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大帝国-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中,辽东镇人马最多,上报了八万五千人,山海镇五万五千人,蓟镇四万人……

    大明九边人马总计三十六万人,比原来户部名册少了整整二十一万人。

    对这个数字,崇祯皇帝心情复杂,不知如何描述。

    应该说,倪建生和兵部户部的工作,崇祯皇帝表示肯定,挤出了几乎一半的水分,值得表扬。

    但他也相信,九边各镇的人马就像泡水的海绵一样,即使用力挤压,多少还有一些水分。

    边镇的巡抚和总兵,吃空饷已经习惯了,肯定是不会完全如实上报的。

    吃肉吃习惯了,吃素就很难了。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实话,崇祯皇帝可以容忍适度的吃空饷,只要他们敢拼命杀敌就成。

    可这很不现实。

    三十六万人马看上好像很多,可这里面不仅人数还有水分,崇祯皇帝可以确定,里面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战斗的人员还有很多。

    再加上军备废弛、士气低落等其他因素,崇祯皇帝悲哀的摇摇头。

    怪不得历史上大明对上建奴总是败多胜少,难有大胜。

    到了后来将领更是畏战,一触即溃。

    实在是这些领兵的将领,自家人知自家事,带着纸面上的部队或者没有战斗力的人员,去迎战训练有素的敌人,怎么能有底气?

    “几位爱卿辛苦了,朕看了这些数字,是既喜且忧。”

    崇祯皇帝放下手里的奏疏,对着孙承宗、毕自严和倪建生三人摇头苦笑,落寞说道:

    “喜的是,这次上报总算挤出了不少空饷的水分,可以为朝廷为朕结余些许纹银,也可用于重新招募新军。

    忧的是,我大明边关号称百万大军,如今却烂到了骨子里,以区区不到四十万人,如何防守上千里防线?

    对上鞑子,对上建奴,我大明如何能够确保必胜?

    委实怪不得鞑虏能轻易撕开大明边关,屡次寇边大明并屡屡获胜,事出有因呐!”

    崇祯皇帝从这些数字上,总算明白了辽东屡战屡败的原因。

    “皇上,辽东已经进入冬季,逐渐年关将至,臣觉得有些欠饷实在不宜久拖。

    如今九边上报的兵员数额,与过去相比,已然好上许多。

    据臣清查蓟辽期间所知,至少辽东镇的情况基本属实。期间或有出入,但都在可以忍受的范围。

    如今天下纷乱,对些许小节不宜追究过甚,望皇上明察。

    另具臣观察,辽东将士的御寒冬衣明显不足,希望皇上能妥善安排!”

    倪建生偷瞧了崇祯皇帝忧愁的脸色,却还是咬咬牙开口说道。

    实在没办法,知道皇上不易,可辽东将士也不易,尤其是底下兵卒。

    辽东乃苦寒之地,一到冬天,大雪纷飞,严寒无比。

    许多兵卒无御寒的冬衣,每年冻死冻伤的不在少数。

    这次他过去,底下兵卒纷纷向他反映此事,他答应朝廷尽量想办法。

    可他是户部侍郎,知道户部情况,无奈之下,只有盯紧内库了。

    唯有希望皇上,能够有办法,解决辽东将士的问题。

    其实,又岂是只有辽东苦寒?

    ps:感谢书友忧伤的二狗子、钟离寒夜打赏,铭感盛情!

第八十四章 挤掉战斗力水分() 
第一卷风雨飘零

    倪侍郎的话,崇祯皇帝听得懂,又要出血了!

    不过,这钱必须花。

    而且,得多花,再收买一波人心。

    想想看,连身边的宫女太监都要受益,更何况是浴血厮杀在最前线的边关将士?

    这可是军心啊!

    只不过,这钱要花得巧妙,要落在实处,要让边关将士明明白白感受到,这是天子对他们的恩惠。

    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把钱给户部,然后派几个太监蜻蜓点水巡查一番,便完事了。

    这样的结果,便是从上到下,层层克扣,最后落在将士的手里,十成不到五成,白费功夫。

    “倪爱卿所言极是。”

    在倪建生惴惴不安的心情中,崇祯皇帝点点头,先赞扬一句,然后开口说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些道理朕都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边虚报冒领早就成了惯例。既然如此,过去的问题一概不提,朝廷也不予追究。

    兵部命令下去,朝廷历年的欠饷,朕这次可以一次性全部解决。

    只是,仅次一次,下不为例!

    若是再有将军虚报冒领军饷,无论多少,一经发现,满门抄斩!”

