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启-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中礼部尚书朱延禧是反对最烈的,他出列道:“朝贡制度是大明已经实行两百多年的制度,欧洲蛮夷,又何能例外呢?我大明为中央之国,四海之内,皆为藩属,何有平等之说。”

    他一说完,立即有很多人附和,都觉得大明与蛮夷只能是朝贡关系,不能够有平等关系。

    而这时皇帝的头号马仔孙传庭出场了:“陛下,臣倒以为,这朝贡关系用于大明左近之地,倒也恰当。但这遥远异域,只怕用来并无多大作用。”

    朱延禧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怼的对象,连忙道:“为什么不行?不都是一样的国家吗?与远近有何关系。”

    孙传庭道:“就以缅甸为例,本来为我藩国,但由于我国一时顾不上他们,让他们养大了胆子,竟然敢攻占我大明领地,幸而赖陛下天威,我们将缅甸终于打服,现在他们很听话地成了我们的藩属。而欧洲诸国,象西班牙这个国家,以前不是说他们愿意成为我们的藩属吗?结果呢,他们竟然在吕宋等地肆意屠杀我大明人氏,更是与我大明作战,这样的藩属唯一的作用不过是在和我们贸易时占我们的便宜,除此以外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现在你们想让欧洲各国成为我们的藩属,他们完全可以虚与委蛇,假意同意,在贸易方面占了便宜后,根本就不再理睬我们,他们有不法事,我们远隔重洋,又如何可以强迫他们做什么呢?这样的藩属有不如无。”

    孙承宗这次意外地没有和孙传庭作对,他也说道:“只有大明能够威慑或者是仰慕我儒家文化的藩属国,才是真正有用的藩属国。欧洲诸国,我们现在根本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了解我们,所以仰慕儒家文化之说应该是不可能的。而这么远的地方,我们能够威慑他们吗?陛下想要与他们接交,目的便是要寻找对付罗刹人的盟友,你先让别人臣服,别人又如何会干呢?”

    朱延禧道:“我大明天威熿熿,对付区区罗刹人又何需联络欧洲蛮夷。我近卫军天下无敌,凡有不服,尽可以出动大军,灭其国,系其酋首,以慰祖庙。”

    孙传庭道:“圣人有云,得道多助,我大明行堂堂王道,欲铲除无耻的罗刹人,那多拉几个伙伴,为我大明前驱,何乐而不为呢?”

    这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其中所含的意思却不大光明,如果和其它国家结盟,那么大明的损失当然会减少,只是这样说却让朱延禧无法反驳,总不能说宁愿多死一些大明士兵,也不愿意让蛮夷去当炮灰吧。

    但朱延禧还是有办法的,他上前道:“陛下,大明如何能够在蛮夷面前自降身份呢?我堂堂天朝上国,与这些蛮夷小邦结为兄弟之盟,这如何能行?”

    朱由校对付这种说辞却是颇有心得,只是朱延禧身为礼部尚书,需得给他留几分颜面,搞得他要致仕告老就不大好看了。但是孙传庭却没有这个顾忌,直接说道:“既然尚书觉得不能与这结蛮夷结为兄弟之盟,那么不如由礼部派人前去欧洲,说服他们来朝如何?”

    朱延禧连忙道:“这如何使得,礼部并不管交结外国之事,此乃鸿胪寺之职。”

    孙传庭道:“原来是鸿胪寺之职,那么礼部在这件事中起什么作用呢?在别人做事时,跳出来说他们做得不好?别人做得不好,正好让礼部来做,相信礼部能够做得更好。再说出使外邦,本来就是由礼部主管,为什么说的时候就天下无敌,做的时候就有气无力呢?”

    朱延禧气得发抖道:“孙阁部,这可不是阁臣应该说的话吗?怎么说的与市井中人一般无二?”

    朱由校见朱延禧的样子,连忙出来和稀泥:“延禧先生不要生气,孙阁部每日与兵士打交道,说些俚语也是正常。”

第614章 教廷退让() 
朱延禧道:“这等粗词俚语,出自阁部之口,端的是有辱斯文呀。”

    朱由校脸色变得很不好看,孙传庭低着头,这句话是他听皇帝骂人时说的,所以现在朱延禧其实说的就是皇帝,孙传庭不敢笑,只能低头忍着。

    徐光启说道:“我们现在是讨论把欧洲诸国当成平等关系还是藩属国的问题,虽然孙阁部说的是俚语,但臣觉得这话糙理不糙,有些事看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就会比较难。在老臣想来,如果要欧洲诸国成为大明藩属国,应该不可能。”

    朱延禧道:“没有试过,为什么说不可能?”

