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双阙就是指必须有上阙和下阙,韵脚为‘艳’字韵,虽然不限词牌,但已经限制了题意,那就是北伐,其实科举就是一种政治风向标,朝廷会利用科举来表现重大政治意图。
只是省试时诗考为北征,这次殿试的题目还是北征,着实让很多人感到惊喜,他们都隐隐猜到殿试题目也和北伐有关,不过,有经验的考生都知道,题目太容易了未必是好事,那意味水涨船高,录取的标准也就更高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几乎的考生都没有动笔,他们在酝酿、在思考,虽然写一首词对这些已经考中省试的士子而言都是轻而易举之事,每个人都可以一挥而就,就连不擅长诗词的李延庆也话下。
但殿试只录取二十人,尽管大家都知道殿试成绩加上省试成绩才是最终的科举成绩,可在名次排行榜没有公布前,谁也不知道自己在省试中的排名情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希望前二十,所以殿试的成绩对他们而言就极为了。
词虽然好写,但没有出彩的词作就等于被淘汰,每个士子都在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拿出自己最好的词作。
时间过去了三刻钟,离殿试结束还有一刻钟时间,‘当!’钟声敲响,主考官余深大喊:“只剩下一刻钟,没有动笔的士子可以下笔了。”
这时,李延庆也没有时间在犹豫下去了,他已经构思两首词,但都不满意,无奈之下,他还是得借助千古名词突围。
他深深吸了口气,挥毫在卷纸上一气呵成:
《破阵子?北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殿试的书面考试结束了,士子并不能离去,而是坐在凤栖阁内喝茶休息,现在才上午十点,等一会儿还要面试,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面试,只有前十名由天子亲自面试,以确定前三名。
随即就会宣布二十人的殿试录取名单,前三名称为进士及第,第四名到第二十名称为进士出身,剩下的五百六十六人则称为赐同进士出身,虽然都叫进士,但在进士的等级上却有所不同。
然后礼部会在皇城外发榜,确定最终的科举名次,同时将录取文牒发送各州,由各州派报喜官赶赴考生原籍报喜。
与此同时,进士们将骑马夸街,最终前往金明池畔的琼林苑接受天子宴请。
凤栖阁内,众人默默坐在椅子上喝茶休息,想去方便的士子由侍卫领去如厕,士子也可以随意参观凤栖阁,这里实际上就是给各国使臣休息之地,有一条长长的回廊,直接通往大庆殿偏殿。
士子都十分安静,偶然有人窃窃私语,李延庆和五十余名太学士子坐在一起,这时,赵楷笑着走了过来,在李延庆身边的空位子坐下,笑道:“贤弟很紧张吗?”
“多少有一点吧!”
李延庆苦笑一声说:“在这个气氛里,不紧张也有点紧张了。”
“其实前二十名在省试时就已经定下来了,殿试只是前二十名的名次微调,除非是词写很糟糕,或者写得太出彩,才会出现大幅度的名次。”
“那面试呢?”旁边武邦昌凑上前笑问道。
“面试是定前三,这种情况下仪容好、气质佳就会占优势了。”
旁边太学士子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问道:“今年的授官情况会怎么样?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区别有多大?”
赵楷微微笑道:“其实只是前三有一点优势,授官这种事情,与其说看名次,不如说看运气,象上上届的状元秦桧,最后被授密州教授,虽然也是一种官,却不是吏部任命的官,你说这运气如何?”
众人都纷纷点头,大家都知道官员有吏部官和非吏部官之分,这就像后世的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一样,虽然都是铁饭碗,但实际上相差很大。
士子都想当吏部任命的官员,留在朝廷各部寺,去地方则在县中为官,这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没有人想去州学任教,那是留给太学生的职位。
“那我们能得到什么官职?”
“所以我说要看运气,运气好了,就算是同进士出身,也能在县里出任主簿县尉之类,运气不好,能去州学就不错了,有的进士还得耐心几年,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先例。”
进士都是聪明人,虽然赵楷口口声声说运气,其实大家都明白,不是什么运气,而是后台关系。
人都沉默了,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这时,急促脚步声从大门外响起,士子们纷纷站起身,只见副主考刘龄快步走了进来,他重重咳嗽一声,对众人道:“下面我叫十个人,听到名字的请跟我走!”
大堂内顿时一片哗然,这是前十名出来了,大家都没想到会这么快,才半个时辰就有结果了。
“这是前十名吗?”一名士子小声问道。
“正是!”
刘龄抽出一份名单高声念道:“福州闽县张华、庐州合肥县王致和、江宁府江宁县金俨、扬州江都县王昂、开封府开封县王楷、开封府开封县贾修正、开封府开封县曹逊、相州汤阴县李延庆、太原府阳曲县周元、简州阳安县林洪泰。。。。。以上十人请随我来!”
李延庆的大脑地‘嗡!’的一声,竟然有自己的名字,那说明他的省试已经考进了前十名,他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那首略有点情绪的诗作真被主考官认可了。
周春用胳膊肘轻轻撞了一下李延庆,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李延庆轻轻点了点头。
这时,刘龄高声道:“请以上十人跟我走!”
