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争雄-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领军能力和号令、队形等,有板有眼,已经都熟悉了。

    这一年中,他没少学习兵法,特别是向李靖求教,或许别人还不知道李靖的价值,但是他太了解了,这可是大唐卫国公啊!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唐战神,不是因为他个人勇猛,而是因为他带兵能力,统帅之才。

    罗昭云虚心求教,反复讨论,从李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加上去年在沙场磨炼,实践和理论结合后,他的领悟更深了。

    杨昭有时候透过帘子,听到罗昭云的一些喝令,微微点头,对着少年都尉,有了很好的印象,觉得他日后必然是大隋的一位栋梁之才。

    而小郡主杨采玉,偷偷地瞄了罗昭云好几次了,把他的举动和言行,看在眼里,十五岁的年纪,却独立冷静,指挥那些精锐武士,全都服服帖帖听他的号令,那种阳刚之气,面如冠玉的样貌,给她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一直以来,她以为自己够出众了,琴棋书画都学了不少,古史经纶等等,也有涉及,可是看到同样十几岁的罗成,就如同一个青年般成熟。

    “还真是一个奇少年!”小郡主觉得,哪怕自己到了十五岁,也不会如他这般独当一面。

    她心中想着:找机会,一定要跟他细聊一下,让他多做几首诗,我是第一个听众,或是只写给我一人,那就过瘾了。

    小郡主熟读诗书,自然对诗文和词赋很感兴趣,小妮子心性,多少有点把他当大才子来敬仰了。

    ………

    这一路上,风平浪静,并没有遇到伏杀,倒是来到仁寿宫山峦之外十里长亭的时候,被这里驻守关卡的禁卫军拦住。

    “我等奉太子之命,护送晋王入仁寿宫,觐见陛下。”罗昭云出去交涉。

    “稍等,我们去请将军来。”一位校尉不敢私自放行,所以派人去请坐镇这里的将军。

    那位负责驻守此官道的左卫将军名为邹廓,他迟迟未出现,在暗中盯梢,很快,有斥候回来禀告,发现数里外有两千多兵马靠近,是东宫的长林军。

    邹廓身边的一位年轻俾将史怀义道:“邹将军,这些人不能放过去,否则,不利于柳、元两位大人行事。”

    “这个本将军自然明白,可是,不能立即回绝,那样太过明显,节外生枝,毕竟定在今夜行动,眼看已是夕阳了,要拖住这些人。”

    这支左卫军,大部分将领已经投靠元家、柳述一方了。

    因为在开皇年间,左卫大将军史万岁就和高熲、王世积等人,支持太子杨勇,而史万岁在军中名气太大了,在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开皇十年,平定江南的高智慧等叛乱上,也功不可没。

    开皇十七年,南宁州部族首领起兵反隋,杀隋官吏,气焰嚣张,朝廷立即命史万岁前往征讨,他带军深入敌境,兵锋锐利,所到之处无城不摧,先后消灭叛族军队三十余部。叛族首领知难胜史万岁,提出投降,归顺隋朝。

    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不重于行伍形式,行军作战,常不治营伍,士卒各随其安,宿营不设警备,因敌惧怕他而不敢轻易袭扰,带兵数十年,深得部卒敬佩。

    可是,开皇十九年,突厥进犯,史万岁率军迎战,吓退步迦可汗大军,并挥马追击百余里,大破突厥军,斩杀数千,又继续跟踪追入沙漠数百里,凯旋而归,但却遭到杨素等人陷害,被隋文帝不分青红皂白地击毙朝堂,剪去了杨勇一方军中支柱。

    那些史万岁的部将等,全都心中愤怒不平,暗中被元阀拉拢,全都归顺杨勇旧势力一方,等待就是这个政权更迭的时候。

    邹廓当年是史万岁的副将,感情深厚,而史怀义,则是史万岁的儿子,这些人,对杨素恨之入骨,但都知道,杨素是陛下身边红人,更是杨广的坚定支持者,只要杨广登基,他们这些人都无法找杨素报仇,所以,他们更偏向杨勇重新夺权,登基为大隋皇帝。

    左卫将军邹廓沉思道:“再等等,拖延住他们,天色一黑,再放晋王和侍卫过去,来个瓮中捉鳖,至于后面的两千东宫率卫军,肯定不能放过去,就让他们在三里外扎营,等约定的时辰一到,就派兵杀过去围剿,以谋反的罪名,杀无赦!”

第一百三十二章 过隘口() 
晋王杨昭下了马车,待在太过闷热,夕阳将落,黄昏时候风转为清凉,这时候站在山外原野上,倒是有些凉爽。

    “殿下,这个左卫将军好大面子,咱们都在外面等大半个时辰了,还不见出来。”一位贴身侍卫,向晋王报不平。

    “再等等吧,也许左卫将军,真的有事不在营地,而且,现在陛下病重,的确是关键时刻,禁卫军谨慎一些,严格把守,还是挺尽忠职守的!”

