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若是不能告老还乡,那他们致仕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可奈何之下,作为在马文升赌气离开朝廷之后仅剩的一名五朝元老,刘健只好站了出来替他们跑腿,来皇帝这里打听一些情况。

    郑德略微一想便明白了他的想法,笑道,“既然你们已经是退休了,自然不是大明的官员了,自然不需要整天待在京师了,想去哪儿都可以了。不过你们是大明的议员,自然要履行朕赋予你的职责了。这样吧,你们这些议员只需每年过完元宵之后在十五日之内抵达京师,在二月份的时候召开一次会议,对朝廷的事情进行讨论商议,如何?

    刘健想了想,这个主意倒也不错,便答应了下来。

    郑德看着他,突然流露出一丝莫名的笑意,“这种会议必须要有人主持,不如就由阁老来负责吧。担任这些议员的议长,负责召集这些议员赴京开会以及主持会议之类的一干事物,我想阁老你应该不会拒绝吧?”

    议长?

    刘健闻言一愣,望着皇帝不容拒绝的眼神,他也只好无奈的答应了下来。俗话说人无头不行,在他看来议长只是个领头之人,和其他医院也没什么特殊职权之类,答应下来也无妨。

    不过他不会不知道,在后世历史记载中他又开创一个记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议长,还是一个没有议会便成为议长的人。至于议会这种高大上的东西,郑德是没有兴趣设立的,至少是现在没有这个兴趣。

    谁会傻到愿意给自己头上戴一个紧箍咒呢?

    杨廷和突然发现自己现在的处境显得有些被动,或许是自从入了东宫侍奉当时的皇太子朱厚照讲解、读书,苦熬这么多年养成了他不急不躁的性格了。

    不过显然依照现在朝廷中的局势来看,再这么被动下去的话,那么自己在东宫苦熬这么年就白费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毕竟按照资历来论,除了王鏊之外,朝中最有希望入阁的就是他和梁储、刘忠等三人了,不过现在却是被王璟捷足先登了。而按照现在内阁这几位阁老的年纪,恐怕十年之内都很难有入阁的机会了。

    而之后孙交这一位晚一科的坐上了户部尚书这把交椅之上,算是彻底的刺激到了他。他实在不明白这十来年的师生情绪到底去哪儿了,让皇帝如此忽视自己,也让他明白不能怪再被动下去了,否则自己这辈子就很难在朝堂之上出头了。

    而之前借着梁储到来的机会,隐晦的提了一下孙交的事情。虽然后者性格比较沉稳,不过凭借着当年在东宫侍奉当时的太子时结下的交情,相相信他肯定会为自己打抱不平,向陛下举荐自己。而以其吏部右侍郎的身份,倒也不会让陛下产生什么怀疑。

    不过这还只是第一步,杨廷和觉得这事儿还是没准儿。所以最后他思前想后良久,便来到了李东阳的府邸拜访。

    当他被家仆引到前厅的时候,李东阳也迎了出来,笑着拱手道,“介夫,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见过世兄。”杨廷和拱手道,“今日冒昧来访,还勿忘见怪。”

    “请!”李东阳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杨廷和谦让了一下,便紧随其进入了前厅。

    待两人落座之后,李东阳望向杨廷和,感到有些奇怪地道,“不知介夫今日怎么有空来师兄这里?”

    师兄?

    的确不错,杨廷和也是明朝状元黎淳门下弟子,两人系出同门。只不过因为杨廷和、刘大夏、杨一清三人一同读过书,自然要比杨廷和要亲近一些。不过在朝廷为官,几人自然也会相互扶持,这也是杨廷和为何会来李东阳这里。“哎”杨廷和轻叹一声,“也不知陛下是怎么想的?”

    若是旁人听到他没头没尾地说了这么一句,多半是不明白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不过李东阳自然不同常人,微微沉思片刻便明白过来自己这位师弟的意思。

    想必是因为王璟入阁、孙交职掌户部的事情,导致有些迷茫不解吧!

    “我想陛下此举必有深意吧!”

    说完这话,连他自己都有些不相信。望着流露出一丝苦笑的杨廷和,他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聪明人就是不好骗啊!

    杨廷和也没有表露出太过于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思,只是一脸无奈地摇了摇头,继而又笑着看向李东阳,“只是心里觉得有些憋闷罢了,希望师兄能够开导开导我。”

    开导开导我?

    李东阳闻言顿时感觉有些哭笑不得。孔子曾说四十不惑,你说你都快奔五十多的人了,还需要人开导吗?

