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霸王孙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霸王孙策-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托出?”

    石满强摇了摇头,开口说道:“这‘灌钢法’要比‘百炼钢法’和‘炒钢法’更加方便,炼钢速度更快,炼出的钢品质也更高。我自己敝帚自珍有什么意思,不如拿出来造福百姓。”

    停顿了一下,只见石满强狡黠一笑,对着孙策说道:“况且,我想将军也不会亏待我!”

    孙策闻此,与石满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在真实的历史上,“灌钢法”是由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綦毋怀文加以完善和发展的。其炼制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正如石满强所说的一般。

    (第二更)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39、铜陵镇() 
石满强是个人才,一个很有趣的铁匠,一个很不错的剑师。

    孙策向来不喜欢放过人才,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矣,这是一个志在天下的大军阀所应有的考虑和想法。

    于是乎,石满强就被孙策任命为了幕府铁监。

    幕府铁监是个什么玩意?石满强不知道,他只知道,这是个官。

    别说石满强了,孙策也不知道自己一拍脑袋想出的这个官名是干嘛的。

    既然是铁监,那就辅助徐宣这个铁官好了。

    徐宣的态度还好,有这个一个熟门熟路的铁匠帮自己,也算不错。反正徐宣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必定不在这里,一个小小的马鞍山铁矿怎能困得住徐宣?

    而石满强自然是高兴极了。

    往上数祖宗八辈都没当过官,如今有了官身,那可不得高兴高兴?

    当然,一同高兴的还有陈老汉。

    你说陈老汉为啥高兴?当然是因为,石满强马上就会成为他的女婿。

    嗯,孙策笑了笑,果然是很有意思的家伙。

    孙策离开了马鞍山镇,徐宣作为铁官也正是走马上任,开始迎接他在孙策麾下的第一个挑战。

    石满强在孙策临走前承诺,下一次见到孙策的时候,会送给他一副铠甲。

    孙策开开心心的走了,像石满强这样能和他进行有趣的对话的人,已经不多了。

    离开了马鞍山镇,孙策的下一个目的地正是铜陵镇。

    西巡还要继续下去。

    7月25日,孙策至铜陵镇。

    天气晴朗,微风和煦,孙策的心情还可以。

    铜陵镇属于宛陵郡的泾县管辖,挨着长江,交通便利。

    铜陵镇自古以来就有大规模开采和冶炼铜矿的经历,至今也有不少的铜矿仍在继续开采。

    只是因为战乱而导致朝廷设置的铜官离任,官办的大规模铜矿开采便停止了。

    如今铜陵镇上零零星星的铜矿开采都是私人行为。

    往大处说,这是在盗窃国家财产。

    往小了说,这是在和孙策抢钱!妈蛋,在孙策看来,这些铜矿可都是他的钱啊!

    不过,作为一方诸侯,孙策自然不能和这些屁民过不去。

    总要有些诸侯的气度,军阀的风范。

    于是乎,孙策下令,之前的盗采行为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从设置新的铜官起,不得再有盗采行为。否则,罪加一等。

    孙策作为江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命令,在江东的效果,和皇上的圣旨也差不了多少。

    更何况,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谁敢不听?

    铜陵镇的铜矿恢复开采是必然的,但是谁也没想到,铜陵镇竟然又发现了新的矿脉,而且储量极大。

    铜陵镇的铜矿到底有多少,孙策不清楚,可是孙策知道一直到后世,铜陵的有色金属工业都极为发达。

    想来铜矿什么时候被开采完这种问题,孙策完全不需要考虑。

    当然,铜官上任之后,肯定会有不少问题出现。

    毕竟敢于盗采铜矿的都是当地的世家豪族,虽然他们明面上不敢怎样,但暗地里动些手脚还是可以的。

    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看新任铜官陈矫的手段了。

    当孙策的坐船靠上港口的时候,宛陵郡郡丞鲁肃和宛陵郡都尉董袭已经带着自己的一众属官等待许久了。

    一身官服的鲁肃,似乎变得更加沉稳了。整个人身上那股子成熟稳重的气质更加明显。

    而作为都尉的董袭,则变得更加英武,整个人的眼神都十分锐利。董袭的这种变化,当然是因为他这段时间剿灭了不少匪徒和山越的原因。

    孙策下了船,看着两个属下,心中老怀欣慰。

    应该说,鲁肃和董袭确实都干的不错,远远超出了孙策的期待。

    尤其是鲁肃,从未有过基层地方治理经验的他,竟然将整个宛陵郡治理的井井有条。

    而这一次,恢复铜陵镇铜官的意见也是由鲁肃率先提出的。

    要不然,每天大事小事不停的孙策可根本不会想起来这茬事。

    “属下(末将)拜见主公!”两人齐齐躬身下拜。

    孙策赶忙扶起二人,开口称赞道:“你们在宛陵做的不错,我很欣慰。”

    “这是我等应尽之责,主公谬赞了!”鲁肃拱手说道。

    孙策笑着指了指鲁肃,开口说道:“好了,我们先去铜陵镇看看吧!”

