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渎明-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申出来的,就是大明以农耕为本、以孝治国的国策。

    而易广远作答的,关于孝悌的一方面引用了《论语?孝》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说的是年轻人啊,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以圣人之言对周公的尊尊教诲,一唱一和,自然完美答对。

    可是他接下来引用的,确是唐代韩愈的一句劝勉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士子大夫的眼中,这样一句话应对勤勉自然不错,而且《尚书》中的很多论调在这个时候,都已经被引申用到了学业当中。

    但是对上方老头的题目:“以农耕为本、以孝治国”这个大方向上,就忽视了一些立场,显得有些词不达意。问题里指的勤勉,却并不是真正的勤劳好学要去学习农耕知识,而是要落在一个“仁”字上面,仁者爱人,要想做个好官,自然先要学会爱民。

    果然,方老头在夸奖易广远之后,又再度说道:“圣人之言,不外乎礼、义、仁、智、信耳,你的作答,应该取在经义中的仁之一字上,有了仁心,才能包容百姓,做一个股肱良臣。

    你且下去吧,好好思索一下,少年郎,眼光不要只局限于一处。”

    易广远的一张小白脸霎时间通红一片,赶紧躬身回道:“谢夫子教训。”就匆匆的走下了高台,觉得自己这张脸面都丢的差不多了。

    可是台下一众学子却安静极了,哪里有人敢嘲笑他,单就答对而言,他做的已经近乎完美,试问,一群十几岁的书生,有几个能把简单的一句话,和大明的国策,和日后的为官一任联系在一起?

    但是易广远却不这么想,他那深深低垂的一张脸,已经阴的快要扭出水来了,他觉得自己答对的很好,不可能有人比自己更好,这一切都是那个平时看着道貌岸然的糟老头子,在给他下绊子。

    易广远在落座的最后一瞬,用一道极其骇人的眼神撇了撇还在发傻的朱顶,任谁都知道,朱顶是方老头儿的孙子,他不能、至少现在不能把身为教谕的方老头如何如何,但不代表他对付不了同是生员,而且是最不起眼的那类生员的朱顶!

第六十四章 书院之痴儿(中)() 
蔬菜沙拉,先生、女士请慢用。晚上必然还有一章。求收藏、推荐、抱养啊……

    ——————————

    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种人,优异到只能让人仰视,只能有羡慕与佩服的情绪,连超越的想法都不敢生出,甚至不敢在内心愤恨与嫉妒,完美的近乎于完人。

    他们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智慧与才华更能让芸芸众生高山仰止,却又不会随意骄傲或者自矜,不管是面对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员,还是平凡的市井走卒,总是在脸上挂着从容的微笑,温润而有礼,真诚不做作,让人不由得生出亲近之心。

    正在不疾不徐的,向台上走去的白无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阅人无数的朱顶,甚至在他身上没有发现过任何的虚伪造作,他的一切行为举止,竟然都是内心缩影;他不会向易广远那样,刻意的耍一些小手段去拉拢人心,他就那样,自然而然的便被学子们聚拢于中心。

    如果不是朱顶的经历太过特殊,否则恐怕也会被白无愁身上的那种特质所折服。

    同时,朱顶心里更加好奇起来,这样的一个人,却只不过是那天在客栈门前作为传话人而出现,却只不过是他口中“公子”的属下甚至于随从。

    手下就如此完美的不像个人,主子会优秀到什么程度?

    朱顶也曾经在心中为白无愁暗自惋惜,这样的一个人,身后还站着势力越来越庞大的白莲教,朱元璋绝对不会让他成长起来,让他在未来祸害自己的子孙,让他搅乱甚至夺取自己拼了命打下的江山,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

    如果不是因为朱顶这辈子的身世,他或许会拉一把这个让自己感觉很舒服的“完人”,但是他不能,也不想搅合进去。

    这一世,朱顶来到了明初,他见到了朱标,受到了那个护短到脑残的兄长的照拂,早就已经决定,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不会让这位兄长重蹈另一个时空的覆辙,郁郁而终。

    所以,在书院的这段日子里,虽然白无愁也有过亲近他们三人组的举动,却都被朱顶不动声色的避了过去,他害怕自己会因为情分而心软,将来不能淡然的看着他走向末路。

    方老头儿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易广远记恨上了,还在一副“孺子可教”的欣喜模样,看到白无愁上台,想到那日自己在客栈前的装死表现,应该全落在这个学生眼里,更何况那天的事情也算受了人家的恩惠,便不觉得老脸一红,尴尬的咳嗽了两声。