    杨昭这个人性格仁厚一些,所以想问题,看事情,都朝着‘仁’的方向去看。

    君子看众人,人人都似君子;小人看别人,个个都像小人,就是这方面的道理。

    “吱呀!”

    关卡的匣门被打开,一群衣甲鲜明的将领鱼贯而出,迎接晋王来了。

    “属下邹廓,前往仁寿宫议事,刚赶回来,听闻晋王殿下驾临,不但有失远迎,还累殿下久等关外,实在罪不可恕!”邹廓一撩战袍裾裙,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就要承认罪责。

    杨昭态度倒是有些和蔼,不思有假,双手虚托出去,微笑道:“起身吧,邹将军不必多礼,本王也没有等多久,权当在外面透口气了,不妨事!

    邹廓站起来道:“殿下一路行程,车马劳顿,不如在关隘营内休息一宿,明日早晨,再去仁寿宫吧?”

    杨昭摇头一笑道:“不了,这里距离仁寿宫山脚,不过十里路程,加紧赶路,用不了半个时辰就能到了,本王心中挂念陛下安康,还是尽快赶到仁寿宫,去见一面陛下皇爷爷!”

    邹廓连忙点头道:“一切都听从殿下安排,不过,后面的两千军马,没有皇上圣谕和诏书、手令,末将绝不敢放行,还请殿下恕罪!”

    杨昭皱起了眉头,他心知肚明,那两千人马是东宫的精锐,这次调来仁寿宫,就是以防不测发生,如果被拦在这里,那么作用就弱了太多,一旦有事,照应不过来。

    “这是我父王传下的口谕,太子监国,皇爷爷病重,父亲的太子手令,也该生效了吧?”

    邹廓为难道:“回殿下,我们十二卫府,只听从陛下调遣,有兵符调兵,无兵符,哪怕诏书来了,都不能移动,太子让调动这些人马过关,没有陛下那方面的命令,末将实在不敢放行,职责所在,请殿下包涵!”

    杨昭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是执岗的将军,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越是这样不近人情,却又给人一种正直不恶的感觉,他也不好多说什么,以身破法。

    “既然如此,就让周将军他们暂时驻扎在隘口营外,等到了仁寿宫里,本王会请父王定夺!”

    邹廓拱手一礼道:“多谢殿下深明大义,不跟末将一般见识。”

    “呵呵,你们尽忠职守,我怪你们什么,要是大隋男儿,个个都秉公执法,尽职尽责,何愁泱泱大隋,不能蒸蒸日上,富国民强!”杨昭是一个理想型的皇室子孙,平时看得孔孟之书较多,所以更倾向于文治、大义、王道这些格调。

    此时,邹廓下令开启大门,列队恭送。

    杨昭重新蹬车,在罗昭云等侍卫军的护送之下,进入了隘口城寨。

    邹廓、史怀义等将领亲自陪同,一直送出了另一端的营寨辕门,才止步目送。

    这时候,斜阳早已落山,天色朦胧,正是黄昏时分,暮色四合,散雾弥漫大地、

    史怀义望着车队远去的影子,又抬头看了一下天色,压低声音道:“山谷御道那边,都埋伏好了吧?”

    “放心吧,已经藏匿几天了,这段时间,没有任何太子的人活着进出,都死在了谷内,虽然有几百护卫,但那里有一千人马藏于一片山林内,还有数百黑衣死士潜伏山腰,两道关卡,必死无疑!”邹廓脸色带着几分冷意。

    “也不知我们这样做,是对是错!”史怀义轻叹一声。

    邹廓显然也读过不少书,讥笑道:“管不了那么多,谁做皇帝谁当权,跟我们有何关系?只要给我们官爵、军饷,有利益分,我们就效忠谁!这两百年来间,自永嘉之乱以后,南北两地的朝堂更迭纷纷,终无一朝善始寿终,天下人原以为魏能长久,但未足百年又被周齐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却误入歧途,以致门阀之风再起,胡汉混杂,不服教化,谁在乎那些孔孟一套的仁义礼智信,拳头打,有实权,享富贵,才是它娘的正理!”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未雨绸缪() 
暮色好像悬浮在浊流中的泥沙,在静止的时候便渐渐沉淀下来,越发浓郁了,慢慢地,天色像乌鸦一样的黑了。

    山林的知了,不停地在吱吱地叫着,归鸟入林,一阵啼叫,更显得夜的空旷和幽静。

    车队继续向前,罗昭云不知为何,心中隐隐感觉的一些不对劲,走夜路,最是危险,他隐隐感受到一股杀机。

    如果换做古人,像这些侍卫随从,都没觉得什么,毕竟这是通往仁寿宫的御道,前方七八里,就是宫殿了,前后都有大军驻扎,谁敢在这里对堂堂晋王不利?

