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如此,这话还是将两人给彻底给镇住了,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不过对于郑德所说的,他们肯定是不信的,只是感觉皇帝这话说的有些儿戏罢了。

    郑德对两人的反应颇为满意,笑着继续说下去,“至于大理寺各庭衙署的设立都有其权责,其中立案庭负责所有审判案件的登记以及文牍的管理工作;监审庭负责所有死刑案件的审批以及对所有案件审判进行监督,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刑事、民事、吏事三庭负责的是对各个案件的审判工作,至于执行庭则负责对案件的审判结果进行执行。”

    “陛下,为何要设立三个衙署进行审判事务,还有刑事、民事、吏事又该如何分类呢?”屠滽将自己心底的疑问问了出来。

    “说道这,就必须要说到另外一件事情了。”郑德望着二人却是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说起来另外一件事情,“朕今天找两位爱卿前来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这件事情。”

    郑德微微停顿了一下,扫了两人一眼,见没有谁开口接话。只好郁闷地继续说下去,“朕决定参照大明律为蓝本,将其中的户律、刑律单独摘取出来重新删除增减制定为一部单独的律法,两位爱卿觉得如何呢?”

    “陛下万万不可。”

    听到皇帝想要对大明律动手,这两位大臣齐声大喊阻止道。同时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太祖皇帝已经说了‘严禁嗣君变乱成法’,怎么这位当今的大明天子好像对自己老祖宗说的话都不听了,这简直和不肖子孙无疑啊!

    当然这话他们也只能在心底想想而已。

    郑德自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眼前这两位朝廷大臣给打上了‘不肖子孙’的标记,不过即使知道了他十有**也不会在意的,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讲,他还算不上是真的朱家子孙,之多只不过是鸠占鹊巢而已。

    “陛下,太祖皇帝曾有言‘严禁嗣君变乱成法’,祖训不可违啊。”二人赶紧起身劝道。

    若是在遇到王廷相之前,郑德恐怕还真会被这两人的话所阻止。不过在王廷相教了自己一招如何钻漏洞之后,他现在却是显得胸有成竹,笑着说反问了一句,“朕说了要对大明律进行修改吗?两位爱卿应该知道,因为大明律缺乏变通以及有所漏洞,先帝曾在弘治十三年制定问刑条例二百七十九条吧?”

    二人闻言对视一眼,便知道皇帝打的什么主意了。毕竟太祖皇帝只是说了大明律不得修改,可没有说不准另外颁布诏令和条例。对于皇上明显准备钻漏洞的行为,两人也的确是无话可说。

    见两人默然无言的样子,郑德脸色忍不住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不过随即收敛肃容道,“朕决定单独将户律、刑律两部律令摘取出来单独制定成法,乃是效仿先帝制定问刑条例那般,弥补大明律百年以来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形成的漏洞。而两部律例单独成法,自然应该将所有犯了不同律法的人进行分开审判了。所以朕所有犯了刑律上的所述罪责之人应当交由刑事庭进行审判,而所有犯了户律上所述之事,则交由民事庭负责审判,所有官吏以及皇亲犯罪者则交由吏事庭负责审判,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屠滽、屠勋二人对视一眼,只得站起来拱手道,“皇上圣明。”

    “朕决定以户律为蓝本完善并制定出大明民法,这件事情就交给屠滽屠爱卿你负责;以刑律为蓝本完善并制定出大明刑法,这件事情就交由屠勋屠爱卿你负责。这两部条例与问刑条例一样辅大明律而行,你等二人可有异议?”

    “臣遵旨。”

    对于这事儿只要不违法祖制,两人自然不会忤逆皇帝的意思。他们可不想谢迁等从翰林院直接出来的官员那般,外放为官的岁月早已经将他们的棱角彻底磨平了。

    随后郑德按照前世的一些做法,将大明民法以及大明刑法制定应该如何来做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而两位闻言也是对皇上的一些想法感到无比的惊讶和怪异,或则可以说是分歧无数。不过最后在皇帝的强硬态度之下,他们也只能顺从了。

    不过到了最后屠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陛下,为何大明刑法之中没有了笞、杖、流等三种刑法?”

