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霸王孙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霸王孙策- 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兵力上有优势,夏侯渊所担心的在于两点。

    一是,擅自和吴军开战,恐怕会影响了曹操的大计。毕竟,夏侯渊作为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对于曹操下一步的战略,他清楚的很。重心在北,不在南。

    二是,曹军骑兵虽然有人数优势,可是毕竟已经大战了数场,能否击败孙策,还是个未知数。起码,夏侯渊并没有十全的把握。

    另一方面,夏侯渊也觉得自己必须和吴军战上一场。

    一来,自己代表的是曹操的面子,若是让吴军在这溜了一圈又大模大样的走掉,曹操的面子怎么办?岂不是让人耻笑?

    二来,孙策子嗣尚幼,可以说是孙策一人撑起着庞大的势力。若是能够在此除掉孙策,江东必乱,这对曹操来说,不失为一件大好事!

    踌躇了一下,夏侯渊扬起手中的大刀,拍马向前,大声喝道:“吾乃曹公帐下夏侯渊,可是吴侯在前!”

    孙策笑了笑,对太史慈点头示意了一下。区区夏侯渊,还不值得孙策亲自上前答话。

    只见太史慈手中大戟一抖,也拍马向前,高声应道:“吾乃吴侯帐下太史慈,我家主公在此,尔欲何为?”

    夏侯渊闻言,就是一愣。

    这太史慈的名声,夏侯渊也是听过的。这年头,打仗的消息传得是最快。当年太史慈大战小霸王的故事,也算是坊间趣事之一。

    太史慈乃是孙策麾下有数的爱将之一,既然太史慈到了,那么孙策肯定也在此了。毕竟,整个江东,能指挥太史慈的,也就孙策一人。黄盖、周瑜等人官职虽高,却也无法统属太史慈。

    夏侯渊轻哼一声,才继续说道:“吾欲何为,我正想请教吴侯意欲何为?莫不是要与曹公开战嘛?”

    夏侯渊此时也是有些骑虎难下,只能是拉大旗作虎皮,希望能够用曹操的名号让孙策三思。

    太史慈却是怡然不惧,朗声说道:“开战不开战,你夏侯渊可说了不算!”

    夏侯渊一听,就是一滞。

    这话说得,倒把夏侯渊噎的说不出话来。

    又过了片刻,夏侯渊才缓过气来,开口说道:“太史慈,废话别多说,尔等让不让路。挡住我事小,若是误了我等追击吕贼,惹恼了曹公,这后果,哼哼!”

    太史慈正要说话,却见孙策打马向前,开口说道:“夏侯妙才,温侯已死,尔等何必苦苦相逼?”

    夏侯渊闻言一愣,细细看去。

    只见眼前这人一身铁甲,胯下一匹枣红色的宝马,手持一杆九曲霸王枪,身后系着红色的大氅,再听这人说话的语气,居高临下,想必是孙策无疑了。

    目前孙曹两家还没有撕破面皮,夏侯渊在表面上,做做样子也得过得去。

    所以,夏侯渊拱了拱手,说道:“吴侯在前,夏侯渊不敢相逼,只是曹公有命在上!”

    孙策笑了笑,开口道:“看来,大战一场,势不可免了?”

    夏侯渊正要说话,却见徐晃打马上前,在夏侯渊耳边轻声说了几句,夏侯渊脸色数变。过了一会儿,夏侯渊才缓缓说道:“吴侯说笑了,既然吴侯在此,夏侯渊自然不敢与吴侯动手!”

    孙策闻言,眯了眯眼睛,看来夏侯渊此人当然是不敢小觑,能屈能伸,却不知刚刚在他身边耳语之人是谁,拿着一杆大斧,倒有可能是徐晃。

    徐晃此人,也是五子良将之一,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既然夏侯渊不愿意打了,孙策自然也不会自讨没趣,随口说道:“替我给曹公带好。”随即,领着3000骑兵滚滚东行,只留下夏侯渊和徐晃在那里。

    “公明刚刚可瞧清楚了?”夏侯渊皱着眉头问道。

    徐晃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妙才与那太史慈答话时,我仔细的看了看,这3000骑兵颇似虎豹骑,恐怕打起来,我们也不是对手。”

    夏侯渊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如此也罢,反正孙策说吕布已死,也算是给曹公有了交代!”

    打发走了曹军追兵,孙策一行很快追上了陈宫,众人马不停蹄的赶往朐县,准备乘船南归。

    ',!'

