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明朝当国公- 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苯港和几万百姓而已,你若是派个知府过去也不合适啊。

    还是顾秉谦反映最快,只见他飞快的说:“陛下,老臣以为苯港乃是江宁侯最先打下来的,此事应当询问一下他的意见为好。”

    “嗯?”

    正站在列班里看热闹的杨峰一看顾秉谦竟然转手便将这个难题扔给了自己,他不禁翻个白眼,这个锅他背得可谓是有些措不及防。

    按理说,这种事绝对是内阁官员和文官们的职权范围,跟他这样的武将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可顾秉谦倒好,一声不吭的就把锅甩给了他,而且还甩得如此的熟练。

    想到这里,心里有些忿忿不平的杨峰随口道:“这还有何好说的,台湾的面积很大,如今虽只是占领了苯港一带,但咱们要着眼于未来。

    朝廷可以先行在苯港设立一府,先下设几个县,然后朝廷可以大规模的从福建、江浙等地迁徙百姓过去,等过上个几年,我大明占领台湾全境,移民百姓达到百万后便可以在台湾设立布政使、按察使等诸多衙门,这样一来岂不示好?”

    “设立一府?”

    顾秉谦等人一听,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

    果不其然,韩爌率先反对道:“刚才江宁侯也说了,如今苯港只有数万名郑芝龙这些年迁徙过去的百姓,设立一县已经是勉强了,若是设立一府的话岂不惹人笑话?”

    有明一朝,朝廷的行政体制设置为行省、府、州和县。

    北方的一个县人口一般在十到二十万左右,而南方人口密集的地方一个县的人口则是约莫三四十万左右,所以韩爌说的确实没有错。如果换成现代社会的话,几万人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镇罢了。

    面对韩爌的反对,杨峰却摇了摇头,“韩阁老说的的固然没错,可正所谓非常时期行非常事,如今苯港刚刚光复,正值百姓人心慌乱之际,若只是在苯港设立一县的话如何彰显朝廷治理台湾的决心?

    若是韩阁老依然有异议的话,可以问一下在场的诸位大人,看看他们是怎么看的。诸位大人,你们认为是设立一县还是一府的好啊。”

    杨峰的最后一句是跟大殿里的文武百官们说的,在韩爌看来,杨峰这句话实在是有点可笑,谁不知道杨峰跟文官集团的关系几乎就是势同水火,他的提议那些文官们不骂人就好了,哪有赞同的道理。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怪,杨峰的话一出来,大殿上沉默了好一会,良久才有一名官员道:“江宁侯说的似乎也有些道理,下官以为设立一府确实要比设立一县要好。”

    “嗯,本官也觉得设立一府确实比较妥当,若是设立的官职太小了,如何能彰显朝廷的决心。”

    有人开了头,立刻就有人接了上去,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竟然都对杨峰的提议投了赞同票。

    韩爌先是大吃一惊,不过他也是在宦海里沉浮了大半辈子的老油条了,脑子微微一转便明白了原因。说到底,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官员们都是很现实的生物,若是只在台湾设立一县的话能塞得下几个官员?可若是设立一府的话那就不同了,光是正四品的知府就有一位,下面还有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照磨、司狱、知州、判官、知县等等五花八门的官员至少会多出几十甚至上百个官职,这么一大笔资源简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多大的好事啊,他们吃撑了才反对呢。

    看到这样的情形,韩爌和顾秉县、朱国桢俩人对视了一眼,齐齐轻叹了一声,他们固然身为内阁首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跟满朝的官员对着干啊,没看到那些最痛恨杨峰的东林党们也全都当了哑巴了吗?在这种事情上,谁要是反对那就是所有读书人的敌人。

    今天的朝会结束后,看着满朝文武三三两两的结伴退朝,虽然他很想立刻回家看看许久未见的郑妥娘和线娘主仆二人,但无奈大老板硬要将他留下来,他也只能推迟回家的时间了。

第六百零七章 决心() 
杨峰和朱由校来到了乾清宫的御书房后,朱由校率先坐了下来,随后指着龙案旁边的凳子道,“杨爱卿……你也坐吧。”

    “谢陛下!”杨峰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了下来。

    看着就差在脸上挂着心不甘情不愿的杨峰,朱由校不禁笑了:“杨爱卿,朕晓得你非常想念你那有了身孕的小妾,原本朕也不想当这个恶人,但朕想着既然你们已经好几个月没见面了,也不在乎多等这一两个时辰,先委屈爱卿一会了。”

    看到皇帝老子为了这点小事跟自己解释,若是换了别的官员那肯定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但我们的杨大官人却好像不大买账,咕囔了一句:“您是陛下,您怎么说都是对的。”

    “嘿……你这家伙……哈哈哈……”