    明朝大明律名例一卷,包括笞、杖、徒、流、死等五刑,可在郑德讲述大明刑法该如何制定的过程之中,并没有提及上述三种刑法,这让在场的二人感到很是奇怪。

    “今后大明刑法之中不再收录肉刑,也就是大明律所录五刑之中的笞、杖、流等罪责都不再大明刑法之中出现,就按照徒、死二刑定罪吧。”

    二人闻言也为皇帝的决定感到震惊。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自从被皇帝加授为正三品中卿大夫,从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詹事一职上退了下来之后,王华便一直赋闲在家闭门读书。若不是之前谢迁的苦劝,他恐怕早已经告老还乡,回家侍奉年迈的老母亲了。

    “父亲。”

    一声呼喊想起,此刻正在看书的王华抬眼望去,便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神色匆匆的迈入书房之中,他忍不住微微蹙眉,“多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这样遇事不冷静?”

    王守仁闻言略显尴尬地朝自己的父亲行礼,“是孩儿莽撞了。”

    王华也只是借故训斥一句,凭着对自己儿子的了解,若真的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恐怕也很难令其失态。

    “发生什么事情了?”

    “宫里头传来消息,今日陛下召开御前会议,将詹事府以及等五个衙门裁撤了,之后增设了立案、监审、民事、吏事、刑事以及执行等六庭衙门由大理寺领辖,父亲您被皇上任命为这六个新设衙门的廷尉之一。”

    听完自己儿子的讲述,王华却是深深地皱起了眉头,“陛下怎么将詹事府给裁撤了,若是如此今后又该如何辅导太子呢?”

    对于父亲听到自己起复的消息却并未太过于在意,反而关心起詹事府的事情来。倒是让王守仁微微有些惊讶,不过转念想到自己父亲平时的秉性为人,却也实属正常。

    不过对于詹事府裁撤一事上,他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其实詹事府已经从太祖设立之初为太子、亲王讲学之所,现在已经变成了官员的迁转之阶。太子出阁讲读之事都是从翰林院直接征召官员充任,所以裁撤詹事府在孩儿看来并无多大影响。”

    虽然王守仁说的的确有其道理所在,不过王华总感觉皇上做的这事儿有点草率,而且有些莫名其妙。也不知詹事府以及光禄、太常、太仆、鸿胪等衙门怎么突然碍着皇上的眼了,非要将其裁撤掉。

    而且

    “可这詹事府毕竟是太祖皇帝所设,即使是皇上也不能够说裁撤便裁撤了吧。而且天子毕竟年幼,此事背后是否有人唆使?”他突然询问了一句。

    在王华看来,不说天子目前年幼,即使之前的历代先皇,好像也没有做出任何无缘无故裁撤朝政衙们的事情来,肯定是有人在背后作祟。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倒是心有灵犀的同时想到了一人。

    “父亲说的王廷相?”王廷相沉吟道,“可他这样做有何意义?替皇上裁撤朝廷当中的冗官冗员吗,好像也没有必要裁撤这些衙门吧,而且之后陛下又增设了六个衙署?”

    王华轻捋胡须,也有些想不明白。

    “而且皇上还将朝中的一些职事官品秩做出了调整,不仅将大理寺卿品秩提升为正二品,又将六部尚书品秩降为正三品,侍郎降为从三品,郎中升为正四品,员外郎升为从四品,主事升为正五品”王守仁将这次御前会议发生的另一部分事情道了出来。

    对职事官品秩进行调整?

    王华眉头皱的更紧了,也越闹不明白皇帝这样做的意义。

    王守仁见状劝慰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父亲已经被皇上任命为六庭廷尉之一,父亲又何必纠结于此事。至少目前看来皇上做的这些事情虽然有些出乎意料让人不解,可也没有一件谈的上是坏事的。”

    王华闻言看了自己的儿子一眼,微微点了点头,正想说些什么,外面的下人突然传来一声呼唤:“老爷,宫里头来人了。”

    父子二人闻言对视一眼,显得颇为惊讶。

    “介夫,陛下怎么会突然对朝廷的衙门以及职事官的品秩进行这么一番调整,尤其是大理寺之事?”梁储看着坐在左首太师椅上的杨廷和,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这番疑惑。这也是他和刘忠在听到了宫里头传来的消息之后,为何会第一时间联袂前来拜访前者。

    在三人之中,论资历自然是以梁储为首。可若声望人脉以及其他方面,还是以杨廷和为最。所以时至今日,三人已经隐隐以后者为首。所以朝中一有事情发生,二人最先想到的便是杨廷和,而后聚在一起商议事情。

    见二人一脸困惑的望着自己,杨廷和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自皇上登基以来,屡屡有惊人之举,即使我也是有些看不懂,感觉陛下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刘忠、梁储二人闻言也是沉吟着微微颔首,表示了赞同。毕竟他们也曾被选入宫中辅导太子,虽然没有杨廷和待在东宫的时间长,可要论到对当今天子的熟悉,朝中也是无人能及的。自皇上登基一年以来的种种变化,也是让他们是看在心里,感觉惊骇莫名。

