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桓鲅@慈探邮埽堑降子Ω檬怯上匮Щ故歉Ы邮苷馀蹦兀

    郑德抬起头望向他,“那你觉得该如何做呢?”

    王璟昨晚回去之后,倒是仔仔细细将学校改制这个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想了一个遍,所以听到皇帝这么一问,倒也没怎么惊慌,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回陛下的话,今年乃是丙卯年,正好在八月初将要举行乡试。臣觉得可以让所有的生员参加此次科考,合格者选拔为举人,不合格者则可以降入府学当中继续学习。”

    郑德不置可否,又问了一句,“那这些举人又该如何处置?”

    “陛下可开恩特允许正德元年之前乡试高中之举人可以参加会试,正德元年之后非国子监监生不得参加会试。”

    听了王璟的这个建议,郑德想了想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那这件事情就按照阁老说的这样定了。不过还得加上一句:凡年龄超过四十者,从正德元年迄剥夺参加会试资格;凡年龄超过三十者,从正德二年迄剥夺参加乡试资格。免得有些人屡试不中仍旧执迷不悟,考到最后白发苍苍蹉跎一生。”

    最后一句显然是对王璟说的,对于自己这个决定算是做出了一个解释。后者也不是一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昨晚回去想了一夜之后,也觉得皇上这样做的确有他的道理。的确有不少读书人屡次科考不中,因此贫困潦倒甚至因此卖儿鬻女仍旧不放弃。在他看来这样的确是过了,就像皇上说的一样,难道除了读书科考就没有其他路可走了吗?

    不过他还是觉得皇上做事太操之过急了,赶紧劝道,“陛下,臣觉得此事不应该太急了,毕竟现在的生员以及举人之中三四十岁占据了大多数,若是从今明两年限制他们参见科考,恐怕会出大的乱子。”

    郑德闻言一怔,下意识的询问了一句,“每次科考三四十岁参加的士子真的人很多吗?”

    见皇帝还有所怀疑,王璟直接举了一个例子,“此次参加恩科会试的举人年龄年龄超过四十者刚好过了半数。”

    “有这么多?”

    听到这样一个答案,郑德也是忍不住惊呼出声。他以前只是觉得一些读书人如蔡天佑之流六十多还参加科考,即使高中也做不了多大的事情,所以想限制参加科举考试那些士子的年龄,以防止这种高龄考生的出现。倒是没想到这种考生的数量如此之多已经过半,实在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推而广之,全天下这样的考生估摸也是一个潜在着一个庞大的数量。若是真的按照自己刚才的决定限制这些人参加科考,也让他意识到,若真的让这些大部分都丧失了生存能力的士子们再失去希望,恐怕就像王璟所说搞不好真的会天下大乱。

    想到这他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果然做任何事情不能想当然,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若是不结合实际情况恐怕真的要捅个天大的篓子出来,还好有这位礼部尚书的提醒,想到这郑德颇为感激的看了王璟一眼,“还好有爱卿的提醒,否则朕将要铸成大错了。”

    “陛下过誉了。”王璟见皇上听见去了自己的意见,也是颇为高兴。

    郑德这时候沉吟着说道,“那就按照阁老所言继续草拟,大明所有生员以及监生必须参加丙卯年乡试,落榜者必须入府学接受学习之后方能够接着参加下一年的乡试,监生落榜者四年之内不得参加会试,但可以参加乡试。且所有正德元年之前包括正德元年高中生员者在正德十年之前皆可参加乡试;所有正德元年之前包括正德元年高中举人者在正德十年之前皆可参加乡试。正德十年之后凡年过三十者不得参加乡试;正德十年之后凡年过四十者不得参加会试,钦此。”

    看着一旁的王廷相拿着一卷长长的黄绢在草拟,又想到皇帝之前的话,王廷相也知道皇上肯定是在写关于这次学校以及科举制度的诏书,不过对于其中的内容他却颇觉得有些好奇。

    郑德见王廷相手书好之后,抬头望了一眼站在一旁的王璟,对王廷相说了一句,“这份诏书暂且草拟到这儿,到时候你令中书科誊写一份给礼部送去。”

    “陛下,这”王璟不知道皇帝这样做是何意思。

    郑德却是摆了摆手,“这份诏书是关于这次学校以及科考改革的一些内容吗,大部分都是和朕刚才说的那些相差无几。不过现在还没有草拟好,所以朕决定将这份圣旨誊写一份草稿下发给礼部,你们替朕好好好好参详参详,若是有什么缺陷或则漏洞都可指出来,当然有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

    王璟闻言倒是一怔,将未草拟完的圣旨下发给礼部参详完善,这不说是他担任礼部尚书一来的头一遭,恐怕在大明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吧?

