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赘婿- 第7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中原已经是大齐属地,各路军阀阻止着难民的南下,封锁南北——话是这样说,但各个地方如今终究还是当初的汉人组成,有人的地方,便有明暗两道。铁天鹰在汴梁为总捕,经营多年,此时拉起队伍来,南北渗透,仍旧不是难事。

    在刑部为官多年,他见惯了各种各样的丑恶事情,对于武朝官场,其实早已厌倦。天下大乱,离开六扇门后,他也不愿意再受朝廷的节制,但对于李频,却终究心存尊敬。

    周佩、君武掌权后,重启密侦司,由成舟海、闻人不二等人负责,刺探着北面的各种讯息,李频身后的漕河帮,则由于有铁天鹰的坐镇,成了同样灵通的消息来源。

    虽然这些年来,在学问、大道之争上,李频心中一直有着绝望的阴影,但在学问之外,与宁毅对抗过的名头带来的未必只有清名,此时站在李频身后的,其实也有着数个大家族的倾力支持,最后一位建立密侦司的大儒左端佑在去世之前,就曾与李频有过多次的来往,而且是摆明车马站出来为李频站台,老人生前虽然已经开始理解宁毅,却也将他一声的名气化为养分,传递给了值得扶持的后辈。若非有这些背景,即便李频与宁毅决裂的事迹说得有多么传奇,他此时也已经被整个儒学界生吞活剥了。

    当然,这些力量,在黑旗军那绝对的强大之前,又没有多少的意义。

    “跟你来往的不是好人!”院子里,铁天鹰已经大步走了进来,“一从这里出去,在街上唧唧歪歪地说你坏话!老子看不过,教训过他了!”

    “常有之事,铁帮主何须大惊小怪。”李频笑着迎接他。

    “来干什么的?”

    “赴西南杀宁魔头,近来此等义士很多。”李频笑笑,“往来辛苦了,中原状况如何?”

    “连杯茶都没有,就问我要做的事情,李德新,你这么对待朋友?”

    “是我的错,是我的错,铁帮主坐下喝茶。”李频从善如流,连连道歉。

    铁天鹰坐下来,拿上了茶,神情才渐渐严肃起来:“饿鬼闹得厉害。”

    他说完这句,喝一口茶:“拱州、滑州、曹州等地,闹翻天了。春日里还未闹到这幅样子,春耕之后,王狮童才指挥饿鬼发动进攻,所到之处,城镇付之一炬,良田尽毁,附近存粮被吃光,幸存百姓不得已被卷入饿鬼队伍当中,大批饥民、难民四散,一度波及汴梁……但刘豫没有余粮赈灾,这些人随后又变成了饿鬼。”

    李频张了张嘴:“大齐……军队呢?可有屠戮饥民?”

    铁天鹰摇了摇头,低沉了声音:“已经不是那回事了,拱州等地出了兵,王狮童遣饥民上阵,都饿着肚子,身无长物,武器都没有几根……去年在江北,饿鬼大军被田虎军队打散,还算拖家带口,一触即溃。但今年……对着冲过来的大齐军队,德新你知道怎么样……他们他娘的不怕死。”

    铁天鹰顿了顿:“娘的,什么都没有……只有不怕死。”

    “所以……”李频觉得口中有些干,他的眼前已经开始想到什么了。

    “所以,五千人马朝五万人杀过去,然后……被吃了……”

    李频是跟随这流民走过的,这些人多数时间沉默、软弱,被屠杀时也不敢反抗,倒下了就那样死去,可他也明白,在某些特殊时候,这些人也会出现某种状况,被绝望和饥饿所支配,失去理智,做出任何疯狂的事情来。

    “去年在江北,王狮童是想要南下的,那时候所有人都打他,他只想逃跑。如今他可能发现了,没地方逃了,我看饿鬼这段时间的布置,他是想……先铺开。”铁天鹰将双手举起来,做出了一个复杂难言的、往外推的手势,“这件事才刚开始。”

    “铺开……怎么铺开……”

    “把所有人都变成饿鬼。”铁天鹰举起茶杯喝了一大口,发出了咕嘟的声音,然后又重复了一句,“才刚刚开始……今年难过了。”

    阳光明媚,院子里难言的寂静,这里是太平的临安,难以想象中原的形势,却也只能去想象,李频沉默了下来,过得一阵,握起拳头砰的打在了那石头桌子上,然后又打了一下,他双唇紧抿,目光激烈晃动。铁天鹰也抿着嘴,然后道:“另外,汴梁的黑旗军,有些奇怪的动作。”

    “什么?”

