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柔懵懂地望着杨天风,不太明白杨天风话里的意思。
杨天风伸出手,一副邀舞的架势。赵雨柔这才明白过来,迟疑了一下,慢慢伸出了手。
两只手握在了一起,一大一小,一个火热,一个还有些凉。杨天风含笑望着赵雨柔,直到她红着脸,无奈地直翻眼睛,才哈哈一笑,松开了手,却顺势在赵雨柔的脸上摸了一下。
淡定,冷静,得到这个结果不容易。赵雨柔气恼地瞪了杨天风一眼,又象皮球般泄了气。
月亮在天空里闪耀着,犹如透明的面纱,轻轻地张在大地上,散播着烟雾。
姚宗发坐在船头,望着周围被风吹动的芦苇,难以入眠。哗啦一声,不知是什么东西在水里弄出了声响,姚宗发不禁颤栗了一下,心头陡然升起一股淡淡的哀愁,心神一阵恍惚,垂下头来,陷入了沉思。
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在政界混了十多年年,世路崎岖,宦海浮沉,他是深知其中滋味。姚宗发为官倒还清廉,媚上欺下、巧取豪夺的丑事做得不多,终日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去应付公务。
就是这样,明哲保身也还不容易,哪里还敢指望什么飞黄腾达。不用说,早年那些“为民效命”的壮志已经抛在了脑后,刚四十冒头的人,就已经是心境颓唐,几茎白发,颇有未老先衰之态了。
芦沟桥一声炮响,姚宗发的热血便沸腾起来,国共两党结束十年血战,全作抗日。蒋zs发表的庐山讲话更使他兴奋不已,他向往“全民抗战之日”即“革新政治之时”。他想着,仗一打起来,举国奋起,不独救国有望,肮脏的政治也会得到一些必要的改革。抱着“枯木逢春,死灰复燃”的心情,姚宗发欣然接受了国府的委派,出任涡阳县县长,决心在举国抗战的大环境下,做一番真正有益于民众的事业。
然而,县城给他是什么样的接待呢?
在他到任的第二天,原来县府的李师爷便来拜会。这位师爷,先后辅佐过十几任县公,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两片尖嘴唇,一手好刀笔,有着充足的察颜观色、见风使舵的官场经验。
李师爷对姚宗发的第一个指点,便是要先拜会地方上的土豪财东和名流士绅,而且不假思索地背出了一大串名单。姚宗发深知这点官场经验,但他感到诧异的是全民奋起的抗日风暴,竟连这个陋习还没有冲垮。于是,他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求得这些人对抗战更多支持的想法,接受了李师爷的指点。
第一次拜会,姚宗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冷气从头顶直贯到脚跟。王金庆家大业大,又有在省党部的哥哥撑腰,自然成了他登门拜谒的头一个对象。王金庆倒是很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拜会,还邀约了几位名流士绅作陪。
但当谈到对时局的看法时,姚宗发却是大吃一惊。王金庆一再赞扬政学系张群提出的“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的所谓十四字真言,把它推崇为国策,还说什么势在必纳。在座的名流士绅,也纷纷赞赏王金庆的这番高论,他们最后的结论无非是静观局势,不可妄动。
姚宗发沉默了,心寒了,他黯然告退,不再去拜会任何名流士绅,这种举动,在名流士绅眼中自然是大逆不道。
于是,姚宗发失去了此地第一股力量的支持。
出师不利,但这第一拳并没有把姚宗发打倒,他继续作着新的尝试。涡阳县虽然没有正规军队,但也有着大大小小不少的民团武装。在他想来,这些有血性的男子,不会完全是忍辱偷生之辈。他发出了请柬,邀请这些武装的首领赴宴,要跟他们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宴会设在文庙,这是姚宗发的精心安排。那一天还真是热闹,涡阳县大大小小的掌握枪杆子的头子几乎全到了。各路首领高谈阔论,大声喧嚷,桌椅板凳拉得山响,猜拳行令之声震动屋顶。
姚宗发对这些粗野的举动并不反感,他认为在这大****的年代,需要这种重侠尚义,慷慨激昂的意气,温良恭俭让该是收起的时候了。
在稀稀拉拉的掌声里,姚宗发发表了一通简短而精辟的演说,大意是:国家多难之秋,壮士用命之时,诸位是乡里之干城,民族之先锋,本人和全县民众都寄予厚望,当此盛会,愿闻诸位抗日救国之大计。
不料,此言一出,顿时鸦雀无声,首领们大眼瞪小眼,连个响屁都不敢放。捱磨了一阵,终于有人开口了,却避开打鬼子、保家园的事情不谈,提出了军饷、装备等一系列问题。