    这话就有些强词夺理了,孙传庭连忙道:“此事其实与礼部也有关系,既然朱尚书如此说,不如就让礼部派人去宣他们来朝贡,让他们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朱延禧脸色一变,如果强辩说此事与礼部无关,其实也勉强说得过。但他终究是以君子自诩的,还是说不出把锅甩给鸿胪寺这样的话来,只能沉默不语。

    徐光启道:“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欧洲诸国与我们远隔何止万里,凭什么要屈服于大明之下。如若有一天他们愿意来进贡,也应该是看到了进贡的好处,并不是真正想成为大明藩属。”

    “当同僚做一件事时,也要考虑到这件事的复杂程度,而不是首先就想到指责,要想一想,如果这件事换成自己来做,是不是也会感觉很棘手,很麻烦?如果没有仔细考虑,便一味指责,这样就失了让大家提建议的初衷。”

    朱延禧面色微红,拱了拱手也不说话。既然他都让徐光启和孙传庭两人怼了下来,其他大臣倒是不敢再多说话。

    朱由校道:“让欧洲诸国臣服大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我们根本就不了解欧洲的各个方面,真的与欧洲各国开战,胜负不问可知。所以朕想要派人去看看,了解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如果不把他们视为平等的伙伴,就连这一点都不可能做到。”

    群臣没有办法,便只好同意与欧洲诸国暂时按平等国家视之。这个暂时的意思是指如果有机会,还是要把欧洲诸国纳入藩贡体系。朱由校没有在这方面与群臣作对,因为即使要占领欧洲,那也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反正他可没有兴趣占领欧洲,大明有亚洲就行了。

    此事底定后,便是要商量出使的人选,鸿胪寺根本没有懂欧洲语言的人,所以在徐光启的推荐下,王征便成为了鸿胪寺左少卿,带领翻译学校的一批学生去了欧洲,当然,在此之前,锦衣卫已经将所有去欧洲的学生征召成了锦衣卫小旗了。

    大明使团在葡萄牙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亚洲葡萄牙人是与大明关系最好的国家,现在澳门大多都是葡萄牙商人,而葡萄牙人更是将在印度的果阿等地交给了大明,双方现在的关系可以说是正处于蜜月期。

    历史在这里稍微发生了一些变化,大明在亚洲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使得西班牙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而葡萄牙人则借此机会开展了复国运动,于天启十五年时终于获得了独立,和原来的历史相比,提前了几年时间。

    大明使团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接见,王征请求葡萄牙国王允许大明学生在这里求学,国王慷慨地答应了王征的要求,愿意负担留在葡萄牙的五名学生的一切费用,并且赐给他们葡萄牙人身份,进入里斯本的学校进行学习。

    短暂的停留后,大明使团进入地中海,来到了罗马教廷。在随行的传教士的帮助下,王征以信徒的身份得到了教皇的接见,他把朱由校所写的一封信交给了教皇。

    朱由校在信中以谦卑的态度表示了对教皇的尊敬,并且要求教廷派出更多的传教士前往大明进行传教工作,这都让教皇非常高兴。但是朱由校又提出,因为大明的情况不同,所以天主教里的某些教义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比如祭祖祭孔的必要性,应该全面允许,并且要用文字固定下来。他还要求允许大明的教职人员自行任命各级教士,当然,红衣主教的任命权还是在教皇手上。朱由校要求将王征封为红衣主教,成为大明教区的最高级教士。

    教皇用最大的毅力克制自己,才没有把这封用汉语和拉丁文写成的信当场撕掉。祭祖祭孔的事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教廷等于是默许了,所以这个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朱由校说红衣主教的任命权在教皇手中,却直接要求封王征为红衣主教,其意思很明显,教皇只是相当于一个图章,而且是大明说盖你就要盖的图章。

    什么时候一个国家的皇帝竟然可以对教廷的事指手划脚了,而且这个皇帝还不是信徒。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后大明的天主教只怕就不会再受教廷的控制了,这是不能允许的。但是这个国家可是有一万万人口,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一个坚定的宗教,这对于推广天主教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呀。

    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皇帝权力太大,可以说完全没有人可以制约他,如果自己真的撕掉这封信,可以预见,天主教在这个东方大国的传播一定会被强行喝止,这绝对不是教皇愿意看到的情形,一定要慎重,不要太情绪化。

