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当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郑德笑着解释了一句,“朕已经和户部尚书韩文商量好了,十三省清吏司一并归入银部统一管理,负责天下赋税的收取以及支出,同时增设税务、度支、国库三司,其中税务司负责十三清吏司所有赋税的账簿登记与管理,度支司负责大明财政的管理与支出,国库司负责赋税的库存管理工作。你有什么问题吗?”

    孙交闻言不由露出一丝苦笑,这银部将户部的职权全都囊括在内,那还要户部干嘛?不如直接改个名得了。

    “陛下,如此一来又何须设立银部?”

    “户部有户部的事情,银部有银部的事情,户部尚书主管户部除银部以外的事情,你只要好好职掌银部即可。”郑德说的像绕口令似得,还好孙交是听懂了。总之,自己现在管的是以前户部主管的事情,至于户部现在管什么,就不关他的事儿,尽管他是户部侍郎。

    不过自己刚来户部没两天,就将户部尚书职掌的职权夺去了。虽然不知自己这位顶头上司现在在职掌什么,不过和掌管大明钱袋子这份权利相比,其他的都是小巫见大巫,可以预料的到自己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不过现在这事已经决定下来了,他现在就是想要推辞也没辙了。只好无奈的说了一句,“臣领旨,只是这银部的具体职掌些什么还需要陛下明言。”

    见他答应下来,郑德也是心情大好,耐心的解释道,“以后我大明的赋税交上来之后不再是直接分配给诸部、寺仓库等,而是统一交由银部统一管理,由税务司登记入册。若是六部需要银两,必须要上报批准后再到银部领取。其中十万两白银必须得到户部尚书的批准,十万两白银以上五十万两白银以下必须得到内阁首辅的签字,五十万两白银以上则必须得到朕的审批,明白吗?”

    将所有的赋税收入统一由银部登记入册,再由银部统一出纳,这的确可以做到将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清清楚楚,也可以最大的减少漏洞防止有人以权谋私。孙交想到这对皇上这个想法也是暗赞不已,不过这个主意十有**不是陛下这个才十五岁又久坐宫中的少年能够想的出来的吧!

    他顿时想到了一个人,传闻皇上身边的红人王廷相,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大才能够想的出来吧!

    不过孙交还是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迟疑着向郑德询问道,“陛下,若是真的如此,那宫里头的支取呢?也应该纳入统一管理的范围吧。”

    郑德知道孙交担忧什么,笑着道,“你放心,朕不会搞特殊化的。你只要每年开头给宫里一笔一年的开支,朕保证之后都不会开口向你要钱的。”

    对于皇上的保证,孙交不置可否。虽然皇上金口玉言,可天下最会食言的就是皇帝了。不过至少目前看皇上的架势,是真的想要整顿一番朝廷混乱的财政系统,孙交自然会竭尽全力辅助他了,至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郑德自然不知道自己这位新上任的财政大臣心里头的想法,即使有他也无法出言辩驳,毕竟人品这种东西如何去保证?

    “还有每一年春,你都需要做一份财政报告呈递给朝廷。包括赋税种类以及收入是多少,财政支出又是多少,以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你都要给朕以及朝廷诸位大臣们一个交代。”

    听了郑德的话,孙交点了点头。皇上说的这些就是为了防止银部自身以权谋私,但他却并不会反感。若是皇上真正的将朝廷赋税收入悉数交给自己而不管不顾,那自己反而要担心了。

    “还有以后就不要收实物税了,各部寺仓库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都给我清吏掉吧。”郑德想到内十库面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感觉头都是疼的。

    “不收实物收什么?”孙交一愣。

    郑德早已经想好了,“全部改为征银,这样也方便统计。”

    改为征银?孙交闻言微微蹙眉,“陛下,这样虽然方便天下赋税的征收与统计,却不利于百姓缴纳啊。我大明百姓大部分都是自给自足,一年到头手上估计也没有闲钱,更何谈银两,还请三思。”

    “哦!还有这种情况?”郑德只是照搬前世的货币税,觉得比较方便统计管理。哪里晓得来到了这个世界后,竟然还会有行不通的一天。不过实物税早往是要向货币税转变的,听了孙交一番言论后,郑德觉得自己回去后有必要研究一下明朝到底是如何征税的。

    不过

    “朕已经决定了,今后在大明收税实行征银了,所以你回去之后好好考虑如何推行赋税征银的改革吧,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给朕。”郑德将这个头疼的任务直接扔给了孙交,在他看来,s级能力者肯定能够想出解决办法来的。

    孙交闻言一脸无语,“皇上你也太无赖了吧。自己想要征收实物税,却叫我去想办法,这不是坑爹吗?”

