“为国效忠,岂能贪生怕死?莫说他不是我谢家子孙,即便是,为国效忠岂能瞻前顾后?难道你以为老夫会为一己之私,置家国大义于不顾?”

    刘大夏听到这话,简直想骂人,这跟两年前他要调沈溪去西北时,谢迁的态度完全不同。

    刘大夏心想:“你谢于乔说这话不脸红吗?两年前你对我说的那些,讲出来都让人害臊,现在居然如此冠冕堂皇说大话,脸皮太厚了!”

    谢迁又对谢丕道:“丕儿,你要记得,若国家有需要,无论多么危险的差事,你都要尽心尽力完成,此为忠君报国!为人者,当以忠孝为先,若不能持之以为根本,勿谈做人!”

    谢丕站起身恭敬回道:“父亲,孩儿记住了,孩儿一定会遵照您的嘱咐做人!”

    “嗯!”

    谢迁满意点头,再看向刘大夏,“刘尚书,老夫有病在身,你若没旁的事,请先回吧,便不留你在府上用餐了!”

    刘大夏本以为谢迁要将儿子屏退,再跟他说一番截然相反的话,听到谢迁有逐客之意,才知道谢迁对沈溪往西北是认真的。

    “那于乔,你且在家中养病,一定要注意休息!告辞!”

    刘大夏起身告辞,谢迁没有亲自送刘大夏出家门,而是让谢丕相送,趁机让儿子跟刘大夏熟络一下。

    ……

    ……

    刘大夏带着费解离开谢府,直接去了马文升府上。

    当马文升听刘大夏阐述事情始末,哈哈大笑起来。

    马文升道:“时雍啊时雍,如此你都没看出于乔用意?亏你跟于乔还是几十年的老友!”

    刘大夏老脸横皱:“正因为深知他秉性,方才不解……我本以为于乔要对沈溪往西北之事横加阻挠!”

    马文升笑着摆摆手:“你这是未将于乔的为人看透。他之前不允沈溪往西北,概因两年前往西北之路,在他看来是一条绝路,如今西北鞑靼人根本掀不起大风浪,让沈溪去西北,乃是提拔,让沈溪可以离开南方,无限接近朝廷核心。若你为人长辈,是希望自己子孙去西北面临一番挑战,还是留他在南方碌碌无为?”

    刘大夏设身处地一想,这才叹息:“亏我还留他儿子在旁,本是想挤兑他一下,让他答应,却未料他早已应允!”

    马文升笑道:“我也是听你讲述完才想明白……但现在不是谢于乔想让沈溪去西北就能成行,这次他可不是担当什么陕西巡抚,而是三边总制,这职位向来只有兵部尚书和王公可以担任,先前刘少傅和李宾之分明不赞同三边总制换人,现在西北战事不是很急,朝廷短时间内没必要更迭三边总制人选。就如同刘少傅所言,阵前换帅乃大忌!”

    这话引发刘大夏遐思,他细细盘算一番,点头道:“马尚书言之有理!”

    马文升道:“这样,此事由兵部提议,你先跟张老公爷谈谈,张老公爷对沈溪很欣赏,若由你二人联名上奏,便是刘少傅也要给几分薄面。”

    “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对沈溪颇为推崇,此事由兵部、都督府和陛下支持,应该是十拿九稳!刘少傅和宾之虽然对沈溪资历有所怀疑,但无从否定沈溪的功勋和能力!”

    刘大夏点头:“那我这就去英国公府走一趟,希望能说动张老公爷跟我一起进言!”

    ……

    ……

    刘健是不赞同临阵换帅,但也要看换谁。

    朱晖下王琼上,不过是将之前错误的决定更改回来,但以王琼之才的确达不到震慑群雄的地步,刘健对王琼充满忧虑,因而不赞同换人。

    但若说更替的对象是沈溪,刘健便无话可说。

    这件事由刘大夏和张懋,值守的王华见到奏本后不敢独专,马上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联名推荐沈溪之事告知刘健和李东阳。

    刘健和李东阳即便已回府,得知这一情况后还是赶回文渊阁。

    刘健拿起奏本一看,眉头皱了起来,李东阳叹道:“未料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商议的最终结果,居然会是这个!”

    “呵呵!”

    刘健只能无奈苦笑。

    李东阳道:“少傅大人,让沈溪去西北不是不可,以其之前在西北和西南之战功,镇守西北也有好处,只是担心他权力太大,心有不甘而……”

    刘健抬手打断李东阳的话,李东阳分明是怕沈溪大权在握,危害到朝廷社稷。

    刘健道:“那倒不至于,沈溪始终只是文臣,西北领兵者以勋贵居多,即便是三边总制,也无法完全将兵权掌握手中,这跟西南的境况不同。再者,之前六省兵马都曾归沈溪统调,最终也不过调动五六千人马。此番他去三边,手下直属兵马不过两三千人,不至于威胁京畿安全……”

    李东阳想了想,点头道:“少傅大人言之有理!”

