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争雄-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次伐辽东失败了,隋炀帝脸面无光,但并不死心,反而觉得明年开春出兵,时间延长,兵力再增加,肯定能攻克平壤,征服高句丽,俯首称臣。

    隋炀帝下诏,把这活着回来的数十万大军,安插在北平、渔阳、涿郡三地,安营驻扎,加强训练和阵法操练,几个月后,要重新攻入辽东去。

    由于这次征战失利,也让隋炀帝意识到,目前的府兵制,太过守旧僵化,百姓参军入伍,却没有了战斗力,因为大隋承平日久,各地府兵治所,往往都是兵农合一,士兵已经习惯了开垦种地,厌倦了战争,这样的军队,已经没有了多少战斗力,更不愿意背井离乡,远征辽东。

    裴矩上奏,请隋炀帝重新以募兵形式,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提升战斗力,而不是从各地抽掉那些民兵性质的府兵。

    这条建议被隋炀帝采纳,于是刚回洛阳,杨广就下诏,在京城外成立一支骁果卫,隶属于左右备身府,置左右雄武郎将,官职比各地鹰扬郎将高半阶。

    它虽然仍属于十六卫所,但依旧不是府兵制,而是募兵制,不需要屯田种地,就近入伍,而是从全国各地招募勇士,来京城附近编军入伍,不限户籍和地域,既然选择背井离乡,就没有了牵挂,可以四处征战,骁勇彪悍。

    各地英雄豪杰,懂一些拳脚功夫、刀枪剑术的,纷纷不远千里赶来,要加入骁果卫中,因为军中不看出身,只比勇武,完全是一支为战而集合的队伍。

    罗昭云没有跟回洛阳,而是继续留在涿郡,监督兵器制造,为明年第二次伐辽东做准备。

    他有一种预感,大隋的气数将尽了,因为从各地得来的情报看到,不少前朝遗族和地方义军,都在蠢蠢欲动,四方灾难增多,百姓疾苦。

    由于第一次征战争动员百万雄狮,粮草需求和运输都是一个大困难。

    比如山东民夫运米至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反,士卒死亡过半。江淮以南民夫船运黎阳、洛口诸仓也是如此,运送者因劳累而死枕藉,沿途遍地死尸。还有朔方数十万车夫,护送粮草,因为道理崎岖,消耗巨大,最后送到之后,只是原来数目的三分之一,畏罪逃亡。

    大批的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逃亡深山老林避难,社会萧条,民心不安。

    今年山东、河南发生大水灾,重役、灾荒之下,官府不加救恤,反而苛逼,已经有人起义造反了。

    邹平人王薄拥众聚长白山,率先打起反隋旗号,自称‘知世郎’,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此为号召,收聚了大批逃亡的百姓和从前线逃散回来的士兵。

    罗昭云轻轻一叹:大隋真的要完了。

    ………

    大雪纷飞,但是各地郡县接到朝廷诏书后,开始召集勇士入伍,要推向朝廷,加入骁果卫。

    漳南县邑。

    一个壮年大汉,国字脸,络腮胡,浓眉大眼,身材挺拔,手中提着一把带鞘宝剑,走在县城街道上,因为他勇武本领在郡县很有名气,被县令拉拢,许诺他二百夫长之职,过几日,就让他带着县里凑齐的人,去京城外的骁果卫驻军之地了。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窦建德!

    他正要去县衙里报道,街道上忽然蹿出一个男子身影,衣衫褴褛,对着他喊道:“窦大哥,你让我找的好苦!”

    窦建德转身望去,愣了一下,愕然:“安祖,你怎么来了?”

    原来这个浑身狼狈的人正是他的同县密友,结拜兄弟,孙安祖。

    “窦大哥,此处不是说话之地,可否借一步说话!”

    窦建德点头,带着孙安祖离开大街,来到一处酒楼雅间,孙安祖讲述了他经历,原来他所在的镇子遭遇洪水,房屋财产被洪水冲走,老婆孩子饥饿而死,但县令派去的官吏看上孙安祖骁勇,也把他选进了队伍。孙安祖以家庭贫穷为理由不愿入伍,向那官吏当面申说,但征兵官吏大发脾气狠狠打他,孙安祖一怒之下,杀死了那几名征兵官吏,逃跑投奔窦建德。

    “这件事,麻烦了。”

    孙安祖道:“窦大哥,现在大隋各地都出现乱象,咱们不能为大隋出兵远征,客死他乡。”

    窦建德沉思半晌,对孙安祖说:“文帝在位时,天下富裕兴旺,派出百万人马征讨辽东,尚且被高丽打败。今年发生水灾,百姓贫困,但皇上不体恤民情,要御驾亲征,亲自到辽东督战,加上往年西征,损伤的元气还没有恢复,百姓疲劳困乏,连年征战,长年在外的人不能回家,如今又要出兵,容易酿成动乱。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就该建功立业,怎能去当仓皇逃跑的俘虏,我熟悉高鸡泊面积辽阔方圆几百里,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可以到那里去隐藏起来,找机会出来抢劫,足够生活、积蓄,拉起人马以后,等待时局动荡,必然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第三百七十四章 北齐遗族() 
罗昭云接到圣旨的时候,轻轻一叹,自己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全国瞩目了。

