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霸王孙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霸王孙策-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的西湖要比21世纪的西湖面积大上一倍还要多。加上未曾兴修水利,使得西湖周围时而因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孙策专门命郡丞虞翻督办此时,负责在西湖一代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水闸,以增加湖水容量,解决百姓的灌溉问题。

    6月10日,孙策一行进入会稽郡。

    会稽郡太守高岱、郡丞陈嘉、郡司马崔冰一同于余暨县外迎接孙策。

    孙策面带笑容的扶起跪拜请安的三人,脑海里已经开始回想不久前刚刚看过的会稽郡资料。

    会稽郡对于孙策来说,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郡。

    整个会稽郡人口虽然不算特别多,但在孙策治下九郡中,仅次于豫章郡、鄱阳郡、秣陵郡和吴郡,人口达48万,户数则有10万出头,下辖13县。

    会稽郡面积不小,但是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得到开发。

    会稽郡北部集中了9县,主要沿杭州湾分布,而南部的广大地区只有大末、乌伤、章安、永宁四县。

    最南端的永宁县,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温州。

    永宁县再往南,则是临海郡。

    会稽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发达的农业,以及正在兴起的造船业上。

    孙策之所以选择会稽郡来进行冬小麦试验,自然是有着他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会稽郡的农业相对发达,无论是土壤、水文还是气候条件都比较适宜。

    当然,相比于农业,其重要性更多的是体现在造船业上。

    会稽郡的鄮县,如今是整个江东的海船制造中心,不论是吴郡和会稽郡渔民出海捕鱼的福船,还是朱恒麾下海军的福船,都是这里制造的。

    现在这个时间,会稽郡的冬小麦收割已经完成,已经开始了水稻的种植。

    所以,骑在马上的孙策,直接向高岱和陈嘉问道:“孔文、子良,今年会稽郡内冬小麦的产量怎样?”

    高岱看了陈嘉一眼,开口说道:“主公,今年郡内小麦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了3石左右。”

    孙策闻言,点了点头,看来会稽郡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作为最早进行冬小麦试验的地方,高岱推广冬小麦种植自然是不遗余力,再加上那几个老农也定居在山阴县附近,常常会有各县令长邀请其去传授种植经验。

    如此一来,会稽郡内的冬小麦亩产量自然是达到了预期。

    孙策视察过山阴县的水稻种植后,也是暗自点头。

    水稻的产量要比冬小麦多,百姓的种植经验也更加丰富一些,不过也多不到哪里去,毕竟有关水稻的精耕细作更是谈不上。

    好在如今可以收获两季粮食,百姓的生活和官府的税收都可以得到保障。

    由于冬小麦的推广,水车和水力磨坊也在江东一代推广开来。

    江东各地多有江河溪流,因而水车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而水力磨坊的推广则是为了解决小麦的食用问题。

    小麦如果不磨成面粉食用,就只能煮粥,十分单一,且口感不好。

    而小麦磨成面粉之后,面饼、包子、馒头、饺子在江东的推广更加迅速,这些原本在县城中流行的各种吃法,迅速流传到了乡间黔首之中。

    视察过山阴县之后,孙策又视察了余姚和鄞县的渔盐开发情况。

    总体来说,这两县的规模不如海盐县和长水县,但产量也不算低。

    两县生产的腌鱼加在一起,每月一共能有6000坛的产出,对于长水县那边,也算是一个不小的补充。

    匆匆视察之后,孙策终于来到了鄮县。

    鄮县船厂外,孙策看着规模不小的连续15座船台,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15座船台,每座船台每年可以生产4艘福船,一年鄮县船厂就可以生产出60艘福船。

    马钧自柴桑大战之后,就回到了船厂,如今正在研制一种新式的海船。

    说是研制,不如说是改进更合适。

    前不久曾经有一艘交州海船来过,这艘船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与福船宽大的结构不同,广船的结构更加紧窄。当然,广船要比福船更加坚固。

    问题在于,广船的内部主梁横梁都是用珍贵的铁力木制作,而这种木材孙策治下各郡是都没有的。据马钧所知,铁力木只有交州出产。

    马钧用两艘福船交换了那一艘广船,此时这艘广船正停泊在船厂的港口处。

    孙策在马钧的指引下,看着这艘长达三十米的广船,嘴角的笑意更浓了。

    据说,广船起源于春秋时期,最后定型于元明时期,郑和下西洋时使用的宝船,除了有福船船型外,就有一部分就是广船船型。

    可遗憾的是,历史上虽然有很多名人对广船进行评述,但往往所言极简。各个朝代的记述也极其有限,必须要从各种其它史书中寻找,所以对广船历史的研究及其缺乏。

    如果马钧能够想出别的办法造出广船,孙策一定会很开心。

    否则的话,孙策也只有吞并交州之后,再想办法了。

    “德衡,永宁县的船厂怎么样了?”孙策开口问道。

    马钧闻言,开口答道:“回禀主公,永宁县的船厂已经建好了四座船台。”