    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向你要棒棒糖一样,实在令人有些无语。

    对于自己的这位师弟,李东阳也是颇为欣赏的。不过想到他现在遭到了皇帝的冷遇,颇感同情的同时也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皇上勒令朝中达到年龄的老臣致仕,怎么补缺上位的都不是皇帝的亲信大臣,而是两个和这位没有多大交集的官员,皇帝此举到底有何深意?

    这个问题想了大半年,也没有令他想明白什么。最后思来想去,也只有一个解释说的通,那就是皇帝看中了二人的才华。可自己的这位师弟论能力与这两位相比倒也不差啊,而且他还是皇上的亲信大臣,怎么升官的事情就轮不到他呢?

    “这事儿我会和陛下说说的。”

    李东阳虽然希望做个逍遥自在的人,却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主见的人。只是他不像刘健、谢迁二人那样直来直去,所以在别人眼中就变成了有些软弱无能的代表了。

    听到李东阳的这一句话,杨廷和露出了一丝淡淡地笑意,他来此的目的算是达成了。

    至于自己这位师兄如何想的,即使他猜到了什么。以其心性而言,也不会因此而对自己青眼相加的,从此不再来往什么的。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在元宵节过后的第一天,朝廷正式颁下了勒令朝中正二品以上达到七十岁官员致仕的圣旨,也给每位退休官员加官进爵表彰了一番,同时又任命了新的六部九卿人选。一天之内连续颁布了二十多道圣旨,这在大明立朝以来也是绝无仅有,可是忙坏了礼部一干众人。还好礼部尚书不需要更换,这才省去了许多麻烦。

    朝中如此大的人员更换,倒也没有产生过于混乱的场面,毕竟这事儿已经酝酿了大半年了,年前又有皇上命令圈定的六部九卿人选坐镇各个衙门,熟悉各自衙门的事务。现在只不过是补一道手续而已,自然不会产生什么大的震动之类的。

    不过郑德虽然不上朝,还是在第二天一大早,在文华殿内接接见了这一批新上任的官员。

    当王岳领着李东阳等一干朝中重臣来到了本仁殿的时候,后者望着殿内那个椭圆形的巨大会议桌,倒是若有所思。

    陛下又想召开御前会议?

    对于这个御前会议,李东阳倒是并不排斥。而且现在皇上都懒得上朝了,有这个御前会议倒也好和皇帝商议事情。不过他也为这位当今天子的这一做法感到惊奇,这位大明天子好像更喜欢坐下来和朝中大臣商议事情,这也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也不知这位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论尊重朝中大臣的这一方面,至少这位当今的大明天子比历代先皇做的要好的。不过刚刚登基却又借着“退休”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将朝中大臣清洗了一大半,做的却比历代先皇急躁狠决了许多。这乱七八糟的实在有些让人摸不透这位的心思,但他估摸着肯定也不是坏事。

    除了李东阳等四人之外,其余九人倒是第一次参加这种会议,倒是颇觉得有些新奇。不过他们都是朝中老臣了,自然不会像年轻人一样进来之后便四处张望,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

    王岳倒是驾轻就熟地拉开左首的第一把太师椅,现在已经是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倒是大方的坐了下来。毕竟刘健退休之后,朝中论资历已经无人能够与其比拟。倒也不虞出现像上次马文升在朝之时那样,李东阳与谢迁排在六部尚书之首的马文升前面的尴尬场面。

    不过接下来却还是出现了意外。

    本以为第二把椅子不出意外应该是内阁次辅谢迁坐的,没想到王岳却将一个意外的人请了过来。

    “屠大人请坐。”

    这个屠大人自然不是新就任的刑部尚书屠勋,而是大理寺卿屠滽。

    屠滽,字朝宗,成化二年进士,浙江鄞县人。虽然他担任的不过是一个正三品的大理寺卿,不过却在被起复入朝之后,被郑德加衔为从一品光禄大夫,又在马文升之前担任过吏部尚书,在朝中的资历人望即使与李东阳相比也是不遑多让。众人虽有些惊奇,却也没有感觉有多大意外。

    屠滽本人倒是有些讶异,在接到朝廷起复的圣旨之后,他也是思虑再三才成行的。不过没有想到最后竟然是担任了一个正三品的大理寺卿,虽然皇帝已经加授他为从一品光禄大夫,还是让他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也为自己千里迢迢从江南赶赴京师,是否值得而感到忧愁。

    不过现在皇上竟然让他位居李东阳之下,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毕竟在朝中可不是光论品级就可以的。若不然郑德登基之前,为何已经加授到从一品的三位阁老在朝列班次上,为何会位居六部之下呢?