    。。。

165、陈公台船中对() 
事实上,徐晃并没有瞧清楚。

    或者说徐晃以为自己瞧清楚了,其实并没有。

    孙策耍了个小花招,最精锐的500亲卫骑兵,被他摆在了最前面。说这500骑兵与虎豹骑不相上下,倒也没错。

    只是后面的2000余骑兵就达不到这水平了。

    毕竟,孙策的统治区域在南方。

    所谓北人善马,南人善舟。曹操可以在北方凑出数千人的虎豹骑,那是因为一来北方马多,二来北方人善于骑马。

    而孙策麾下,本就马少,这3000骑兵便是孙策麾下全部能够大规模作战的骑兵。能凑出500个犹如虎豹骑一般的亲卫,已经是孙策花费了好大力气才办到的。

    当夏侯渊和徐晃回军之后,便将所得到的情报告知了曹操。

    曹操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生气。

    这一次进攻徐州,总算是除掉了吕布这个心腹之患。曹操本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付出的代价实在是有些大。

    夏侯惇、曹纯和李典三员大将重伤。乐进、李通也受伤不小。

    除此之外,更让曹操肉疼的是虎豹骑折损了千余。

    其余士卒折损多少,曹操都不甚在意,只是这虎豹骑实实在在是他的心头肉,也不知道要多久之后才能够补齐损失。

    除了付出的巨大代价,更让曹操难以接受的是,吕布余部竟然被孙策给救走了。

    这简直是在打曹操的脸。

    说实话,孙策救走了多少人,曹操根本不甚在意。

    毕竟,曹操已经确认,孙策倒是没有欺骗自己,吕布就被孙策安葬在朐县城外,吕布死了,他的残部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可问题是,这让曹司空的面子往哪儿放?

    从侧面来讲,这也反应出了孙策对曹操的敌意。

    曹操虽然占据了广大的中原富庶之地,可是中原之地也是遭受战乱最严重的地区,再加中原四战,曹操始终忧心忡忡。

    原本曹操结好孙策,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和袁绍之间的碰撞。

    可是,显然孙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孙策才敢肆无忌惮的收留吕布残部。

    也可以说,孙策正是在试探曹操的底线。

    因为曹操明白,孙策接下来的战略重心在荆州,就如同曹操不愿同扬州开战一般,因为他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河北,所以孙策也不愿轻易同曹操开战。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春节,孙策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一年,将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大事。

    曹操和袁绍的对抗即将开始。

    袁绍和曹操,乃是天下第一和第二大诸侯,两人之间的碰撞,对于整个天下的局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巨大的福船,顺着西北季风,缓缓南行。

    此时的天气,依旧很冷,不过越往南就越要暖和一些,海上的风浪很大,孙策并没有穿着沉重的铠甲,一袭锦衣外披着厚厚的红色大氅。

    甲板上的孙策端着酒杯,看着劈波斩浪的舰队南行,一股子豪情油然而起。

    在张辽和高顺一同奉孙策为主公之后,陈宫也爽快的归于孙策麾下。

    陈宫也算是三国时代的一流谋士,当然,和郭嘉、徐庶相比,自然是所有不如。

    荀攸曾经这样评价陈宫:“夫陈宫有智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陈宫的智谋总是慢半拍。荀攸曾经和陈宫一同在曹操麾下共事过,想来这评价应该是相对准确的。

    所以,陈宫可以为谋士,却不可为谋主。

    孙策的计划是,要组建一个谋士团,就像后世德国的参谋部,和天朝的总参一样。而陈宫当然是谋士团中的一员,所以孙策对于陈宫的期待还是比较高的。

    张辽,被孙策任命为了骁骑校尉,等回到江东之后,孙策就会拨给张辽马匹、士卒。张辽在骑兵方面的造诣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孙策相信张辽不会让他失望。

    而高顺,则被孙策任命为了陷阵校尉,顾名思义,也就是让高顺重组“陷阵营”的意思。陷阵营,其实就是先登步兵营,所辖士卒要求身高力壮,持巨盾与环首刀作战。

    金质的酒杯里,是温好的黄酒。

    这一阵子,孙策似乎喜欢上了黄酒,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像是饮料一般。在这寒冬中,一杯温过的黄酒确实是极佳的享受。

