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争雄- 第2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伯当也开口道:“还是稳妥起见,暂时不要让他们知晓,等证据确凿,再下手不迟。”

    李密点头,他虽然恨不得将这些一网打尽,早些除掉内患,否则,会影响他跟王世充的对决,阻碍他干大事业,但是,也明白内斗,发动兵变,除掉一些旧部将来,对士气会有影响。

    所以,不到忍无可忍,李密暂时还不想撕破嘴脸,打算攻克洛阳,真正称帝之后,再一点点拔掉瓦岗旧部,对他有意见之人,欲效仿汉高祖刘邦,先用人,等日后再清算。

    但如果翟家的人,现在就要夺回他的权力,那么,李密觉得自己也没必要手软,不能让任何人阻挡自己的霸业之路。

第六百五十章 占七郡() 
数日后,罗昭云派出的侯君集已经占据了枹罕郡,当地一些富户、地主等,早就听闻少帅来到西北治军,平定祸乱,镇压反王,暗中响应,通风报信,帮助西北隋军迅速击垮地方几支的起义军。

    而那些没有被叛军攻战的县城,县令、县尉开城迎接朝廷军马。

    如此一来,枹罕郡拿下,为西北隋军开拓地盘,收复了几座城池,人口和土地、财物增多。

    西海郡、浇河郡、河源郡、西平郡、金城郡、枹罕郡,整个六郡连成一片,都是罗昭云的管辖范围,另加上李靖刚攻克的张掖郡,西北七郡都收入囊中。

    罗昭云调派人手,重新任命一些地方官吏,统计户籍,普查人口,开仓放粮,不允许有百姓饿死。

    这些都是大隋的边疆之地,民风朴实,甚至有些缺少教化,保持着不少落后愚昧的风俗习惯,经济方面也相对原始,以物易物的情况比较多,对钱币信任度缺乏。

    罗昭云亲自带着亲兵走访这些郡地,考察民情,然后制定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制度,比如如何恢复生产,如何废除一些旧的严刑酷法,不允许买卖奴隶,不允许随便以宗族的名义处罚杀人。

    因为这一片地区,多是党项族人居住,党项是西羌族的一支,发源地在青海内,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到河陇及关中一带,由于党项族过着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

    在西北地区,除了七大豪族外,还有党项八部,诸姓部落分别是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个大部落,势力颇大,分居在西平、浇河、枹罕、临洮等郡。

    罗昭云想要把西北真正变成自己的根据地,就需要跟七豪族、八部落,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拥戴,一味的杀戮和高压,不能得到真心服从,还会起到相反作用。

    在震慑的同时,如何许给利益、好处,让他们得到实惠,自然就会倾向他,诚心归附了,

    与此同时,罗昭云派人给涿郡送去信函,把以前收养的一些孤儿,培育七八年后,在治民、经商、手工、铁匠等各方面有所学习的人才,调过来,治理西北。

    侯君集见到罗昭云后,禀告道:“吐蕃羌族,蠢蠢欲动,出没河源郡和临洮郡边界,有可能会对我方疆域进行滋扰,毕竟要入秋了,这是边戍游牧部落聚合为兵,前来打草谷的时候,掠夺粮食、物资和人口。”

    罗昭云冷肃道:“在我管辖的时候,决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着急地方勇士,组建军队和府兵,阻抗吐蕃的牧民北上来侵扰,另外,派麦季才带五千兵马,前往边戍巡视,阻击吐蕃的部队。”

    侯君集点头,深知这关乎到管辖区的安宁和少帅的威望,不容边戍受到破坏和入侵。

    ………

    武威郡。

    李轨带着残余兵马在武威郡内立足,占据了姑臧、会宁、昌松、番和四座大一点的城市,但规模跟金城、湟水城还差了一截。

    几万人虽然兵力不少,但是要在武威郡彻底立足,管住族内百姓,也非一时的易事。

    尽管李轨、关谨、梁硕、李贇祖籍都是武威人,但是在西平郡举旗起兵,麾下招揽的兵卒,多是西平的壮丁,那些兵卒毕竟远离家乡,时间长了,都有些想家了,不知家人在隋军管辖下生活如何。

    武威郡的百姓,多是党项、鲜卑、铁勒,及汉族混杂,不好管理,西凉政权没有任何治民经验,还一味使用兵力压制,结果导致地方百姓积怨很少,一些百姓纷纷逃亡西平、金城郡。

    时间一长,不光百姓逃亡,连军中都出现了逃兵,要投奔隋军了。

    李轨大为恼火,却又无可奈何,目前他没有实力跟罗家军叫板,只剩下两条路,一是联合薛举、梁师都、李渊,形成战略联盟,然后跟罗昭云死磕到底;另一条路,则是投降隋军,但生死难料。

    西凉王召集了文臣武将,商讨对策,如何抉择后面的路,因为李靖拿下了张掖,武威就等若被张掖与金城、河西郡等围住,武威郡往北,就是腾格里沙漠地带,无法迁徙与生存,等于绝路。

    “诸位,该如何抉择,是战是降?”

