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孔伷身边的罗涛坐在车中,跟着孔伷一起启程,拉开车帘,回望立在路边的文丑和孙坚,心中叹道:“孔公高谈清论,坐席之间,难逢敌手,而放诸军旅,置之征伐,论及胆烈雄气,却是不及文武猛、孙侯的一支小指。海内如安,孔公不失良主,天下已乱,孔公实非明君。”却是起了离孔伷、改换门庭的念头。
看着孔伷带兵远去,文丑、孙坚自是心情愉快。两人来找孔伷前就已约好,凡要来之兵、物,都二一分作五,一人一半。
当下,他两人就在这道边你一半,我一半,瓜分了那些粮秣、物资,又将那万人的州兵亦分作两份,一人五千,随后,自分别令本部的兵卒抬拿起粮秣、军械,带回营中,又各亲与那万人州兵中的将校们欢快叙话,引他们亦归营中。
这被孔伷留下的一万州兵,大多是对孔伷不怎么敬重,而却对文丑、孙坚甚为佩服的,他们对改从文丑、孙坚不但没有一点抵触,反倒是十分欢喜。文丑的营地在城南,孙坚的营地在城东,两人在城下暂别,各归己营。(。。)
。。。
第九十六章 李乾李典()
这边文丑回到营中,刚到帐中,才下了军令,命晚上设布酒宴,以备与那五千州兵的将校们把酒言欢,并打算把一些豫州校尉们也请来,共饮宴之,帐外典韦走了进来,报道:“辕门守卒来报,说是有千数人员在营外求见见主公。”
文丑笑问:“来者,可曾道明了名姓和来意?”
典韦答道:“那领头之人自称山阳李乾,说是自率食客前来投奔主公!”
文丑一听,来不急思考,忙道:“哦,快快前面引路!”虽说他还并不知道这个李乾是何方神圣,能够有千员食客,但是他既然是前来投奔自己的,那么就足以使得他亲自出门迎接之,别的不说,只这千人之力,就是一个不可多得战力!再者能够拿出这么多食客的人物,想来家资也是异常雄厚的。所以文丑才有了如此之作为。
不久文丑带着田丰、田畴、典韦等一众人物来到了营外,远远的见着营寨之外的那一片人员,心情大好。及行近,豪声言道:“山阳李君率众而来,鄙人不曾远迎之,多有失礼,还望谅解之。”
“哈哈,久闻文武猛之名,今日得见,甚是有幸也≯∈!”一个四十岁余的汉子言道。在此人身侧有两名子侄辈的年轻人恭谨持立之。
“听闻李君乃是山阳人氏,即聚众千余,缘何过酸枣诸公而不赴,转而叩寒寨?”文丑笑道。
“酸枣诸公怎比文武猛,前有黑山贼服、后有董贼兵败!文君之威名远扬也!”李乾恭维言道。
“哈哈,李君过誉也,区区之功,不足扬名,倒是李君身侧二子甚是威猛。不知在下能够闻听高名否?”文丑谦虚言道。
“此乃犬子整,尚未弱冠,此乃从子典,方弱冠,劣字曼城。”李乾随即指点左右,向文丑介绍道。言语中尽是自豪之意。随后又言道:“二子得文君赞誉,甚是有荣焉!”李典、李整自是向文丑行礼。
文丑闻听,本来还不曾在意,但是在介绍道‘从子典,劣字曼城’之时,方才恍惚,心头震动,这是在曹魏阵营中有着长者风范的大将李典啊!不输于‘曹魏五子’的存在!不由多看了李典两眼,同时对于这一队人的重视程度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对待李乾更是热情。
文丑虽说震惊于李典来投,但是他也没有在明面之上表现太过,对着李乾言道:“贵门多猛士,得君相助,鄙人之大幸也,表君为振武校尉如何,暂率此千人之众。”
闻听文丑此言,李乾自是大喜。他本来是想着投奔驻扎在酸枣的曹操的,不过因为曹操战败。文、孙大胜了的缘故,所以中途改变想法前来投奔了文丑。能够得到文丑麾下一个校尉的名头,还是很满意的。下拜言道:“谢文将军错爱,定奋力击敌,已报君恩也!”
文丑上前将李乾扶起,接着言道:“李君不必多礼。吾观曼城威猛,欲留为我帐前用,卿意何如?”李整还没有达到弱冠之年,文丑自是不能当下就拆开他们父子,而李典却已是弱冠。是以文丑提议之。
对于文丑这样的一个要求,其中用意,李乾自也心知,毕竟是新近来投的,文丑定然不会百分百的信任自己。当下言道:“曼城得明公所识,其之荣也!乾自无不应之理!”