    在鲁肃的带领下,孙策带着众人很快便到了铜陵镇外。

    在距离铜陵镇不远的路边,鲁肃指了指南边的一座山,对孙策讲解道:“主公,那座山叫做凤凰山,自春秋时期起,就有官办的采铜场在山中。”

    孙策眯起眼睛,看了看,似乎还能隐约看到山中的各种采矿设施。

    “走,先去那边看看!”孙策开口说道。

    鲁肃闻言颔首,走在前面带路。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众人才走到了曾经的官办采铜场。

    只见整个场地中,到处是胡乱扔在一边的工具,绳索和木头被乱七八糟的放在地上,一旁的炼铜炉外还有燃烧过的痕迹。

    这么一幅场景,似乎告诉人们,不久之前还有人在这里采矿炼铜。

    孙策见此,拍了拍身旁陈矫的肩膀,缓缓说道:“季弼,你的担子可不轻啊!”

    陈矫闻言,拱手称道:“主公放心,属下保证完成任务!”

    孙策点了点头,他对陈矫还是很放心的,能够名留史册的人物,可都不简单啊。

    矿场不远处是一个巨大的矿洞,矿洞边有不少的采矿井巷。

    只见鲁肃指了指那个巨大的矿洞,开口说道:“这个矿洞叫做金牛洞,传说天上神牛私下凡间,因迷恋凤凰山风景而不思返。天帝屡屡唤之,神牛钻入此山中,化为金银铜。金牛洞由是得名。”

    孙策笑了笑,说道:“金牛造福人间,有恩于百姓,无人祭祀,未免不近人情。”

    只见孙策四处看了看,指着山脚下说道:“便在山脚立一座金牛庙吧,以祭祀神牛,希望神牛能保佑矿工安全,保佑我江东安定富足!”

    众臣闻言,纷纷称赞道:“主公仁义,此乃善举!”

    (第三更)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40、急赴彭泽() 
孙策并未在铜陵镇待多久,相比于铁矿和铜矿,孙策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荆州战事。

    于是乎,孙策在将鲁肃升任为宛陵郡太守,并将幕府参军马忠调任为宛陵郡郡丞之后,便急匆匆的奔赴彭泽县而去。

    幕府参军马忠被升任为宛陵郡郡丞,倒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但似乎又是在情理之中。

    谁让人家有个好爹呢?

    毕竟,在天朝拼爹的传统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马忠作为马日磾的儿子,即使他能力不怎么样,孙策也要给马太傅面子。况且,说句实话,马忠的能力也还算可以,算是中上之姿。

    离开了铜陵镇,孙策带领大军沿长江,一路向西。

    8月3日,孙策至彭泽县。

    阴云密布,狂风怒吼,孙策刚到彭泽县,便下起了大雨。

    这场大雨来的有些不是时候,这样的天气状况下,孙策自然无法检阅大军,也无法直观的去看一看徐盛、周泰、蒋钦和孙瑜编练的6000水军。

    孙策并不怀疑这几人的练兵水平,只是无法亲自看上一眼,孙策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说实话,水战并不是江东军的强项。

    尤其是在面对长沙太守黄祖麾下善战的20000水军,孙策更没有什么太大的把握。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一次即将到来的大战,江东军注定是处于守势的一方。

    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孙策认为水军应该已经可堪一战了,起码作为防守的一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不足。

    孙策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对徐盛诸将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马钧的信任。