    于是教皇温言地和王征谈论了很长时间,然后召集了教廷的上层开会,讨论大明皇帝的来信。果不其然,祭祖祭孔的事倒是没有激怒主教们,但可以自行任命教职人员,强迫要求封王征为红衣主教的要求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基督教经过了多次分裂,主教们可不想再一次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但是教皇提出的一万万潜在教徒确实吸引了主教们,以前的传教士的报告写得很清楚,大明的皇帝对于传教并没有明显的欢迎或者抵触,反而是官员们多有反对,南京教案便是一个例子。大明皇帝对于国内具有完全的控制力,这是欧洲各国的君主不能比拟的。如果交恶了大明皇帝,基督教根本没有办法在大明进行传播。

    经过两天的讨论,最后教廷终于屈服了。同意大明可以任命教职人员,但红衣主教的任命权只能在教皇手中。至于王征,因为他本身便是大明的虔诚教徒,而且身份是大明的五品官员,所以教皇捏着鼻子任命他为大明区的红衣主教。

第615章 远交() 
王征当然是知道皇帝提出了要求任命他为红衣主教的要求的,在他看来,教皇是不可能答应的。一来他的虔诚本身便有些问题,他结婚了,而且还纳有妾室。后来虽然他因为信教而将妾室休掉了,但妾室其实是没有离家的,依旧和他生活在一起。二来他本身是大明官员,根本没有教职,只是一个信徒而已,虽然皇帝临时给他加了一个北直隶区主教的头衔,而且通过了金尼阁教士的确认,但教廷又如何会封他为红衣主教呢。

    但朱由校却不这样认为,他明白教廷对于开拓新教区的迫切心情,而且以前在祭祖祭孔的事情上教廷已经退让过一次,现在再退一次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人就是这样,要么一步不退,只要开始退了第一次,慢慢就会成为习惯了。而且现在在大明的传教士,其实已经认识到了和大明朝廷一条心,传教就会顺顺当当,所以金尼阁才会认同王片北直隶教区主教的身份。

    王征被封为红衣主教后,大明这块土地上,他便是最高教职人员,那么大明的教会便等于是控制在朝廷手中。教廷如果有些什么不合理的要求,完全可以让他成为最好的挡箭牌,而大明朝廷则完全可以置身事外,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而王征红衣主教的身份,对于他后面继续的欧洲之行,是会有加成作用的。一个大明的官员,有些国家可能根本就不会把他当回事,但换成一个红衣主教,那就谁也都要高看几分了。

    怀疑自己在做梦的王征带着使团往地中海出口而去,不过这次他在西班牙的巴伦西亚停船上岸,船头上的教廷旗帜使他受到了西班牙人的热烈欢迎。西班牙人准备了马车,让王征等人前住国都与国王见面,而船只则由西班牙人带领,驶出地中海前往毕尔巴鄂等他们。

    王征也拿出了朱由校写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腓力四世的信,奉了上去。腓力四世是五年前继位的,在他手中葡萄牙人独立了,而荷兰人也不安分,把他搞得可谓是心力交瘁。在亚洲大明夺了吕宋后,与西班牙暂时相安无事,倒让他少操了一些心。

    朱由校在信中指出,大明对西班牙占领爪哇持完全支持的态度,希望能够在亚洲与西班牙交好,大家团结一心,以对付其它可能的敌人。腓力四世明白最大的对手便是英国,既然大明愿意与西班牙修好,他自然是求之不得。

    所以他对王征热情招待,满口答应五名大明学生在西班牙学习的事。并且写了一封回信,希望能够与大明结成盟友,平分亚洲。在他想来,团结一心这样的词还是没有实际约束力的,还是缔结盟约才实在,如果亚洲没有大明的威胁,那么他就能腾出更多的力量用来压制荷兰人,对付英国人。

    王征收了回信,留下五名学生后,便带着使团坐着西班牙王室的马车赶到毕尔巴鄂,上船继续向北而去。

    红衣主教的名头确实好用,不管是法兰西,英格兰还是普鲁士,都盛情地接待了大明的使团,也同意了大明学生在此学习的要求,在收到大明皇帝的国书后都写了回书,表示愿意与大明和平相处,成为好朋友。

    几个学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小的负担,而且他们认为,大明人能够来这里学习,是对自己国家的肯定,当然不会拒绝。王征按照皇帝的吩咐,在这三个国家都留下了十名学生,心里却疑惑,现在欧洲最厉害的国家是西班牙,而皇帝陛下却只在西班牙安排了五名学生,而这三个国家倒安排了十个,难道这几个国家竟然比西班牙都要厉害吗?

    这几个国家跑完后,使团终于来到了波兰共和国。波兰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很大的多民族农奴制联邦国家,国土面积达到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虽然比大明小得多,但也算是欧洲极大的一个国家了。这个国家与罗刹国一直关系较差,源起于一百多年前波兰议会削弱了王权,引起了罗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