    朱由校先是眉头一扬,随后便被杨峰的话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其实说起来他和杨峰的关系发展到今天,俩人已经变成了半是君臣半是朋友的关系。

    都说皇帝是没有朋友的,皇帝这个职业固然威风,但也是孤独的,难得碰上杨峰这样一个既尊重他也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唯唯诺诺,平日里能跟他谈笑风生的人,朱由校自然倍感珍惜。

    俩人谈笑了一阵后,朱由校才感慨道:“杨爱卿,说起来朕确实是亏欠爱卿太多了。自从朕认识你以来,爱卿几次出征辽东平定满清鞑虏,又给为大明弄来了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高产的种子,好不容易封了伯爵,又要下福建讨伐郑芝龙,就连朕的性命也是爱卿救下来的,朕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感激才好。”

    “别……别……”杨峰赶紧摆了摆手:“陛下您言重了,微臣原本不过一介海外归来的商贾,蒙陛下不弃,居然被封为侯爵,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哪敢邀功啊。再说了,做臣子的拍皇帝的马屁那不是应该的嘛,您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杨峰说完和朱由校相视一眼后俩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玩笑过后,俩人便开始进了正式的话题。

    朱由校率先问道:“杨爱卿,那个台湾真的如同你在朝堂上说的那样好吗?”

    “确实如此!”杨峰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台湾的面积跟琼州一般大小,虽然它的山地很多,能耕种的土地只有两成,但它的位置却至关重要,说它是我大明南面国门的第一道屏障也不为过。

    咱们占据了台湾后,接下来便可以其为基地想南面发展,无论是向东北直逼扶桑还是往南攻占吕宋都异常方便,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此时我们若是弃守台湾的话,我们便是子孙后代的罪人!”

    “罪人么?”朱由校嘴里低低重复了一下,沉思了良久才继续问道:“据说那台湾岛上如今还有荷兰人盘踞在哪里,而且还建了一座热什么城?”

    “回陛下的话,是热兰遮城!”杨峰轻蔑的一笑:“不是臣小瞧他们,荷兰人在热兰遮城里不过区区数千人,若不是刚光复了苯港,臣早就带人平了这些红毛鬼子了,那容得他们在咱们大明的疆土上耀武扬威。”

    “哈哈……这话听着解气。”朱由校也乐了,“若是别人说这话朕可能还不信,但杨爱卿说的话朕是深信不疑的,几千红毛鬼子那也叫个事?不过朕如今最关心的还是另外一件事。”

    杨峰嘿嘿一笑:“陛下关心的是吕宋等南洋诸岛吧?”

    “确实如此!”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两年托了爱卿带来的土豆等高产种子的福,咱们大明百姓的日子总算是好过了不少,但即便如此北方一地的百姓日子也过得颇为清苦,否则前些日子也不会发生陕西那档子事了。

    这些日子朕一直在苦思,咱们大明到底是怎么了?这些年来天气一年比一年冷,粮食也在不断减产若非时有了爱卿哪来的土豆,咱们大明早就饿殍遍地了。”

    “说到底还是土地太少了!”杨峰盯着朱由校正色道:“微臣早些年就跟陛下说过,土地兼并是咱们大明最大的毒瘤,那些把持着朝堂的读书人尽管平日里总是高喊着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口号是喊得震天响,但对百姓伤害最大的就是他们这些人。”

    说到这里时,杨峰脸上的那种不屑之色溢于言表。

    朱由校轻叹了一声:“爱卿所言朕又何尝不晓得,但这种痼疾已经在大明存在了两百多年,即便朕身为一国之君却也只能图之奈何。”

    杨峰不说话了,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最大的顽疾,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自从夏商周之后,后来的历朝历代的国运鲜有超过三百年的。

    对这个问题已经专门研究过的他立刻说道:“陛下,想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非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这需要咱们长期不懈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但眼下咱们却是没那么多时间来慢慢解决了。所以当前咱们只有一个办法能快速的缓解土地不足的问题。”

    朱由校一听,立刻大喜,赶紧问道:“爱卿快说……什么办法?”。。

    杨峰走到放在龙案上的地球仪跟前,指向了南洋那块地方一字一句的说:“向外扩张,用咱们的坚船利炮替大明百姓的打下一大块足够大明百姓繁衍生息的土地!”

    “开疆扩土么?”朱由校的眼中露出了憧憬的眼神,这可是历代帝王最憧憬的事情啊,如果自己真的能够打下一大片土地的话,那么未来自己即便是到了九泉之下也能自豪的对面对祖宗了吧。

    “向哪扩张?”

    “自然是向南!”

    “咱们真的能拿下南洋那些地方么?”

    “为什么不能?那里的人又蠢又懒,那里的土地又平坦又肥沃,咱们为什么不能占下来?”