    “他们私下里来往一直严密,我未有深究,但看风声……黑旗来了人,可能要做点什么。”铁天鹰想了想,“可能是件大事,我的感觉很不好。”

    铁天鹰乃是刑部多年的老捕头,触觉敏锐,黑旗军在汴梁自然是有人的,铁天鹰自从西北的事情后不再与黑旗刚正面,但多少能察觉到一些地下的蛛丝马迹。他此时说得模糊,李频摇摇头:“为了饿鬼来的?宁毅在田虎的地盘,与王狮童应当有过接触。”

    随后又道:“不然去汴梁还能干什么……再杀一个皇帝?”

    他说起宁毅的事情,向来难有笑容,此时也只是微微一哂,话说到最后,却忽然意识到了什么,那笑容渐渐僵在脸上,铁天鹰正在喝茶,看了他一眼,便也察觉到了对方的想法,院子里一片沉默。好半晌,李频的声音响起来:“不会是吧?”

    “……德新方才说,近来去西南的人有很多?”

    “这中间有联系?”

    “我不知道啊。”铁天鹰摊了摊手,目光也有些迷惘,脑中还在试图将这些事情联系起来。

    李频已经站起来了:“我去求见长公主殿下。”

    不久之后,他知道了才传来的宗辅宗弼欲南侵的消息。

    巨大的灾祸已经开始酝酿,王狮童的饿鬼将要肆虐中原,原以为这就是最大的麻烦,然而某些端倪已经敲响了这天下的警钟。仅仅是即将出现的大乱的前奏,在深深的水底,相隔千里的两个对手,已经不约而同地开始出招。

    这天夜里,铁天鹰紧急地出城,开始北上,三天之后,他抵达了看来仍旧平静的汴梁。曾经的六扇门总捕在暗地里开始寻找黑旗军的活动痕迹,一如当年的汴梁城,他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步。

    又三天后,一场震惊天下的大乱在汴梁城中爆发了。

    谁也不曾料到的是,当年在西北败退后,于西南默默雌伏三年的黑旗军,就在宁毅回归后不久,陡然开始了动作。它在已然天下无敌的金国脸上,狠狠地甩上了一记耳光。

    然后把锅扣在了武朝的头上……

第七六五章 双锋(下)() 


    武朝,建朔九年的五月初,夏日正开始变得炎热,兵部的加急传讯,奔行在江南大地的每一条要道间。

    首都临安,商旅来往,船只通行,依旧络绎不绝。书生的往来,侠士的聚集,都在为武朝这一片繁华的景象研磨润色。

    十年的时光,放置于一个人的一生,是现实而又漫长的一段距离。它足以让一个少年长大成人,让一个年轻人转变而成熟,让成熟的中年人步入老年,让老人们放下了念想,走向生命的尽头。

    欢乐会在这时光的记忆里沉淀得更为美好,恐惧也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虚幻。这十年的时间,南武从新生到繁荣的转变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这繁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足以证明新皇朝的励精图治与欣欣向荣。

    由于曾经的过往与现实的压力,书生们得以表达他们的激愤,写出更加令人慷慨激昂的文字。侠士们加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行所想,不再是绿林间的简单厮斗与上不得台面的黑吃黑。即便是青楼楚馆中的姑娘们,也更加容易地在这相对平静的“乱世”中找到令人心动乃至心醉的男子。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了。

    朝堂依旧繁忙,官员们在新的政治版图上至少能够更加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抱负。最近这段时间,则更加繁忙了起来。

    那条关于宗辅宗弼“可能”南下的不寻常的消息,在武朝的朝廷里,已经掀起了一股风暴。这风暴带来的讯息由上往下仍旧处于封锁状态,但消息灵通者,已经隐约能够察觉到一丝端倪了。许多大门大户的动作,总能够由内向外的激起一些涟漪。这涟漪未必是负面的,在发酵数日之后,在临安消息灵通的上层社交圈里,可能要打仗的讯息已经有了一个雏形。

    闻者无不慷慨激昂。

    随着漫长时光的过去,因着繁华景象的温养,对于十余年前景翰朝的景状,乃至于最近搜山检海的认知,在人们心中早已变作另一番样子。南武的励精图治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一方面相信着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另一方面,即便是临安的公子哥们,也大都相信,即使金人再度打来,痛定思痛的武朝也已经有了还手的力量——这也是最近几年里武朝对外宣传的成果。

    既然能够还手,需要考虑的便是在这场战争里权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机会了,权力上的机会,经济上的机会。而即便有人心忧武朝再次受挫,也大都议论着自身如何出一份力气,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并不易评价。但在武朝朝堂上层,对于这一消息的到来,自然不能如此任性地应对,在大量的讨论和分析后,对于整个事态的处置,反倒更显艰难起来。

