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新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唐新世- 第3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事情远不如他想像的那样如意,十多万辽军抛在关内伤亡日重,西京道契丹贵族强烈要求撤军,或者增援。于是,他又凑了两万匹战马准备送入关中,结果都扔在了半道,让北汉国和兴唐军凭添了数千铁骑。

    至此,所有人都认为耶律述律帝位不稳,很快就会暴发国内动乱。

    但是耶律述律已经是输红了眼睛的赌徒,还在乎再玩一把大的吗?

    西京道契丹贵族不是担心自己的族人吗?干脆召开一次会议,利用后周国内李重进、柴荣争夺帝位未果,再凑十几万人攻打洛阳,一战灭了后周那是最好不过,最次也能缓解关中压力,让他们占领关中的步伐更平稳一些。

    中京道,上京道在这种情况下,被耶律述律派遣多位使臣说动了心思:中原的繁华是每一个去过中原的契丹人梦寐以求的。现在后周内乱,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能不抓住?况且大部分部族也担心别人的势力太强大,转手灭了自己,要损失大家一并损失!

    近二十万辽军动员,在秋高草肥时节南下雁门,绕太原扑向洛阳,结果后周国举国北上抗击,原定一两个月结束的战事硬生生拖到了十二月。

    冰天雪地中,所有契丹贵族都感觉自己上了当,但没有人会说——辽国现在剩下兵力最多的是东京道和中京道,那可是耶律述律的大本营。万一惹怒了他,兵力都在外的西京道、上京道可要吃亏!

    可谁能想到,对别人狠,对自己人更狠,耶律述律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让剩下的两京道置身事外。他在潞州直接玩了金蝉脱壳之计,回到中京道,征召了东京道精锐,加上女直人,南京道汉军,共计十五万人,破雄州,直入河北。

    从河北之地攻汴梁,除了黄河几乎没有天险(冬天已经冻上了),一马平川,想走想打都很随意。最主要的,河北后周军主力被赵匡胤带去了上党,想抽身回来阻挡辽军铁骑,几乎不可能!

    当消息传遍辽国,所有人都被耶律述律的“宏图大志”震惊了:这真是要灭了后周国吗?原本以为耶律述律在消耗各贵族力量,但现在看来,这位侥幸上位的帝王,确实称得上“黑龙”!

    在高平一战中败北的契丹主力盘踞在北汉国境隆州,时刻关注河北战况,一旦辽军攻下大名府,这六七万辽军势必南下助战,攻向洛阳城。

    现在,临近黄河的大名府,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

    守城一方,是从上党地区匆匆赶回去的十多万后周军和山东、河北七万后周军,依托邯郸、大名府、博州三地,牢牢锁死辽军南下汴梁之路。同时,河北、河南、山东各路援军星夜兼程,大量粮食、守城器械不断向大名府聚集。

    长江以北烽烟四起,再无一寸山河可容纳安稳生活!

    慕容迪站在大名府高大城墙之上,眼望邯郸方向,满是期盼,随即脸上露苦色。

    大名府,是后周国河北最重要的城市,扼守中原腹地,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依托漳河、御河(卫河)形成一座军镇。此时,新任天雄军节度使王彦超刚刚接到赵匡胤紧急传讯,辽军中军前锋已经逼近馆陶(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萧城遗址犹存),左翼军已经进入洺州境内,数个县城破灭,哀鸿遍野。

    博州王城(今聊城)的宋源一直没有消息传来,这让王彦超忧心匆匆。

    三路宋军加在一起,不过二十万,与辽人数量持平。但论起机动性和战力,却不是一个等级。尤其是现在漳河、御河(卫河)早就冰冻三尺,辽人铁骑随时可以南下。黄河也冰封许久,天险不在,汴梁城危在旦夕!

    想着这些事情,王彦超再也无法平静地呆在节度使府,披着一身厚衣,带着数十将领走上城头!

    “慕容将军,探马可有新消息?”

    慕容迪知道王彦超问的是右路军博州宋源的消息,他轻轻摇头,随后又补了一句:“应该没问题吧?宋源可是与辽军对峙一年多未有败迹,虽然从沧州退到德州,又退至博州,但主力未损……”

    “哎!如果黄河未冻,咱们就不用担心了!现在就怕辽军分兵过境直击汴梁啊……”

    (本章完)

第711章 大名府外北风寒() 
大名府前辽军铁骑渐渐出现了踪迹,开始时几十匹驻在远远的小丘之上,隔着数千米远远眺望。

    不到一天时间,上千人的马队不断盘旋,让出城探听消息的周军游骑吃亏不小,不得不撤回城内。

    站在城头,看着一队队辽军肆无忌惮地从大名府外奔腾,王彦超和慕容迪脸色青紫,拳头攥得很紧。他们不是没有想过趁辽军立足未稳,出城打上一阵,振奋一下士气。

    但是,辽军马快,离城倒底有多远,中军倒底有多少,都是不准确的数字,做为守将,王彦超如何敢风险?