    “可是朝中的那些大臣?”

    “那些人不用管他们,等到咱们占领了那里,最先跑去那里的人就是他们!”

    “既然如此,朕就将此事交付给爱卿了。”

    “此乃微臣分内之事!”

    这么大的事情就在几句简单的对话里决定了下来,也就是这么几句看似闲聊的话语,到了后世却成了无数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课题。

第六百零八章 这可不行() 
当杨峰从皇宫出来时太阳已经开始下山,等到杨峰紧赶慢赶的回到府邸,最后一缕阳光也终于消失在山顶,整个大地开始陷入了黑暗。

    “恭迎侯爷回府!”

    杨峰在一众家丁的拥簇下来到自家的府邸门前,还没等到下马便看到府门大开,十多名仆役提着灯笼走了出来将整个门口照得通亮,随后在灯光的照耀下身着一身淡绿色笼纱孺裙的郑妥娘在线娘和五六名丫鬟的陪同下出现了门口朝着杨峰盈盈拜了下去。

    “妾身恭迎老爷回府!”

    看到已经大腹便便的郑妥娘挣扎着给自己行礼的模样,杨峰吓得赶紧跳下了马快步走到了她跟前将她扶了起来责怪道:“你看看你,身子都这么不方便了还不在里头休息,若是有个闪失我看你怎么办?”

    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杨峰扶住,郑妥娘的粉脸顺便就红了起来,只是天色已黑,周围的灯管又偏带着红之色,所以才看的不甚明显。

    郑妥娘低声道:“老爷乃是侯府的擎天之柱,妾身出来恭迎老爷回府此乃应有之举,老爷又何必介怀。”

    “不行!”杨峰摇了摇头:“这事我得说你,既然你也说我府里的擎天之柱了,那这事就得听我的,咱们江宁侯府不兴这一套,听明白了吗?”

    听着杨峰虽是责怪,但内里却包含着爱惜的语气,郑妥娘心里说不出的甜蜜,柔声应了声:“是……妾身听老爷的!”

    “嗯……咱们进去吧!”

    说罢,杨峰和线娘一起搀扶着郑妥娘慢慢的走进了府邸。

    当杨峰在郑妥娘和线娘的陪伴下来到内院的偏厅时,几名丫鬟很快提着食盒走了进来,很快便手脚麻利的摆好了七八个菜肴和碗筷。

    看到桌上那些还冒着热气酒菜,杨峰不禁转头看了眼正在给自己盛饭的郑妥娘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柔情,桌上的菜肴大部分都是他喜欢吃的,这被人记挂的感觉还真是温暖呢。

    郑妥娘看到杨峰的目光后抿嘴一笑道:“老爷,这些菜肴可不是妾身命人做的,而是线娘亲自下厨给您准备的呢。”

    “哦?”

    杨峰微微吃了一惊,随即转头看了眼坐在一旁垂着头目光羞涩的线娘,没想到这个当初成天跟在郑妥娘身后的小丫头居然也会体贴人了,他不禁笑了起来。

    “哈哈哈……难得啊……看来咱们的小线娘也长大了!”

    听到杨峰的调笑,即便是还处于羞涩状态的线娘也不禁跺了跺玉足娇嗔道:“老爷啊……人家今年已经十六了,本来就已经长大了好不好!”

    听到十六这个数字,杨峰有那么一刹那的呆滞,随即不禁轻叹了口气:“是啊,已经十六了,好吧,咱们的小线娘确实长大了。”

    说到这里,杨峰的目光愈发的柔和起来,用有些感慨的语气对二女道:“我还记得,当年我在秦淮河上看到你们主仆二人的时候,当时妥娘正是豆蔻年华,线娘也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可一眨眼妥娘已经有了身孕,线娘也都十六了,这世间过得可真快呢。”

    回想起当年和杨峰认识的情形,妥娘的大眼里露出了笑意,情不自禁的依偎向了坐在一旁的杨峰,“当年妥娘受好友之邀,去到镇江府献艺,没曾想竟然遇到了倭寇围城,全赖老爷率领大军大破倭寇解了围。

    那天夜里镇江府一众文武官员邀请老爷道醉仙楼饮酒,镇江府守备龚大献因妒成恨,试图为难老爷,却被老爷当着镇江府众人之面教训了一顿,当时妾身就在想,这么一位英雄人物妾身一定要牢牢抓住了,否则必然要后悔一辈子,总算是老天听到了妾身的恳求,让妾身得偿所愿了呢。”

    杨峰搂住了郑妥娘,感受着她那笔往日沉了不少的身子感慨道:“是啊,一眨眼两年时间就过去了,妥娘你也成了我的媳妇,就连线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