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对此倒是不在乎,对于现代思维的他来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可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啊!
吴夫人大喜之下,说道:“府中上下各赏千钱,院子里的丫鬟仆妇皆赏万钱,四个稳婆赏两万钱!”
孙策听到母亲的话,毫无异议,对他来说,这些钱并不算什么,反正高兴,大伙就都乐乐吧。
又过了一会儿,孙策终于被允许进入产房。
孙策抱着女儿,看着躺在床上露出笑容的陈冰,充满了怜爱。
孙策拿出丝巾为女人轻轻拭去额际的汗水,轻轻吻了吻女人的侧脸。
“将军,给女儿想好名字了嘛?”陈冰枕在孙策的胳膊上,轻声问道。
陈冰一开始就希望生个女儿,如今果然如她所愿。
她并没有什么野心,她只希望能够守着自己的丈夫,守在他的身边。
孙策笑着将女儿放在陈冰的身边,开口说道:“名字我早就想好了,就叫孙芸吧!”
陈冰点了点头,看着身边的女儿,脸上带着一股子母姓的光辉。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51、视察会稽郡 一()
孙策有女是一件大喜事。
孙芸的出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快议事堂内的众臣就得到了消息。
这下子很多人放心了,却又有不少的问题出现。
尤其是,在生了女儿之后,孙策的子嗣问题再一次成为许多臣属们担心的事。
顾雍此时尚在长水县,还没有得到消息。
张昭和张纮凑在一起,密谈着什么。
孙静坐在议事堂的一侧,身边围着孙瑜,孙辅,吴奋,孙海等孙氏宗亲。他们也在嘀嘀咕咕的说着什么。
吴郡四姓的代表陆俊和张允也坐在一起说话,如今朱恒在海盐县统领一千盐丁,顾雍在长水县当县长兼任幕府司渔长史。也就只有陆俊和张允在吴县。
“子诺兄,元叹妹妹的婚事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陆俊喝了一口清茶,轻声说道。
只见张允点了点头,说道:“得把消息尽快送到长水县。”
说着看了一眼那边正在和阚泽谈笑风生的马忠,又继续说道:“听说马太傅那边也有意将女儿嫁给主公!”
陆俊点了点头,颇为警惕的看了马忠一下,说道:“此事不宜迟,以防夜长梦多!”
另一边,马忠对于陆俊和张允的窥伺毫不在意,依旧与阚泽谈笑风生。而严畯和诸葛瑾也与二人围在一堆。
孙策对于这些人的站队抱团毫不在意。
这是他早就预料的,准确的说,他也有意为之。
孙策喜得贵女,在将军府大宴一日。
宴会上,孙策丝毫没有透露出要马上娶顾滢为妻的打算。
在孙策看来,这事还是先别急,总得先留意下这顾滢的长相才好!
日子过得很快,孙策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务要处理。
除了处理公务,孙策便是陪着陈冰,顺便逗弄自己的宝贝女儿。
宝贝女儿孙芸的百日还没到,孙策便决定前往视察会稽郡。
日子转眼就到了五月初,孙策必须去会稽郡实地看一看冬小麦的收获情况。
前些日子,高岱传来消息,会稽郡的一百亩试验田已经成熟,已经可以开始收割了。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5月3日,孙策前往会稽郡视察。
除了有凌统率领的补齐兵员后的500亲军护卫外,还有侍卫司校尉周泰统领本部人马跟随。此次随同孙策一起视察会稽郡的文官有长史张昭,主簿严畯,仓曹从事诸葛瑾和户曹从事阚泽。
孙策的第一站并不是山阴县,而是大末县。
大末县位于会稽郡西南部,并不算是一个大县,约有百姓六千户,人口三万左右。
如今的大末县长是盛匡,也就是曾经的吴郡太守盛宪之子。
据高岱的汇报,盛匡在大末县干得还不错。
大末县常常受到山越人的袭扰,因此盛匡一到大末便组织乡勇保境。
上任大末县长贺齐在大末做的很好,使得山越不敢扰民。贺齐离开时,留下的乡勇也被盛匡全盘接受,甚至还在不断扩编乡勇。
盛匡上任初期,由于贺齐威名仍在,山越虽偶有扰民之举,其害却不甚大。
盛匡明白自己的缺点,与贺齐这样的猛将相比,自己只是一介文人,并不擅长指挥作战。因此,盛匡希望通过兵力的优势来战胜山越。
然而因为缺乏足够的乡勇,盛匡一开始并未反击,只是进行防御,并不断的组织训练乡勇。这自然就使许多人产生了不解。
盛匡并没有进行解释,在他看来,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胜利才能说明一切。
就好像高岱虽然向孙策举荐盛匡,孙策虽然接受了,但是他需要看到盛匡的政绩,只有政绩才能证明盛匡是个人才。
当盛匡认为自己已经组织了足够的乡勇之后,终于开始了凌厉的反击。
孙策看过战报之后,也不得不承认,盛匡此人是个人才,尤其是战场上的随机应变能力极为突出。
接连两次大败山越之后,整个大末县再也没有丝毫的质疑之声。
这就是盛匡的政绩,两次大败山越,终于让孙策注意到了他。
而前不久盛匡的一场大胜,更是让孙策对他刮目相看。
在会稽郡都尉朱治的配合下,盛匡竟然偷袭了大末县附近山越的老巢,并且大获成功。
更让孙策欣赏的是,盛匡对待山越的政策。
盛匡的政策其实很简单,简而言之,就是杀!