    一个人的变化怎么可能会这么大,简直跟换了一个人没什么两样。三人是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里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莫名的感觉到一阵恐惧不安。

    “皇上不会是”刘忠忍不住说了一句,可话甫出口便立刻住嘴不言。不过杨廷和、梁储二人也是猜到了他想要说什么。毕竟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于突然性情大变的皇帝,没有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杨廷和神情却是突然变得颇为严肃起来,望着二人警告道,“皇上乃是先帝之子,当今的大明天子。无论怎样也不是你我可以随便议论的,要恪守作为臣子本分,莫要乱嚼舌根,小心祸从口出。”

    听到前者的提醒,梁储、刘忠二人顿时也是神情肃然,不再说这种无端的猜测,以免给自己招惹横祸,转而又回到刚才的事情上来。

    不过这种事情最多也只是议论一二,皇上对衙门以及职事官品秩的调整这种事情,还真和他们并无多大关系。即使朝中大臣们,对于此事也只是仅限于口头上讲几句。只要皇上不头脑发热恢复“丞相”,他们便不会对这种事情过多的指手画脚,以免遭到皇帝的厌弃,毁了自己的仕途。

    “恐怕过不了多久,我便要离开京城了。”说着说着,杨廷和突然说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二人闻言皆有些愕然的望着他,有些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杨廷和倒是没有卖关子,迎着二人的目光长叹一声,“某已经在京城呆了快三十年了,可却总感觉如笼中鸟一般,无法体会到百姓的真正疾苦。所以我已经准备向陛下请求外放为官,希望能够真正的造福一方百姓,。”

    听到他这这种表露心迹的话,梁储、刘忠二人不知怎的感到了一丝羞愧,怎么也无法说出劝阻的话。

    当然若是他们知道这只不过是某人的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恐怕不知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表情了。

    文渊阁内阁值房内。

    当李东阳、谢迁、王璟以及王鏊刚回到内阁没多久,前三者便被皇帝给召见了。只剩下王鏊一脸惊诧的神情,不明白为何单单只剩下自己一人未被召见。不过继而随之一笑,自己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在乎皇帝的想法了?

    “不知陛下召臣等前来不知所谓何事?”待三人在皇帝面前坐下之后,见前者依旧头也不抬的继续练字,李东阳只好主动询问了一声。

    过了好一会儿,郑德这才放下笔,抬起头望向三人,笑着道,“其实召三位阁老前来,的确是有一事要说,主要是关于内阁奏章的处理问题。”

    三人闻言一愣,原本以为皇上找他们是来商量进日御前会议上说的那些事情的,没想到最后却是大出乎意料之外。

    “今后朝廷呈上来的奏章,吏部以及兵部诸事宜由李阁老负责处理,刑部以及工部诸事宜由谢阁老负责处理,户部以及吏部诸事宜由王阁老负责处理。”

    迎着三人略显疑惑且惊讶的神情,郑德倒是按照之前的习惯又解释了一句,“朕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替朕替朝廷办事,免得今后政出多门,防止事后若是出了纰漏相互推卸责任,这事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虽然是询问自己等人的意见,不过李东阳还是感觉的出,皇帝其实早已经打定了主意。找他们征询意见也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而已,这事显然也只有最后应下来一条路可走了。

    他刚想说些什么,却又被一旁的谢迁抢先了,“臣等只不过是替陛下将进呈的奏章票拟意见而已,六部并不是内阁领辖衙门,如此划分好像不妥,还请皇上三思。”

    对于他的这番话,郑德却是不置可否,淡淡说了一句,“今后您等只要按照朕的这番规划处理朝廷反而所有奏章,该是谁负责的就由谁负责,若是出了纰漏谁领辖的朕就直接找谁。好了,你们去忙吧。”

    见到皇帝如此强硬的态度,他们也只好拱手告退。真的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片刻不得休息。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子衡,你说我这样会不会做的太明显了?”看着离去的三位阁老,郑德回头看向一旁的王廷相,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或许旁人会被皇帝这句突然没头没尾的话给问住了,不过王廷相只是微微一愣神,便明白了他的意思,“陛下只不过是让三位阁老分别负责处理六部衙门进呈的奏章罢了,又何来明显不明显一说。”

    郑德闻言顿时豁然开朗,一丝淡淡的笑意在脸上慢慢绽放。也明白自己有些担心过度,只要自己不主动下诏令内阁领辖六部,朝中大臣又能奈我何呢?

    “的确如此!”

    王廷相却是忍不住心下一叹,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