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霸王孙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霸王孙策-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十个名字用飘逸的行书写成,赫然是面试后的前十名。

    孙策将笔扔在一边,开口说道:“这是此次考试的前十名,剩下的四十个名额,麻烦诸位连夜拟好!”

    说罢,孙策已经大步朝厅外走去。

    孙策自然也不会回秣陵城里,他直接去了张允早就安排好的小院歇息。

    当孙策走后,一众文武,一拥而上,纷纷向前,想要赶紧看看这十个人的名字。

    最后,还是长史张昭拦下了众人。

    只见他拿起孙策桌上的那张纸,开口说道:“诸位莫急,还是让老夫给大家念念好了!”

    “张公快念吧!”众人闻言纷纷起哄道。

    张昭也不恼,笑了笑,念了起来:“陆议、向朗、胡综、刘基、庞和、朱然、吕蒙、赵累、孙翊、程咨。”

    张昭话音甫一落下,议曹陆俊、禁军镇守司裨将军朱治,和禁军镇守司偏将军程普便哈哈大笑起来。

    这三人,当然有资格笑。

    陆议是为第一,朱然是为第六,程咨是为第十,这名次可谓是远远超过了堂中其余诸人的子弟。

    孙策对这十人的排名其实相当有趣。

    前三名,陆议、向朗和胡综。分别代表的是江东士族,荆州士族和江北士族。

    第四名,刘基代表的是当初刘繇麾下的降臣,当然他也是孙策的小舅子。

    第五名,庞和自然代表的是荆州庞氏。这也是一种暗示,事实上庞和并比不上朱然,之所以让他排在第五,也是对荆州庞氏的一种拉拢。

    六七十名,朱然和吕蒙都是历史上明确记载过的名将,也是孙策麾下的武将二代。

    第八名,赵累则是代表寒门士子。

    第九名,孙翊自不必说,他是孙策的亲弟弟,代表的乃是孙氏宗亲。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148、书院开学() 
书院的考试结束了,一众文武,连夜将剩下的四十个名额拟好。

    8月17日,秣陵书院外的砖墙上,贴出了黄榜。

    所谓黄榜,自然是写在黄纸上的榜单。黄纸黑字,五十个名字挨着顺序往后排,齐齐写在纸上。

    这五十个名字出来之后,一时之间,人们倒也无话可说。

    毕竟前十名里孙策已经是照顾到了各个方面。后四十名里,按照孙策的意思,有21人出身江东士族,7人出身淮南士族,2人出身荆州士族,12人出自孙氏宗亲,8人出自各地寒门。

    仅仅从这榜单上来看,倒也应得上孙策在外宣传的“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不过,这也仅仅是在外人看来而已。

    有心之人,仔细瞧瞧,便也能看的分明,比如说吕蒙这个红榜最后一名,竟然成了黄榜第七。

    问题肯定是有的。于是乎,有心人再一查,原来吕蒙是孙策麾下禁军侍卫司军司马邓当的妻弟。

    可是,再仔细一想,一个军司马的妻弟,孙策似乎不需要为之如此吧!

    因此,一些轻微的质疑也就暂且销声匿迹了。

    吕蒙之所以能从红榜倒数第一,变成黄榜第七,当然是孙策爱惜人才的缘故。要知道,这位可是继周瑜和鲁肃之后,东吴的第三位大都督。历史上正是吕蒙白衣渡江,让关羽一败涂地。

    吕蒙如今19岁,正是可以好好培养的年纪。更何况,历史上有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典故的吕蒙,本就勤奋好学。如今好好培养一番,想来以后定然不会辜负孙策的期望。

    书院考试最终尘埃落定,9月份,秣陵书院会正式开学。

    三年之后,这五十名学子只要通过了结业考试,便会立时授官。

    至于下一次的考试,原本孙策打算每年一次考试,可是在张昭等人的劝谏下,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三年一试。

    而原因有二。

    一来,孙策目前治下虽然紧缺官吏,却并不需要每年都补充50人,三年一补,倒是恰到好处。

    二来,物以稀为贵。若是每年一试,士子们也许便不会如从前那般重视了。相反三年一试,士子们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若是一旦错过了这一年的机会,下一次就得等到三年后了。

    书院考试结束后,孙策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就目前来看,以书院考试作为推行科举的试验,还算比较成功。

    从各个方面反馈来的消息看,不论是士族寒门,对此还算是比较认同。相比于所谓的察举制,以考试作为任命官员的依据,显然更容易服众。

    士族为家族子弟更容易做官而感到高兴。

    寒门为有了做官的途径而感到开心,虽然录取的寒门子弟不多,不过毕竟聊胜于无。

    孙策通过书院考试的手段,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如此一来,孙策让士族寒门一同归心。

    换句话说,若是孙策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些士族和寒门就需要考虑,新的统治者是否会承认考试制度,新的统治者还会继续延续这个制度嘛?

