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之士氏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风云之士氏天下-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安来。

    王允于是派遣胡轸、徐荣等董卓旧将前往新丰御敌。胡轸向不被王允、吕布待见心中早有怨言,更不愿与西凉大军作战,被李榷劝降,徐荣势单力孤,战死于新丰。

    李榷诸人携新丰大胜之兵,进兵长安城下,团团围住。

    猛攻数日不下,军中粮草不济,众人欲退兵西凉,再徐徐图之。贾诩曰:“城中有我西凉旧将,何不共图之?”李榷、郭汜等人遂许以重利,与城中诸君共享荣华富贵。

    原董卓旧部杨定、李蒙、王方等人投降朝廷,然王允等人自诩汉室忠臣,颇为鄙夷众人,听得李榷等人欲与众人共掌朝廷,心中大喜,约定时日,偷开城门。

    十余万西凉大军攻入城中,又有西凉老兵为内应,吕布抵挡不住,只率数百骑来寻王允:“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

    王允面色坚毅,心志已决:“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

    吕布只得率领麾下骑兵出城,一路东逃。

191章捏着鼻子认() 
    却说李榷、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大杀四方,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相继死于国难。汉帝刘协、司徒王允等人被围于凤凰楼上。

    刘协战战兢兢,扶着栏杆,壮着胆子问道:“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

    “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臣等特来报仇,非敢造反。但见王允,臣便退兵。”李榷等人仰面答道。

    “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王允闻言,走将出来。

    “董太师何罪而见杀?”李榷、郭汜怒目而视。

    “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

    “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

    “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说到此处,王允须发皆张,拔剑自刎而死。

    王允已死,李榷、郭汜等人也算是为董卓报了仇,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意犹未尽,遂命人尽斩王允满门。独王允孙儿王黑不在长安,得逃此难。

    竖日,李榷、郭汜等人剑履上殿向汉帝刘协讨要官职,刘协无奈只得从之。

    拜贾诩为尚书;封胡轸为司隶校尉,李榷为车骑将军池阳侯假节钺,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同秉朝政;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领兵屯弘农;其余李蒙、王方等,各为校尉,众人谢恩。

    长安大乱,牛辅亦死,李榷、郭汜等人引兵西进,河东便成了无主之地,幽州军不费吹灰之力,从白波谷出兵占据河东。等张济领军东去弘农已隐隐望见河水北面的幽州旗帜,只得引重兵驻守弘农县,与幽州军遥遥相对。

    话说数月之前蔡邕老先生怒气冲冲找士徽讨要女儿,被士徽推脱说是那蔡琰喜欢上了幽州,是她自己愿意呆在蓟县不走,只得辞别士徽北上蓟县。却不知这正省却了士徽的一番麻烦,不到万不得已,士徽是不愿意绑着老先生前去幽州的。

    蔡邕到了幽州蓟县,并没有官吏前来迎接,更不用说有人在前面鸣锣开道了。天使前来幽州,居然无人迎接,这让蔡邕有些诧异,也有些不快,不快的是幽州似乎不把朝廷的威严放在眼中了。不但士徽如此,这幽州蓟县的民众亦如此。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士徽故意所为。问过士徽派来的护卫将领,方才知道士徽在幽州各处颁下命令,官员出行,不得扰民,更不能鸣锣开道。

    路过冀州之时,还有熟位郡守、国相前来迎接,比如沈浒、沈景

    不过这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之说,这幽州毕竟是士徽的地盘。蔡邕也只能在城门处验过了身份,方才进了城。

    蓟县不大,蔡邕进的城中,一时愕然,以为来到了那曾经繁华的洛阳,只是那路面有些不同,宽阔平坦,马车走在上面很稳、很快。

    路上行人不多,却是来去匆匆,并没有饥饿的菜色,而是面带红光,个个精神饱满,见到蔡邕一行人,微微点头示意。

    街上的路人虽然对蔡邕一行有些好奇,但也没有停下来,而是匆匆而过,更没有像别处那样唯恐避之不及。

    街道上很干净,没有什么流浪汉。多的是路边的小摊,有吃食,有茶水,有路上行人匆匆,路边玩耍的孩童不多,大多是正在呀呀学语,扶着大人的手,蹒跚学步。

    望着眼前的一切,蔡邕很喜欢,有点想留下来的念想。

    到了州牧府,荀衍以州牧府名义迎接蔡邕入住,晚上摆宴为蔡邕接风。荀爽、卢植等人亦在席中,三人相见,自是一番言语。

    蔡琰闻听父亲来到了蓟县,欣喜万分,席间更是弹奏一曲。

    席罢,荀爽、卢植等人告辞而去。蔡邕方才与蔡琰细说前情,得知西迁之时西凉兵为祸,蔡邕揪心不已,又听说蔡琰等人被士徽等人绑来幽州,心中恼恨那士徽胆大包天,及听说家中所藏书籍被士徽丢弃,顿时怒发冲冠,欲要找士徽算账。无奈士徽此时不在幽州,蔡邕只得按下怒火,以待来日算账不迟。