    这一次,自己统领五军,每军四万将士,合起来就是二十万兵马,加上辎重车夫、后勤人员,能达到三十万人。

    又一次考验降临,罗昭云心中有些不安,因为他通过历史得知,大隋三征高句丽,都是以失败告终,所以,他的胜算如何,心中忐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昭云给自己打气,最后的输赢,不是他最终决定,但是先锋一战,自己却首当其冲,只许胜,不许败,因为后方就是隋炀帝和六七十万大军观望,影响甚大。

    离着先锋军出征的日期,还有一个月,但罗昭云不敢怠慢,已经在北平郡安营扎寨,设立了帅帐,围绕着作战图仔细研究。

    他想赶在隋炀帝抵达之前,就势如破竹先夺回辽西之地,登陆辽水,免得杨广临阵督战,胡乱发命令,让自己束手束脚。

    根据罗昭云掌握的情报,辽西、辽东地域生活的人,主要都是渔猎民族,不像草原民族完全的放牧,但也不是耕种民族,所以,契丹、高句丽、奚、靺鞨等少数民族混居,天生好游猎、捕鱼,骁勇善战。

    “河滩战,是关键,如何能减少伤亡呢,除了正面攻击之外,如果有一支骑兵,从这里斜插过来,直捣河滩防线的背后,那么胜算就大了。”罗昭云眼神一亮,想到了一招,就是提前布置一些骑兵从上游渡河,进入辽东之地躲藏,然后听信号发动突袭。

    此外,他还可以提前派出一些敢死队,扮成渔猎者,散在辽东地区,到时候,进行破坏和烧营,制造麻烦,这样也能使守军分心。

    总之,罗昭云不会像杨广那样刚愎自用,还不屑于使用兵法,只是正面强攻,死伤惨重,那样的办法太蠢了。

    ………

    辽西之地,柳城邑。

    一座大型庄院内,带刀武士百人,巡查着院子,侧院厢房内,还住着几百的壮丁。

    这是北齐遗族旧贵的一个联络点。

    高青澜、高雨霏、高志鹏、高儒鸿等人聚集在一座密室内,商讨着举旗大事。

    这时候,一位僧人打扮的中年男子开口道:“大隋穷兵赎武,杨广刚愎自用,发动着史无前例的大战,百万雄兵攻打辽东高句丽,战线过长,导致失败而归,开春之后,又要进行第二次征战,规模更大,不少地方遭受饥荒,赋税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既不堪苛捐杂税剥削,又不愿战死辽东,所以纷纷逃亡,钻入深山老林,或是被各地绿林好汉接引到山上整编,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绿林草莽变成了义军队伍,比如齐郡邹平王薄、孟让,上谷郡王须拔,河北赵郡魏刀儿,都举旗大旗要反隋了,天下大乱,我们复国的机会终于要来了。

    高青澜道:“堂兄加入弥勒教,习得佛法,增长智慧,又研习一身武艺,沉寂多年,终于可以离开佛门净土,干一番大事了。”

    这名僧人也是高氏旧贵,名叫高昙晟,前年洛阳元宵节,隋炀帝遇刺,一批自称弥勒教众作乱,其实就是他幕后主使的。

    高昙晟叹道:“心若牵挂世俗,装满仇恨,即便身在佛门,也难入净土,也罢,我俗事未了,不该就此趁机,北齐的覆国之仇,也不能不报,推翻大隋,北齐也能恢复地盘了。只是,现在时机还差一点火候,如果大隋再惨败一次,使得天下百姓都痛恨伐辽东,各地全部起义抗隋,那才刚刚好,眼下听说隋炀帝下旨,派罗成为先锋统帅,进攻辽东,隋炀帝统兵数十万在后,还有水陆进军,那罗成少年得志,先后立下赫赫战功,不得不防,一旦他势如破竹,灭了高句丽,大隋从此止了兵戈,恢复太平,那我们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老者高儒鸿道:“罗成已经名声在外,据说上次大隋战败,是因为他年少功高,让杨广有所猜忌,被夺了兵权,闲置在后,负责了军械和粮草之事,没有冲锋陷阵,可是后来却带一路军马突然出现,阻击高句丽的追兵,以少胜多,三战三捷,迫使十多万高句丽军,愣是没有追杀上大隋兵马,所以,这个人,的确是个障碍。”

