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经筵的时间?”郑德看向自己的三位老师。
三位对视一眼却是毫不退让,“按祖制来吧。”
郑德点了点头,“按规则来说,既然由你们决定经筵的时间,那就由朕来决定经筵的讲课方式了吧。”
“按规则来?什么规则?”听了皇帝的这话,他们三个人瞬间感觉不好了。
不过还未开口,郑德却又说了一句,“一句话,你们同不同意,不同意经筵的事情就此作罢吧。”他也觉得自己的态度有点软,若是再退让下去,也实在太丢皇帝这个身份了,以后他们还还不得在自己头上拉屎撒尿了。
出乎意料的是,面对郑德强硬的态度,三人沉思片刻反而答应下来。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他却瞬间感觉有些凌乱了。
“果然,做人还是要强硬些啊!”
郑德突然感觉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
第十章 宣府告急()
“万岁爷,万岁爷快醒醒,快醒醒啊,大事不好了。”
乾清宫内,郑德睡得正香的时候,迷迷糊糊听得有人在呼唤着自己。他并不想去理会,毕竟美女在前,马上就要进行一番深入交流,机会难得。可惜一双邪恶的大手将自己拉出了那美妙无比的梦乡。
他很是不爽地睁开双眼,王岳那张熟悉的面庞在此刻看来邪恶无比。正欲破口大骂,王岳却着急地抢先开口,“万岁爷,宣府急报。”
“什么?”郑德睡的迷迷糊糊,此刻还没反应过。
王岳无奈又说了一遍,“皇上,边关告急,小王子尽起鞑靼勇士,兵犯宣府。”
“什么”郑德这回算是听明白了,顿时清醒过来。一脸震惊的看向王岳,有些疑惑的询问了一句,“什么小王子?还有鞑靼入侵是什么情况?”
“鞑靼部落首领巴图蒙克,时人称之为小王子。此人估计是听到先皇驾崩的消息,想要趁虚而入,故尽起蒙古勇士,入侵我大明宣府。”王岳简明扼要的把事情大概说了一遍。催促着,“朝臣们已经在雍肃殿内等候了,陛下还是赶紧过去吧。”
“现在什么时辰了?”郑德边穿衣服边问。本来穿衣服该有人伺候的,不过郑德显然没有这个习惯。除了穿冕服由于太繁琐需要人帮外,其他的郑德都是一个人自理。
王岳一边帮郑德整理衣服一边回答道,“回万岁爷的话,现在已经是四更天了。”
四更天?来到大明后,郑德也熟悉了古人的计时方法。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四更天也就凌晨一两点钟。
“当皇帝真******不容易啊!”他忍不住暗骂一句,洗漱一番后急匆匆来赶到了雍肃殿内。
此刻,大殿内灯火通明,朝臣们已经焦急的等在里面。见到皇帝到来,纷纷拱手行礼。
郑德对他们都摆了摆手,“军情紧急,阁老和诸卿都坐吧。”
“谢陛下赐坐。”众位朝臣齐声呼喊,对视一眼,依次挨着半边屁股在两边做了下来。
“现在情况如何?”郑德看着在座的朝臣们,也不废话,直接开口询问。
众大臣的目光顿时落在兵部尚书刘大夏身上,后者起身拱手,将当前情况说了一遍,“鞑靼小王子,趁先帝驾崩之际,尽起蒙古勇士,兵锋直指宣府,连营二十余里,宣府危矣。”
“有多少兵力?”郑德沉吟片刻,看向兵部尚书。
“估摸有二十万人。”刘大夏显然也不太确定。
“估摸?”郑德有些愕然地看向他。身为兵部尚书,连敌人有多少都不知道,这当的也太不称职了吧。当然另一个方面也暴漏出了情报的缺失,难怪都打到家门口了才反应过来。
“看来自己将锦衣卫设立为一个专门的情报机构计划的提前了,免得以后还会被人如此这般打一个措手不及。这可是事关自己小命的大事,可千万马虎不得。”郑德摸着下颌如此想到,抬头突然发现众大臣都看着自己,尴尬的清咳一声,“对了,宣府在哪?”
此言一出,让在场诸位大臣为之一顿,一时语塞。虽然皇帝整天待在紫禁城内,也不会无知到连宣府在哪也不知道吧?难道我大明朝又要出一位“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新版?
看到众大臣似乎像看怪物一样看向自己,郑德一脸尴尬之色,颇为无语的想到,“难道身为皇帝,就一定要知道宣府在哪吗?”
