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启-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宗周也上前道:“良知之教,如日中天。昔人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良知者,生而即有、不假外求者是也,即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无论世道如何,在如同日月般道德明灯的光照和指引下,我们的生命生存生活有了为何和何为的内在依据和强大动力,而且使我们有了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种共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种宗教和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和超越的基础。而这一切,皆是我们的圣人孔子所赐!故而请陛下改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由校道:“可是如此赞孔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会不会贬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往圣呢?”

    刘宗周道:“如此盛赞孔子,但却不会贬低往圣,亦非关闭来者优入圣域之门。相反,往圣因孔子发明而更为圣,来者因宗法孔子而优入圣。此皆无乖乎孔子之为圣,此即前元武宗所说的“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由此而言,而刘谐所说的“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站不住脚的。”

    朱由校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眼光看向叶向高和徐光启。

    叶向高得此机会,立即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已经将夫子拨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觉得不够,一切但凭圣裁。”

    徐光启道:“臣观西方,他们亦有圣人,而孔子是儒家道统自觉的担当者,从而在宇宙间确立了基本的天道与人伦,使人生社会有其价值之维系。我们将夫子拨高,也未尝不可。”

    朱由校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将夫子拨高,那我们将第一篇改为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吧。”

    众臣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圣明无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有些人竟然流出了眼泪,使得朱由校相信,这应该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他本来对孔夫子的一点点抵触情绪也于此烟消云散,在他想来,自己不过中人之资,难道这满朝的大臣见识都不如自己,何况还有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在内。只能说是自己的认识并没有到位。

    这是朱由校真正开始将孔夫子当成圣人,不象以前是为了维系住士子官吏的好感,而是真正开始用心去了解孔夫子,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夫子作出的事业是如何地了不起,而中华文化的道统继承对于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是如何地重要。

    后世有著名史学家评价道:“天启皇帝不断使中国人的道统延续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完美地发扬了儒家,扬弃了有碍于中国人进步的一些腐朽思想,加进了一些其它文明的先进思想,使得孔夫子的学说变成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信奉的新儒家思想。而他所继承与光大的文化意识并不是一般的思想体系,而是体现天道与人伦的教化。有人称之为赫日当空照,这是一个很以恰切的比喻。而在抬高孔夫子历史地位的同时,也使得自己被后世人称为新圣。”

    朱由校站了起来,手一挥道:“大家学的都是圣人之学,就要遵从圣人之教化,一起将儒家发扬光大,让这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人,都能知道夫子的学说,让他们都知道,我们是圣人苗裔,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也要不落于人后,别人有我,我们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更要有。不要让我们的祖宗蒙羞,那就只能做得比祖宗更好!”

    众臣一起道:“臣等愿附于骥尾,光大我中华道统!”

    朱由校笑笑道:“还有一个消息,经内阁诸人提议,朕决定将新历法以夫子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定于明年实施,则夫子之名,可流芳万古。夫子的光芒,将永照中华。”

    众臣更是狂喜,有人已经泣不成声。而朱由校说是内阁诸人的提议,是希望能够提高内阁的威望,消弭有些大臣对方从哲,叶向高等人的意见,特别是东林人对叶向高的怨恨。

    事实证明这个说明还是有用的。和儒家道统比起来,那党派之争根本就不能算什么。至少东林人已经原谅了叶向高此前的一些行为,大家对首辅和次辅的印象都大好。当然,至于能持续多长时间,那还是不要报太大希望的好。

    欢喜后,应该干的事还是要干的,对于常识的第二篇,又有人提意见了:“陛下,臣以为,实事求是之解,似乎有些不同于古书。此言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颜师古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实也’,而此篇则称之为‘学为实用’,说什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臣有些困惑。”

    这话就让叶向高有些不快了,理论与实际结合是朱由校提出的,而学为实用则是东林派的观点,好不容易有个东林的观点得到皇帝的肯定,竟然有人跳出来说三道四,着实可恨。

第321章 有关议院的设想() 
他上前道:“陛下,臣请求做一说明。”

    朱由校道:“此篇即为叶师所撰,自然可以。”

    叶向高谢过后道:“陛下早就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观点,而后各种新式器物出现,对国家对生民的好处,更证明陛下此说高屋建瓴,而学为实用不就是经世致用之意吗?有何不可?学得屠龙之术作得甚用?空谈误国,自古有之,当然要理论联系实际,生民有何需要,我们就要在何方向去努力,这才是实事求是之真意也。”