    此时的大名府,不如后世的城池高大,但范围上却也不少。右侧离御河(卫河)形成的永济渠并不远,左侧是平原小丘,虽然并不高大,却天然形成了数百个错落有致的高地,上面星罗棋布着数百村寨,一直延续到魏县。

    这里良田万垧,垄沟被积雪厚厚覆盖,下面因为冰冻形成了无数的马蹄状蜂窝,看上去一马平川,但想纵马在上面奔腾,却是危险万分。稍不留神就会马失前蹄,折断马腿。

    在邯郸城东,广平县,魏县都有驻军,据说是赵匡胤手下两员大将各带着两万人,阻挡着辽军从空隙突进,而自己右侧的空档,却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完全遮挡!

    如果这不是冬天,还有永济渠的御河(卫河)当成屏障,但是现在……

    越想越糟心,王彦超长吧一声,忽然看向北方。

    那里,一杆大旗迎风飘扬,随即地面传来沉重的震动之音,似乎大名府的城墙都在颤抖。

    ############

    萧思温骑在高头大马之上,围着大名府北城墙跑了一圈,然后驻足在一处高地上,长叉重重地向下一顿:“安营扎寨!”

    手下众将士立即传令下去,转眼间他身侧一空。

    唯一留下的老者明显是一个汉人,全身紧裹着一层厚麻衣,外罩绸缎官服,瑟瑟抖着。他手指微颤,指着大名府道:“将军,此城不易攻克,不如尽早南下攻占汴梁!”

    萧思温脾气不太好,但听老者之言,却温声道:“刘太师,此城不下,如何能安心攻汴梁?后周国精兵良将众多,此时早就得到消息,北上擒王之兵已经到了汴梁城,更兼有洛阳兵至,整个汴梁不下十万之众,坚壁清野,一旦留下大名府之敌,到时候撤不能撤,攻又不攻不下……”

    那老者撇了一下嘴:“萧将军过虑!后周兵力部署耶律柳烟已经察探得一清二楚。后周大将赵匡胤精兵都在邯郸一带,而大名府不过五万之众,算上百姓最多十万人,而博州已经被李丰、阿里挞两部围得水泄不通,哪儿还有什么增援?汴梁最多五万精兵……”

    萧思温终于有些不耐:“刘太师不历军伍,所知都是纸面所得!我大辽勇士虽然弓马娴熟,却有一样不足:攻城!汴梁城坚,又有几十万军民,非两三月不可克。留重兵于身后,实为不智!刘太师用心粮道,确保军粮无缺才是!”

    刘姓老者是大辽国南京道四大姓氏之一。幽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许多汉人根本不认可自己成为辽人,数十次起义闹事,但除了血流成河几乎一事无成。而一些豪强开始思考中原王朝是否有可能再次降临这片土地。许多人认为中原王朝再次一统的机率很低,不如尽早融入辽国。

    比如以刘虹为族长的刘家,坐拥檀州之地(现在密云一带)百十年,却在国难当头之时,见风使舵,直接投入了契丹人的怀抱。这一次辽帝耶律述律征发南京道汉军,刘家、张家、赵家、李家各出兵五千人,加上其他汉人,凑成了五万汉军。

    这五万人,因为无马可骑,干脆成为后军,负责粮草押送工作,和两万宫帐军铁骑一起殿后。

    但是,刘虹却不甘心此次南下不能立功,干脆派出自己的弟弟刘韬(注意,和北汉阴地关的守将一个名字,却完全是两个人),随着萧思温成为先锋军,美其名曰:打前站,判断能就地征粮多少!

    简单说,这刘韬此来,就是准备从河北、山东之地抢老百姓的粮食以供应契丹人!

    萧思温,字寅古。契丹族国舅部人。太宗女燕国公主驸马,宰相萧敌鲁之侄。辽太宗时,他为奚秃里太尉,尚燕国公主,为群牧都林牙。此人一向眼高于顶,懂汉文,明书史,自诩文武全材,在辽国内一向不合群,甚至有拳打同僚的恶名。

    此次南征,他作为国舅部领军之人,他来之前,部族族长一再叮嘱,千万不要把自家儿郎都扔在了汉人的土地上。这次南下狩猎,其目的是抢掠,把汉人刚刚积攒几年的财富掠夺到辽国来,让许多衣不裹体的契丹孩童能穿上衣服!

    总之一句话,少死人多抢东西!秉承了这一原则,萧思温的骑军极快南下,但凡防备松懈的县城、州城,他都是抢上一把就走,绝不恋战!到现在,他抢了贝州和数个县城,早已经肥得流油,失去了继续南下的动力。

    以他追随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经验看,越往南粮草补充越困难,守军反击越犀利,回程越艰难。尤其是汴梁城,是后周的都城,周人一定拼命,自己率先冲上去,不磕掉牙才怪了呢!