    答案显然是未知的。

    因此,这些士族和寒门,必然会在孙策的领导下,一致对外。

    距离9月份开学,并没有多少时间。所以家里较远的士子们都来不及赶回家中报喜,只得纷纷寄出书信。而家里距离近的士子们,算算时间,若是恰好能够走上一来回,便定然要回家一趟。

    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士子们虽然尚未富贵,可进了秣陵书院,三年后就是九成九的官身,也算是准富贵了。这自然要少不得回乡炫耀一番。

    士子们的家里,对此也往往是颇有些炫耀的意味。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鼓励的好事。

    时间过得飞快,半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家里较远的士子们,倒是好好游览了一番秣陵附近的景色。江边山下,常常是成群结队的士子们,吟诗作文,好不快活。

    回家的士子们,此时也差不多纷纷赶回了秣陵。一个个看起来都神采飞扬,面色红润,想来在家中地位已然不同。

    9月1日,秣陵书院正式开学。

    钟山北麓,除了那些入学的士子外,还有不少的百姓前来看热闹。

    整个钟山北麓,都是秣陵书院的范围。

    从山脚望去,一条蜿蜒的石阶直通山上,石阶两旁,各种亭台楼阁遍布山间。书院内外,早已经被大量的侍卫司士卒所严密管控起来。

    山脚下,巨大的牌坊上,“秣陵书院”四个大字,飘逸有神,让众多士子为之心折。

    孙策今日并没有穿着甲胄,只是素衣青衫。

    乌黑的长发挽在脑后,随意的站在那里,便仿佛让人感到了一股子巨大的压力。

    那就是吴侯吧,牌坊外的不少士子在心里想着。

    孙策微微一笑,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有必要进行一次开学演讲。他要让这些士子们明白,谁为他们提供了进学的机会,谁让他们能够做官,他们应该为谁效忠!

    站在牌坊下的孙策,看着牌坊外,站的整整齐齐的五十名士子,缓缓开口说道:“诸君乃是荆扬人杰,历经三考一面,方能站在这里。”

    微微一顿,孙策继续说道:“想必有人会问,我是谁?没错,我就是孙策!是我给了你们在秣陵书院进学的机会,也是我给了你们在三年后一展才学的可能,我会负担你们在书院内三年的花销,更会给三年后的你们铺就金光大道!你们是我的希望!”

    眼光扫过众人,孙策笑着问道:“你们会负我嘛?”

    孙策话音一落,便有不少人纷纷挥动着手臂,高声答道:“不负吴侯!不负吴侯!”

    随即,所有人都齐声喊着,他们言语慷慨,激动不已。

    这显然是孙策愿意看到的场面。

    只见孙策微微压了压手,声音缓缓停下。

    “既然尔等不负我,我必不负尔等!”孙策高声说道:“从今天起,你们便是秣陵书院的一员。还望诸君努力!”

    ',!'

    。。。

149、大乔出嫁了() 
秣陵书院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了。

    孙策所期待已久的事情即将来临,大乔出嫁的日子快了。

    9月初,庐江郡皖县城内,乔家大院里热闹极了。

    整个乔家大院里到处都是人来人往的家丁僮仆,他们或是抱着箱笼,或是抬着丝绸布帛,还有的拿着大乔用惯了的家常物件。

    大乔坐在自己的闺楼里,看着铜镜中的自己,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意。

    几个侍女正在为大乔梳妆打扮,不时的恭维着大乔的美丽。小乔托着脑袋,坐在大乔的卧床上,看着面带笑意的姐姐,心里是说不出的酸涩。

    一点嫉妒,一点羡慕,还有一点祝福。

    这就是小乔此时最真实的感受。

    大乔自然是注意到了妹妹的异常,不过她还以为是妹妹是对自己离开的不舍。毕竟,姐妹二人自幼就未曾分离过。

    过了一会儿,倒是小乔先开口说道:“姐姐,我舍不得你走!”

    大乔听到小乔开口,挥了挥手,让房中的几个侍女先出去。

    只见大乔缓缓起身,也坐到了卧床上,紧挨着小乔,搂着她的肩膀,轻声开口道:“小妹,总有一天,你也要出嫁的!姐姐不能总是陪着你!”

    “可是姐姐,我真的不想和你分开!”小乔说着,已经带上了哭腔。

    事实上,小乔也确实不愿和大乔分开,这倒是感情的真实流露。

    只是这种不想分开,倒也夹杂着一些其他的因素。若是她不用和姐姐分开,是不是就同样可以在他身边?