其他首领接着这个话头,也纷纷提出了乱七八糟的一大堆非份要求。后来,又扯到了彼此利害冲突的一些事情上,吵吵嚷嚷,骂骂咧咧,最后有人拔出了匕首,有人抽出了手枪,宴会竟变成了演武场。
希望全落空了,姚宗发眼前金星乱冒,两耳嗡嗡作响,踉踉跄跄走出了文庙,径直奔回住处,一头栽到床上,半天没有起来。
第六十五章 县长的忐忑,政事繁杂()
谁也依靠不得,那就靠自己吧!就因为自己是个文弱书生,手中没有一兵一卒,这些人才敢欺负。姚宗发在家里闷了两天,终于明白过来。他招来了几个退伍老兵当教官,又委任只在保定军校读了半年书的娘家兄弟为自卫队队长,招兵买马,建立武装。
可惜天不遂人愿,自卫队在他的百般筹措计划下,刚刚有了点规模,日本鬼子便打来了。于是,姚宗发只得奉上面的命令,带着自卫队躲进了这个叫做黑石滩的大苇荡子里,准备跟鬼子打游击。
船轻轻地摇晃起来,从船篷里走出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薄薄的粉白面皮,细高鼻梁,尖下颏,配着微翘的嘴巴,一双大眼睛顾盼有神,她便是姚宗发的夫人宋淑华。
“宗发,怎么还不睡?明天不是要赶去城里吗!”宋淑华轻声说着,很自然地将手搭在姚宗发的肩膀上。
姚宗发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缓缓说道:“睡不着呀,这事情来得太突然,总让人觉得不踏实。”
宋淑华沉吟了一下,说道:“确实有些突然。不过,你不是老早就把刘良派出去了吗,他观察得应该很仔细。既然信中说得很乐观,应该没有什么意外。”
“意外?我倒是不太担心。”姚宗发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我只担心这个杨天风是想把我当成傀儡,以县府之命助他独霸全县。王金庆已经被他杀了,阎宝财也被他捏在手里,现在杨家已经是涡阳最有实力的武装了。”
“那怎么办?”宋淑华虽然不想再过漂泊不定的生活,但对丈夫的担心还是占据了主要的想法。
姚宗发强装笑脸,安慰妻子道:“城是一定要进的,我这个县长也不能老躲在苇荡子里呀!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还有宗老帮衬着,你不必太过担心。”
宋淑华到底是女人,即便是大学生,在这勾心斗角方面,也不是她的擅长。听到能按期进城,她自然高兴起来。夫妻俩又说了一会儿话,方才进船休息。
黑沉沉的大地沉浸在寂静与幽暗里,天空开始透出朦胧的亮光,在白昼与黑夜的争持中,黑夜开始蜷缩,开始败退。
吃过早饭,几个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学生来找杨天风了,他又得摆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将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
“粮食?嗯,是缴获了不少,但也要想些别的办法。”杨天风翻看着热血青年连夜编写出来的计划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说道:“中午要召开一个茶话会,以我的名义,召集城内的士绅大户参加,要想办法从他们那里挤出一些来。”
“赈灾委员会的牌子倒是挂上了,来捐献的却寥寥无几。现在我们还只能顾到县城,城外的灾民还不知道怎么样呢?”王志尚满脸忧色地说道。
“自愿捐献,很多人没这个觉悟,也没那么好心。”杨天风手指轻轻叩击着桌案,沉吟着说道:“县长今天中午进城,也不知道他有多少钱。算了,先挺过这两三天再说吧!”
说完,他拿过纸笔,刷刷点点写了道命令,交给王志尚,说道:“你去仓库再领一千斤粮食。对了,那些灾民在干什么?就那么呆着吗?”
“城外是洪水,地也种不了,他们不呆着,能干什么?”冯德光不解地问道。
杨天风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总有事情可干吧!比如说扫大街,开挖排水沟,再在城里多建几个厕所,还可以去临时码头扛活,还可以参军当兵。老幼病残说不得,那些青壮年也都闲着,我怎么看都不舒服。抗灾自救,自己不动手,老天会救他们嘛?”
“杨长官说得对,人越闲越懒,越呆越没有生气,是要让他们动起来。”王志尚赞同地点了点头。
“县长今天中午进城,我们用不用提前布置一下?”戴着眼镜的苏童试探着说道:“给他留个好印象嘛,要不我们这个赈灾委员会得不到他的支持,恐怕——”
“你们不用担心这个。”杨天风不以为意地笑道:“先干工作,积累些经验也好。他要是不用你们,你们就随我出城,曲龙镇一带的灾民也不少,我向他要个区长的位置,他怎么也不会拒绝吧!再说,他要是光注重表面形式,不是个好官,咱们还懒得伺候他呢!”