杀过之后,就是抚。
与孙策当年在泾县的政策一样,杀掉一批,安抚一批,迁出深山,分田盖房。
最后再通过教化,使得这些山越人完全汉化,与汉人无异。
因此,孙策决定,视察会稽郡的第一站便是大末县。
孙策一定要去看一看,这个盛匡到底把这个大末县治理成了什么样子?
5月17日,孙策至大末县。
大末县城看起来不错,孙策能够看出来很多地方都是重建和修补过的,原本的夯土城墙被加厚了不少,城门处也都包上了青砖。
大末县长盛匡带领本县属吏前来迎接孙策一众。
“子助不必多礼!”孙策笑盈盈的扶起盛匡。
拍了怕盛匡的肩膀,孙策说道:“子助这多半年来做的很不错,我很满意。”
顿了一下,孙策又说道:“我们先去县衙,到了县衙你再给我好好汇报一下情况!”
不一会儿,众人便到了大末县衙。
大末县衙并不像县城一般经过翻修,看起来很旧,甚至有些破。
孙策点了点头,在盛匡的带领下,与众人一同进了县衙。
县衙的一处花厅里,盛匡正在向孙策汇报情况。
“禀主公,匡上任以来,共编练乡勇3000,与山越大小十余战,最终平靖大末县!匡强行迁山越出山,充实各乡。原本大末县共有民六千户,如今已经充实为九千余户。”盛匡充满自信的说道。
孙策点了点头,盛匡确实干得不错。
换一个人来,或许也能够剿灭山越,却不一定能够使大末的人口得到充实。
要知道,如今乱世,人口和粮食就是资源,就是一切,就是称霸的必备条件。
孙策笑了笑说道:“看来我们的盛县长很快就要变成盛县令了!”
汉制中规定,一县人口不足万户为长,过万户为令。
顿了一下,孙策又继续说道:“既然这些人口都是你充实的,那就把这些山越人的教化抓一抓,只有他们完全变成了汉人,我们才能放心!”
“属下遵命!”盛匡平静的拱手说道。
“好好干,我看好你!”孙策笑着对盛匡说道。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52、视察会稽郡 二()
视察过大末县之后,孙策沿东阳江和浦阳江而上,相继视察了乌伤县和诸暨县。
5月21日,孙策至山阴县。
会稽郡郡丞高岱领诸佐贰官出城迎接孙策,一同而来的还有会稽郡都尉朱治。
“属下恭迎主公!”在高岱和朱治的带领下,众人齐声说道。
孙策一笑,跳下马来,走到二人身前,扶起两位,口中说道:“孔文,君理,快快请起!”
没过多久,众人便来到了太守府中。
孙策听过高岱的汇报之后,点了点头。
整个汇报听起来中规中矩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孙策知道,高岱这段时间对会稽郡的贡献还是不小的。
除了山阴城外,种植冬小麦的百亩试验田外,高岱还进一步开发了会稽郡的渔盐资源。
这些渔盐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余姚和鄞县两个县。
相比吴郡单一的生产模式,会稽郡有很大的不同。
余姚和鄞县两个县并不是单纯的开发一种资源,而是两种资源一同开发。
虽然各自的规模产量都不如海盐县的盐和长水县的鱼,但是却可以就地直接制作腌鱼,十分方便。
如今,两县每个月都各自能够生产一千坛腌鱼。
至于鄮县,则成为了会稽郡的造船基地。
孙策此次来会稽郡视察,可不仅仅是因为高岱的冬小麦百亩试验田,还因为马钧不久前派人传来消息,说是第一艘福船已经生产了出来。
福船对于孙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渔民出海打渔。
福船还是孙策与辽东公孙家族进行贸易的交通工具,也是孙策派人南下占城取得占城稻这种高产作物的利器。
当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福船还可以大规模的将军队运往敌人的后方。
此次视察过后,高岱这个行太守事的郡丞升任正儿八经的太守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
只是,会稽郡丞由谁来接任是个问题!