    提意见的是楚党一位御史,其实是专门来针对东林的学为实用的,不想被叶向高夹枪带棒的一通话,说得满面通红,却又不敢与他争执,只好羞愧而退。

    再下面大家提意见时,不敢再针对各派观点来质疑了,只能寻找一些似乎与圣人之言不太相符的观点来提问,结果被叶向高,方从哲等人轻易地消解掉了。

    而朱由校最后总结道:“常识从名字上就知道其重要性,学好常识,可以让人明是非,知廉耻;学好常识,可以强身体,少疾病;学好常识,还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可以减少劳动强度,让我们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凡此种种,都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识的重要性。明年的京师大学堂的招生考试,无论是哪一科,都要加考一门常识。”

    这样一来,常识就不仅仅是新式学堂的教材那么简单了,想要参加明年京师大学堂招生考试的学生,都要人手一本常识了。

    叶向高上前问道:“陛下,明年是大考之年,那京师大学堂的招生考试按原来的情况,应该是在今年年底进行,而明年初又要进行科举考试,这两件大事就挤在一起了,可否将京师大学堂的考试推迟到明年年中进行?”

    朱由校想了想道:“不妥,学制已经定好,从每年初开学,年终结业。这样一推迟就是半年,改动太大,无法实行。”

    叶向高其实是怕京师大学堂的考试冲击了科举考试,在他们心中,科举考试才是正规的考试,是传播道统的正道,而京师大学堂的考试偏于实用,却是小道。

    他不死心道:“陛下,那可不可以稍微推迟一下,等科举后再举行招生考试?”

    朱由校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笑道:“叶师,其实以后您会发现,科举考试是不能和京师大学堂的招生考试相比的,因为录取人数太少,朕可以这样说,二十年之后,这朝堂所立的,只怕有一半要来自京师大学堂。”

    徐光启也说道:“叶师,只要大家都传续道统,是科举而来还是京师大学堂而来又有何区别?学为实用,光会做文章可治不了民,练不好兵。”

    叶向高也笑道:“是老夫太执着了。总是以为只有科举才是正途,老了,这想法就有些偏了,子先虽然只小老臣三岁,倒是思维清明,并无偏执之见。”

    徐光启笑道:“老了,这以后的天下,就要靠伯雅这一代人辅佐皇上了。他们年轻,比我们看得远,看得清,有陛下带领,何愁我大明不兴!”

    孙传庭听到这话,对着叶向高和徐光启作了一揖道:“小子年轻识浅,有些事还是要各位先生掌舵才行。”

    朱由校倒是由此想起一事,他站起来道:“众卿,上次说过农业合作社有一半股份是众臣的,只要在离休之时,经廉政公署,锦衣卫,经济调查局证实没有贪污受贿之事的,离休之后依旧享受这一待遇。朕还想将官员离休之事改一改,朕将于京城设一议院,取议政之意,五品及以上官员离休之后,就成为议院中一员,名曰议员。朝廷将立法之权交与议院,有重大事情也要咨询议院,这样老臣们在离休后也能在国事方面发挥作用,为我大明保驾护航。”

    这事大多数臣子倒都是愿意的,想要回乡去寄情山水的终究是少数。当下就有人问道:“陛下,离休之时间,可是按年龄大小?”

    朱由校笑道:“这个朕是这样想的,按官职和年龄,当然也要结合身体的健康状况。身体无恙,则按正二品七十岁离休,正三品六十五岁离休,其他官员六十岁离休。而技术型官员则不受此限制。”

    方从哲问道:“陛下,技术型官员是什么意思?”

    朱由校答道:“就是象孙元化他们,负责搞研究的人,还有象太医院的太医呀,京师大学堂的教授呀,这都是技术型官员。其它的就是管理型官员。”

    叶向高问道:“陛下,那象武之望,他现在是右副都御史,但他又是很著名的医生,那这个怎么算。”

    朱由校问道:“还有这回事?武卿请前来。”

    武之望走上前来行礼,他是个四十多岁的微胖中年人。朱由校问道:“武卿竟然精通医药,不知擅长哪一科呀。”

    武之望有些腼腆地回道:“陛下,臣只是初通而已,在妇科与儿科方面倒是有些心得。”

    叶向高插嘴道:“陛下,您看他的样子,可能看出他有七十二岁了吗?自己能保养得如此之好,医术能差吗?”