    孙策点点头,很是满意。

    永宁即使后世的泉州,又称东瓯。

    《汉书》记载过:“北去辽宁,南及交趾,贡献转运,皆从东瓯,东冶”。这说的就是会稽郡的永宁县和临海郡的东冶县。

    为了更好的控制会稽郡南部,永宁县将会成为东吴海军的一个新驻地。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102、临海的茶() 
自鄮县乘船出发,孙策一行,历时半月方至章安县,又历时半月,终至永宁县。

    在永宁县停留了一日,视察了永宁县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船厂后,孙策一行乘坐20艘福船沿近海南行,往临海郡而去。

    临海郡面积广大,范围差不多就是后世的整个福建省。

    然而,整个临海郡只有区区四县。

    这四县人口总共不过21万,约有4万户的样子。而且这21万人口中,还不仅仅是只有汉人,除了汉人之外,还有10万余山越降民。

    7月21日,孙策一行终于到了临海郡郡治东冶县。

    当孙策重新踏上坚实的大地时,总算松了口气。孙策还好,大多数的官员和士卒也都还好,毕竟都是南方人。

    可是赵夫人和赵灵儿的脸色却白的吓人。原来,这二人一开始在船上还好,过了永宁县之后,海浪却突然大了起来,二人开始晕船,呕吐不止。

    好在有华佗提前配置好的晕船药,总算不是特别严重。

    临海郡郡治东冶县的港口里,临海郡太守秦松、郡丞顾雍、侍卫司彰武校尉兼临海都尉贺齐、侍卫司彪武校尉兼吴兴县长贾华、侍卫司勇武校尉兼福州县长徐琨一同前来迎接孙策一行。

    因为整个临海郡依旧是汉越杂居,所以仍然处于军管状态。

    贺齐、贾华、徐琨三人都兼任着三个新县的县长,当然现在应该是县令了,因为这三县的人口都已经超过了万户。

    “属下(末将)拜见主公!”诸人齐声拱手拜道。

    孙策微笑着将几人一一扶起,口中说道:“诸君替我镇守临海,劳苦功高,不需行此大礼!”

    孙策与几人许久不见,又寒暄了几句,便到了东冶县内的太守府。

    太守府内,孙策高坐其上。

    看了看堂中群臣,孙策开口问道:“文表,临海郡内的山越人可还安生?”

    秦松看了贺齐三人一眼,笑了笑,开口说道:“主公,有6000侍卫司兵马在此,又有贺都尉、贾校尉和徐校尉三员大将坐镇,郡内的山越人倒是不足为虑。”

    孙策闻言颔首,这与他心中所预计的差不多。

    不过,这6000侍卫司兵马都是能征善战惯了的,一直驻守在临海郡这种后方总是有些浪费。日后若要对淮南和荆州用兵,少不得要把贺齐三人及其各自麾下所属侍卫司兵马调往前线。

    “文表之前在奏表中提到临海郡粮食生产不易,可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孙策开口问道。

    临海郡主要是丘陵地形,粮食生产一直就是个大问题。

    在丘陵地区种粮食,梯田是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至于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什么的,孙策可没工夫考虑。

    要知道,现在才公元2世纪,你让孙策去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也太过分了。

    秦松听到孙策问他,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以目前的人口来计算,粮食尚能自给,福州、吴兴、南平三县都建于平整的谷地之中,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也足够。”

    顿了一下,秦松又继续说道:“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仅仅在谷地中生产的粮食就不够了。不过,臣发现在不少丘陵地带有一种梯田,解决了无法种地的问题。所以,臣以为可以推广梯田。”

    孙策闻言,微微颔首,什么是梯田他当然知道。

    梯田当然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梯田的一个缺陷在于其人力消耗过高,且无产量优势。

    “可以推广梯田,但梯田不能解决问题,我听说梯田人力消耗大,且亩产量低,得不偿失!”孙策开口说道。

    秦松点了点头,说道:“主公明察秋毫,确实如此。因而,臣以为在推广梯田的同时,主公的种茶计划也可以大力推行,以茶换粮,进行贸易!”

