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三国一路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本三国一路人- 第7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了,这个城寨里有一定的存粮,从数量上来算足够原有的千余守军食用半年左右。一般的人或许不会对此在意什么,但邓艾是多精明的人?细看了一下粮米的新鲜程度之后,马上就命人在城寨主帐中找出了粮草周转方面的记录。果不其然,城寨中的粮米是上个月才从襄平那里送来的。按照辽东这边的军方习惯,对这座西塞山的例行补给是每三个月一次,但由于现在的时节已是初春,入冬除下的大雪未消,道路行走不便,所以一次性就运送了半年左右的粮草,下一次的补给得到开春,道路上的冰雪消融之后。简单来说,就是说在这半年的时间之内,襄平方面不会有什么军队或人员派到这里来。

    “天助我也!”

    邓艾一想通此节,立时就大呼走运。之前他为什么会让副将带五百人对襄平那头进行封锁与警戒?还不就是因为西塞山要道的位置正好在辽西与襄平之间?城寨这里的漏网之鱼固然不能让其走脱,襄平那边要是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人过来,难道还能指望着副将率领的那五百人完全的封锁住?所以确切的说,副将带着的五百人对城寨这头是封锁,对襄平那边是警戒。一但襄平那边查觉到西塞山城寨这里的情况不对劲并有点什么举动,邓艾就要作好两面受敌的准备。

    可是现在呢?城寨这里不久前才得到补给,按辽东军方的习惯,只怕这半年之内都不会有什么人过来看看鸟不拉屎的偏僻之处,辽西那里的前线又貌似情况一片大好,再加上北境初春天气就很冷,鬼才愿意往这里跑!再说得简单点,就是邓艾不用担心襄平方面可能会带来的威胁,因此邓艾才会如此的大呼一声“天助我也”。

    当然,为了预防万一,邓艾并没打算把副将的那五百人也调到城寨这里来,毕竟除去封锁与警戒之外,副将的五百人还要保证与舰队的联系。万一事有不济,邓艾有这招后手,多少也是有着一条退路。

    后方既然不用忧心什么,邓艾的脑汁就全挤到了前方。城寨在紧张的进行着加固,斥候也一早就派了出去。到临近黄昏之时斥候赶了回来,向邓艾禀报说公孙渊的四万多大军在距离西塞山尚有五十余里的地方下了寨。

    对此邓艾并不觉得意外。昨夜得到消息时,公逊渊距离西塞山是一百六、七十里,现在还有五十里,也就是说他们一个白天下来已经赶了一百二十多汉里的路。一百二十汉里,换算成现代单位的话是五十公里左右,听上去好像是不怎么多,但各位可以试试一口气走五十公里,累都能把人给累死!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以公交车一小时二十五公里的时速,两个小时的车程坐下来,也一样能把人给坐晕掉!

    简单点说,公孙渊现在所率领的兵马,其中大半是步兵,加上这些天下来一直在不停的快速行军以避免被陆仁辽西大军追杀,全军上下的体力都损耗得很凶,现在一个白天下来能赶一百二十汉里的路,其实都已经是到了极限。用邓艾的话来形容,就是跑得已经相当之快了。

    得到这个消息时,邓艾很明显的松了口气。之前按邓艾的推算,公孙渊的大军会在次日的凌晨左右抵达西塞山逃命嘛,哪里会管白天还是黑夜?按现在的距离,公孙渊如果连夜行军,的确会在凌晨左右抵达西塞山城寨。而现在公孙渊驻营暂歇,大致可以想像出其大军都累到了什么程度,血肉之躯毕竟是要休息的。只是如此一来,邓艾所率领的人马也得到了一夜的休息时间,再对比起已经赶了那么多路,早已劳累不堪的辽东兵马,邓艾的这四千多乘船过来的士卒可真的是劲头十足了。

    而有了这些时间,已经足够邓艾玩些花招的说

    转眼便已是次日的近午时分。

    蹄声隆隆之中,约有数百骑出现在城寨之下,当先骑尉远远的便向城寨喝喊,要城寨打开寨门,准备迎接公孙渊的大军。只是喝喊许久,城寨之上并无一人应答,骑尉怒气上涌,立刻就拍马上前准备开骂。

    说起来也可能是这些天不停的赶路,这骑尉累得有些昏了头,也不想想这城寨之上的气氛有那么些的不对头。他这里靠近之后几句话才刚刚喝喊出口,城头之上便有一支羽箭激射而出。骑尉于啐不及防之下,这支羽箭不偏不倚的正中其心口,接着自然就是坠落于马下。

    骑尉身后的众骑立时愕然,还不及反应过来,山道两旁人旗影闪动,漫天的箭雨亦随之而来。不过片刻之间,这数百骑就全都成了刺猬不过最后面的几骑总算是反应快些,而且前面有人挡着,一见势头不对立时就掉头开溜。百忙之中回头一望,发觉墙头的旗织正在换成夷州军旗。再听呐喊之声响彻山间,一时间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军兵,只能是落慌而逃。

    邓艾在墙头见少量有意放走的辽东战骑已然逃远,立刻命令打开关门,让之前埋伏在山道两侧的两千士卒退回城寨之中。至于留在那里的军旗什么的,邓艾也懒得理会。本来就是放在那里吓人用的,撤掉干嘛?