接下来自是主宾相欢,文丑将李乾三人请到中央大帐,并且让田畴给李乾之兵卒发放帐篷、粮秣、军械等,并且搭建了营寨。
一日之内,增兵六千,使得文丑的战力迈过了两万大关,若是加上附属之势力,都有三万之众了,心情自是欢畅。杯酒宴席自是不必多说。
而在兵力强盛之后,文丑就不得不思考一番当下之军情了,对于未来事情的发展,文丑还是有不少想法的。
曹操曾在给文丑的信中说,说酸枣的那些人不思出战,假以时日,用不了多久,必会因粮尽而散。文丑、孙坚两部联军现在倒是暂时不愁粮秣,他俩先后从孔伷那里弄来了不少粮食,可是文丑却也不能在颍川多留,孙坚还好,长沙太守已成了他的旧职,他而今是颍川太守,在颍川待多久都行,文丑的本职却还是常山中尉,常山远在颍川北数百里外,常山又不安稳,郡外有袁绍阴伺郡内有张燕祸乱,而文丑任常山中尉这个职亦是今年才上任的,换言之,虽经过种种的努力措施,他在郡中尽管此时已算根基较稳,可却也不能长时间在外,身不在郡中的。
所以,主观上来说,文丑是希望速战的,希望能快点把董卓这事儿搞定,该捞的好处捞到,该得的名望得到,然后他就可以赶紧回常山,为下一步的群雄逐鹿做准备。可是,客观上来讲,却是万难速战。
酸枣诸军十余万,不动;袁术屯兵鲁阳、南阳,不动;袁绍意在冀州,也不动,看似声势浩大的四路义军,除了文丑和孙坚这一路,只有曹操、张邈、鲍信敢於出战,可经过前番之战,他三人大败而归,便是重再分别募兵,锐气已失,短日内也断难再战了,现下敢战、也能出战的只剩下了文丑和孙坚这一路,前时虽从孔伷手里夺了点州兵到手,可就算把州兵也加上,也不过才几万人马,只凭这点兵马,却也是无法再次出击的,如强要出击,也是落败一途。文丑对此,可谓左右为难。
不过还好,因清楚历史走向之故,早在出兵前,他对此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为免后顾之忧,提前在常山布置好了一番局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常山过中尚还安稳,袁绍虽窥伺在侧,张燕虽祸乱于内,却因李瑾父子、柳仲、铁千等理政井然、陈兵练军有仪,以及郡中民众多拥护文丑之故,暂时也还没有什么举动,故而文丑倒是仍可以安心地待在颍川,等待战机,以再次出战。(。。)
。。。
第九十七章计谋徐荣()
而所谓的“等待战机”,这个战机,指得自然是董卓兵“厌战思归”之时。
现在天子刚西迁不久,董卓亲坐镇洛阳,又是散财、又是掘墓、又是赏赐妇人,财货美人的激励下,董军上下的斗志尚高,可洛阳毕竟已被烧为废墟,城内外的居民也都被迫迁徙去了长安,待以时日,那董军的将士中胡人众多,便是汉人兵士,因多来自凉、并这些汉胡杂居之地,亦有不少都沾染了胡人的习俗、脾性,换言之,大多是野惯了的,肯定会不耐在此人烟罕见的废墟之所久待,必有思归之意,而只要他们起了思归之意,这仗就好打了。说到底,打仗打的是士气、是人心。
董军将士都想离开洛阳了,不想在这里待了,便是他们人马再多,器械再精,战力再强,人心一去,士气一无,便是袁绍、袁术兄弟和酸枣联军仍不肯出战,只文丑和孙坚两支人马,文丑也有一定的把握击败他们,获取胜利。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为何在曹操、鲍信、孙坚接连败北后,孙坚能败而复胜,甚而一鼓作气,抓住机会,长驱直入,进一步地把吕布、董卓都又接连击败,终兵入洛阳,成就为后世赞颂的忠烈威名,其中固是有孙坚猛鸷之因,可最根本的缘故,在现今掌兵已久、熟知沙场兵争事的文丑想来,应也正是因为那时的董兵已无了斗志,都厌战思归了,要不然,孙坚再猛,肯定也是难以进洛阳半步的,——要知,即使在董卓死后,那凉、并集团却依旧兵势盛壮,还又把持朝廷、扰乱天下了很久,由此足可见其强。
孙坚之胜。非因人力,实因时势。人力有时而穷,时势却是无可违逆。讨董,是个时势。能够借机起兵;董兵思归,也是个时势,可以借此名压诸侯;讨董之后,群雄逐鹿,也是个时势。可借之夺占地盘;可再之后呢?文丑以为,他就该创造时势了。
不能总是顺应时势,顺应时势的豪杰不少,袁绍、袁术、张邈、桥瑁、刘岱等等这些人,包括后来割据各地的诸色人等,他们都可以说是顺应时势的,要想从他们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非得再造时势不可,只有造出一个有利於自己的新时势,借助其浩浩荡荡、无人可以违逆的势头。也即所谓之“天下大势”,又可称之为“人道天命”,才能轻取天下,再造乾坤。