    他望向了一旁的谢迁,颇有些顾忌。后者似乎明白了他的想法,笑着说了一句,“凭屠大人在朝中的声望,迁怎敢居于你之上,大人但坐无妨。”

    谢迁虽然有时候很会来事,但也不是勾心斗角之辈。对于这种虚名,他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谢大人过誉了。”

    有了谢迁这一句话,屠滽也是落座了下来。

    之后倒是没有多大的意外,谢迁、王璟、王鏊这三位阁老依次落座。待轮到吏部尚书韩文落座的时候,他却是忍不住流露出一次苦笑。

    身为百官之首的自己竟然坐在了第六把交椅上,比上次排的座次还要落后一位。而且自己这次平调为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一比也算是前进了一个名次了吧,却没想到越混越回去了。

    “估计自己这个吏部尚书也算是我大明立朝以来最窝囊的一位了吧。”韩文有些自嘲地想到。

    不过显然他不是最惨的,在孙交、熊绣、屠勋、李鐩、张敷华五人依次落座之后,张升才在众人尴尬的目光中落座了。从第六个位次落到最后倒数第二个位次,也算是绝无仅有了。若不是郑德特批,估计这里就没有他的位置了。不过他倒是面色平静,毫无任何不满之色,论心性倒是不错。

    最后个位置就是新任的通政使费宏,也是在场最年轻的一位了。

    费宏,字子充,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江西铅山人。年仅二十便状元及第,是明朝最年轻的状元翰林。颇受当时的宪宗皇帝赏识,仕途自然是一帆风顺。当六部九卿的人选最后圈定在朝中流传的时候,费宏这个名字自然是极为惹眼的了。

    要知道这位刚过完年也才三十九,与在场众人相比简直年轻的过份,即使论资历担任通政使也还算差那么一点。不过有王璟、孙交这两位夸张的升迁经历在前面,这位倒是显得合理了许多,而且还是翰林院出身,这也是朝中大臣并没有太过于反对的原因之一。

    不过之前没有见到真人,众人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可现在一见之下,这位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的状元郎,在这群老头子当中显得极为刺眼。

    我们是不是老了?

    这事所有人见到这位的第一个念头,随即又摇了摇头,同时也有了一个疑问,皇上为何会让这位担任通政司呢?

    说起来,这也是郑德突发奇想之后,想要将这个通政司设置为一个培养年轻官员的一个机构。毕竟这个衙门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有利于培养官员,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在通政使即将离任之际,郑德便向王廷相询问朝中有没有四十左右的、适合当任通政使的官员。王廷相便推荐了费宏,可郑德对这位的能力并不是很满意,反而有些中意礼部左侍郎张澯。不过后者却用‘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事情劝说,让他最终选定了费宏。

    当郑德最后带着王廷来到这里之后,众臣纷纷起身行礼。

    “都免礼坐下吧!”

    郑德摆了摆手,落座之后望着眼前这一大半的新面孔。顿时生出了无限的感慨:这可是自己亲手选定的第一套班底,希望不会让自己失望吧!

    这也算是郑德综合各方面考虑,选出的一套纸面实力非常强大的班底,不过有时候纸面强大未必就是最合理存在的,毕竟是人不是机器,还存在着诸多变数之类的。

    “正德元年第一次御前会议正式开始!”

    郑德简单地做了一个开场白,扫了在座的众臣一眼,“朕既然任命你们职掌朝中各个衙门,显然也是相信你们的能力,希望你们今后莫要让朕失望。”

    顿了顿又道,“现在开始第一个议题,明天朕便会下诏勒令朝中达到年龄的正三品官员致仕,所以对于现有的缺额你们有什么想法?”

    李东阳微微蹙眉,站起来说了一句,“陛下,这会不会太急躁了一点?”

    “要的就是快刀斩乱麻!”似乎没有了朝中那班老臣的羁绊,郑德说起话倒是多了几分自信,直言不讳的说道。

    “若是继续拖下去,难免会出现其他不必要的麻烦。还如先将朝中正三品以上的远远确定下来,这样也能够尽快将朝廷政局稳定下来,再慢慢处理正三品以下官员致仕的事情。”

    李东阳想了想,倒是觉得皇帝说的也不无道理。

    “还有其他什么意见吗?”郑德扫了一眼众臣,又望向坐的有些远的吏部尚书,“关于朝中六部侍郎以及其他衙门正三品职事官缺额的人选,韩卿你有什么话说?”

    见皇帝看向了自己,韩文站了起来道,“陛下,由于朝中缺额人员太多,臣提议还是递补为好,这样也能够省去诸多麻烦。”

    递补?

    郑德点了点头,其实他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