    所以,没有人紧张起来,甚至觉得护送任务就要结束了。

    但罗昭云的灵魂来自未来,他又读了一年历史系的研究专业,所接触的论文和专著,可不是百度百科里所写的那些泛泛历史,其实许多专家,对隋唐历史都提出来重新考证的观点,认为李世民、杨广、隋文帝等形象,完全与真实历史不同。

    在唐之前,内史官记录皇帝一言一行入起居录内,然后朝廷史官写正史的时候,会根据起居录来编史,这个起居录,是不能给当世的皇帝看的,保持历史的公正。

    因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的路子不正,为了免遭后世史学家和后人的笔伐,于是让史官篡改了隋唐这一块的历史,但当时负责监管修史的大臣是魏征,李世民几次要求观看起居录和隋史,都被魏征以古训‘当世皇帝不可观看’为由拒绝了。

    李世民心中不放心,于是干脆用房玄龄,把魏征给替换了,因为房玄龄从太原起兵之后,就跟随李世民帐下,是唐太宗的心腹,又气节不足,所以把起居录和隋史都奉上给太宗过目,李世民看过之后,大为不满,于是命人重新修整,过度美化了自己。

    后世皇帝纷纷效仿李世民,而且唐朝以后,皇权一度加强,由中央集权,到中央专权,再到君王专权的过程,所有权利集合在皇上一身,没有任何制约了,史官哪还敢真正去记录?

    这也是为何后世学者总提到,二十四史,只有前四史算正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有一定真实性,后面的二十史,水分太大,事件真假难辨,不可盲目相信。

    罗昭云通过一些后世学者观点中,看到过这一个观点,就是隋文帝驾崩的时候,仁寿宫出现过宫变,杨勇的集团势力妄想恢复他的太子之位,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政权漩涡,被杨广以后压制,所以孤抛一掷,最后拼死一争。

    如果没有这次宫变,也许杨广不会那么绝情,登基之后,立即赐死杨勇了;因为后来杨谅起兵造反,声势很大,直到被俘,送到京城,杨广都没有杀杨谅,一直囚禁在宫城,不论北巡还是去江南,都带在身边,可知杨广并非那么嗜杀。

    “缓步前行,放慢速度!”罗昭云忽然下令,令众人不解。

    但是他毫不理会士兵们异样的目光,让郭孝恪派出两伙斥候,往前面探路,同时让人拿了几套士兵甲胄过来。

    “罗都尉,发生了什么事,放缓了行速?”晋王杨昭心挂皇爷爷的病情,恨不得插翅飞过去,到隋文帝的床榻前孝顺一番,眼看快到仁寿宫了,却不想,罗昭云下令缓行了。

    罗昭云策马来到车窗一旁,压低声音道:“末将有几句话要说,不知可否登车?”

    晋王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罗昭云登车之后,对着晋王道:“殿下,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恐前方有伏兵!”

    晋王杨昭再次发愣,有些莫名其妙道:“这里后面有一万禁卫军驻扎,前方六七里外就是仁寿宫,更有数万禁卫军防御,谁敢在这里袭击本王?而且,伏击本王,有什么意义吗?”

    他有些想不通,因为这里很安全,进入了禁军防御的范围,谁能在眼皮底下伏击?再说,他只是晋王,不是太子,即便真有势力大逆不道要谋反,也是先对付他的父亲杨广,而不是他这个晋王!

    罗昭云叹道:“恐怕有人不想让咱们到仁寿宫,给太子送消息,增强助力,如果前方有伏兵真的动手,那么今晚,仁寿宫内必有惊变!”

    他的这一番言论,让晋王杨昭目瞪口呆,摇头苦笑,有些质疑难信。

    “不能吧,这都是你臆测,未必是真!”

    罗昭云脸色有些严肃道:“殿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末将负责保护殿下与郡主之务,不想失责,当未雨绸缪!”

    “那你说要如何,难道要原路折返吗?”杨昭虽然是好脾气,但此时想快一点赶到仁寿宫,却被罗昭云这样疑神疑鬼阻拦,觉得有些好笑又好气,语气有些转冷。

    罗昭云继续道:“倘若前方真的伏兵,那么后面的禁军,或许也靠不住了,说不定已投敌,回去自投罗网而已。”

    “这怎么可能!”杨昭这个人,缺少权谋心术,有些空讲仁义,性格木讷一些,到了这个时候,他仍不愿意相信,在仁寿宫数万禁军的眼皮底下,有人会伏兵,甚至禁军会叛变。

    “那你究竟有如何打算?”他隐隐觉得,接下来,罗都尉的话才是他想要说的重点。

    罗昭云解释道:“请晋王和郡主,穿上甲胄,离开厢车,装扮成在下的亲兵,一旦有事,立即快马冲过去,其余人在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