    朱由校道:“那武卿为何不在研究院去授课?”

    武之望回道:“陛下,臣近年来,正着力于重订前福建参政王先生的证治准绳女科,而本职又事多,便没有时间前去研究院献丑。”

    朱由校目视方从哲,方从哲上前道:“前福建参政王肯堂,后引疾归,现在家乡行医,著述颇多。”

    朱由校道:“这样的人,当然要引入研究院,武卿,朕想保留你的职衔,将你调入研究院,你想要重订那个什么书的事,会有大量的学生帮你,你觉得如何?”

    武之望大喜道:“臣谢过圣恩,一直以来只想要治病救人,职衔之有无,并不妨事。”

    朱由校道:“职衔应该保留,这个没有问题。看来还是野有遗贤呀,一人行医,又如何比得上教会千百人后行医。朕要在报纸上再发招贤令,并让各地官员推举有真才实学的人,来研究院为国效力。”

第322章 火柴造出来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武之望在不久后会顶替袁可立任登莱巡抚,从而与毛文龙交恶。而五年后,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陕西、甘肃、宁夏)军务,结果遭遇固原兵变,最后自杀身亡,终年七十七岁。

    而这一世的武之望,成为了研究院的教授,后来任新的医学院的山长,写了诸多妇科和儿科著作,为大明的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直到九十八岁高龄才无疾而终。

    朱由校解决了武之望的事后,又与众臣商量了一会议院的事,最后决定于天启五年开始实施离休制度,同时开始设立议院。

    第二天,他刚来到兵器局,孙元化就来报告造出了火柴。朱由校立即前住研制火柴的地方,一个头戴道冠的大胡子道士得意地拿出一根火柴,足有三寸多长,比筷子还要粗。

    大胡子拿着火柴,在一块木板上就是一划,一簇火苗闪现在火柴头上,然后很快熄灭了。他面色窘迫,又拿出一支,划过后终于点燃了。

    他得意地看着皇帝道:“臣龙虎山李清玄为皇上贺,又得一生火妙法。”

    朱由校笑道:“不错,不错,你研制有功,研究院的学生呢?”

    有两个研究院的学生上前行礼道:“学生陈有朋,张明心见过陛下。”

    朱由校斥道:“不是在课堂上说过了吗?物体燃烧时需要空气和较高的温度,你火柴太粗,一会如何点得燃呢?为什么不搞小一点。”

    李清玄连忙跪下道:“陛下,是臣想在陛下面前表现,特意作出几个粗火柴的,其它的都是细的。”

    朱由校道:“起来起来,在这里不兴跪的。拿细的来,这个用起来不方便,而且点燃率太低。”

    两个学生拿出十几支火柴和一个小一些木板,朱由校拿着火柴在木板上一划,小小的火苗烧了起来。

    朱由校点了点头道:“做一个木盒子,将火柴装在里面,盒侧涂上磷,这样就方便很多了,另外你们的这个火柴还可以缩小,越小越好,一来减少成本,二来利于携带,三来成功率更高。研制组的得到半成股份,自己协商分好,分不好就由孙宾客来分。五年利润的半成,你们都可以发财了。”

    李清玄道:“陛下,臣不想要份子,只想求陛下为龙虎山写一块匾。”

    朱由校笑道:“你的份子还是要给的,至于写匾的事,你让正一真人来找朕,朕会答应的。”

    李清玄又道:“臣谢过陛下隆恩,不过我的份子可否给龙虎山?研制此物,所用的方法都是山上的秘方,臣不敢居功。”

    朱由校点头道:“这个只要是你自己愿意,那没有问题。朕以后还有很多事都要用到你们龙虎山,你不如多带几个同门住在京城吧,顺便请正一真人来京城一叙。”

    李清玄大喜:“臣这就回山告诉师父来京城,到时师父也会派出门中出色弟子来襄助兵器局的。”

    虽然造出了火柴,但想要批量生产火柴,是个很麻烦的事,而最重要的是朱由校不想由人工来干这事,于是又把造火柴的机器研究交给了兵器局。同时让太监在京城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