“文武相济才是治政之要。”王志尚是这几个人中最为沉稳的,生怕杨天风太过强势,与县长弄僵了关系,委婉地劝道:“杨长官破敌克城,自然是功劳极大。可县长能留在沦陷区坚持抗战,也有忠义之心。大敌当前,战乱年间,精诚团结才能成事啊!”
杨天风呵呵一笑,说道:“破敌克城,这算什么大功劳,不过是杀了几十个鬼子,值不得骄傲。县长如果是个好的,我自然也愿配合他。若是——,嘿嘿,那我就另做打算。”
“投桃报李,杨长官此意倒也不过分。”冯德光比较直爽,对杨天风这种和则留,不和则走的态度,很是理解。
“好了,你们忙去吧!”杨天风起身送客,勉励道:“这份计划书很好,可见你们是花了心思的,但最重要的是把它落在实处。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我一定全力帮助。”
送走了几个青年,杨天风骑上马,在护卫的陪同下,前往军营。对于民政上的事情,他并不想过多插手,他注重的还是军事上的建设。
军营中,几百名经过杨天风一多个月严格训练的士兵整齐肃立,就等着杨天风的到来。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杨天风认为非常有道理,正如那句外国谚语所说,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史迪威曾对国*军各阶层有一概括性的观察:一般士兵温顺、有纪律、能吃苦耐劳、服从领导;低级军官对于命令,每能迅速执行;营、团长个别差异极大,不过也不乏优秀之士;至于师长和军长阶层,则是个大问题。
蒋zs亦有与此大致相似的看法,曾多次公开指责国*军将领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与其职务级别的高低成反比。
第六十六章 苦练兵()
换句话说,那就是官不如兵。中国士兵多为农家子弟,具有朴实、勇敢、服从、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等良好品性,连美军参谋总长马歇尔都曾说过,如果中国的士兵能被适当地领导、喂饱、训练、装备,他们的战斗力将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士兵一样。
对此,杨天风有着相似的体会。从后世的标准来看,这些士兵的体质或许差,但他们非凡的身体忍受力,让杨天风很惊讶。稍加训练,他们就能够每天进行长达四十八到五十六公里的急行军,而且攀登山路时几乎和在平坦弯曲的田间小路中行军一样毫不费力。
在杨天风们看来,中国士兵之所以优秀,正因为他们原始的适应力。特别是“坚韧”的中国脚,那双只穿草鞋而不穿皮底鞋子的硬茧横生的大脚,绝对令人感到神奇。
而且,他们十足的“农民劲”,在适当的训练后,杨天风相信会成为动物般的野性,使他们成为出色而凶狠的杀手。
敬礼还礼已毕,杨天风没有过多的客套,换上衣服,开始了进城后的第一次训练。
“防左刺。”“杀!”“防右刺。”“杀!”
随着一声声口令,士兵们在杨天风的示范下,圆瞪双目,齐声呐喊。
对于士兵来说,拼杀训练不仅是种战术技能,而且能使他们不自觉地就提高了一种精神威慑力和一种无畏的气概,尽快地走向成熟。而对于杨天风来说,却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和实战的价值。
首先,自己的部队大扩充是肯定的,以后也可能没有太充足的子弹进行进行训练,所以在射击作战时应该是不占优势的。而这个时候的日军无论从体能还是从刺杀技术来看,都远远超过了中国士兵。甚至在白刃战时,能够达到一对三,一对四,甚至一对五六的悬殊程度。
但现在,杨天风将自己头脑中掌握的、经过血浴洗涤出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刺刀拼杀技贡献了出来(到目前为止,解放军还保持着刺杀训练)。其中对刺刀拼杀有详细的分解,不仅刺法简单有效,更糅合对战时地理环境等诸多的考虑,在技术上不光重视刺刀和枪托的杀伤力,还注重腿法的使用。
而且,随着深入学习和掌握,刺刀拼杀技还有“快”、“稳”、“狠”等技巧,并注重“骗”、“闪”、“防”、“诈”;在应用上更是强调利用周边环境避实就虚,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生存能力。
当然,杨天风以后还要组织民兵之类的预备武装,或者用老旧枪枝,或者使用缨枪、长矛、梭镖、大刀等冷兵器的现象,也会大量出现。从历史经验来看,抗战中被日军称为“长剑”的缨枪在适当时候,也能够显示出特有的威力。
因为,其长度可以保证在与日军步兵肉搏时保持一定的心理优势;其次,与双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缨枪不需要大幅度挥舞,也不需要高强的武艺,且更便于多人协同作战。
“杀!”“杀!”“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