    到两千人撤回城寨之中,道路上的布置也于时完成,邓艾又下了一个命令:

    “把关门给我彻底堵死!”

    早就准备好的木料、石块、泥土在不停的送入关门廊洞之中,用不了多久关门便已被完全堵死。邓艾是要挡住公孙渊,这关门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用处,万一被攻破反而麻烦,不如干脆堵死。而关门堵死之后,要做的就是等待公孙渊大军的攻击。

    另一头,公孙渊没用多久就接到了逃回来的战骑的回报。至于这回报,则听得公孙渊心惊水已其实说白了不外乎什么“我军退还之路已被夷州军兵截断”、“夷州军兵极多”之类的。邓艾先来这么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辽东军兵搞不清楚城寨中的实际兵力,进而扰乱辽东兵马的军心。

    很不幸的,公孙渊还就真的上了这个当。说实话,公孙渊会上这个当也不意外。陆仁的夷州海运能力之强,公孙渊作为夷州曾经的贸易伙伴之一,还是比较清楚的。其实早在公孙渊出兵之初,公孙渊就有考虑过陆仁可会随之而来的报复。按照公孙渊的设想,这一仗只要打赢,陆仁的北方军团肯定会被打残,哪怕是落到鲜卑的手里,自己也同样能赚到足够的好处,也不怕已经伤了元气的陆仁从海上进行什么报复

    当然让陆仁落入自己的掌中那更好不过。有足够的内陆地盘,还能怕了陆仁的沿海攻击不成?了不起把沿海地带的百姓什么的全都迁回内陆。再者陆仁落败之后元气大伤,江东肯定会有什么举动,陆仁介时自顾不暇,哪还有力气来北境搞东搞西?等到陆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搞定的时候,他公孙渊早就坐稳了,更加不怕陆仁才对。

    很可惜,之前的战败之后,公孙渊就知道事情不好,要不然也不会跑得这么快。这些天以来,辽东步兵每天都要赶一百里以上的路,就是担心陆仁那里的动作会更快。但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现在退路让人断了不是?

    基于这种思想,公孙渊再联想起夷州的海运能力,对西塞山会有大量夷州兵的事,还真就没什么怀疑。只是公孙渊还不知道,之前的一役,陆仁的夷州北方军团的损失真的很大,不经过休整又哪里会有足够的兵力直接调动上船,再来断他的退路?

    闲话少说,公孙渊不是不懂军事的二百五,很清楚陆仁的追兵可能随时就会压过来,自己一但有所犹豫,那就是等着陆仁来把自己给包了饺子。当下急忙下令,全军全速前进,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西塞山山道给打通。

    公孙渊离开辽东前往辽西时带了三马人马,其中步兵两万,骑兵一万。接战一役,骑兵损失了六千有余,但主力的步兵却没什么损失。现在全力攻击西塞山山道城寨,骑兵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全得靠步兵去堆。

    没来由的,公孙渊忽然很想哭。这三万多步兵,原本是打算攻打城池时用的,可是现在却是用来攻打本属于自己的一处要道关隘,这种事,可能放谁的身上都会很不好受

    文件丢失,真他喵的难受未完待续。

卷三 第九十九回 战事再起() 
现在的老曹很有些纠结,纠结着到底是出兵汉中,还是留兵防备辽西。而在这个问题上,老曹现在麾下的那帮子谋士也是说什么的都有,反而把老曹给整得有些摇摆不定。而很没来由的,老曹也在心中暗暗的叹息。

    老曹前期有五大谋士,即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而到建安二十年的时候,这五大谋士中郭嘉病死,荀彧和荀攸被陆仁挖了墙角,在老曹的身边就只剩下了程昱和贾诩。只是这两位吧,程昱的性格太过刚强张扬,贾诩又总是一个劲的低调低调再低调,很多时候用起来不是那么顺手。而在这一次的问题上,这二人的意见也如他们处事的风格一样的正好相反,程昱表示要留兵防备陆仁,贾诩却表示不用担心陆仁,应该尽早的去抢占汉中。

    那些乱七八糟的争论与分析就不多说了,反正老曹的头是越来越大。而在这个时候,司马懿补送来的一封信到是令老曹当即就作下了决断出兵汉中!