    同时,做为深知兵法的将军,他当然知道强敌于后不能深入的道理。留着大名府、博州、邯郸三处近二十万周军顶在腰眼子上,冒然深入汴梁城,万一攻城不果,再想携带财宝完整无缺地撤回北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现在可是十二月底了,再有几天就是新年了。一旦过年,一个多月就会开春,万物复苏,雪化河开,冲过黄河容易,想再重兵之下再退回来,那就难了!

    当初太宗陛下英明神武,却也在慕容彦超、李守贞等后汉将领打击下狼狈北归,战利品丢了一道,更损失了数以万计的勇士性命!

    有了前车之鉴的他,绝不肯冒失地冲在前面,去攻打汴梁城!

    大名府,就是他搪塞耶律述律的理由:不下此城,绝不去汴梁!

    (本章完)

第712章 正面对峙北焚粮() 
后周显德三年,天气异常寒冷,入冬没有多久漳河和御河(今卫河)就凝结了厚厚的冰层。

    大名府,像一座游离在冰川上的孤堡萎缩在凛凛北风中。随着没有任何喜悦气氛的除夕日到来,大辽帝国的十万大军终于在大名府东北二十里许的馆陶(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萧城遗址犹存)安营扎寨。

    只要耶律述律一声令下,大名府周围十几个州县将陷入一片刀光血海之中。然而耶律述律并没有下令打草谷,他在作短暂的休整,或者说在等待一个时机。

    天气越来越冷,阻拦辽国大军逼近京师开封的天然屏障黄河早就结冰了,这自然不是障碍。大辽雄狮完全可以踏着冰层跨黄河直逼京师。但是耶律述律还不敢这么做,他必须在南下之前攻克大名府,找到赵匡胤的五万燕梁精兵,击溃它,至少也得消耗掉大名府、邯郸周军的精锐才可向南挺进,这是常识。

    双方就那样沉默着,等待着。大战前的肃杀之气弥漫在大名府上空,沉寂的要死。

    魏县,紧邻着县城东侧,一座绵延十里的军营呈圆形一圈圈绕出去,如一条长蛇盘亘在邯郸和大名府之间。平原之上,鼓角相闻,数十铁骑由远及近,在营寨前刚刚立定准备观瞧一番,却不料营门大开,一百多骑军冲出,转眼间双方盘旋在一处,马蹄声清脆地敲击地面,兵器相撞的声音在清晨异常明亮。

    只有一骑契丹军逃离,剩下的都饮恨当场。率队出击的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一脸得意,盯着辽骑远逃的背影,哈哈一乐:“原来契丹人真是孬种,怪不得赵元帅(赵匡胤此时已经被封为殿前都点检,官职不算高,却领兵北援,身上还有一个任命,兵马大元帅)不屑一顾!”

    他身后韩重赟一声长喝:“石哥哥快快归营!”韩重赟因为“高平之战”,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也正是春风得意,但对石守信却是尊敬!

    石守信一抖缰绳跳下马,撇着嘴对营寨上面的韩重赟摇头:“铁骑还你!我的步军绝不比你差!”

    二人都隶属于赵匡胤麾下,却都效忠于柴荣,各领兵马三万(其中韩重赟掌控着一万铁骑就有赵匡胤的燕梁铁骑五千)驻守在魏县县城,从左翼侧应着大名府的王彦超,确保大名府不失。

    至于赵匡胤,其主力五万人却在邯郸城内外扎营,阻挡着辽军侵入汴梁的官道。

    正在石守信迈步走入大寨之时,后方一骑战马奔腾而至,翻身入营,却是赵匡胤的义妹赵京娘。她一身紫衣,脸色青白,分明就是冻得!

    接过她手中信笺,石守信一脸凝重:赵匡胤处难道也接敌了?辽军倒底是分成几路,主要攻击点在哪儿?

    大战不会拖得太久,毕竟春天在即,辽军想速战速决,必然要突破三路中的一路。相比较而言,博州的宋源最弱,但离汴梁最远,攻下博州,也不能避免周军抄袭后路。

    而魏县则处在邯郸和大名府之间,城矮且人少,缺少守城的器械,应该是辽军攻击的重点。只要打通这里,切断大名府与邯郸的联系,辽军至少可以分出一半人马南下攻打磁、相、卫、滑等州,直接打到汴梁城和洛阳之间,到时候想抢哪儿个城市都行!

    抢劫之后,可以从太行山撤到北方河东太原之地北归西京大同府,也可以顺道返回,从被辽军围困的邯郸、大名府间再退回去!

    赵匡胤的信很简单,就只有一句话:辽军各怀心思,攻击重点不好确定,通知大名府小心!

    韩重赟长叹一声:连一向智谋出众的赵匡胤都无法判断出辽军攻击重点,他们的猜测能准吗?通知大名府,对,要马上通知大名府!

    可是,他们再想派兵去大名府已经不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