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争雄-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岂料罗昭云听完之后,没有什么脸色变化,只是稍微一蹙眉头,也不知想到什么,很快恢复如常,对她说道:“你安心在这养伤吧,等风头过去,我安排你出城,至于其它人,我也无能为力,这次你们动静闹的太大了,我不可能再去包庇别人了。”

    他的意思很明显,除了高雨菲外,不会再设法搭救任何高氏的人了。

    高雨菲闻言后,反而有些暗自松口气,以半开玩笑的语气,试探问道:“我告诉了你这么多,如果你去杨广面前高发,可是又立下一件大功哦!”

    罗昭云道:“抓刺客疑犯,那是武侯府和鱼成都大内侍卫营负责,跟我没什么关系,懒得管这件事,我救你,因为我们曾经相识,无关立场!”

    高雨菲错愕一下,没想到他会这般直接的回答,不过,这样也好,可以让她彻底放心了。

    “已经下半夜了,早点休息,近期内不要出这个院子了,敷药和食物,我会派人带过来。”罗昭云说完之后,跟她暂时分开,回主院去了。

    高雨菲今晚的经历惊险无比,险象环生,被隋兵追杀,差点又被擒杀,最后安顿下来,一夜恍如隔世。

    “罗成,字昭云,想不到,会和你以这样的方式相见,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高雨菲轻轻一叹,心中还是有些庆幸和欢喜的,如此离谱的转折,让她一下子住进了他的院子里。

    ………

    翌日,早朝的时候,文武大臣一起朝拜隋炀帝,六部九寺的侍郎们,开始汇报这半年来,朝廷各种账目,以及税收、仓禀、户籍等,还有造运河、修长城、完善江都的工程进展。

    这些国政论事环节结束,隋炀帝脸色沉如水,早已按耐不住,喝问道:“鱼将军何在?”

    鱼成都一身明光铠,此时站出来,道:“臣将在!”

    “昨日上午发生的暴民兴乱,何有查到线索?”

    鱼成都答道:“臣昨日已经跟武侯府将军、左右卫将军协调,封锁东都,动用所有武侯,另加五万禁军,对城内所有无民户籍的临时人员,进行暂时收押,一些可疑人员心虚,武力反抗,大多已经被镇压,经过一天一夜的稽查,臣已经推断出一些线速,要禀告陛下。”

    隋炀帝听他的说辞,滴水不漏,而且声势很大,微微点头,心情好转一些,毕竟行刺皇帝,这可是十恶不赦之首,大逆不道,谋反之罪,令他十分恼火,只是碍于面子,并没有承认那些是刺客,而贬斥为暴民。

    “快说,究竟是些什么势力?”隋炀帝询问道。

    朝廷的文武大臣多少心头一紧,不知道鱼成都是真的查到线索,还是准备胡编乱造,往朝中某些门阀势力身上扯。

    因为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关陇门阀的人,在怀疑这是一次秀,隋炀帝有可能为了继续打击关陇门阀,才伪造了行刺的一幕,结果虽然说出几个家族来,都是抄家砍头之罪。

    所以,大臣们都有些担心,虽然鱼成都是一介武夫,头脑没有那么复杂,但是他的岳父可是宇文述,老奸巨猾,私下不少大臣,觉得鱼成都除了皇帝之外,就完全听话于宇文述,比他亲儿子还听话,应该称宇文成都才是!

    鱼成都拱手道:“回陛下,臣发现那些暴民中,多是武士,可见这是有预谋的作乱,有十多人,刀法路数不是中原的刀技,很像关外高句丽一族的常规刀术,他们的喊话暗语中,也夹杂了高句丽的话音。”

    “依据此点,微臣顺藤摸瓜,对城内所有高句丽人进行重点缉拿,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反抗,竟然是乱党同伙,抓住几个活口中,更探查出,这次除了高句丽派来死士之外,还有北齐高氏遗族,和河北一带绿林人士有关。”

    大臣们听到鱼成都没有咬向朝内的门阀贵族,不少人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杨阀、李阀、高阀、裴阀、元阀、窦阀、长孙阀等官员,多少放心了,貌似不是隋炀帝设的局。

    听完之后,隋炀帝怒气冲冲地问:“高句丽,北齐贱民,还有一些盗匪,组成的乱党?”

    鱼成都点头道:“正是!臣和几位将军,昨晚带人抓住了一些活口,虽然夜黑跑了一些贼子,但是来龙去脉,此中隐情,都已摸清,似乎是北齐旧族高氏,勾结了高句丽,企图颠覆我大隋盛朝,对陛下安全不利!”

