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争雄-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隋炀帝已经下了圣谕,并派出一些御史充当监军,跟随每一路军,严格监督行军之事。

    诸将不明白原因,所以也不敢太多怨言,一切听皇命就是了。

    杨广道:“罗成听令,你可以挑选两路军断后,阻断高句丽的追击。”

    “臣将领命!”罗昭云心知肚明,肯定是杨玄感起兵了。

    历史还是在继续,大方向并没有变化,只是诸多细节不大相同,罗昭云明白,机会来了,即便杨玄感两个月后被平叛,但是大隋也要烽烟四起,大限将至了。

    隋炀帝安排之后,大军立即出发,行辕大帐和鹿障等都没有动,从外面看上去,就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为了稳住军心而已。

    众将军回到各自大营,完全不能理解,但还是要照做,当夜撤军,不得延缓。

    罗昭云留下了两路军,就是薛世雄和麦铁杖的人马,因为这两支人马最勇悍,而且都跟随他打过第一次高句丽战,最为可靠一些,十万精兵一定要紧握在手中,回到辽东,还有大用。

第三百九十六章 秘密安排() 
隋军连夜撤退了,将领们不明所以,不知道眼看就要破城,为何会夜里加紧赶路,退出高句丽的境内,那两次伐辽东,岂不是白忙活一番?

    一次北伐辽东,与高句丽征战,看似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动用的民力,五百万都不止,各地运粮就有征用苦力三百万人,造船、造兵甲、造行辕布帐、修御道等,也需要两百万民众,还有从怀远镇,往辽东城、鸭绿江等地运送粮草的辎重队伍,也有百万人。

    劳役繁重,为赶进度,难免有不少劳工病死、累死在途中,给河北的原北齐地区、山东的齐鲁之地,还有涿郡、渔阳、北平三军,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许多村子的男丁十不存三,严重失调,田地荒芜,许多百姓纷纷逃入山林避难,匪患众多,社会凋敝。

    这一夜,罗昭云只留下了两位将军,那就是麦铁杖和薛世雄,他们的儿子也都在,薛万仞、薛万均、麦孟才等年轻虎贲,岁数跟罗昭云差不多大,如今已经被破格提拔到俾将了。

    “目前只有我们两路军,不足十万人留下,骑兵有一万,其余八万多人,都是步兵,一旦被城内的守军得知消息,肯定会咬住我们的尾巴,一路掩杀,让我们疲于奔命,所以,这次断后,我们要走的从容,绝不能慌乱。”

    薛世雄和麦铁杖都是老将了,一个接近六十岁,一个即将四十,在军中历练多年,经验丰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宣布撤退,背后有敌兵追杀,阵型肯定会大乱,顿时演变成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了,下场一般都很惨。

    “罗将军有什么策略,尽管吩咐,我等定当遵守!”两大将军现在对这个年轻的少帅,已经心服口服了,不再因为对方年轻就轻视,因为罗昭云屡次立下战功,出其不意,用兵灵活,打破固定的兵法套路,这是让两位将军钦佩的地方。

    熟读兵法的将军固然有不少,但是能活学活用,并且自己总结,擅于根据形势,而出其不意,屡创新招的人,却是很少见。

    罗昭云道:“薛将军、卖将军、于将军,你三人各带一万步兵,去往其它三个营盘,外部防守兵力不变,造饭的铁锅数不变,还要虚张声势,把一万人装成十万大军的气势,威慑平壤城内的守军,让他们轻易不敢出来,只要拖住三日,我军就可以把一些兵甲和粮食运回辽东城内,在那里屯守!”

    “成,我等竭尽所能。”薛世雄等人抱拳领命。

    等这些将军走之后,罗昭云又派人招来长孙无忌、宁武飞、晁威、梅长峰等人,这些都是他的亲信,当初在吐谷浑时候,都跟他一起驻守边疆三年,早就烙上罗家军的印记。

    “深夜叫你们来,有重要任务交待。”

    诸将听完,全都一惊,感到立功机会来了,有一种备受重视的感觉。

    “罗大哥,罗将军,难道是让我们偷袭平壤城?”长孙无忌有些兴奋,他已经十八岁了,孔武有力,文武双全,只可惜罗昭云为了保护他耳朵安全,没有给他上阵厮杀的机会,只是做一些文书、参军的职务。

    “想哪去了,那些冲锋陷阵的事,能让你们这些人去做吗,诸位可都是我罗昭云最信任的部下,肯定有更重要的任务。”

    “那是什么任务?”长孙无忌好奇地问,其余人也被吊足了瘾。

    “秘密护送粮草和兵甲!”