    他颇有些不安的说了一句,“陛下,这恐怕都有不妥?”

    “有什么不妥?”郑德摆了摆手,“这事就这样决定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当王璟回到礼部大堂,坐在左右两侧处理事情的左右礼部侍郎张澯、杨廷和赶紧站了起来,看着他手中拿着的一道诏书,有些疑惑道,“部堂大人,这道诏书是?”

    “你们一起过来看看吧!”

    王璟摆了摆手,回到主位之上,将诏书直接展开在书案上。

    张澯、杨廷和二人对视一眼,有些好奇今儿个这位部堂大人怎么也起了关子,赶紧凑上前来仔细看了起来。

    大明学校以及科举改革是诏

    看到这道诏书的开头两人又对视了一眼,最近朝野上下都风传皇上准备对学校以及科举进行改革,没想到这事儿还是真的。两人接着看下去,越看越是心惊,也越觉得不可思议。这么详细的改革举措绝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了,那这道诏书是谁写的呢?

    而看到最后的时候,两人又发现了一处奇怪的地方,这道诏书最后没有加盖玉玺,那这位尚书大人拿回了又有何用?

    两人充满了疑惑的望向王璟,也不待两人开口,后者便解释起来,“这道诏书是皇上准备颁布的,不过觉得还有些不够完善,所以誊写给咱们礼部衙门一份,希望我们能够弥补其中缺陷。”

    虽然这份诏书对大明的学校以及科举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不过除了废除了院试之外倒也没有对整个制度进行彻底改变,所以张澯、杨廷和二人看了这道诏书也没有提出强烈反对,反而是对皇上能够在这个年纪做出如此有魄力的决定感到吃惊。

    “部堂大人,这道诏书出自谁之手的?”张澯此刻感到无比的好奇。

    王璟想了想,也有些不太确定道,“或许是出自皇上身边的近臣王廷相之手吧!”

    “看来也只有他了。”二人也都赞同的点了点头。

    王廷相身为皇帝身边的**臣,当朝第一红人。虽然遭受到非议是难免的,不过为人低调谦和,也不仗势干涉朝政,在他们这些朝廷重臣们中的观感还是不错的。而现在从这份诏书看来看来能力倒也是非常不错,皇上看重他也并不是不无道理,不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天子也能够拥有如此识人之明吗?

    三人似乎都想到一块去了,对视一眼,均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王璟扫了二人一眼,“对于这份诏书,你们有何看法?”

    “天下之兴当属教育,陛下设立县学、府学、国学三级学校制度的确是大善之举,不过让所有的人都必须进学校学习之后方能够参加乡试、会试,是否有失偏驳?毕竟除了官学之外,还有私塾以及书院的存在,在此就读的学生也应该拥有参加科考的机会才是。”张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还有孩童六岁便必须入县学学习,这样的年纪是否太小了点呢?要知道我大明百姓大多生活在乡村之中。如此年龄进学觉得合适吗。”

    “部堂大人,若是举行岁举,恐怕最后会导致朝中人浮于事,冗官冗员日益严重。”杨廷和想了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璟轻捋胡须,扫了两人一眼,点了点头,“两位大人所言甚是,此事还需要向陛下禀明。”

    最后三人又仔细推敲斟酌,又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倒是让这份诏书显得更加完善了,这倒是达成了郑德所期望的目的。

    “陛下,为何要将未完善的诏书下发礼部呢?”

    懋勤殿内,王廷相对于郑德刚才的做法觉得有些困惑,后者却是笑着解释道,“俗话说‘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诸葛亮’,总是咱们两个闭门造车恐怕难免有想不到的地方,若是集众人之智慧,岂不是能够让这道诏书显得更加完善?”