    就在孙策攻伐广陵郡之时,孙策将幕府司船长史调往了彭泽都督府。

    马钧之所以被调往彭泽都督府,自然是因为他曾经和孙策探讨过的轮船。

    原来,就在孙策征战广陵郡之时,马钧对于轮船的研究基本成功了。

    孙策仔细看过马钧送来的轮船模型。

    与孙策想象的不太一样,但是却更加的有效和实用。

    马钧送来的是两种轮船模型,一种是拿艨艟改装的轮船,一种是拿楼船改装的轮船。

    艨艟在水战中的作用主要是快速冲刺,近距离破防和交战。马钧改装后的艨艟更像是一种装甲轮船。

    艨艟并不大,体型呈狭长状,行进速度极快。

    马钧为了提高艨艟的战斗力,在船上覆盖了一层厚木装甲,装甲上开了两排孔,多达二十个。

    这两排孔既是射击孔,在近战时也可用长矛刺杀。

    当然,这样的设计,自然会大大削弱艨艟的速度优势。

    孙策一看这模型,就知道马钧必然早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和设计。只是一直无法解决船的速度问题。

    毕竟水战中的速度是极为重要的,装甲再厚也会被破开。

    而孙策提出的带着轮子的战船的想法,一下子便让马钧找到了解决装甲艨艟动力问题的办法。

    用轮子来推动战船行进,效率显然要比桨更好一些,同时也更加隐蔽和安全。

    朦胧轮船的内部大概需要二十个操轮手,通过船内的木柄及一系列传送装置来转动船外的轮子,以推动战船行驶。同时船体外的轮子也被厚木装甲所遮挡,一方面是为了保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护轮子不被破坏。

    而楼船改装后的轮船,威力会更大。

    与艨艟的体型狭长不同,楼船高大,乃是内河霸主,载人几多,行进速度也不够快。

    楼船原本就附有不少装甲,再加上勿需近距离作战,因而只加装了轮子和一些新式的武器装备。

    马钧虽然是幕府司船长史,可是他同样还有改进升级江东军军备的任务。

    而楼船上加装的新式武器装备正是马钧的大作。

    改进版的投石机,船头弩机和拍杆。这三样新式武器,将会大大提高江东水军的战斗力。

    改进版的投石机和船头弩机都是远程武器,也符合楼船的作战需求。

    之所以是改进版的投石机,主要是因为之前的配重式投石机体量太大,且操作方式不适合在船上进行。

    改进后的投石机不是配重式,变成了扭力式。

    扭力式投石机,依靠扭绞绳索产生力量弹射。

    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

    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

    这种扭力式投石机相比配重式投石机的射程要近一些,威力要小一些,但在水战中利用的话效果也还可以。

    这种投石机使用的是泥质弹丸,石弹太重不堪使用。

    在孙策的设想中,水战中的投石机,抛射燃烧的火油才是最好的作战方式。可惜到目前为止,孙策尚未在江东发现石油。

    弩机实际上就是一种放大版的弓弩,射程和威力更加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能够使用和发射。

    一般来讲,楼船上配置的弩机需要三个人一同转动绞索,才能拉动弩弦。

    弩机发射的是铁质的长矛,威力极大,可以远距离撕裂船体,堪称水战利器。但问题在于弩机每次发射的间隔时间太长,不好上弦。

    而楼船上的拍杆事实上是一种近战武器。

    水战中总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比如说巨大的楼船被大量艨艟和走舸所包围。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拍杆进行攻击。

    拍杆实际上就是杠杆,一头缚有重物,士卒以绳索拉住另一头抬起杠杆,然后迅速放下,以重物砸船。

    江夏郡和鄱阳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水军的重要性,不管是黄祖攻打鄱阳郡,还是孙策攻打长沙郡,没有强大的水军是不可能的。

    宽阔的长江水道和密布的支流水网让两郡的地理极为复杂。

    柴桑和彭泽两县是扼守整个鄱阳郡的关键位置,这两个县城是长江水道与彭蠡泽交汇的两个点。

    控制了柴桑县和彭泽县,就控制了整个彭蠡泽。

    控制了彭蠡泽,就控制了鄱阳郡。

    因此,整个彭泽都督府的防御重点也在柴桑县和彭泽县。

    6000水军被全部部署在了柴桑县,而彭泽都督徐盛则带领虎步营驻守在彭泽县。

    到达没多久的陪戎中郎将周瑜和侍卫司校尉吕岱也暂时驻扎在彭泽县。

    (第一更)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41、战前() 
随着孙策到达彭泽县,整个鄱阳郡的形势一下子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孙策对战略进行了重新部署。

    彭泽都督徐盛被孙策调往柴桑,总督柴桑战事。

    柴桑作为鄱阳郡门户,是扼守长江和彭蠡泽的第一站。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从某种角度上讲,只要能够守住柴桑县,那么就胜利了一多半!

    为了巩固柴桑县的防御,孙策在整个柴桑屯兵达15000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