    不过皇命难违,孙交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了。

    “对了,朕还有一个事情交给你。”郑德又想到了一件事情,说道,“朕决定设立大明银行,由宝源局改设而成,由你担任首任行长,负责大明所有货币的发行。至于各省宝泉局改为分行,还有宝钞提举司也有你监管,负责今后所有货币的铸造。”

    宝源局和宝泉局都是明朝负责铸造的铜钱的机构,不过刚好各个省都有,正好被郑德拿来改设成银行。

    大明银行?听到这个名字,孙交就知道皇上又要折腾出一些事情来了,或许就是一时兴起想改个名字玩玩。无奈摇了摇头,“陛下,宝源局以及宝泉局名号已经沿用了上百年,陛下又何必去更改呢?”

    言下之意就是,没事就不要瞎胡闹,好不好?

    郑德闻言一脸无语的看着他,真的好想对他说一句“难道在你心目中我就是这么无聊的人吗?”,轻叹一口气,缓缓道,“太祖皇帝曾发行大明宝钞,为何最后堆积市肆,路过的人看都不看一眼?”

    孙家闻言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这或许就和陛下说的大明银行有关,沉吟片刻道,“回陛下的话,大明宝钞最后无法通行,乃是历朝发行过多导致,导致其面值与市价严重不符,民怨沸腾不得不停止发行。”

    郑德点了点头,“大明宝钞说起来就是一张普通的纸而已,只不过朝廷赋予了其货币的职能。而大明宝钞最后会为何会变得更堆废纸差不多,就如同生产粮食一样的道理。遇到大丰收的年份,粮食太多吃不过来了,市场上的粮食自然而然的降价了,而且粮食越多粮价也会跌的越厉害。而朝廷毫无节制的发行宝钞就和粮食吃不过来一个道理,越积越多就越不值钱。那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经过郑德这番通俗易懂的解释,孙交倒是很容易就明白了,“陛下,那这和大明银行又什么关系?”

    “你倒是挺明白吗。”郑德笑着看向他,“知道高利贷吗?”

    孙交有些不明白郑德问他这个是做什么,不过还是疑惑的回答道,“陛下的意思是大明银行也是放高利贷的?”

    “不是放高利贷,不过性质差不多。或则说是低息存贷款。”

    “低息存贷款?”孙交听着皇帝口中蹦出的一个新名字,实在有些理解不了。

    还好郑德又解释了一句,“就是用较低的利息让百姓存钱和借钱。”

    孙交点了点头,“不过这和大明宝钞的发行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朕准备交由大明银行发行新的大明宝钞。”看着孙交担忧的神情,郑德摆了摆手,“和以前的大明宝钞随意滥发行不同的是,这次发行是有严格控制的。比如一个人在大明银行借钱,借出去的只能是大明宝钞。别人也可以用大明宝钞来银行兑换等值的银两,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可以让别人相信宝钞的支付能力,长此以往宝钞便可以逐渐在大明流通开来。”

    孙交闻言宛如醍醐灌顶般瞬间明悟了,“陛下的意思是,只有在拥有了相等价值的银两才能发行相等价值的宝钞,以此保证大明宝钞的价值不会像以前那样,越发越多最后成为一堆无用的废纸。”

    “聪明。”郑德笑着夸赞了一句,“所以大明银行应该开在最繁华的街市之中,好方便百姓存钱和借款。不过在此之前,孙爱卿还需要给朕先把新的宝钞给印刷出来。说实在的,以前的宝钞制造的工艺水平太差了,不仅耐用性很差也很容易被人造假。所以朕希望新的宝钞在防伪工艺以及耐用性上能够得到提升,这样也方便流通,方便百姓使用不是吗?”

    “臣领旨。”孙交觉得皇上说的挺有道理的,起身拱手道。不过随即便反应过来了,自己什么时候答应要管大明银行这件事了,银部的事情都估计够自己忙活的了。

    正后悔不迭想出言反悔,只听皇帝又说了一句,“还有新的宝钞印刷出来之后,先让朕过目一下。”

    他还真的怕印刷出来的宝钞质量不过关,想要亲自把把关。

    迎着皇帝一脸信任的目光,孙交只好迎着头皮答应下来,“臣明白了。”

    郑德笑着看向他,“那这一切就拜托孙爱卿了。”

    “臣遵旨。”

    孙交此刻内心实在有些崩溃,很想扇自己一大嘴巴子。让你答应的这么快,活该啊!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正在郑德接见孙交的同时,李东阳的府邸也迎来八位贵客。若是郑德知道这八人的身份的话,恐怕会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

    这八位分别是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左都御史戴珊、吏部左侍郎焦芳、户部右侍郎陈清、礼部右侍郎谢铎、工部右侍郎张达等人,个个皆是朝廷重臣。

    也不知李东阳这位平时低调的内阁阁老,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能够让朝中接近一半的重臣登门拜访,这可是历代权臣才能够做到的了。若是任何一位皇帝知道此事之后,恐怕日后都要寝食难安了。还好郑德不知道此事,有时候无知也是一种福啊!