第1639章 良苦用心() 
沈溪调任西北,最初连信任沈溪有加的朱厚照都没提出来,但经由马文升、刘大夏几人商议,再将奏本呈奏内阁,突然间这件事就十拿九稳了。

    连沈溪自己都没想到,他就这么轻易地从两省总督上被拿下来,到西北去当三边总督,而之前他一直认为,朝中那些大臣不会轻易调动他的职务,尤其是在新皇登基这个多事之秋。

    等刘健和李东阳的票拟呈奏司礼监,萧敬感觉几分意外,他盯住奏本看了半天,没敢直接朱批,而是去乾清宫请示朱厚照,以体现他对朱厚照的尊重。

    朱厚照昨日在宫里的“秦楼”玩了一个通宵,被人叫起来整个人依然昏昏欲睡,可当他听到关于三边总督人选时,眼睛瞪得大大的。

    “……吏部和兵部怎么说?内阁票拟是什么?萧公公,你不会已经提前帮朕做主了吧?”朱厚照咄咄逼人地问道。

    萧敬赶紧回答:“陛下,老奴哪里敢擅作主张?这可是涉及西北防务之大事……兵部所拟定人选,乃总督江西、湖广两省军务的沈溪沈大人,吏部附议,奏本呈奏内阁,内阁做出票拟,刘阁老和李阁老赞同兵部所议,沈大人于年底前往西北赴任……”

    朱厚照眉开眼笑地道:“真没想到,这次刘少傅和李大学士居然这么爽快就答应下来了……刘尚书提议的好,让沈卿家去西北,再合适不过……其实朕之前也这么想的,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萧公公,你乃司礼监掌印,这件事你如何看待?”

    仅仅从朱厚照眉飞色舞的表情萧敬便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皇帝和大臣都同意的事情,他若提出反对意见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萧敬赶紧道:“回陛下,老奴也认为此议大善!沈大人曾在西北建功,当初京师之战,老奴亲眼看到沈大人的勃勃英姿,叹为观止。献俘之事,让整个京城的百姓都对沈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此旷世奇才,不调任西北,实在是朝廷的巨大损失!”

    听到萧敬对沈溪的溢美之词,朱厚照显得很得意,道:“那可不,也不看看是谁赏识的人……沈先生是朕的先生,他教授朕历史、军事和政治等谋略,朕可以说是他的得意门生!”

    萧敬怔了怔。

    自古以来,都是臣子以作天子门生自豪,而眼前的小皇帝居然以身为一名臣子的学生而感觉无比光荣,让萧敬大开眼界。

    在萧敬看来,朱厚照属于那种眼高于顶的皇帝,从来都不会对谁表示钦佩之意,唯独在对待沈溪的态度上,朱厚照从来都是出言恭谨,言语间满是恭维,这说明小皇帝对沈溪真的很佩服。

    朱厚照拿过奏本,详细看过,脸上挂着得瑟的笑容,最后拿起朱笔,准备朱批,但一时间又确定怎么写,他迟疑地抬起头来,看着萧敬问道:“萧公公,你认为朕应该如何写这份票拟?”

    萧敬迟疑了一下,道:“陛下只需准允便可,至于如何朱批,那是陛下之事,老奴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朱厚照满意点头,拿起朱笔,先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再写了个“恩准”,便当是将此事坐实,他将奏本交给萧敬,道:

    “这件事既然这么定下来了,马上去办,沈卿家往西北履任的时候,让他顺带回一趟京城,朕许久没见过他,准备跟他见见面,好好熟络一番,君臣间有许多话要说说,涉及大明政务,朕想多问问他的意见……照此办理吧!拟写敕令的事情,交由翰苑……”

    “是,陛下!”

    萧敬没有添加自己的意见,完全听从皇帝和朝臣的意思行事便可,以他想来,沈溪确实是三边总督的最佳人选。

    这年头,就算那些妒贤嫉能之人,也知道沈溪有真才实干。

    如果沈溪没什么才能,不会次次领军都取得大捷,以至于后来沈溪在西南再取得成绩时,朝臣们都习以为常,根本没有太当回事。而若别人有了这样的成绩,必然在朝中引起极大的轰动。

    ……

    ……

    萧敬将奏本发还兵部和翰林院,由翰林院拟定敕令和官牒,让沈溪收到敕令后立即办理卸任两省总督之事宜,北上京城,面见皇帝领旨后再出发往西北。

    至于新任湖广、江西总督,朝廷会择机派出,但绝对不会再以一人兼领两处督抚事务。

    沈溪当初之所以可以一人占湖广和江西两个大省的总督之位,那是因为沈溪对鞑靼之战中功劳太大,如果以普通总督之位安置,会让人觉得朝廷赏罚不公。

    现在沈溪调任三边总督,这差事在大明可说是军队最高职位之一,甚至跟五军都督府都督张懋和兵部尚书刘大夏都可以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对沈溪算是一种“提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