    “啊!”几人脸色都垮下来,这不就是辎重兵吗?后勤的那种兵,基本没打过仗,如果把骁果卫和御林军比喻成大隋精锐部队,那么地方府兵就是常规军,辎重兵就是预备队,老弱残兵比较多,战斗力低,只能干一些这种苦累的活。

    罗昭云加深语气道:“记住,这件事非常重大,你们只有一日的准备时间,挑走军中的上等武器,还有粮草、钱帛,明日黄昏出发,昼夜赶路,早日运回到辽东城,到时候,会有人接洽你们,分开入城,然后各有去路,这个数目,不必详记,对外人也不能说出准确数目,尽量往少说。”

    诸将一听,顿时明白过来,主帅这是要贪墨一些粮饷啊!

    罗昭云看着几人的古怪目光,微微一笑,解释道:“这些物资,陛下已经放弃了,我们是留下断后,就是弃卒,能运走多少,都是我们用命换来的,而且,中原有大批世家贵族和贫民百姓都造化、起义了,大隋即将大乱,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弄一些物资筹备,否则,到时候我们没有了粮饷,军队就要解散了。”

    长孙无忌等人听到中原的世家门阀贵族造反了,都感到吃惊,也就理解了罗昭云的想法了,一旦天下大乱,他们在辽东,没有了粮食和兵甲,无以为继,朝廷无暇北顾,他们命运也很多舛。

    “将军放心,我等一定办妥,并做好保密措施!”

    罗昭云鼓舞几人的士气道:“好,我信得过你们,不要让本帅失望,完成此任务,每人提升一衔!”

    “遵命!”诸将一起抱拳接令,退出帅帐。

    罗昭云轻轻一叹,大隋终究还是没有避免衰亡,而且速度比历史上要快,他有一种预感,这次隋末战争,会更加复杂,因为这绝不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空间,而是另一个相似的世界。

    他已经不相信穿梭时空,回到过去,死去的人能够复生的理论,但他认为,自己可能魂归异界,来到一个与古代极其相似的宇宙空间的某一界,在上演隋朝的事,自己不能被历史轨迹束缚住,那样作茧自缚,最后下场不会好到哪去,自己没有其它路,只有乱世中争雄了。

    因为即便投靠其它大势力,比如李唐、比如窦建德等,因为自己名动天下,又是带兵良帅,任何主公,依靠自己,在获得王权之后,恐怕都会对自己寝食难安,下场可想而知,不会比韩信好到哪去,所以,他后面没有路了,只能继续向前,准备跟隋末枭雄们争锋。

第三百九十七章 杨玄感起兵() 
东都洛阳城外,旌旗飘展,行辕大营罗列,不少士卒正在挖掘战壕、堆土筑墙,安插鹿角拒马,打桩架起营帐。

    这支十万的大军,兵甲虽然不齐,但斗志却很昂扬,正是杨玄感率领的大军。

    此次起兵,杨玄感经过了深思熟虑,觉得时机成熟,可以一搏了,很早他就想对大隋下手,废掉隋炀帝,如今,趁着杨广御驾亲征,远在关外正跟高句丽人厮杀,所以,发动了起义。

    这个恩怨,结下已久,杨素功高震主,地位显赫,俨然成为大隋第一关陇贵族的门阀世家,权力之大,几乎权倾朝野,这使隋炀帝想灭掉杨素一家,尽管没有下死手,但杨素之死,的确跟隋炀帝有些关系,杨素家的族人,都对隋炀帝有了反心。

    在杨素死后,杨玄感承袭楚国公爵位,与长安、洛阳名士多有交往,绿林好汉也结识不少,而且满朝文武多半是杨素的老部下,因此,杨玄感在朝野内外都有不小号召力。第二次北伐辽东,全国怨声载道,杨玄感觉得有机可乘,就利用百姓的不满情绪,借势推翻隋炀帝的统治。

    此次北伐中,杨玄感身为礼部尚书,分配的任务是驻守黎阳仓,负责督粮,大军的后勤保障,几乎都要依靠他在后运筹,权力很大,拥有足够的粮食后,立即将周围郡县的青年和壮丁组织起来,府兵也召集过来,发布隋炀帝的罪名,正式起兵。

    黎阳仓在黄河北岸,夹在永济渠与黄河之间,比邻武阳城,是隋朝八大粮仓中最东边的仓城,粮草通过黄河,可以运输至渤海湾,给北海郡、东莱郡的隋兵使用,出海攻打高句丽;往北可以通过永济渠,往涿郡运送粮草,这里一断,等于掐住了前线的粮草命脉。

    占据黎阳仓城之后,杨玄感做军事部署,充当军师的李密给他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是进攻蓟县,控制涿郡幽州一带,夺取炀帝回国的咽喉临榆关,断其粮草,同时联络高丽夹击之,中策轻装急进,西取关中,然后扼潼关天险,长久对抗,守时待变,徐图天下;下策则以精兵猛将大举东进,强攻东都洛阳。