    崇祯皇帝上半截话还令御书房内的三位老臣如沐春风,可下半截话却令他们犹如寒冬腊月。

    这似乎是暴君的节奏啊!

    若是有将领冒领三五人粮饷,一年也不过百余两纹银,便满门抄斩?

    这比太祖祖训中贪腐六十两纹银便立斩,好像来得更加暴虐,更加无情。

    兵部尚书孙承宗皱起眉头,有心规劝,可瞧崇祯皇帝满脸的决绝,话到嘴边又咽落肚里。

    他明白,皇上这是准备乱世用重典,彻底解决吃空饷的痼疾。

    此前的军饷是按照人头计发,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后来,世道乱了,出现军户逃亡,吃空饷越演越烈。

    而户部也从来没有老老实实按照兵部上报的数字发过军饷,都是打了折扣的。

    实际上,兵部也是打了折扣的,对于边军的那点猫腻,兵部户部其实都是知道的。

    只不过是不愿意追究,不愿意得罪人罢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恶性循环。

    兵部户部越给越少,边关将领则越报越多。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朝廷没钱也没有认真清理实员人数。

    现在,天子内库似乎很是充足,倒也是解决这个痼疾的机会。

    “另外,朕准备让户部、兵部、御马监成立犒军小组,分赴九边犒军。

    九边的将士辛苦了这么多年,也的确该过一次好年了。

    故而朕决定,从内库中拨付四百万两纹银,按人头十两的标准,发放到每个将士手里。”

    在三位老臣的担忧中,崇祯皇帝又针对普通将士做了一项决策。

    三人一听,不约而同地一起离座跪地,口称皇上英明,这句话,他们确确实实是发自内心的。

    原本的忧虑,也全都抛之脑后。

    他们都是行走朝堂多年的老臣,自然明白崇祯皇帝的用意。

    想想看,按人头的方式一人发放十两纹银犒军,不仅可以再次清查实员人数,更可以赢得军心。

    有了军心,用暴烈手段对付冒领军饷的将领,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一句话,乱不起来。

    而且,处置这些将领,反而会再次得到将士们的拥护。

    你以为,吃不到空饷的将士们,不会对吃空饷的将领有怨恨?

    这不扯淡吗?

    只不过敢怒不敢言而已!

    只是,皇上真是有魄力!

    一次用四百万银两犒军,好像只有在成祖年间北伐蒙古时出现过,之后便成了绝唱。

    现如今,在最危难的时候,皇上如此做法,真是社稷之福。

    至于说内库的钱从何而来,他们多少是知道的,皇上能把它全部用到将士身上,可喜可贺!

    “三位爱卿请起。”

    崇祯皇帝自得的笑了笑,很满意三位老臣的恭维。

    虽然,他不知道他们是否真心。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的朝廷局势好转起来,他们心中自然有杆秤。

    “传旨九边,各镇边军分为战兵营、守备营和辎重营。

    由各镇挂印总兵官全权负责三营一切事务,自领一营站兵营。

    其中,总兵率领战兵营,由各镇精悍将士组成,每营三千人,定饷每月五两纹银。

    各镇副总兵率领守备营,由各镇精壮之士组成,每营三千人,定饷每月四两纹银。

    游击率领辎重营,由各镇淘汰将士组成,人员不限,定饷每月三两纹银。

    以上三营,均实兵实饷,不得虚报!”

    为了挤掉战斗力的水分,崇祯皇帝把九边将士进行了改革重组,并大幅度提高军饷。

    “皇上英明!如此一来,精兵可期矣。”

    崇祯皇帝说完,孙承宗眼前一亮,抚须拍手大赞。

    将士分级,定饷不同,各镇总兵为了手里的实力,更为了保命,自然会把军中最精锐的将士调入麾下。

    毕竟,九边可是前线,而现在战乱不止,怎么选兵他们心里有数。

    而皇上大幅度提高军饷,竟然连淘汰的老弱也跟现在募兵的军饷一样,每月三两纹银。

    那么,落选的将士也没什么怨气不是?

    毕竟,他们的到手的饷银没有少,只能说他们年纪老了,或者说学艺不精罢了。

    所以,兵部尚书孙承宗很高兴,皇上的手段确实高明。

    可户部尚书毕自严却慌得一波逼。

    他抚着胸口,颤悠悠的问道:“皇上,如此大幅度提高九边军饷,朝廷财政如何长久维持?

    是不是皇上有什么政策,可以改变朝廷财政?”