    可这个时候,那角落里的大家小姐们却齐齐的发出了一声娇呼,声色满是惊艳,老头儿顿时不乐意了。

    在老人眼里,自然是自己那个懒洋洋的孙子是最好的,能做了一手好饭食,长得也算是玉树临风,脑子也是相当灵光,必然要在今天艺压全场的,更何况,嘿嘿,自己还早有安排……

    可是看看今天,先是一个卖弄风骚易广远,几句话就让那些本该只为自己孙子惊叫的姑娘大呼小叫,又来了一个连话还没说的白无愁,就让那些小娘子不顾姿仪的嗞哇乱叫唤,这成何体统?

    不就是长得好看点吗?好吧,就凭这张脸,不管在哪个朝代都够锦衣玉食的吃一辈子了。

    放下心中对孙子的不平和担忧,方老头拿起手中的书卷,在《诗经》中随便摘了一段权作考较,毕竟为人师者,还不至于为了自己心里的小九九,就难为优秀的学生,这种事他做不出来。

    “死声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句该当何解?”

    这个问句一出,甚至连孙美和夫子都为之动容。

    这一句,不该问!至少不该问白无愁!

    论及当今天下大势,扣除被远远赶出中原偏安于一隅的前元之外,就要数朝廷、白莲教以及易家统领的武林草莽三大势力鼎足而立,其中势力最大的自然是派系林立的朝堂。

    而那些或赋闲在家或在朝当政的,属于另外两方势力出身的开国功臣们,论及当年可都是朱元璋的战友,而且至少他们现在表面上还坚定的站在朱元璋的一方,坚决的维持着自己一刀一枪、流血流汗打下的江山,忠诚的拥护着朱元璋的统治。

    然而,明眼人却都知道,朱元璋搞出个锦衣卫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对付那些他曾经的战友!

    锦衣卫成立短短几个月,可是就有不少不大不小的角色的所谓罪证被公之于众,虽然这些人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官员,但是谁都知道这些只不过就是前奏,那些只忠诚于皇帝的锦衣卫和他们手中的绣春刀,刀锋已经向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侯、伯缓缓的刺出了!

    背景如此错综复杂,叫白无愁怎么答对?

    这次考较可不是简单的说明经文的意思,白无愁要是直接来一句:“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战友啊,不论生离死别,我们都已经发下誓言,我都会牢牢的站在你的左右,和你一起到白发苍苍,坚定的阻挡我们的敌人。”

    那他非得叫人笑成徒有好皮囊的饭桶,他是要从诗文里摘句对答的。

    可是这问题对别人来说怎么回答都不成问题,但是对他而言,不啻于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表明白莲教的立场,就相当于直接被问:你说吧,你们白莲教什么态度,是坚决的拥护洪武大帝,伸出来脖子等刀子,还是扯旗****丫的?

    于是,白无愁终于罕见的皱起了眉头,意味深长的看了方老头儿一眼。

    天可见怜,方老头儿这会儿的关注点根本不在白无愁身上,他正有一眼没一眼的瞅着还在发傻的朱顶,他愁啊,不是自己的孙子不优秀,是对手太凶悍啊!

    这句经文,真的就是他随便挑出来的,他到现在都没反应过来自己问的啥。

    等到白无愁久久不回答,等到了台下的生员已经发出了窃窃私语,方老头儿这才回过神来,想了想自己的问题,要催促平时优异的不像话的白无愁作答。

    然后,他的脸色也是一阵剧变!他是终于回过味儿来了,可是后悔晚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啊。

    他只能祈祷白无愁避重就轻的对付过去,甚至是不作答!

第六十五章 书院之痴儿(下)() 
有些晚了,抱歉,七成熟黑胡椒小牛排,请慢用。求收藏,推荐,抱养啊。。。

    ps:谢谢“爱国者1986”大大,“法师球”大大,“uther”大大等等的票票,谢谢你们的每天支持。(没说出名字的大大,不是我不写,助手崩了,我记不住那么多名字啊。。。给您跪了,原谅小的吧。)

    _______________

    其实这一问,的确有一个模凌两可的答案,可以应付眼前的问题,那便是同样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的:“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一句。

    只是这两句原本就是上下文关系,学子考对知识,一般不会从同一个篇章、甚至同一部经书里摘取答案,如果这样作答,就代表着落了下乘。

    可是现在就连饱读诗书的方老头儿,都找不到还有比这句所映射出的意思,更加合适的:

    “你朱元璋出门打仗,安营扎寨,却把最忠实的战马给丢了,你要是还想在以后打胜仗,你要是还想你这个江山稳固下来,你最好出门找找,其实不远,只要你找,总能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你最忠诚的伙伴,战马也必将全心辅佐你征战、治理天下。”

    还能有比这个更应景的吗?虽然明白人都知道这是句场面话,但是这个时候,场面话要比任何豪言壮志的表态,都要有用得多!