    隋炀帝一脸的戾气,开金口道:“好一个高句丽,大隋周边番邦,都已臣服我大隋,只有这么一个咽喉之刺,屡次兵犯大隋幽州一带边界,还试图策反东面突厥跟大隋反目,朕早就想拔掉了,这一次,朕已经忍无可忍,必灭高句丽!”(。)

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丽() 
隋炀帝对高句丽厌烦之极,早就要兴讨伐,始终没有一个最佳借口,这一次,不得不抬到朝会明面上来。

    高句丽盘踞东北一带依旧,最早见于《汉书》,在东汉、三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与中原政权时战时和,由于地处中原腹地偏远,所以中原朝廷,始终没有彻底消灭这个国家。

    东晋五胡乱华之后,高句丽利用中原混战之机,不断侵袭幽州一带,与后来的北齐、北周也都有战争。

    即便大隋建立之后,也曾发动几次侵袭,只是实力不足以攻入中原,每次折戟而归,但是对边疆造成一定隐患。

    “牛仆射,你学识渊博,为众臣讲一讲高句丽的起源,还有朝政形式吧,让众卿心中有个数。”

    仆射牛弘站出来,已经年过花甲,六十三四的年纪,从文臣首列中站出来,先朝着隋炀帝双手虚什一礼,然后转身环顾文武大臣,开口道:“'高句丽'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后被记录于《汉书》中,但只是地理词,并非一个国家。据《三国志》载,西汉末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东南,建立高句丽;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后来高句丽崛起,扩大疆域,逐渐吞并扶余,向西吞了辽东之地,向东侵占部分朝鲜半岛,与汉朝对立,并且爆发战争,汉军胜利,使高句丽被迫向东迁都到丸都城。西汉亡国后,曹魏朝廷与高句丽同样发生战争,也取胜了,夺回辽东,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不过,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没有继续追击,很快就撤军了,仅过数十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等郡县,发展壮大,与朝鲜半岛的土著人建立的百济和新罗三足鼎立。”

    “开皇九年,我大隋统一南北,要求周边邦国依附为臣属国,并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不以为然,还不到派兵滋扰我大隋东北边界。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竟先发制人攻打辽西,引发第一次两国之战,但当先帝准备兴重兵问罪时,高句丽王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这些年中,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北齐遗族,突厥,契丹,室韦,靺鞨等游牧部落,都暗中跟高句丽有往来,实乃我大隋东北边关一大患!”

    朝中文武百官听完之后,脸色各异,频频点头,如此说来,这高句丽的确是大隋北边的一个祸患。

    不过,兴兵之事,关乎国之根本,能不动兵,最好不要大规模发动,否则,再强的国力也支撑不住,当年西汉鼎盛时候,汉武帝曾喊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势口号,不断作战,颇有穷兵赎武的架势!

    虽然西汉大军击败不少番邦,整治边患,但西汉连年征战,消耗过多的国力,战死百万壮丁,汉朝从此由盛转衰,在汉武帝晚年时候,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功业得失,并对子孙叮嘱,轻易不要动兵,国之兴亡之大事!

    所以说,发动国战,一定要考虑得失,慎重分析,不但打仗是否能胜,还有看发动多大规模,是否有必要,作战的方式如何等等?

    朝中武将如周法尚、杨义臣、郭衍、于仲文、樊子盖、麦铁杖、鱼俱罗等人听到将有战事,轮到武将出头,自然摩拳擦掌,暗自期待。

    但有文臣却觉得刚平完吐谷浑,又开凿运河,修长城等,步调太快,不利于大隋的稳定。

    如内史侍郎辛公义,刚正不阿,曾查处过豫章王杨暕的亲信,丝毫没有给杨暕面子,从而被后者记恨,却并不在乎。

    辛公义站出来道:“陛下,高句丽地处偏远辽东之外,要对其用兵,调动中原军队恐怕数目庞大,兵力、粮草运输、作战消耗等都庞大无比,高句丽不同于吐谷浑,经营那里数百年,扼守辽西走廊,易守难攻,东面又是茫茫大海,天然屏障,所以,对高句丽用兵,微臣觉得,当三思后行,万分慎重!”

    “哼,小小弹丸之地,也需万分慎重?与我大隋疆域和人口相比,不足十分之一,何惧之有?吐谷浑地处高原地带,苦寒之地,游牧部落,尚且都能被我大军横扫灭国,更何况一个半岛小国?辛公义,你的言辞未免太保守了。”

    “陛下,古人又云,兵……”

    “行了,朕不想听那些古人废话,时势不同,国力不同,那些古人办不到的事,朕都办到的,何用听他们的言论?”

    辛公义被堵住了嘴,脸色憋得通红,有气愤,也有焦急,刚要反驳,就被隋炀帝一挥手喝斥道:“退下吧,朕不想再听劝言,不过,诸位卿家不必过滤,朕的决策,绝非一时冲动就发兵,会精心谋划,不打无把握之仗,再说,我大隋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兵强马壮,所向披靡,打一个弹丸小国,必会马到功成!”