    “启奏陛下,臣以为,若是鏖战下去,难以抵挡,如果早一日归附,也许能获得一定待遇,招安为隋臣,也是保身之计。”有大臣不愿意再跟少帅为敌,想要投降,这样进入隋朝廷,也许还能继续为官。

    梁硕急忙阻止道:“不可,我们既已叛变朝廷,难有再归顺道理,一旦交出兵权,到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不是任人宰割。”

    太子李伯玉也说道:“父王,朝廷即将灭亡,即便罗成再强势,也无法扭转大局,我们不该投靠朝廷,否则,也许其它臣子无碍,我们李家父子难逃死罪,应该联合薛举、梁师都、突厥、李渊等势力,共抗罗成!”

    “臣也赞同太子之言,目前还不是山穷水尽的时候,联合对抗罗成的兵马,纵横捭阖,谋取生存空间!”安修仁顿了顿,又拱手道:“臣的长兄安兴贵,就在李渊帐下为军务司马,臣请缨去求见唐王,定下盟约,相互照应,给罗成施压,让他不敢轻举妄动,成为西北众矢之的。”

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京来人() 
罗昭云在西北虎踞龙蟠,实力越来越强势,大兴城的代王杨侑,派了使臣姚思廉来到金城。

    这金城郡的治所,城池也称金城,薛举父子曾在这里称王,如今已经撤到陇右,祸害那里的贵族和百姓去了。

    金城郡被西北隋军占据后,罗昭云从湟水城抵达这里,一点点向东推进。

    这姚思廉已经接近六十花甲之年,在宫内做代王杨侑的侍读,也算半个太傅的身份,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并为全本,姚思廉也算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读史书,只是为人有些迂腐,不适合治民做官,但是文史才学却是非常深厚,属于学术性人才。

    他亲自来到西北,带来杨侑的代圣旨,一来要褒奖罗成平定西北的功劳,二来是要他带兵,继续追击薛举,平李轨,横扫陇右,为大兴城解决西面的忧患。

    罗昭云倒是对姚思廉很是敬重,毕竟算是京城大儒之一了,在隋唐之际,跟高士廉的名声不相上下,值得他拉拢,因为对大儒的尊敬,很容易得到文人士子的好感,得到更多读书人的投靠。

    “姚先生,为了江山社稷,不辞辛苦,赶路数百里,路经薛举、唐弼等叛军的地盘,危险重重,却亲身赶来,令晚辈佩服。”

    姚思廉文采不俗,史书没少读,但是官爵很低,他甚至少帅罗成的威望和战绩,官居二品,就是军方支柱,被少帅如此抬举褒扬,自然心中高兴,却也不敢自傲,非常谦逊道:“代王担忧西北薛举等势力做大,已经逼近陇右的扶风、京兆郡,这两郡可是西京的门户,一旦失守,等于后院失火,动辄会对大兴城形成灭顶之灾,所以,事关重大,代王能信得过人不多,特意派姚某过来,跟佑国公商讨。”

    罗昭云露出危难之色,说道:“这两个月中,虽然我军取得几次胜利,但多是偷袭得手,或是摄于本人以前的盛名,但如今李轨、薛举、梁师都固守一方,我麾下兵马,分镇数郡,人手不够,目前还在招募新军中,加上装备不够,资金不足,粮草空缺,新军缺乏训练,眼看入秋,至少明年开春才能向东进兵了,希望姚先生能回去转达本帅的苦衷。”

    “明年开春?”姚思廉脸色一苦,大隋目前千疮百孔,四面楚歌,他心知肚明,撑不住多久,目前西京已经被困住了,各处道路被堵截,要不是有永丰仓,京城百姓都要挨饿了。

    姚思廉恳求道:“国公,京城局势危矣,深秋不能进攻薛举吗?”

    罗昭云摇头道:“呵呵,姚先生,你不必着急,在文史方面,我不如姚先生的学富五车,但是在带兵方面,我却有着丰富经验,虽然我不去攻打薛举、李轨、梁师都,但是他们也绝不敢轻易向西京出兵,因为背后就是我的大军,这就可以牵扯住了他们,战略方面,与出兵的效果是相似的。”

    姚思廉对军事思维不太懂,平时也是纸上谈兵,此时听到罗帅这样说,心中稍安,微微点头。

    罗昭云道:“姚先生,既然来了,想请你多逗留几日,给学生们讲讲一课如何?”

    姚思廉愕然:“讲课?”