    明白过来自己闯了多大货的方老头儿汗都下来了,他看着还在那里低头沉吟的白无愁,真想替他把答案说出来,这个时候落了下乘就落了下乘吧,总比把事情闹大要好的多得多!

    事情能闹多大?泼天大祸!

    就算方老头儿不怎么关系国家大事,但是他作为一个教谕之前,可是写的,史书翻了可是不少,怎么能不明白现在表面上看似和洽的朝廷和白莲教之间,关系是何等的微妙?历朝历代也没有哪个民间组织势力能扩充到这个地步!

    想想把好好的大汉江山,祸害的分崩离析的黄巾之乱吧!

    现在要是有一瓶后悔药摆在方老头儿面前,他都不介意整瓶灌喽!什么时候溜号儿不好,偏偏他上台答对;诗经那么厚,摘哪一句不好,偏偏找那么一句;老头儿肠子都快青了,临老临老晚节不保啊!

    “周公有云: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兹乃俾乂,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

    学生不敢自比古之圣贤,但愿以我此身匡扶百姓,造福于一方,为大明、为陛下鞠躬尽瘁,唯死方歇!”

    “嘶”,细细的品咋了一会儿,方老头儿把胡子撸掉了好些根儿,白无愁这一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对答,却将之前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更说明了他自己的态度。

    “这真的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郎?怎会老辣如斯?”就连孙美和夫子都不淡定了,这份眼界觉悟,让他都暗暗的自叹弗如!

    白无愁的对答,出自《尚书?周书?立政》,其大意在场学子自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他的这个答案一出来,众学子都纷纷蹙眉,只是因为他平日里人缘极好,学子们的修养又颇高,才没有引起哗然。

    但是有明白怎么回事的,易广远那一双眉头都快拧紧儿了,看着白无愁的眼神,更是越发的不善,你白莲教这般表态,让我易家如何自处?

    可是台上的老夫子们,以及知道内情的教谕们,心里可是着实的松了一口气,白无愁懂事儿识大局啊!

    白无愁用这句话对答的意思是:

    “人家周公都说了,从古代开始,君主一个人管理国家是不可行的,需要挑选、提拔有能力的人当官,帮着他治理,这样国家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但是如果君王所挑选出来的官员,一个个都不是什么好鸟,那么这个国家也就离完蛋不远了,这个君王也就同样不是什么明君。

    朱元璋现在所任用的,都是他曾经的生死弟兄,但是治理国家不是打仗,能打仗的战将不一定就会善待百姓,不一定就没有污点。

    作为一位君王,不能因为曾经同生共死的誓言,就不顾及国家法律,就不管百姓生活的好坏,所以那些不适合当官甚至已经犯下罪孽的,该收拾就得收拾掉,这才是一位好皇帝该做的事情。

    而区区在下鄙人我,我仅代表我自己,愿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我们伟大陛下统御之下的一名光荣的官吏,拼着命的去对老百姓好,当一个好官,追着陛下的光辉赴汤蹈火。

    但是,我只为我自己带盐,至于我身后的那朵小白花儿,是咸了还是淡了,这可和我没关系,我啥也没说。“

    老学究们欣慰的一把一把撸胡子,这回答的漂亮极了,即对应考题作出了回答,又把破坏和谐的敏感话题全给摘出去了,这学生真心不赖啊!

    满分,必须满分!

    他们是高兴了,台下的学生们还云里雾里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就看见台上那个一向严苛的方夫子,噼里啪啦的把白无愁一个劲儿的猛夸,心里可就有点不是味儿了——这不偏向吗?他回答的这是什么玩意儿,你就这顿猛夸?合着就他是个宝儿,我们都是后娘养的?长得好有什么了不起的?

    然而,就在台下生员们心生不满的时候,已经开始离开高台,准备回到席位的白无愁,突然停住脚步,满脸委屈的对着台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