    他这是借用前世的做法,发布一项改革措施的时候,总是先发一个意见稿征求普通百姓的意见。这样一来,可以试试百姓对这项措施的反应,二来也可以让这项措施能够尽量得到完善,兼顾到普通百姓的利益,让政策措施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

    当然由于现在信息不太发达,他这个意见稿也只能在朝廷当中发一发。

    “若是这道诏书还未颁下便被朝中大臣所知悉,会不会惹来什么不必要的麻烦?”王廷相还是有些担心道。

    “有什么麻烦的?这道诏书本来就要颁下的,本来就要被他们知悉的。”郑德并不想就此事太过于纠缠,想了想询问了一句,“对了,你去叫王岳去通知孙交过来一趟。”

    很快,户部尚书孙交便赶了过来。

    “爱卿请坐,对了户部的事情处理的怎样了?”郑德想到户部那一摊子事情,特意找他来询问一声。

    孙交闻言一脸惭愧道,“臣无能,有愧陛下嘱托。

    看着显得有些憔悴的孙交,郑德也无法生起责怪之心。想想也是,将整个帝国的财政系统彻底梳理一遍,恐怕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没事,慢慢来吧。”郑德也知道这件事情急不来,宽慰了一句,想了想又询问道,“对了,处理这些事情有没有遇到什么难处?”

    见皇上如此体谅自己,孙交感动之下也是摇了摇头,“微臣谢陛下关心,一切都还进展顺利。”

    郑德点了点头,“实在不行大明银行的事情就暂且缓一缓,先将大明税赋的事情弄好了。对于田赋改粮征银的这件事情,现在进行的怎样了?”

    “陛下,若是全部将田赋改粮征银押解入京,恐怕会导致京师以及各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缺粮,若是一遇灾荒之年,恐怕会无以为继,容易激起民变,臣以为田赋改粮征银还需要三思。”孙交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郑德闻言也是一惊,没想到田赋改粮征银还会弄出这么大的隐患,不过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保留一部分田赋征粮储备下来,以应付各种突然状况;其余田赋全部折银如何?”

    “现在朝廷也是如此在做。”孙交有些迟疑地说了一句。

    郑德闻言一脸无语,合着自己说了半天废话啊,看起来自己接下来还得好好想想,从前世找些经验或则案例借鉴一番。

    他略显尴尬的转移了话题,“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我大明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另外还有贱籍乐户的存在,而且世世代代承袭不得脱籍。朕以为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公允,也实在太不人道了、所以想编户齐民,将天下所有的百姓统一编入民户之中,不过另外保留军户,但可以自由脱籍,爱卿以为如何?”

    孙交疑惑道,“陛下,若是将所有的百姓编入民户之中,若无匠户之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恐怕是不妥吧?”

    “户籍只是一个身份的表示,并不是一定要求百姓一定要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当然军户是一个另外。”郑德闻言感觉有些无语地解释了一句。

    孙交听皇帝这样一说,有些担忧道,“如此一来,岂不容易乱套了?”

    郑德也猜到了他在担忧什么,“有什么可乱套的,只要在百姓的户贴之上标明此人的职业不就好了。”

    孙交明白皇帝话里的意思,以前大明的户籍制度是按照职业将所有百姓分为不同的户口,而现在皇上是将所有的户口统一归类到民户之中,再按照职业加以区分,这其中的意义可就不太一样了。以前因为户籍的原因,导致不同户籍的人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境遇也不尽相同,不能够随意脱籍,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性。不过现在皇上只将户籍分为民户、军户两种,军户暂且不提,若是天下百姓皆归入民户之中,那这种因为不同户籍之间引起的不公平之事将不复存在。暂且不论其他什么的,目前看来至少对天下的百姓而言的确是一件好事。

    “皇上圣明!”

    孙交由衷的拍了郑德一记马屁,倒是让后者心情颇为舒畅。只听他沉吟着又说道,“陛下,这民、军、匠三户的黄册分别由户部、兵部以及工部保管,恐怕还事需要和兵部以及工部商议。”

    “没那个必要。”郑德摆了摆手,“你直接去找他们讨要就是了,另外让他们自己誊写一份保留即可。”

    孙交却还是显得有些犹豫,“陛下,户籍之事最好还是让朝中大臣商议一番为好。”

    郑德见孙交如此推脱,也是不免有些失望,感觉他实在太没有魄力,态度强硬道,“好了,此事就你交给你去办。”

    孙交见皇帝脸色不太好看,也只能暂且将此事应下来。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这位户部尚书能力不错,可惜魄力太差了。”望着离去的孙交,郑德忍不住说了这样一番话,显然对刚才孙交最后说的颇为不满。

    王廷相闻言却是一笑,摇了摇头,“陛下,此事毕竟事涉祖制,也不是孙大人一人能决的。”

    “王璟在科举之事上做的却是比他果决多了。”郑德还是很不服气的说了一句。

    王廷相见皇帝的脾气上来了,也懒得在这件事情上继续争下去,再争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反而平白惹恼了皇帝,实为不智。

    至于刚才孙交的反应在他看来也是实属情理之中,毕竟这位上升的速度太快了,又坐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