“宣府镇在京师西北三百多里,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为九边重镇之一,不容有失。”还好这时候李东阳站了起来,替他解答了这个疑问。
郑德闻言感激地看了他一眼,也终于知道朝臣们为何会用怪异的目光看向他了。毕竟大明有“天子守国门”一说,而宣府乃是大明北方九镇之一,又是京师门户,皇帝又怎会连这都不知道?
“离京师这么近。也就是说,宣府一担失守,蒙古军队将兵临城下了?”郑德扫了一眼在座大臣,看到不少人微微颔首,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问了一句,“宣府城内有多少人马?能守住吗?”
“宣府本镇原额军丁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由于历年有兵丁逃役,实有兵马八万二千四百人。”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站了起来,缓缓将宣府镇的情况道来,“且八万多官军都分散在宣府一镇一千三百里之边线上。宣府镇内现在才不到两万人,兵力薄弱,实在无法抵御,因而需要迅速派军驰援。”
听了刘大夏的话,郑德才知道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突然想到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若是宣府被攻破,自己岂不是要沦落到和徽钦二帝这般境地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赶紧把这个可怕的念头从脑海中甩出去。看来的赶紧派兵驰援,不过他还有一个疑问,
“为何兵丁会大量逃亡?”
“陛下说了什么?”一直老神在在如同庙里的神像一般一动不动的吏部尚书马文升突然开口,反倒吓了郑德一跳。颇感无语的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位堪称“活化石”的下属,“你说你老都已经年已八十,而且耳朵还不怎么好使,怎么还不退休呢?这不是故意折腾人吗?”
无奈之下他只好耐心的连说了两遍,才让这位终于听清楚是怎么回事。马文升微微颔首,“由于军屯之法日益败坏,军田为内监、军官以及豪强侵占,导致军户生计困难,进而导致军丁大量逃役。”毕竟做了十几年的兵部尚书,马文升对其中内情自然清楚无比。
郑德闻言心下一惊,没想到明朝的军队之中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不过眼下显然还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又转移到刚才这事上,“那现在怎么办?”
刘大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回陛下的话,可以让在京的十二团营出征前往救援。”
“原来京师内还是有兵马的!”郑德暗松了一口气,再看坐在下方神情淡定的诸位大臣,更是觉得自己遇事不太冷静啊!不过他倒是忽略自己的年纪,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最多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罢了。凭人生阅历哪能和这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半辈子的人比呢?
虽然暗暗提点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可郑德还是不免着急,“既然如此,那刘爱卿就赶快派人火速驰援?”
刘大夏提醒了一句,“还请陛下任命主将。”
“刘爱卿可有人选?”郑德看向他。
刘大夏想了想,“也只有京营大帅朱晖最为合适了。”
“皇上,臣反对。”没想到刘大夏话音刚落,内阁华盖殿大学士刘健就站了起来,直言反对,“保国公朱晖数次领兵出征,畏敌不前。曾导致宁夏、河套数万人口被劫掠。先帝不曾追责,已是皇恩浩荡,不可为将也。”
郑德闻言也是微微蹙眉,一个害怕敌人害怕到竟然连交战都不敢的将军,如此奇葩之人,他已经是彻底无语了。若是由他领兵出征,郑德的心情已经不是无法放心能够表述的了,他还真怕一觉醒来,蒙古人就已经杀进宫里来了。
也不知自己那便宜老爸在想什么,如此将领不治罪也就算了,竟然还让他当任京营大帅。不过若是他知道朱晖因为斩杀十二人,追回所掠生口四千而受到孝宗皇帝的嘉奖时,估计也会惊得下巴都掉下了,这也可以?
“那还有谁可为将?”郑德对明朝的将领知之甚少,尽管搜空了脑袋瓜子。也只知道正德朝好像除了一个王守仁外,就好像没有其他有名的将领了。至于王守仁这位仁兄,郑德也不知道他现在躲在哪个旮旯角落里,现在指望他是不可能了。
“我觉得英国公张懋可为将率军北上御敌。”刘健突然提出了一个人选。
“不可,英国公年老体衰,经不起长途跋涉,不可为将。”一直老神在在的吏部尚书马文升开口否决。
左都御史戴珊想到一个人,于是站出来举荐,“成国公朱辅熟读兵法,操练军队进退有序,可为将出征。”
“戴大人难道忘了长平之战的赵括吗?”马文升言辞犀利的反驳了戴珊的提议。
“那定国公徐光祚呢?定国公从小熟读兵法,又精通武艺,定能胜任此职。”戴珊又想到一个人选。
“定国公继承爵位不过一年,军中威望不足。”马文升一言中的的说出了徐光祚的不足。
戴珊张了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毕竟马文升在弘治一朝曾当任兵部尚书长达十二之久,更在之前巡抚辽东,战功赫赫,不是他这个没上过战场的人能够反驳的了的。
“那马爱卿觉得谁最为合适?”郑德没好气的问了一句。你说你身为吏部尚书,不好好干自己的本职工作,怎么现在反而做起兵部尚书需要做的事情?到底谁才是兵部尚书,你还让不让人家刘大夏好好干了?