    罗昭云就站在武臣的第二排,职位显赫,但是,他不想发言,因为不论如何规劝,他都无法改变隋炀帝的决策,他没有那个影响力,如果此刻站出来,反驳隋炀帝,认为攻打高句丽会使大隋亡国,估计下一刻,就会被一些政敌攻击,然后被杨广下诏赐死了。

    这一战,也许历史注定,不可避免了!

    ——————

    【ps:终于要写到高句丽了,这个国度,绝非演义和民间、后世老百姓称呼的高丽棒子,它除了跟高丽名字接近外,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高句丽的百姓,并非朝鲜人,也不是后世的韩国人,它是由东北吉林一带游牧和当地少数民族人组成,只是后来此国攻打入朝鲜半岛,才吸取了少许朝鲜人进来。但高句丽从本源上叫,不是朝鲜、韩国的祖先和旧古国,而是我大中华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建立,从根本上,还是属于中国文化里的小邦古国,绝非韩国历史专家所说的,是韩国旧古国。

    在中国历史界,目前最新的研究定论,也是认为高句丽与高丽绝不是一回事,更不是韩国的文化,因为高句丽很早用的都是汉文字,崇拜也是女娲文化,并非唐朝之后,韩古国来中原学习汉文化的传播才过去的高丽。(真正高丽,是元代时期的高丽王朝!)

    所以,高句丽人不是高丽棒子,请所有看到江山争雄的人,能够知晓这个历史知识点!虽然许多隋唐都混淆了,但笔者本人还是希望,把这个知识点说出来。因为在我们鄙视它为高丽棒子的时候,反而也默认了它属于朝鲜古文化了,这是不恰当的。】(。)

第三百一十五章 谋划北伐() 
隋炀帝要伐高句丽,有很多政治原因和环境因素,绝非隋唐演义中写到,完全的脑袋发热,昏庸无道,为了一己之痛快。

    至少有三个原因,致使隋炀帝伐高句丽之心坚定,第一是高句丽的确是大隋北方的隐患,时常滋扰边境,并且勾结突厥、铁勒、靺鞨等游牧部落,企图跟大隋对抗,不甘心臣服。

    第二个原因,是大隋的国力空前强盛,赋税不减,仓禀充盈,十几个粮仓,每一仓存粮百万石以上,哪怕二十年不征粮食,也够国库和军队使用的了,这是隋炀帝的自信所在,所以,他不在乎发动大规模的国战,哪怕征调百万大军,粮草消耗不成问题。

    第三个原因,大隋周围的番邦,都已经表示臣服,成为附属国,拥戴隋炀帝为圣可汗,加上吐谷浑刚被灭不久,极大使隋炀帝骄傲起来,目中无人,根本没有把弹丸之地的高句丽放在心上,他觉得挥兵北上,很轻易能征讨成功,开疆拓土,再次铭记青史。

    三大主要诱因,使隋炀帝听不进其它大臣的进谏,一意孤行,他周围的亲信大臣,如裴蕴、宇文述、苏威、裴世基等人,根本不会逆着他说话,无论隋炀帝要做什么大事,他们都双手赞成,这样一来,忠言逆耳就更听不进去了。

    朝会上,隋炀帝吩咐武侯卫全力缉拿剩余乱党,对北齐高氏一族,进行打击,但凡参与者统统捉拿归案。

    “鱼将军护驾有功,连夜擒拿钦犯,查出线索,办事很有成效,当有封赏。”

    “此乃臣将份内之责,不敢居功!”

    “朕赏罚分明,绝不混淆!”隋炀帝要做个秀,给鱼成都赐了一些布匹、财帛等奖赏。

    ………

    临退朝的时候,隋炀帝留下了一些重臣,还有一些将军,要参与伐高句丽的事。

    大将军杨义臣道:“臣觉得,高句丽离着中原遥远,粮草供给战线太长,而且高句丽人,既擅长游骑,也擅长海战,还精于守城,要攻入辽东之地,并不容易,兵力少了,恐怕无法推进,变成了持久战。”

    樊子盖道:“臣以为,讨伐高句丽虽然势在必行,却也不必急着出兵,若能有两年的部署,当是最稳妥。”

    于仲文道:“不错,部署边关,逐步增兵,运送粮草,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打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

    来护儿说道:“若能训练一支水军,跨越茫茫大海,直接绕到高句丽的背后,两面夹击,效果会更好。”

    宇文述则提议道:“若能兵发多路,从山东、河北、朔方、幽州几地,调集鹰扬府的兵力,向辽西汇合,各路大军攻克高句丽的各口关隘,当势如破竹。”

    罗昭云听着这些人的建议,心中冷笑,历史的车轱辘,还是在原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