    罗昭云点头道:“不错,有句话说得好,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原文化风气,很难影响到玉门关,边戍之地,文教落后,还处于蒙昧、落后的教育水准,缺少礼仪和教化,所以,我派人把地方的各大城一些教书先生请来,希望能统一请大儒给他们细讲一番儒家文化、中原风俗,让他们读经读史,接触中原文化多了,对我们中原朝廷的归属感也就更强,我把它称为软文化实力。”

    姚思廉疑问道:“软文化实力,意思就要传授那些蛮夷和胡人中原文化?”

    罗昭云进一步解释:“对,生人都提倡有教无类,我们的边戍,胡族众多,地方汉人,也得不到中原文化影响,导致这里民风彪悍,少知书,不懂礼仪,思想陈旧,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教育,对边戍的稳定与安抚都有大作用。”

    姚思廉虽然对这种提法很感兴趣,却依然有些不解地问:“可是,盛世兴文,乱世醒悟,如今正逢乱世横行,如果平定祸乱才是主要,要是大隋盛世,搞这些还有见效,当下还管用吗?”

    罗昭云脸色坚定,似乎胸有成竹的神态,给人一种他稳握大局的感觉,提出自己观点:“不见得,任何时候,那些孩子和青年人对学知识的渴求还是有的,我们影响了一批人,在各城内建立私塾和国学馆,安抚一方人心,还是有大作用,可以转移外界的战乱之苦,避免人心惶惶,无法执行新的政策。”

    姚思廉兴趣被提起来,又能施展一下才能,欣然同意:“那好,姚某听从国公安排就是了,教书育人,授业解惑,这是姚某的本行,讲几天而已,举手之劳。”

    大乱之时,儒生手无缚鸡之力之力,除了少许擅长谋计还能受到重用外,整体的文人士子都没有多大用处,只有到天下安定,这些读书人才能通过科举、门荫、推荐等,做文职官员,被分配到地方做县令。

    姚思廉能在此时,凸显出大儒的作用,哪怕是给边戍胡族的人讲书,也觉得自己的学问用处很大,顿时涌起读经史子集的自豪感。

    罗昭云微笑道谢,十分谦逊客气,把这位姚思廉弄得受宠若惊,对少帅礼贤下士,尊重大儒的印象非常好。

    其实,罗昭云这是要树立典型,大好口碑,然后招揽各地人才过来,以前他是隋臣,而且有诸多朝堂门阀政敌排挤,加上杨广的猜忌,他可不敢把自己树立成孟尝君、信陵君那样,四处招揽人杰为己所用,那纯是找死。

    即便写过几首诗文,都被杨广嫉妒狠上,加上战功不断,文武全才,使得杨广眼红其才能,故意冷落几次,要是他提取把自己标榜战国公子那种,估计早就被问罪了,这就是时局的限制。

    如今,朝堂四分五裂,大隋将亡,罗昭云才能光明正大地准备接纳人才,甚至等杨广一死,他就可以颁布求贤令,在西北建立小政权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大儒授课() 
金城内,一座西秦的王府被改造成了弘文馆,里面存放了许多书籍,一车车从中原运来的手抄本、印刷本,诸子百家、各类史书、诗歌文赋等等。

    今日弘文馆内,聚集了上百人,都是从西海、浇河、枹罕、西平等六郡,调过来的边戍人文、私塾先生等。

    早些日子通过张贴檄文,邀请各郡各县有志教书育人的士子文人们,到县城报名,然后统一送往郡府,再由郡府送往金城来。

    在这里有为期几个月的集中培训,由中原儒生分门别类地,为这些边戍文人开坛讲座,提升中原文教。

    今日弘文馆的小广场上,席地而坐,满满的人,连长廊、房檐下都是人影,因为关内大儒姚思廉要给他们授课了。

    不得不说,这姚思廉的确有才华,学富五车,读书万卷,毫不夸张,他先从诸子讲起,孔孟儒家,老庄道家,然后墨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都有猎涉,进行宏观讲解,对各家的思维道统,有了简洁意赅的论述,令这些边戍之地,读书不多的士大夫们,视野一下子开阔不少。

    接下来,讲到文学,姚思廉提及司马相如《上林赋》:“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姚思廉仔细讲解,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中原文化中的大赋,辞藻华丽,恢宏大气,令人折服。

    随后,南北民歌、古诗十九首、魏晋玄学文登,姚思廉也有谈到。

    讲过文学,又谈史学如春秋左传、史记,兴亡交替,不少人都感到朝代发展的不可逆转。

    最后,姚思廉专门利用三天时间,将礼仪,中原风俗,以及家规学,如颜氏家训等,对这些边戍文人进行了普及。

    这一番讲解下来,竟然过去了十日,姚思廉住下来,每日虽然讲解辛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