    杨玄感考虑一番之后,选择了李密的下策,为此,还跟李密做了一番争辩。

    因为杨玄感身为起义主帅,他入职很早,对朝廷局势了解清楚,有自己的考量,他觉得那个下策,才是他最需要的,真正上策,因为朝廷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也是目前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不攻下它,却舍近求远,进攻幽州或是进攻长安,都是本末倒置了。

    按照他的意思,洛阳是政治象征,得洛阳,便是得了天下核心,掌控了社稷根本,所以,马不停蹄,挥师奔袭洛阳而来。

    在河内郡、修武、临清关等地,义军都遭到顽强抵抗,无奈,杨玄感只好绕过诸城,从汲县渡黄河向洛阳进发,沿途起兵响应者甚重,从最初几万人,发展到了十万大军,兵甲一时都未凑齐,粮草也只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就是为了速战速决,尽快拿下洛阳城。

    兵抵洛阳之后,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杨玄感亲自率领,从白马寺以西翻越邙山南攻洛阳,一路由其弟杨积善从偃师沿洛河西攻洛阳。

    夜色下,两道身影走出帅帐,回到自己的营盘帐内。

    这两个人一个身材中等,皮肤发黑,样貌一般,但双眉如剑,眼神非常深邃,穿着一身儒衫,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此人正是三十出头的李密,跟他形影不离的年轻俊杰,身材修长,面目英俊,乃是王伯当。

    “先生,最近你总是忧心忡忡,难道认为我军取胜把握不大吗?”

    李密叹道:“哎,原本的下策,却被杨将军当成了上策,颇为无奈,我担心洛阳若是久攻不下,我军连一个栖身之地都没有!”

    王伯当有些不懂,询问道:“那杨将军为何不听出先生的上策?”

    李密解释道:“他自然也有他的考虑,首先担心北上会遭到涿郡、渔阳郡驻守大军的抵抗,毕竟留守的府兵也不少,起义军只有几万人,而涿郡的守军就不下五万,有罗艺镇守,此外渔阳、北平两军也有大军,我们要通过三郡,抢占临榆关,扼其咽喉,恐怕并不容易,他担心一旦不能攻克,让洛阳、长安留守的王侯将相们,聚集地方府兵围堵,到时候腹背受敌,难以逃脱。”

    王伯当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利有弊,就看决策者,最在意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其实,李密三策是否历史真实事件,并没有完全考究,所谓的上中下三策,也是后来演义成份居多。

    杨玄感并不鲁莽,也非像后世人想的那样,选择下策,目光短浅。相反,他考虑很多,因为即便击杀了隋炀帝,长安有齐王杨谏,洛阳有越王杨侗等杨广的后人,即便杨广死了,隋朝还是后继有人,他无法达到战略目的,只有抢占洛阳,以此为都,昭告天下,废掉杨广,才能达到他的战略目的。

    王伯当说道:“先生,现在数十位门阀官宦子弟,都加入了我杨军行列,甚至连御史大夫裴蕴的儿子裴爽、光禄大夫虞世基的儿子虞柔、大将来护儿的儿子来渊都参与进来,他们的父辈,可是杨广的亲信大臣,而各地义军也都在观望,只要我们能够攻克洛阳,招抚那些义军,大赦天下,纠集兵力,还是有机会抗衡远在边塞的杨广军队!”

    李密摇头道:“我军仍是乌合之众,没有多少训练,兵甲不齐,粮草带的也不够,看似要主动攻城了,但其实形势很被动,不出几日,各地府兵都会调集,纷纷过来勤王救援,那时候,情况就更复杂多变了,就看这次攻城是否顺利了。”

    他停顿一下,轻轻一叹:“这大隋虽然有了衰败之气,但气数未尽,各地响应的义军还是太少,无法像秦末时期那样,天下奋起抗秦,这样一来,我等面对的朝廷压力就太大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战火蔓延() 
罗昭云这一夜如常入睡,并不担心夜袭,因为城内的高句丽军,获得情况消息,肯定要比他们晚几天,哪怕飞鸽传书,具体情报也不详细,守军不足六七万人,绝不敢贸然出城。

    现在他已经不在乎大隋是死是活,也不关心自己什么战功了,这些年,自己在大隋鞠躬尽瘁,打造了一个少帅的形象,锻炼了自己果敢、勇猛、知人善用、带兵才能等等,这些都很重要,对以后争天下大有好处。

    现在他在辽东与大隋边境,开始布置兵源,天高皇帝远,随时可以后撤,控制燕郡、渔阳郡、北平郡等,加上其父罗艺所在的涿郡,大隋东北方位,都会被他罗家割据。

    此外,吐谷浑一带有李靖、郭孝恪、侯君集等人,也是自己的安插的人选,到时候,可以相互照应,如果换成别人,或许会拥兵自重,但是李靖却不会,罗昭云对他的人品非常看重。

    罗昭云未雨绸缪,已经占了一定先机,不过,暂时大隋虽然出现衰败迹象,却没有衰败到底,基础还在,杨玄感起兵,没有自己的根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