    皇上用内库犒军他是赞同的,毕竟,这是一次性的行为。

    而且,花的不是国库的钱。

    可提高九边军饷,那可是长期的行为。而且,上去了,下来可就难了。

    最重要的是,军饷肯定是要由国库承担,可国库……

    ps:感谢书友0玉宇0、刘-刈打赏,承情了。

第八十五章 拜托了() 
第一卷风雨飘零

    “没有!”崇祯皇帝双手一摊,摇摇龙首,很老实很诚恳,很实事求是。

    朕心里倒是有一些政策,可他娘的实行不了啊!

    原本简简单单的一条征收商税,便可以解决难题,可正人君子们不让收,朕还能有什么办法?

    听完崇祯皇帝如此干净利落的回答,毕自严苦着老脸,感觉皇上很不着调。

    皇上这是查抄朝臣尝到甜头,开始膨胀了。

    只是,原本用几百万两便可勉强应付的军饷,突然间翻倍还要多,而皇上又取消了辽饷,这缺口也未免太大了。

    若是没有固定财源,单纯靠查抄贪腐,岂不是要杀得朝廷上下人头滚滚?

    他踌躇片刻,觉得还是尽人臣本分,提醒皇上。

    “皇上,如此骤然大幅度提高九边军饷,是否有些冒然?

    臣以为不如用犒赏振奋军心,而军饷保持不变,是不是更稳妥些?

    这样,万一钱粮未到位,时间上也好自我调控,朝廷也不会失信九边军将。

    毕竟……毕竟……”

    话说了一半,他没有继续往下说,可意思到位了。

    他其实很想说,毕竟钱财在商贾官员手里,杀太多了群情汹汹之下,人家会说皇上是桀纣之君啊。

    毕自严所言有道理,是解决问题的临时手段。

    而且,作为户部尚书,他从经济角度考虑,符合时下糜烂的局势,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

    可惜,时不我待。

    明年建奴就要寇边了,大明京畿附近的地区,被他们祸乱一通。

    战死的文武将士就不说了,还被他们掠走二十余万大明精壮和有技艺的百姓,更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粮食。

    这里面的损失有多少,这个账怎么算?

    还真算不清楚!

    不说别的,单是这丢失的民心和军心,还有整个朝廷上下的士气,价值就无可估量。

    若要具体到钱财,崇祯皇帝认为,肯定要比他现在的投入要大得多。

    既然如此,还不如索性剑走偏锋,搏他一回。

    扛过去了,海阔天空。抗不过去,准备准备。

    要想马儿跑,就要让它多吃草,吃好草。

    “毕爱卿,朕即位之初,原想天下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朝堂上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却偏偏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矣。

    值此之际,理应强军整备,不惜一切代价,打造精兵强将,方可保国无忧。

    既然仁义无法感化朝臣商贾,那朕就做那桀纣之君又何妨?

    故而,此事朕自有主张,爱卿无需忧虑!”

    崇祯皇帝唇角露出一抹冰冷的笑意,细长的眼微微往上挑起,深潭似的眼睛猜不透在想些什么,只是在阳光下闪烁不定。

    也就是对毕自严这个真正忠心体国的老臣,崇祯皇帝才说这么多。

    其他的朝臣,哪怕被捧为殉国英烈,崇祯皇帝也绝不会多说什么。

    说穿了,大明末期有这么一群人,平日里高谈阔论,骂这个骂那个,牛逼哄哄。

    真等建奴南下了,事到临头,他们反而不敢反抗,只敢绝食自尽或者吊死那啥的,于国于民一点益处全无?

    在崇祯皇帝眼里,其实这些人不是殉国,而是殉名,只是为了所谓的流芳千古而已。

    当然,这比钱谦益那些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家伙好一些,却比阎应元那种动物界的平头哥不知差了多少。

    “皇上,臣无能,未能为皇上分忧。”

    话说到这个份上,毕自严唯有跪地请罪。

    无需忧虑,其实就是不要管的意思。

    毕尚书作为混迹朝堂多年的老政客,明白这句话的潜台词。

    同时他也明白,今后国库怕是要要沦为内库的附庸,再也无独立自主性了。

    谁叫他们国库空得连耗子都活不下去?

    扶起毕自严,崇祯皇帝和三位老臣重新坐下来,商议一些细节的问题。

    尤其是对兵部尚书孙承宗,交代了九边总兵的人员安排和变动。

    像王朴、姜襄等敏感人员,需要防范注意。

    而虎大威、杨国柱等敢战的将领,则需要提拔重用。

    总之,有些事情,必须事前安排。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偏西,光线黯淡下来。

    崇祯皇帝揉着有些发胀的脑袋,送走开了整整一下午会议的三位老臣。

    都说开会的人不干事,干事的人不开会。

    其实,开会从来就不是一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