    高雨菲闻言,心头一颤,她跟罗昭云相处一段时间,自然了解他的才华和本领,那样的一个年轻男子,让她都钦佩不已,暗生情愫,此时,担心高家人对罗昭云不利。

    “要是把他除掉,就不会碍事了。”高志鹏忍不住道。

    高青澜道:“这件事,当从长计议,且不说他在六七年前,救过我和雨菲等人,就是上次京城刺昏君,雨菲落难,也是被他营救,我们不能恩将仇报!另外,想要对付罗成的人,肯定很多,我们没有必要亲自出手,毕竟整个大隋东北三郡,都是他的管辖地盘,重兵把守,层层严密,刺客也难入大军中行刺主帅。”

    众人点头,觉得有些道理,他们能否选出那般厉害的刺客,都是未知数,而且,听说罗成本领很强,加上周围都是铁卫,无法靠近。

    高昙晟冷冷一笑,说了一句高深莫测的话:“等等吧,那些古老门派,也派出弟子出山了,有些宗门,要遵循天机办事,不会让罗成碍事,阻挡天下大势的!”(。)

第三百七十三章 根基已固() 
洛阳皇宫内。

    大雪下了一夜,清晨刚停,晨曦初照,整个宫廷院落都披挂一层洁白羽衣。

    如意公主出来透气,穿着华丽的霓裳裙,里面有棉绒袄衣,披着上等狐皮材质的大氅,面容娇美清丽,看着一片梅花,整个人心情说不出的欢喜。

    她在宫里,已经得知了前线的消息,虽然大军失利,差一点就征服高句丽,但这等战争国事,她并不如何关心,但是听回来的大臣、宫里人都说,罗昭云最后立功,还当面向圣驾提亲,求婚如意公主。

    “他做到了,没有辜负我的一片痴心!”如意公主面似桃花,整个人都感觉美滋滋的,虽然不在场,但是她可以想象,自己的白马王子,一身铠甲,征战而归,立下战功,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不求封赏,却提出迎娶如意公主,这一下,天下皆知,都在歌颂这段郎才女貌的爱情。

    少女情怀总是诗!

    这样浪漫、忠贞的感情经历,充满了战场厮杀后的沉淀,铁甲背后的柔情,还有远方伊人的厮守,综合在一起,如意公主十七八的年纪,简直把自己都迷醉了。

    萧后的凤驾,在宫女的簇拥下走过来,看到自己小女儿那样痴迷发怔,时而发笑,时而羞涩,开心地跟梅花、雪花为乐,心中一叹,女大不中留,自己这丫头,中情太深了。

    她心中有些担心,一旦出了差头,这婚姻没有成,可能对她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只怕难以活下去。

    萧后心中暗下决定,这件事,自己一定要撮合成,否则,自己小女儿会痛不欲生。

    ………

    罗昭云因为最后阶段的出彩表现,再次奠定了的军中地位,少年成名,有真才实学,绝非运气好那么简单,这次一下子挽救数十万将士的生命,使他的威望空前高涨,以前不少人觉得他年纪太轻,还有些不服气,现在从大将军到士卒,都不会再轻视这位大隋少帅!

    隋炀帝为了挽住颜面,也特意提升罗昭云的官职,褒奖一番,鼓舞士气,并且给了他特权,荣升为三军总管,涿郡、渔阳郡、北平郡都归他暂时管辖、调度,整编退回来的大军,三郡鹰扬郎将、郡守等,归其统领,连罗艺也要遵从儿子麾下。

    不过,父凭子贵,罗艺爵位和官职再次提升,原幽州的两个鹰扬府兵力都归他直接统领了。

    一些出征的大将军,如杨义臣、薛世雄、李景、樊子盖、赵才等,都已经跟随圣驾,回到洛阳过年了。

    整个东北边戍,留下的大将军不多,以罗昭云的官职最大,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三郡无冕之王。

    罗昭云的权力增大,促使罗家的地位水涨船高,自己安插了一些亲信进来,好几人都是跟他一起征战过吐谷浑,如今都提拔成都尉了,再往后,就是郎将、偏将。

    同时,史大奈培养、拉拢的一些人才,也趁机塞进来,壮大了罗家军的规模。

    罗昭云还给了史大奈、宁沐荷三人各写下一份名单,要按照上面的人名,寻找一些暂时埋没世间的草莽。

    史大奈点头,接过来一看,基本都是默默无名之辈。

    魏征,三十至四十岁间,巨鹿人。

    尉迟恭,二十五至三十岁间,铁匠,住址不详。

    徐世绩,二十岁左右,曹州人。

    张公瑾,二十岁左右,地址不详。

    苏定方,二十岁出头,武邑人

    ……

    罗昭云通过读研时候,读旧唐书,大致记住了一些名字,都是二十四凌烟阁上的隋唐牛人,他想提前网络过来,只是记不太清楚,他们究竟住在哪。

    萧依依、史大奈三人都有些发愁,天下重名重姓何其多,他们的情报组织只能覆盖到县邑,就是各县排查起来,也十分困难。

    “公子,信息模糊,要排查起来,如大海捞针,不容易找啊!”宁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