    这种理由显然是无法宣诸于口的。

    大乔想了想,才开口说道:“好了,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姐姐会常回来看你的!”

    顿了一下,大乔又开口道:“或者等我过门之后,你可以来秣陵看我!到时候,你想在秣陵住多久都可以!”

    小乔闻言,一喜,拉着大乔的双手说道:“真的嘛,姐姐!那就这样说定了!”

    看着大乔点了点头,小乔才喜滋滋的跑出了房外。

    大乔看着妹妹出了房间,眉头还是不经意的皱了起来。

    女人的直觉向来很准,何况是同父同母的姐妹二人,大乔敏感的察觉到了一些什么,可是那确实无法宣诸于口。

    若是摆在了台面上,也只能是惹人笑话。

    原本贵女做妾,就是很丢脸的事情。不过,好在如今乱世,倒也无人能够置喙此事。如马日磾这般,曾经身为三公,出身扶风马氏这般的大士族,不照样将女儿给孙策做妾嘛?

    更何况,大乔本就对自己未来的夫婿很是满意。

    如此英雄俊朗,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嘛?

    可是,若小妹真的做出了那无法宣诸于口的事情,皖县乔氏恐怕就再也抬不起头了。

    除非,除非他成为皇帝!

    大乔也被自己这突然冒出的想法给吓到了。

    的确,孙策若称帝,那这就不是皖县乔氏的羞耻,而是荣光!

    一门二皇妃,听起来倒也不错!

    古时候,不也曾有“娥皇女英”之事么?大乔在心里安慰着自己。

    又或许,自己的男人根本不会对妹妹动心呢?这理由连大乔自己都无法相信。她相信妹妹的容貌,就像她相信自己的容貌一般。

    没有男人可以拒绝。

    如果自己是个男人,也无法拒绝!大乔在心里暗暗想着。

    大乔来不及多想,她该要启程去秣陵了。

    上百辆牛车从乔家大院里缓缓出来,每一辆车上,都装满了丰厚的嫁妆。金银铜玉、丝绸麻帛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庐江郡的特产,上好的茶叶也是少不了的。

    大乔乘坐的马车,乃是马钧给孙策特制的那一辆。为了迎接大乔去秣陵,孙策也努力做得尽善尽美。

    之前无论是马妍过门,还是步练师过门,这马车都不曾用过。

    由此也能够看出,孙策对大乔的重视!

    数百名僮仆紧跟在牛车左右,孙策派出的侍卫司士卒也护卫在两旁,长长的队伍蜿蜒而行,将要离开皖县县城,往皖口港而去。

    那里,濡须都督黄盖手下的水军已经等候多时了。

    将会有2000水军,护送大乔前往濡须港。

    当孙策那辆特质的马车穿过皖县城门,缓缓而行。大乔忍不住推开了车窗,向后看去,她依稀可以到城楼上,矗立着的父亲和小妹。

    随即落泪,泪水潸然而下。

    路上的行人们,看着蜿蜒前进的队伍,指指点点,言语中满是羡慕和嫉妒。红底黑字的“吴”字大旗,高高飘扬,那象征着这片土地的最高权力!

    皖口港,上千侍卫司士卒,正矗立着迎接大乔的到来。

    数十艘改装过的高大楼船,停泊在港口处,旌旗飘飘,鼓声隆隆。

    皖口港已经被侍卫司兵马所封锁,任何商船和商人都不得靠近,一直到大乔离开之后,这里才能够恢复正常。

    在远出停泊着的商船上,同样有不少人在甲板处围观,这样的场面,可真是不多见。商人们的言语中神态里满是殷羡之情。

    大乔在两个侍女的搀扶下,缓缓走下了马车。

    再回头看了一眼远处的皖县城墙,大乔终于还是扭身踏着木板,走上了座船。

    座船甲板上,此次前来迎接的水军将领,纷纷跪拜道:“恭迎夫人!”

    大乔闻言,心中微微一喜,开口说道:“免礼,起来吧!”

    打头的是黄盖手下的一个水军校尉,是当初孙坚起兵之时,就跟随孙氏的老兵,忠诚可信。

    那校尉起身,拱手说道:“请夫人进舱中安歇,末将这就命人开船。”

    大乔点了点头,轻声说道:“那就辛苦将军了!”

    那校尉行了一礼,答道:“这是末将应尽之责!”随即便转身离开。

    这座船也是孙策往常时乘坐的,坚固安全,舱中的设施也很不错,一走进去,便满是富贵之气。

    大乔环视四周,打量了一下这舱中的陈设,还算满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