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点,就是要求士卒不惧死,民众不慌乱,他们要指挥得当,进退有度,巡防有力、援助有效。”
高峰一口气说完,直听得杨邦乂瞠目结舌,无法平静。他不是做不到这些,而是认为高峰夸大了做法,这样下来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才能做到,有必要吗?
看出他的疑惑,高峰只得讲道:“此事倒也不急,可以按轻重缓急分步进行,争取三年内全部完成。”
三年计划,倒可以接受,杨邦乂躬身领命,却还是问了一句:“宋江起义之事如何处理?”
高峰的一系列安排都是缘于宋江起义,很多事情也是一种推测,但防微杜渐还是必要的,因此才有了上述措施。可是如果把宋江的起义及早控制住是不是会好上一些呢?
梁山泊属郓州,距丰’县也就两百里,若派保家军前去,一日便可来回,就算攻上水泊耽误一些时间,也不会过三天便能解决战斗。因而,在朝廷还没有派大兵前去时就把起义消灭掉,这样更有利于整个事态。
可以想像,身边有这么一个反叛势力存在,丰’县刚刚营造出来的经商形势势必受到影响,更主要的,杨邦乂还怕宋江之流慕名而突袭丰’县,那样损失就更大了。
当然,这个话题早就问过,高峰一直没有回答,此时也该做出答复了。
“我的意见很简单,就是任其所为,不管不顾。”
高峰的话音一落,杨邦乂和仇悆同时惊问起来:“为什么?”
“为什么?”高峰嘀咕了一声,转身望向窗外,指着一棵满身疮痍的槐树说道:“它病得不轻,是该敲打敲打,让它醒醒了。”
这句影射,杨邦乂和仇悆自然听得明白,是在说大宋已病入膏肓,需要用药让它清醒清醒了,而这剂药就是宋江起义。
相对于其它造反活动,宋江起义打的口号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这就说明其不会伤害普通百姓,或者说它不是以伤百姓为目的,而其目标瞄着的就是官府。
官府也该需要这么一件事来冲击一下了。多年来,腐化堕落、欺上瞒下、软弱无能已成为大宋官府的代名词,而朝廷中的一帮人还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根本不知道下面的情况,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大厦倾倒已是不远。
宋江起义就是一剂清醒剂,让官家清醒清醒,让朝臣清醒清醒,使他们明白,若再胡作非为下去,都得死翘翘。
这剂药或许不能治愈大宋,可能连治疗都算不上,但它能给人以警醒,让那些当权者有种危机感,使他们在祸国殃民的时候考虑一下后果,这样,也许能唤起更多人的良心。
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朝廷那帮人根本不会当回事,但无论如何,它总会有那么一点效果,只要有一点触动就是收获。
高峰是抱着这个想法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同时也想通过这件事来看看大宋官兵,以及宋江一行的真正能力。史上的三十六人居然“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豪气,另一方是什么样的懦弱,这相互映衬之下又是多么地震撼!
“不管不顾”的观点,实际上杨邦乂和仇悆更能接受。宋江造反自有当地官兵缉捕,其它州县并无权限追剿,否则就是越权了。
当年高峰派人四处剿匪,也是化装后悄悄进行地,不然,早就麻烦上身了。宋江一行造成的影响更大,若再偷偷地进行,定然会让朝廷和其它官府盯上,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干。
“大人,若是宋江一行盯上我们怎么办?”理解了高峰的观点,杨邦乂便把最担心的一件事提了出来,而这件事更关系着丰’县还能不能继续展下去。
历史上宋江一行虽然到达过徐州境内,但是从沂州杀进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来过丰’县。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的丰’县还无名无利,宋江一行自然看不上,因而不做打算。现在又是不同,丰’县有名有利,若能到此溜哒一圈,收获定然不小。
当然了,这里有较大的利益不假,可它也有强大的兵力,那是明眼人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的结论,相信宋江肯定不会忽视这一点。因而,来此有机遇,也有风险,这种有利有弊的事情,只看你如何选择了。
“嘿嘿。”高峰阴险地笑笑,“我还怕他们不来呢,若来,岂不是正中下怀?”