想了片刻,孙策觉得,自己麾下还真是没有十分适合之人。
陆俊辞去吴郡郡丞一职后,担任幕府议曹。而吴县县令虞翻则顺势升任为吴郡郡丞。
无奈之下,孙策只好让会稽郡暂时与秣陵郡一样,郡丞空缺吧。
第二日,高岱带路,领孙策与众人前往冬小麦的百亩试验田。
这百亩试验田,位于会稽山附近,若耶溪与镜湖的交汇处。
这里土地极为肥沃,而且用水十分方便。
高岱领着众人出城后,向东南行进约莫三十里,便看到了那百亩试验田。
这一日是5月22日,百亩试验田里种植的冬小麦已经可以收割了。
远远望去,这百亩试验田中是金灿灿的一片,那是成熟的小麦才能够有的金黄色。
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秸,轻风吹过,正像后世一首极为好听的歌一样,《风吹麦浪》。
这一百亩冬小麦的试验田,可是高岱的宝贝疙瘩。
为了能够成功进行试验,高岱从整个山阴县里挑选了这一百亩最为肥沃的上田,而且看重了这里良好的水利设施,可以就近取水。
同时高岱还从整个会稽郡内聘请了二十位最有经验的农人,每人负责五亩冬小麦的试验田。
为了保护这一百亩冬小麦试验田的安全,高岱专门请求都尉朱治派驻了一个屯一百人的郡兵。
当然,在高岱如此静心的呵护之下,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孙策走到田间的一个老农身边,开口问道:“老人家,这一亩地大概能收多少麦?”
那老农正是高岱聘请的二十位农人之一,有着丰富的种植小麦经验。
当然,这个老农也是从北方迁来的。
那老农看着孙策一愣,把眼神瞅向了一旁的高岱。
高岱连忙开口说道:“张老伯,这位乃是讨逆将军!”
那位姓张的老伯一听是孙策,赶忙跪下磕起头来。孙策一愣,赶忙拉起老人家,说道:“老人家,这可使不得啊!”
那老人家起身后,开口说道:“小老儿跪将军不是因将军身份,只因为将军这冬小麦活人无数!”
孙策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如今天下大乱,我之所愿便是使百姓衣食无忧,如今这冬小麦之法只是我力所能及之事罢了,当不起老人家一跪啊!”
说罢,孙策摆摆手,打断了老人家想要说的话,继续说道:“老人家,还是先告诉我,这一亩田能有多少收益?”
那姓张的老农点点头,开口说道:“回将军的话,这边一亩田能收冬小麦8石左右。”
孙策点了点头,这些老农大部分是北方南迁而来的,有着丰富的种小麦经验,再加上这一百亩田极为肥沃,取水又便利,亩产高不足为奇。
史书记载中汉代的高产田基本上就是亩产10石。小麦的产量低一些,8石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
要知道这8石麦就是960斤,放在后世就是480斤。这样的产量是相当可以了。
“老人家,如果是一般田地的话,冬小麦亩产大概能有多少?”孙策又继续问道。
那老农想了想,开口答道:“回将军的话,以小老儿的经验来看,恐怕应该在亩产3石左右!”
孙策点了点头,与自己估计的差不多。
“老人家,就辛苦你们了,等到下一季水稻成熟后,就可以将你们的经验推广到整个会稽郡,进而推广至整个江东。”顿了一下,孙策又继续说道:“这样一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免于饥饿!”
那张姓老伯,顺势又要跪下,孙策紧紧扶着老人家,不让他下跪。
“多谢将军了,多谢将军了!”老人家激动的说着。
孙策叹了口气,也许这就是华夏农民内心深处对于粮食最真挚的热爱。
这就是一个农业文明的根!
孙策此时,突然想起了后世那首连三岁小儿也会背的古诗。
用在此处,最为恰当不过,也能给自己扬名一二。
“拿纸笔来!”孙策开口说道。
很快有亲军拿来了纸笔,只见孙策笔走龙蛇,先是两个大字,悯农。
随即又写到:“锄禾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