    一旁的小火炉上,放着一个铜火锅子。

    火锅子里,翻滚着沸腾的油花,闻起来味道极好,香味扑鼻。

    张辽、高顺、陈宫和太史慈、韩当、凌统都围坐在火锅子边上。桌上摆满了各种荤素配菜,都用竹签子穿着。

    孙策放下酒杯,拿起几串羊肉放进了锅里。羊肉被切成了薄片,熟的很快,所以很快,众人便纷纷拿起签子,吃了起来。

    “公台,你以为袁曹之战,孰胜孰败?”孙策嚼着嘴里香嫩的羊肉,开口问道。

    陈宫闻言,知道这是孙策在考校自己。

    陈宫拿起酒杯,喝了一口杯中温热的黄酒,才缓缓说道:“仅以实力来论,袁绍据有幽冀并青四州之地,地广民富,兵多将广。相比之下,曹操虽据有广大中原之地,豫州、兖州、徐州、司隶皆在其手。然而徐州、司隶兵灾不断,残破不已。唯有豫州和兖州算是富庶。兵不如袁绍多,将不如袁绍广。曹操兵败的几率要大一些。”

    顿了一下,陈宫又说道:“然而打仗,向来不是只看兵多将广。袁本初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反观曹孟德,好申商之法术,有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才也!”

    孙策闻言,双眉微挑。

    想不到陈宫虽然背叛了曹操,却依旧对其评价如此之高!

    只见陈宫最后总结道:“因而,宫以为,恐怕袁曹之战,曹操的胜面要大一些。”

    孙策微微点头,陈宫的判断与历史相符。

    然而陈宫却没有停下,又继续说道:“不过,曹操虽胜,却不可能一战而竟全功。不过是攻守之势易耳!只要袁绍在一日,曹操便很难全据河北。袁绍若死,诸子争权夺利,曹孟德可逐一破之。不过,袁氏在河北民心颇盛,没有数年之功,恐怕河北难以平定。”

    孙策闻言,心中震惊。

    事实上,正如陈宫所预料的一般,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平定了整个河北。

    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曹交恶,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官渡战败,再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定乌恒,袁尚、袁熙败走辽东,为公孙康所杀,历时8年,河北方才最终安定下来。

    ',!'

    。。。

166、党同伐异() 
显然,陈宫是一个被低估的谋士。

    既然如此,孙策自然要发挥出陈宫的最大价值,以人尽其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正月底,孙策一行终于回到了秣陵。

    在孙策离开秣陵的这段日子里,整个江东发生了许多孙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总结起来,这些事情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这四个字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事实上,所谓的党同,是孙策的有意为之,或者说这本就是人类的天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如是。

    党同,是孙策为了平衡所需,是帝王权术。

    然而,伐异,却让孙策很不爽。有党同,自然就会有伐异。然而孙策始终竭尽全力的避免大规模的伐异爆发,是因为这种内耗将会极大的削弱集团的实力。

    如历史上有名的,唐朝的牛李党争,就是其中的典型。

    如今以孙策为中心的江东利益集团,其主要任务是对外攻伐,一统天下。然而,内部无休止的纷争,将会让集团对外的能力大为削弱。这绝不是孙策想要看到的。

    秣陵县,吴侯府,孙策的书房里,看着楠木桌上码放的整整齐齐,厚厚的摞在一起高达一尺的奏章,孙策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已经仔细的翻看过了这些奏章,其中并没有什么太大不了的事情。

    不过是一些相互之间的弹劾罢了。

    归纳总结一下,不外乎是江北士族和江东士族之间的互相弹劾。

    以张昭、张纮为首的江北士族,和以吴郡四姓为首的江东士族,本就有着天然的矛盾,再加上孙策自己的有意引导,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孙策端起刚刚泡好的清茶,微微啜了一口,皱着眉头,静静的思索着,到底是不是自己玩脱了?

    过了半晌之后,孙策终于确定,自己并没有玩脱。

    或者,准确的说,这应该是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一次相互试探。

    也许是孙策上一次迎娶大乔时,造出的声势,让江北士族看到了自己对吴郡四姓的不满。

    当然,吴郡四姓也可能希望借着这一次的互相弹劾,来搞清楚孙策到底是怎么想的。

    事实上,孙策的想法很简单。

    作为一个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显然不能让自己的手下铁板一块。

    孙策的统治,离不开其治下世家豪门的支持。

    原本孙策的统治区域,仅仅在江东一隅,虽然孙策手下同样有大量的江北士族为官,可是江北士族的势力与江东士族一比,便远远不如。

    然而,孙策的势力在不断扩张中。

    当孙策控制了整个淮南之后,江北士族的势力急剧扩大。

    以庐江周氏和乔氏为代表的江北士族,不能允许江东士族长期骑在他们头上。

    尤其是让舒县周氏和皖县乔氏不爽的是,庐江郡太守竟然会由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子弟来担任,这简直是对江北士族的一种侮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