别人拿宋江没有办法,他可有的是办法,只要他们敢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高峰可不想当个软柿子。
“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只怕防不胜防。”杨邦乂担忧地说道。
“无妨。”高峰摆手说道,“这帮人虽然行踪诡秘,却也不是毫无破绽,他们的一举一动自然有人盯着呢。”
他自然有信心。夜鹰早就在梁山周边布满眼线,此时,更多的成员已赶向那里,其目的就是要把各种情况收集完全,也就是说宋江早就被他盯死了,哪里还能偷袭?
此种安排高峰自然有目的。了解宋江和官府的动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锻炼夜鹰。
夜鹰这几年展的度很快,其中的人员自然良莠不齐,很多人在里面混日子,高峰就是要借此机会选拔一下人才。
下一步夜鹰的工作更为重要,高峰不得不提前进行筹划,否则,他真不知道将来夜鹰还能不能起到作用。
“胜负关键在于信息。”高峰先要打好的就是信息战。
第450章 宣和不和()
“怪事年年有,宣和特别多”,这是后世评价赵佶在位26年,使用了六个年号,而对最后一个年号“宣和”进行的定位。
宣和,始于1119年2月,终于1125年秋,历时七年,随着赵佶让位给赵恒,改年号为靖康,北宋旋即进入死亡倒计时。
赵佶是一位“诸事皆能,但是独独不能做君王”的皇帝,他一生爱好广泛,诗、书、画、园艺、美女和迷信等等诸般都爱。从这些爱好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喜爱享乐,而又把这些享乐寄托在天意上。
确实是天意,作为宋神宗的第十一子,本来就不该是他的皇帝,可转了一圈,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若说没有冥冥之意,谁也不信。
因而,在经过起初的一腔热血受挫后,他开始按自己的想法经营朝廷。
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一月初三日,赵佶在圆丘祭祀天地,鉴于连续出现旱灾、彗星等,于是宣布次年改元“政和”,意为“政事和顺稳定”。
《尚书》云:“庶政惟和,万国咸宁。”这就是“政和”的出处。
政和历时八年,是赵佶所用六个年号中最长的一个,而在这一时期也确实如他所愿,政事和顺稳定,无天灾、无叛民、无外侵,他也是在这一时期真正享受到做皇帝的美妙滋味。
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一个年号便让他心想事成,赵佶在享乐之余十分得意,于是在政和七年,自称是神宵帝君下凡,令道院册封为“教主道君皇帝”。
政和时期的辉煌,赵佶十分满意,而这个年号也令他极为得意,如今更是教主道君皇帝,他的愿望岂能不容易实现?
到了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十一月初一日,这日恰逢朔旦与冬至重合,这是“得天之纪”的喜事,而次年又是赵佶即位20年,也是喜事,于是宣布改元“重和”,意为“天下双重和顺”。
只是这个年号只用了三个月便取消了,因为“重和”与先前辽兴宗的“重熙”有些雷同,所以赵佶决定再换一个更有深意的年号,那便是“宣和”。
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宣和”便是“天下疏通调和”的意思。
实际上,赵佶的这个愿望并不高,他只期望天下平平和和的就行了,不要有纷乱,不要有天灾,更不要有外侵。
为了保证宣和的顺畅,赵佶甚至还把专门收藏字画的宣和殿改为了保和殿,以防二者相冲。
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愿望,赵佶还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身份来祈佑,结果却仍然是宣和不和。
宣和年号落成,一开始便令“教主道君皇帝”吃了个大苍蝇。
此事首先从一个叫林灵素的人说起。林灵素,中国道教名人,字岁昌,温州永嘉人。家世寒微,少曾为苏东坡书僮。
有一次,苏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于是“发愤弃去为道士”。
从道教后,志慕远游,后得其书《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政和末年辗转来到京城,恰巧此时教主道君皇帝得封,正是弘扬道教的最好时候。
道君皇帝接见了林灵素,问他有何道法。林灵素答道:“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这是无所不能的意思了。于是道君皇帝欣喜,把他留了下来并给予重用。