可是,这个时势他又该怎么造呢?他现在还没有一点头绪。
收回思路,把目光重投注眼下,文丑听到田畴面对他言道:“主公,今我军虽暂归颍川,屯驻休养,可为来日与董军再战计。以我愚见,似最好也不要空坐等机,不防未雨绸缪,先下些闲着。”
而所谓的闲着也不过是对徐荣行一些离间之计。对徐荣送些信件、玩物、物。而之所以选择徐荣却也是有原因的。
这却是因为董卓军中多凉州人,徐荣是唯一一个非凉州籍的重要将领,在董卓军中,他的地位本就尴尬,不少凉州将士把他视作外人,把他排斥在圈子之外。
而今文丑书信、礼物常到。少不了就会有人犯嘀咕,更少不了会有人向董卓告密。
徐荣拿着文丑写来的信,独坐帐中,看了半晌,最终无可奈何,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文武猛啊文武猛,你这是在逼我啊。”明知文丑用意,他也没有办法,只是叫来卫士,命之把文丑写来的信统统送去洛阳,呈给董卓,希望能以此打消董卓的怀疑,自证清白。
董卓先是接到密报,继又接到徐荣派人送来的文丑信件,示於左右诸将观看。
诸将看罢,有人嗤笑说道:“此离间计也!文丑小儿智拙矣!竟欲以此乱我军心?可笑。”
董卓以为然,点了点头。
又有人言道:“却也不可不防。徐荣非我凉州人,与我等本就不同心,他要真投到了文丑那边,却也是个麻烦啊。”对董卓说道,“相国当早做准备,以防万一。”
先前说话那人不以为然,说道:“徐将军虽非我凉州人,然从相国多年,受相国提拔之恩,忠心耿耿,每遇战,冒矢石,常先登,我有一次曾与他在酒后袒衣比伤,他的伤比我还多,如此忠耿,战不畏死,他又怎会背叛相国?况今山东兵马虽盛,却各存异心,袁氏兄弟、酸枣诸人皆不足提,唯文丑、孙坚、曹操等稍敢战,而亦皆败北而归,他们肯定是打不赢这一仗的,此识者之所共知,徐将军又怎可能会看不清形势,於此时叛离?……那不是自投死路么?”
董卓说道:“不错,徐荣素来忠心,绝不会叛我的,这不过是文丑小儿的离间计罢了。”
却又有一人说道:“相国,末将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董卓言道:“你说。”
那人言说:“相国知道,我族弟在徐荣军中为军候,去年底,我听他讲,说徐荣尝醉后牢骚,说这些年来为相国出生入死,讨叛羌、平黄巾、击韩遂等,几次险死,而仍遇危不惧,逢战皆愿为先锋,相国帐中诸将,论功他本当第一,可相国此次封赏,却只任他为中郎将,他似意颇不平。”
董卓狐疑问道:“竟有此事?”
“真有此事。……另外,我还从我族弟那里听说了另一件事。”
“又是何事?”
“日前,徐荣击败曹操、张邈、鲍信后,在帐中夸口,说、说……。”
“他说什么了?”
“请相国毋怒,末将才敢言之。”
“我不怒,你说罢。”
“他夸口说:相国帐中诸将皆庸碌之辈,设若无他,那曹操、张邈、鲍信早入洛阳了。”
董卓听得此话,却仍是不信,说道:“徐荣从我多年,任劳任怨,怎会说出这等话来?即便是真的说了,也只是酒后之言,当不得真。”打住话头,不再谈论此事。。
第九十八章 吕布出场()
虽说董卓在人前如此作为,但是其心中真正所想是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等到左右诸将退出,帐中没了别人,董卓起身在帐中来回踱了几步,按剑看向帐中的地图,目光落在荥阳一线,却是面‘色’沉凝,‘阴’晴不定。
董卓非是昏庸之人,这要换在平时,他是绝不会因为帐中人的几句话就怀疑军中大将的,可眼下非比寻常,无论朝中,抑或朝外,他而今可以说是处处皆敌,差不多已成“独夫”,一着不慎,便难逃覆亡之局,在这么个心理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就是再“睿智”的人,也难免会因为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疑神疑鬼,更何况再则说了,那徐荣不是凉州人,从根子上就远了董卓一层,几句诋毁徐荣的话入耳,便是明知这极有可能是文丑的离间之计,又明知进言那人和徐荣不和,那几句话恐是落井下石、借题发挥的“谗言”,可却也不由冒出一点疑忧。
董卓心道:“荥阳北有袁绍,东有酸枣,东南又近颍川,地处要冲,乃我洛阳之东‘门’,非上将而不能镇之,吾帐中诸将,虽多猛鸷,可如论智勇兼备、进退从容,能胜过徐荣的却不多,徐荣又才刚刚大胜了曹操、张邈、鲍信,于理于情,我现在都不能召他回来。”
他忖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