    李东阳站在主位之上,朝众人拱手一礼,“诸位同年久违了,应该是东阳拜访各位兄长才是。劳驾各位亲自登门拜访,东阳实在有些受宠若惊啊!”

    对于李东阳姿态放的如此之低,众人纷纷起身拱手回礼,刑部尚书闵珪笑着道,“宾之客气了,你我同年又何须如此呢?”

    “诸位大人请坐。”李东阳笑着拱手道。看到诸位同年都落座后,这才在主位坐了下来。

    看着眼前的这八位同年,李东阳也是感慨颇多。九人皆是天顺八年甲申科进士,再加上南京兵部尚书王轼。一科同榜进士竟然有十人位居朝廷高位,同殿为臣,实在令人啧啧称奇,谱写了一段不可多得的佳话。

    若是郑德知道后,或许会感叹自己怎么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弘治十八年科举进士当中只找到了一位a级评价的胡琏,虽然出了两位未来的内阁首辅,不过一个名声太臭了一个能力太平庸了。剩下的都是小猫两三只,都是一些不堪重用之人。

    “诸位大人请喝茶。”李东阳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笑着道,“也不知今儿个刮的是什么风,将诸位大人吹到东阳这里来了?”

    “阁老最近可谓是春风得意,圣眷正隆啊,令我等同年羡慕不已。”坐在右首的刘大夏调笑了一句,“就是趁着这股春风将我等吹到这里来了,望能够得到阁老垂青,混个一官半职。”

    对于来自自己师兄的调笑,李东阳也只能苦笑一声,“世兄莫要打趣东阳了,若是你都要靠我混个一官半职,东阳估计现在也只是个教书匠呢。”

    在场众人闻言哈哈笑了起来。

    “李阁老,你觉得陛下召开御前会议为何只有三位阁老加九卿,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后朝廷大事,我等六部侍郎都没有机会参加了?”吏部左侍郎焦芳最沉不住气,首先开口询问道。焦芳、陈清、谢铎、张达等四位六部侍郎闻言微微颔首,也有着同样的担忧。

    李东阳闻言轻轻一笑,“陛下召开御前会议只是临时起义,朝会才是商讨国之大事的地方,不可能成为常态的,诸位大人莫慌才是。”

    焦芳显然对李东阳的话并不赞同,微怒道,“御前会议上商议的事情还不能称之为国之大事吗,看来皇上是有意将我等排斥在外,为了更好的让内阁掌握部分朝廷权利减少阻力而故意为之。”

    说完看向李东阳,脸上闪现一股莫名的意味。

    李东阳摇了摇头,知道焦芳认为自己身为内阁大学士,此事御前会议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要为这次会议说话了。眼下这种情况他也不好说什么。

    见自己的师弟遭人责难,刘大夏这时候站了出来,“陛下想要做什么,又岂是三位阁老和六部九卿能够干涉的?就像此次御前会议,我和廷珍以及内阁刘阁老、谢阁老、礼部尚书张升、大理寺卿杨守随因为反对让内阁掌权,竟然被言官们攻讦为“大明六贼”,到头来还不是皇上一言决断!”

    左都御史戴珊闻言也是无奈的苦笑一声,自己二人一片拳拳忠心之意,竟然被言官们攻讦为“大明六贼”,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冤枉的事情吗?更为讽刺的是,自己身为言官之首,竟然连这次弹劾是谁发起的都不知道。

    其余七人也是神色各异,不过有一点倒是相同的,就是为自己这两位同年的遭遇感到不平。至于这“大明六贼”的称号怎么来的,却是与这次御前会议有关。

    随着御前会议的结束,有关会议的内容也随之传开。关于内阁开始掌权的消息也是随之传播开来了,朝廷顿时一片哗然,这可是公然与祖制相左,不少言官更是摩拳擦掌,准备上疏弹劾内阁三位阁老。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份诏书,倒是让大部分朝臣们打消了这个念头。原来郑德在诏书里称自己年幼又因为先皇托孤再才由内阁部分掌权,待成年后内阁便要归政。

    此诏书一出,倒是让内阁三位阁老免受了一场责难。不过随之而来的矛头却纷纷指向了反对内阁掌权的六位大臣,当然除了李东阳之外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