林灵素得势,其权势可与宰相执政相比,被京师人称为“道家两府”,出入前呼后拥,甚至与诸王争道,对百姓更是作威作福,任意欺凌,京师人民对其深恶痛绝。
为了压制佛教,林灵素还向赵佶建言,改称佛为大觉金仙,和尚为德士。赵佶居然准奏了,并于宣和元年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京城发大水,赵佶便命林灵素施法退水。
当林灵素领令率领徒弟们刚登上城,百姓闻讯便举着木棍蜂拥而来,争着要打死他。林灵素只得仓惶逃走,才免得一祸。
赵佶此时方知林灵素为百姓所痛恨,因而心中不快。又几日,林灵素在路上遇到太子赵恒,因其傲慢,根本不加回避。赵恒气不过,找赵佶告了他一状。
赵佶终于大怒,贬林灵素为太虚大夫,斥回温州故里。又命江端本通判温州,监督于他。不久,江端本上奏揭发林灵素居处超越制度,赵佶终于诏令徙其楚州安置。只是不等诏书到达,林灵素已死,赵佶只得命人以侍从礼葬之。
此事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影响极大。因为自将林灵素放归温州后,道士们也逐渐失宠。不但如此,朝野上下对林灵素等道家鼓吹的那套道学理论纷纷提出怀疑与批评。赵佶也感到所谓道学已难自圆其说,于是在宣和二年正月,下诏罢道学,将儒道合而为一,不再别置道学。自此,道教及道士的地位日渐下降。
道学废了,道教地位也不行了,作为教主道君皇帝的赵佶,信念一下子崩塌,他已经预感到流年不利。
实际上,他的预感没错,不但没错,还因在宣和元年秋天即兴写过一首诗而被后世评为预言家。
“道德方今喜造兴,万邦从化本天成,定知金帝来为主,不待春风便发生。”果然,女真建立金国,以宣和七年冬犯京师,以十二月二十五日城陷,太史预备立春,出土牛以迎新岁,竟无助于事。
第一个苍蝇还未吃完,宣和不和的事件继续上演,仅在元年就又发生了三件决定大宋命运的大事,从而把大宋推向不归路。
第一件是金国派使来大宋,商议宋金联合抗辽的事。
第二件是宋夏之战,童贯求功心切,强令进攻,,结果被西夏偷袭,损兵十万,大败而归,可他却隐瞒战况,向朝廷报告打了胜仗。
第三件便是宋江起义,从而掀起了人民反抗朝廷压迫的大旗。
第451章 乱世荐臣()
仅仅宣和元年就发生了这么多让人不省心的事,宣和不和已露出表像。
第二年,大宋的噩梦继续。
废道学、逐道友成了赵佶心头的一道伤痕,他久久难以放下。
宋江起义影响越来越大,已有难以遏制的趋势。他们转战于京东各地,出没于青、济、濮、郓一带,各地官府闻之丧胆,对朝廷的威望是一大打击。
宋金联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终于签订了把大宋推向深渊的《海上之盟》。
最后一件,也是最令朝廷惊慌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声势浩大的方腊造反。
这年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起义军很快攻陷睦州,杀官兵千人,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年末,又挥师向西,再次攻克歙州,此时,已成势不可挡之势。
点点件件,可谓流年不利,祸不单行。整个大宋朝廷就如无头的苍蝇,忙乱起来。
宋金联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宋江、方腊起义造反不知道何时才能终了,再加上这时黄淮地区出现了灾荒,一时间饿殍遍野,死者相藉,百姓陷入了严酷的水深火热之中,朝廷更是不知如何相处。
赵佶手忙脚乱,无奈间只得把蔡京请到殿内,问道:“太师,如今天下乱象,朕将作何计?”
然而,几年前还在鼓吹国家“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的蔡京,此时却有些恹恹之态,他颤微微地上前道:“陛下,臣已是古稀之年,实是老迈无力,本想为陛下多办些事情,可力不从心,只能推荐他人了。”
赵佶听闻,倒不觉得突兀。蔡京七十有四,还能为朝廷办差已属不易,哪能还对他做更高的要求?
“太师有话请直说,不知推荐的是何人?”赵佶忙问道。
蔡京讲道:“与金人合作之事一时还看不明白,只能先请赵使与之周旋,当务之急应是方腊和宋江的反叛。童宣抚使领军已去南方,相信不久就有好消息传来,现在倒是河北剧贼宋江难以节制,需派个稳妥之人。”
与金人谈判,一直偏向的是赵良嗣的意见:联金攻辽,收复燕云失地。因而赵良嗣是作为大宋的主使与金人交涉。
赵良嗣原名马植,是燕云十六州的汉族居民,为辽国大族。他在辽国看见辽皇帝昏庸暴虐,政治**,民不聊生,外加女真族的崛起给辽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觉得辽国前途灰暗,危在旦夕,便投靠了宋朝。他与先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