    司马懿作出了什么样的分析?说起来其实到也挺简单的,首先司马懿分析了一下蜀中地区与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大概的意思就是辽西偏远苦寒,各方面的开发程度都很低,在当时来说属于贫痟荒地,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游牧部族的存在,陆仁就算是不久前打赢了一仗,但是想在辽西立足与发展并且对老曹的地盘产生威胁,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去开发与发展才行。

    反观蜀中,那里的气候良好、土地肥沃、各方面的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属于拿了下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地头,一但被刘备给拿了下来,刘备马上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对老曹会产生的威胁可不是一点半点。也就是说,在土地的使用能力方面,蜀中要高于辽西。

    然后司马懿分析了一下陆仁与老曹还有刘备与老曹之间的关系。陆仁与老曹之间一直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的方方面面的联系十分的密切,最直接的地方就是陆仁在老曹的地盘里有着相当惊人的商贸利润,这就直接导致陆仁不太可能会和老曹翻脸

    反观刘备,和老曹是不死不休的死敌哎,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反正从外交关系上来看,司马懿的观点是需要防备的绝对是刘备而不是陆仁。

    好吧,其实司马懿作出的这些分析,在老曹的阵营之中也有人作出过类似的分析,只不过司马懿在徐州当徐州刺史,属于与陆仁打交道的第一线人物,手头的情报来源更广泛、更充足,所以在作出分析的时候手头上的客观因素自然就更多一些,分析得也就更仔细一些,说服力度当然也会更高一些。

    但是真正让老曹下定决定去攻打汉中的,却是司马懿送来的另一个加急情报:

    “辽东公孙渊领兵三万,正在前往菊花港的路上,菊花港的仗还得接着打。”

    司马懿得到的情报无误,但也不能算是绝对的准确。

    较为准确的情况,其实应该是步度根在对菊花港发动攻击的时候,公孙渊率领人马以援军的身份加入战斗,一起去对付陆仁搁在辽西的菊花港。

    这本来是一个合理的战略布署,可是却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首先就是步度根认为菊花港只有一万左右的守军,而自己纠集起的部族人马有五万多,可以很轻松的就把菊花港给拿下来,然后把菊花港里丰厚的物资收归已有,全部都成为他步度根的战利品,没必要去分给公孙渊。所以步度根没有等公孙渊过来,提前对菊花港发动了进攻。当然了,最后的战况却没能如步度根所想的那么顺利。

    不过菊花港的攻守战打了两个月,公孙氏在辽东的地盘距离辽西菊花港也不算太远,即便是当时的道路不那么好走,公孙渊只要稍稍的赶一赶路,完全可以在菊花港一战的中期就赶到菊花港与步度根合流。

    这时的问题就是陆仁派出的甘宁、邓艾的这支主力部队已经赶到了济州岛。老实说,济州岛距离辽东的乐浪,也就是后世的大连、旅顺一带还有着七八百公里的海路,但是对于夷州的海运能力来说,这七八百公里的海程最多也就是两三天的事,要是顺风顺水,没准早上出发,到傍晚时分就能赶到也说不定。换句话说,就是陆仁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进攻辽东半岛的最南端。

    就因为这样,辽东方面在感觉到了来自陆仁的兵锋威胁的时候,又哪里敢让公孙渊把几万人马给带去菊花港?所以公孙渊的部队是停留在了辽东的西侧,大概临近于沈阳的位置,以便于随时回撤进行防御作战,对正在辽西攻打菊花港的步度根也就顾之不上了。

    再接下来就是辽西的大雪降下,道路被大雪阻断,公孙渊想过也过不去,于是就一直停留在了之前的那个位置。而司马懿手头上的商队在辽东那边得到的情报不是很详细,分析出来的结果就是公孙渊想去打菊花港,很有可能是想趁菊花港的战事刚刚终结,拓跋玉与鲜卑部族的气力损耗之后还没有恢复过来的机会去捡个大便宜。

    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奇怪,那年头打仗的时候,先来个坐山观虎斗,再来个坐收渔人之利的事太多了,就连司马懿在分析过后也认为公孙渊这是想去收渔人之利。而公孙渊与陆仁一打起来可就不是步度根围攻菊花港那么简单,因为这将意味着陆仁与辽东方面的战事全面展开,会打上多久谁都不清楚。

    所以所以,老曹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马上就作出了出兵汉中的决定。而对陆仁与辽东那边嘛,老曹仍然会采取一个表面上劝架,暗地里却煸风点火的办法。

    这些就不再多扯了,只说此刻在某片临岸的海域之上,尽管北方初春的海风仍旧凛冽刺骨,但却有一个青年将领傲然的站在船头,借着望远镜观察着岸上的情况。许久过去,这青年将领却很没来由的一声闷哼,低声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