    孙策听了秦松的话,微微一笑。

    秦松果然是自己的心腹,对于自己的想法了解的很清楚。

    后世的福建省,本就是产茶大省,所以种茶倒称得上因地制宜了,以茶换粮,甚至以茶换马,都是孙策所考虑的问题。

    只见孙策点了点头,说道:“文表所言甚是。”

    随即,孙策又将目光转向了负责种茶之事的顾雍,开口道:“元叹,这几个月,种茶之事做得怎么样了?”

    只见顾雍微微一笑,恭敬的开口说道:“启禀主公,如今正在育种阶段。东冶、福州、吴兴、南平四县外,已经各自开发出百亩的茶园。到了明年,就可以大规模的推广种茶。”

    孙策闻言,嘴角露出了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

    对于自己的这个大舅哥,孙策还是很满意的,不管出身立场,起码做事情没问题。也就怪不得历史上渣权要任命顾雍做丞相了。

    孙策又问了其他一些问题之后,便命人开宴。

    这场宴会倒与之前的不太一样,这一次的宴会上,各种海鲜颇多,味道也不错,众人吃的颇为开心。

    再加上临海郡特有的山越音乐和舞蹈,这场宴会自然是宾主尽欢。

    第二日,孙策便实地考察了一下东冶县的茶园。

    东冶县的茶园约莫有一百多亩,修建在丘陵之上,此时正是夏锄的时候,不少茶农正在茶园里清理杂草。

    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茶树,闻着四处飘散的淡淡清香,孙策置身于这大自然中,心情格外的舒畅。

    赵夫人和赵灵儿持剑跟在孙策身后,原本苍白的俏脸都已经恢复了正常,两人在茶园中,似乎显得颇为高兴,也许是女人天生就喜欢美好的东西吧。

    视察过东冶县之后,孙策领众人一路西行,溯闽江而上,相继视察了沙溪与闽江交汇处的吴兴县、建溪与闽江交汇处的南平县,还有闽江源头金溪边的福州县。

    这三县里,山越降民众多。

    好在虽然是汉越杂居,民族融合的发展倒也顺利。不少汉人已经娶了山越女子为妻,而不少山越人则加入了江东军队,贺齐等人麾下的侍卫司兵马中,就有不少的山越人,他们悍勇善战,乃是最优秀的兵源。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103、豫章与庐陵() 
看‘最‘新‘章‘节‘请‘访‘问·нéiУāпgê·СΟм黑ㄍ岩ㄍ阁或百ㄍ度ㄍ一ァㄍ下:黑+Уап岩+阁同1步1首1发1无1延1迟1就1在1黑∠⌒岩∠⌒阁1ΗéiУАпgê黑∠⌒岩∠⌒阁最新下一章节已经更新啦

    豫章郡是如今孙策治下九郡中人口最多的一郡达91万之巨户数约莫有16万多境内辖下14县

    面积这么大人口这多的一个郡孙策交给谁也不放心

    而且如今的豫章郡已经是被分割走了鄱阳郡之后的豫章郡人口足足减少了78万可见当初豫章郡人口之盛

    孙策吞并豫章郡之后之所以维持现状是因为不想引起豫章动荡

    而如今已经过去了半年多豫章归入孙策治下之后整体还算平稳豫章郡太守华歆毕竟曾经是刘繇的部下而刘芸已经怀孕为了预防万一孙策绝不可能再让华歆掌控如此庞大的豫章郡

    因此豫章郡的再一次分割是势在必行的

    好在孙策对此早就有了计划和预案一切都不算麻烦

    孙策打算以吉水为界以北是豫章郡以南为庐陵郡

    分割后的豫章郡有人口约莫62万下辖南昌、艾县、建城、新淦、宜春、南城、建昌、临汝共八县

    而新置的庐陵郡人口则只有29万下辖庐陵、雩都、赣县、南野、平都、石阳共六县

    9月3日孙策一行终于到达了庐陵县нéiУāпgê最新章节已更新

    早已经得到飞鸽传信的豫章郡文武已经在庐陵县外恭迎孙策了

    为首三人正是豫章郡太守华歆、郡丞梁源、都尉陈剑

    华歆和梁源二人都一丝不苟的穿着整齐的官袍都尉陈剑则是一身戎装

    “属下(末将)拜见主公”三人齐声拜道

    孙策微笑着扶起三人开口说道:“三位辛苦了无需行此大礼”

    众人寒暄了几句很快便來到了庐陵县衙中

    孙策高坐堂中看着堂中众臣开口说道:“豫章郡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管理不便我打算从豫章郡中析庐陵及其南部五县置庐陵郡诸位以为如何”

    孙策此话一出众人尽皆一愣

    尤其是华歆三人更是诧异万分这事情之前竟然洠в兴亢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