    及闻知蔡琰亦居住州牧府中,甚是责怪蔡琰不懂事,传出去,如何嫁人?不过细想之下,蔡邕只得忍气吞声,人都被抢了,还能够嫁给其他人吗?估计在幽州已经没有人敢打蔡琰的主意。想起卫家的事情,蔡邕只有摇头的份,那卫家乃世家大族,无论如何那卫家肯定不会再提婚姻之事。不免有些暗自叹气。

    蔡琰正如士徽所说,自从与候香给蔡琰看病之后,先来拜见蒯氏,后又前往书院,算是见识了幽州书院的底蕴。有荀爽、卢植坐镇,学生成千上万,又被分为数个部分。所教算术与以往不同,有所谓的九九乘法口诀,亦有什么算盘,当然以后或许会有勾股定理之类的,不过士徽此时并没有把这些写入书中。否则荀爽、卢植等人也会大吃一惊,惊为天书。更不用说士徽准备教授的物理化学了。

    讲武堂,自然是培养领军将士的地方,蔡琰虽然不大懂,不过也有些印象。各类兵书,学说不下数十册,有见过的,更多的是没有见过。

    还有什么工坊,亦有不少的学生。

    医工院更是门庭若市

    不过他们唯一相同点就是:纸质书籍!

    这让蔡琰很是诧异,什么时候纸这么便宜了?就连公文亦是纸质的。

    了解了蓟县的神异之处,蔡琰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除了知道的历史典故多了些,诗词歌赋也懂点,再就是会点所谓的曲谱,好像一无是处。一股不甘,让蔡琰决定留下来,留下来学习。

    再说那蒯氏见了蔡琰之后,甚是欢喜,吩咐下人腾出了一间院子让蔡琰搬入。蔡琰亦知自己被幽州牧打上了烙印,恐无他处可去,既然如此,何不大大方方的出现在人前?见那幽州牧夫人荀晴不是妒忌狠毒之人,亦心中欢喜,被州牧府的小朋友喊做姨娘,让蔡琰微微脸红。

    竖日,老夫人蒯氏找来荀爽请其前去和蔡邕提亲。

    荀爽苦笑不得,这事还是自己提比较好,一则自己和蔡邕年龄相仿,又曾同朝为官,二则是州牧夫人又是自家侄女,自己前去提亲,自然是州牧夫人同意。

    那蔡邕如何能够拒绝,女儿都住在人家府上了,所缺的就是名正言顺的婚礼而已。捏着鼻子认了吧,这是蔡邕的感受。

192章怎么办?() 
    却说那幽州牧士徽占了冀州大部,灭了袁绍,苦无借口攻打公孙瓒、曹操、刘备等人,便借天使劝和之名,暂熄兵戈。其实也是士徽怕冀州新得,如此再招惹关东众诸侯,被其联合共同对抗自己,真到那时,恐怕也落不到什么好。

    公孙瓒当初不得已与士徽讲和,共同攻打袁绍,如今也算是有了立足之地,占据了清河国东武城以南大部、魏郡清渊、平恩、魏县等数县。天使前来劝和,这是公孙瓒此时巴不得的。袁绍既灭,黑山又降,士徽周边好像除了自己和占据河内的张扬,似乎没有太好的目标了,公孙瓒有些郁闷。

    既然停息了兵戈,那么士徽的心思也只有开始整合幽并冀三州了。新得冀州,各级官员很是紧缺,幽州书院虽然有不少学子,但在这个举孝廉的时代,恐怕不为世人所认可。

    前年收复并州的时候,士徽可是费了不少心思,虽然很想把原来的太守等人撸掉,但自己缺人啊,那上党太守沮授还是自己硬往其头上安的。不得已,只好派去了不少的学子,这些学子也只是做些基层的官员,也幸好这并州世家并不是太多,大多的地方是从胡人手中夺取,那自然是自己说了算,否则就是大军直接镇压。

    可是这冀州不行啊,要等到明年察举孝廉?不过这察举出来的又有几人?才能如何?更何况远水不解近渴!