    作为枢密使的秦桧,此时便处于这一片风暴的核心之中。

    自武朝变为南武,女真的搜山检海后,秦桧于武朝官场上几经波折,如今也已经是站在权力顶端的几名大员之一。相对于此时的左相吕颐浩、右相张浚,秦桧于朝堂之上更多的属于理智派的首领——他在景翰朝时便任事御史台,以刚直不阿,又能稳定大局著称,建朔朝稳定后,秦桧又先后做了几项以雷霆手段稳定南北居民矛盾的事迹,得罪了不少人,然而确确实实是在为整个大局着想。

    此时的理智派,通常便是主和派,自女真搜山检海后,秦桧深知己方与金人的武力差距,对于双方的矛盾极为克制,这两年甚至说出过“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样的大方针、大策略。他的这些提案中没有人情,却极为现实,由于太子君武是热血主战派,因此秦桧一直未得相位,但也因此,地位变得超然起来。

    此时的皇帝周雍固然宠爱儿子,但另一方面,在理智层面则下意识地倚重秦桧,多半认为如果事情一发不可收拾,秦桧这样的人还能收拾个烂摊子。金人可能南下的讯息传来,武朝的高层会议,少不了秦桧这样的大员,不过这一次不待他泼冷水,整个朝堂内部的气氛,却是一致的凝重的。

    这几年来,武朝操练新兵,打造军械,如果是对抗刘豫还是有几分信心的,然而对抗女真,朝堂上下的人脑子过得去的,大都希望这是传来的假消息——过去的每一年,其实都有过这样的风声。不过,眼下的这一年,情况毕竟不一样。

    吴乞买的病倒,宗辅宗弼想要拿下江南,以对宗翰做出威慑,对武的女真人而言,这确实是极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在假设消息为真的前提下,众人对于接下来的应对,便大都显得畏缩,一方面,议和与挑拨双管齐下的方针得到了众人的推崇,另一方面,对于战争的选择,则或多或少的显得畏缩和混乱。

    情况也并不复杂,自从武朝在数年前与女真的对抗里输掉整个中原,建朔朝平定下来后,武朝的军队地位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提高并非是文臣们愿意的,而是在动态的博弈中出现的事实,一方面各地的混乱状况给了带兵之人更多的权力,另一方面,无论民间还是官场,对于军人的呼声已经渐渐高涨,这期间甚至还有君武这个太子,私下里一直为军队摇旗呐喊,令得朝廷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文武之间的对抗,为的也不仅仅是私利,在岳飞、韩世忠等被太子亲睐的大员的地盘,军队的权势通天,募兵、收税甚至于部分官员的罢免由其一言而决。将军们用这种过分的手法保证了战斗力,但文官们的权力再难通行,一项国法要推行下去,手底下却有完全不听话甚至对着干的军队力量。在以前的武朝,这样的情况不可想象,在如今的武朝,也未见得就是什么好事。

    官场上没有什么恰到好处,矫枉必须过正往往才是真相。就如同对抗黑旗军的大局,朝堂上下的文臣都在试图封锁位于西南的华夏军力量,然而武朝的一支支军队却在偷偷地购买华夏军的火器——这两年来,由于龙其非、李显农这类书生在西南的活动,对于华夏军走出泥沼的这些商贸活动,每每也有人报上朝廷,却总是不了了之。这些事情,也总是令人气闷。

    想要打败敌人,就必须让军队有自主权,不可令文臣指手画脚。让军队自主,对方又往往过了界。这中间的博弈想要达到平衡,是漫长的过程,但总的来说,如何能够准确地节制军队又不使其战力受损,是目前武朝朝廷的一个大课堂。一旦大战开启,众多大臣们在这几年所做的牵制和努力,就都成了泡影了。

    朝堂混乱而压抑地讨论和争吵了数日,一开始抱着此消息可能有误的想法,试图将此等消息封锁,在长公主府与张浚等人不断施加的压力下,方才派出了使者,使各地军队首领、指挥等做好准备,并派人进京商议时局、对策。这些信使才到半路,一则惊悚的消息,便由北往南地蔓延过来了,惊起的风浪犹如一连串的巨爆,轰隆隆的延伸千里,扑到了眼前!

    ……

    时间推回数日之前,曾经的武朝都城,此时已是大齐首都的汴梁,天气昏暗而压抑。

    那场大乱是突如其来的。

    变乱发生时,刘豫正在御书房中见几名大臣,兵器的交击声响起来时,他的心就已经开始往下沉了。

    在这几年的噩梦里,他或许是看见过某些类似的情景的。刘豫僵坐在书桌后微微颤抖,当禁军统领薛广城提着刀大跨步地走进来时,外头的院子里,已经是一片杀戮。

    “你、你你……”

    “陛下,有人与您约好了的。”御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