“这”马文升一时语塞,他也没什么好的人选。语气一转,猛地站了起来,豪气干云地说了一句,“臣如果再年轻十岁,定当率军出征,替皇帝分忧解劳。”
“好主意,臣赞成。”一直沉默不言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大声附和,显然也是被马文升越俎代庖的行为惹恼了。再加上两人之前就对盘,更是如此。
郑德闻言轻抚额头,一脸无语的看着两人。都什么时候了,你们两位还有心情在这斗嘴?又看了看已经是耄耋之年的马文升,就他那颤颤巍巍、半截入土的模样,估计还没到边关主将陨落的噩耗估计就要传回来了。
“谁还有好的人选。”郑德直接无视两人,扫视了一眼在座的诸位大臣。
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这时候站了起来,拱手一礼,“臣觉得还是让朱晖充任总兵官为好。”
第十一章 蜕变()
郑德闻言一脸不善的看着他,就朱晖这怂样估计还未见到敌军就屁滚尿流的滚回来了。李东阳却是不紧不慢的接着说,“臣以为眼下军情紧急,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再则此次只是前往宣府守城,朱晖胆小怯战不会贪功冒进,却是眼下合适人选。”
虽然觉得李东阳说的不错,郑德还是有些不放心,下意识看向兵部尚书刘大夏,后者沉吟片刻,赞同的点了点头,“李阁老说的不错,若是朱晖再向上次那般失责,可追悔前过,罪加一等。”
连自己的国防部长都这样说了,郑德即使不甘也只能这样了。若是自己有合适的人选,绝对不会同意此人的。看来大明最不缺少的便是那些能够治国的能臣文吏,而真正缺少的是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军。
“看来设立一座军事学校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那军队内严重的逃丁问题也必须解决,否则到时候真的要用兵可就真的悲催了。”郑德想了想,不过还是处理眼下的事情吧,抬头对刘健吩咐一句,“那就由朱晖充任总兵官,刘阁老拟旨吧。”
“那由谁提督军务?”刘大夏这时候提出了一个疑问。
“提督军务?这是个什么职务?难道是监军吗?”郑德有些不明白,当然现在还不是问这个的时候。不过还好的一点是,不是朱晖一人前往宣府,他稍稍放心了点。
“刘卿觉得谁合适?”
刘大夏想了想,“右都御史史琳可提督军务。”
“那就此人了”郑德环视众人一眼,“诸卿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自己毕竟不熟悉明朝的军务,还是需要多嘴问一句。
李东阳迟疑了一下,略显疑惑的问了一句,“皇上不派中官监军吗?”
“中官监军?明朝难道还需要派宦官监军?”郑德有些惊讶,不过想了想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毕竟在他印象中,宦官最为坏事,若是一不小心导致宣府失守,那到时候自己连哭都没地方去了?
“就这样吧。”
在座诸位大臣一脸惊讶的看着郑德,实在不敢相信最为宠幸宦官的皇帝,竟然会做出不派中官监军的决定。这在大明一百多年以来的宦官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第一次让众大臣对郑德刮目相看,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最为宠信宦官的皇帝吗?
“最为宠信宦官的皇帝?”郑德若是知道大臣给自己身上贴的标签,估计会苦笑不得。自己只不过让刘瑾代为批红,就成了最宠信宦官的皇帝了?
接过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会同缴进的两块金牌“请宝”,郑德将写好的圣旨以及“调军堪合”递给刚刚进来的保国公朱晖以及在一旁的右都御史史琳。尽管对前者颇为不满,还是勉励的对两人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诸卿了,朕等着尔等凯旋而归。”
回到乾清宫,郑德却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想着今晚突然发生的事情,让他明白了,自己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可以随意纵情玩乐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没有道理可言而且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世界里。
郑德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担忧,却也并未在意。只要自己不做什么,历史或许会依旧沿着原来的轨迹前行。不过随着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让他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未必不会脱离原来的轨迹,毕竟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变数。若是宣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