    士徽有些佩服曹操,兖州被黄巾祸害的不轻,官吏死了一大堆。曹操无奈贴出招贤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唯才是举,连不仁不孝之人都能用之的曹操,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无数世家对曹操嗤之以鼻,文人名士破口大骂。士徽很想效法曹操,但又觉得丢了面子,堂堂竟然拾人牙慧,在幽州准备了那么多年,都是白准备的吗?也许真是白准备的!在世家把持了求学之门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识字?更不用说其他了。所谓的寒门,不过是没落了的世家!

    士徽发出召集令,召集麾下众文武前往幽州议事,更是注上加急二字,令接到诏令的众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慌忙把手头的事情交给副手,赶往幽州。士徽自己亦是快马加鞭的赶回蓟县。

    蒯氏、蔡邕等人听闻士徽马不停蹄赶回蓟县,还以为是士徽得了消息,恨不得立即和蔡琰成婚,哪知道这士徽到了蓟县就召集众人。

    一是发布招贤令言:当今天下纷乱,尤甚春秋战国,幽并冀三州初定,百废待兴,无论农夫、百工、医者、商贾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应诏。

    二是军队整编之事,当初士徽曾经划分了几大军团,这只不过划分战区而已,如今地盘大了,将士日多,兵员混杂,表面上有数十万的大军,可是真正战力彪悍的不过数万人而已,大多滥竽充数,对于降兵、新兵、郡兵统统作为军队,不但不能提升军队战力,更是拉低了战力。若碰上了敌军精锐这些军队将瞬间溃散,将会使幽州大军士气大落,人心惶惶。

    三是幽并冀三州的官员职权划分,有汉以来官员明面上行政与军事分开,可是真正实行的不过是少有。更多的是军政都掌控在郡守一人手中,反而是刺史位轻权重,这才勉强维持平衡。如今天下大乱,州牧代替刺史,掌控一州军政大权,裂地为诸侯,各路郡太守亦是举兵割据一方。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乔瑁一纸矫诏,袁氏更是登高一呼,关东众太守能够短时间起兵响应的根本所在。

    也可以说这是大汉乱世到来的源头。以前汉室威望镇摄天下,方保天下平静如今汉室名存实亡,天下纷乱,何人还把汉室放在眼中。

    益州刘焉派张鲁、张修占据汉中,阻断交通;袁绍自立冀州牧,攻杀朝廷所任命冀州牧壶受;曹操被人推举为兖州刺史,攻打朝廷所命刺史金尚;豫州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幽州牧士徽名为维护汉室威严,讨伐袁绍,实则是看上了冀州之地;徐州陶谦,不过一刺史,却与一州牧何异?更是派兵占据兖州之泰山;

    一桩桩,一件件,无人不是想占据更多的地盘,获取更大的权力,这与周之战国何异?

    四是,兴办学院,这幽州经过数年的发展,学院开办不少,不过远远达不到士徽所期望的。规模就不说了,就是教学的内容,士徽就十分不满,不说什么诸子百家争鸣了,那些个世家读经史子集出身之人总觉得高人一等,羞与百工之学为伍。士徽没办法扭转那些世家的观念,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没有办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更何况是思想呢?只要不妨碍自己就行!

    要想扭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只能潜移默化的了,士徽没有办法,幽州众人也没有办法,更何况其中很多人也是如此想法呢。

    五当然是土地、人口之事。大汉的世家为何如此强大,不外乎土地、人口二字。顺世家者,得天下易,失天下更易。所谓得天下,不外乎成为世家利益的代表而已,也可以说是世家的傀儡,一如刘表,一如刘璋

    当不能为世家谋取利益的时候,转眼间就会被无情的抛弃,士徽可是知道世家为了生存,冀州有辛毗、审荣之叛,荆州有蔡氏、蒯氏之降,益州张松、法正之谋,兖州陈宫、张邈迎吕布之难,徐州糜氏之献,司马氏高陵之变

    士徽不知道这些因为自己的到来,还会不会发生,但世家的本性皆如此,让士徽心悸,若不能很好的解决世家之事,这天下取之与天下大势何益?

    世家是不会消灭的,不过是旧世家的覆灭,新世家的崛起。士徽头痛,想着是不是搞个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想来想去还是不行,否则还没等自己革别人的命,就被身边的人群起而攻之。

    怎么办?

193章整编、新政() 
    话说士徽为世家之事愁眉不展,先前以为广开书院就能对付世家,如今想来这药是好药,一如中药治病,不过却来的缓,不经历数十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