在一片羡慕的目光中,十名士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跟着刘龄沿着回廊向大庆殿方向走去。
面试是在大庆殿偏殿内举行,众人在外面一间屋子里等候,刘龄对众人道:“下面是由天子亲自面试各位,你们是天子门生,以门生之礼相见就行了,不用行大礼,距离在丹陛前一丈左右,到时候会有殿中侍御史指点你们,不要抬头直视天子,天子让你们抬头再抬头,回答问题以精简为要,切不可长篇大论,要诚实回答,大家明白了吗?”
众人一起行礼,“明白了!”
“很好随意坐下等候,等会儿会依次叫名字入内,我先说一句,叫名顺序和最终排名无关,只是各州府的排列顺序,大家不要顾虑。”
众人纷纷坐了下来,十名士子都有一点按耐不住地激动,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前十名,至少是二甲进士出身了。
这时,赵楷压低声音对李延庆道:“我真的有点紧张!”
“是担心拿不到状元吗?”
“不是!我是怕他们真把状元硬塞给我,我心里有数,我不应该进前十。”
李延庆笑道:“你心里会有什么数呢?这些人中除了我之外,你还认识谁?”
“谁也不认识!”
“那不就行了,你并不知道他们才学。你怎么能确定自己不如别人?”
“我只是一种感觉!”
李延庆摇摇头,“你是想得太多了。”
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高声喊道:“请福州张华入殿面试!”
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庆殿试 下()
“开封府开封县贾修正入殿面试!”
......
“开封府开封县曹逊入殿面试!”
......
休息房内等候的士子越来越少,参加完面试后便不再回来,此时休息房内只剩下李延庆一人,他默默坐在房内等候,他知道天子把自己放在最后面试是有原因的。
这时,一名宦官走到门口,高喊道:“相州汤阴县李延庆入殿面试!”
李延庆站起身,整理一下衣帽,跟随宦官向偏殿内走去,偏殿内光线稍暗,天子赵佶高高坐在龙椅上,正好位于暗处,看不清他的容貌,在两边坐着十几名文武高官,包括蔡京、余深、王黼、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等重臣,不过童贯却,他此时并汴京,而是赶赴河北,奉旨督查河北各州的备战情况。”
当李延庆走进大殿,蔡京的眼睛立刻眯了起来,这小子不简单啊!居然能考进前十,难怪童贯那么器重他。
李延庆走上前,一名官员指点着李延庆应该站立的位子,李延庆躬身长施一礼,“学生李延庆参见吾皇陛下!”
上面传来赵佶柔和的声音,“李少君,我们又见面了。”
“这是学生的荣幸!”
“朕很惊讶,李少君不仅骑射超群,文学也极为出彩,可谓文武双全,这样的顶尖人才大宋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李少君的出现,是我大宋中兴的好兆头,令朕深感欣慰。”
赵佶又看了看李延庆的试卷,在省试中,李延庆排名第五,但这不是最终的名次,要加上殿试的成绩也能决定最终排名。
他翻开李延庆的殿试卷子,《破阵子,北征》,写得大气磅礴,书法也隐隐有大家之气,令赵佶非常满意,尤其词中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着实令人感动。
赵佶翻看了片刻,又笑问道:“李少君才十六岁吗?”
“学生家乡算年龄不分大月小月,而学生是正月出生,按照汴京的算法,应该是十七岁了。”
“那也是英雄出少年啊!不知李少君有何志向?”
李延庆躬身行一礼,恭恭敬敬道:“回禀陛下,学生愿实践陛下的抱负,参加北征。”
这个问答令赵佶颇为惊讶,前面考生都希望能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唯独这个李延庆居然希望从军,他又问道:“李少君是想从军吗?”
“学生先祖曾参与宋夏之战,不幸阵亡沙场,学生愿继承祖志,参与攻夏之战,恳请陛下成全。”
赵佶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淡淡道:“李少君心怀大志,令人敬佩,朕会考虑,先下去吧!”
这时,旁边的蔡京却眼睛一亮,他知道童贯是想把李延庆安插进朝廷,作为他干涉朝政的一颗棋子,没想到李延庆居然自己想去边疆从军,这简直令蔡京喜出望外。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李延庆并不想成为童贯的棋子,这让蔡京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或许这个李延庆能为自己所用。
这时,李延庆已经跟随宦官下去,面试结束了,赵佶看了一眼众臣,“各位爱卿都说说吧!名次该怎么排?”
余深作为主考官,起身道:“启禀陛下,嘉王殿下省试名列第一,殿试也发挥出色,他夺状元乃众望所归,微臣以为他可为第一。”
蔡京也起身道:“自隋唐科举以来,皇子尚未夺取状元的先例,难得嘉王以绝世之才勇夺第一,名至实归,他为状元也算是一段千古佳话。”
面对众人纷纷要求将嘉王点为第一,赵佶却不为所动,他淡淡道:“嘉王虽然有真才实学,但知道之人不过寥寥数人,一旦他点为状元,恐怕朕的脊梁骨都会被天下民众戳爆,朕再三考虑,他不可为第一,李延庆这首词朕倒很欣赏,朕判他殿试第一。”
赵佶言外之意,想点李延庆为状元,蔡京怎么能容忍童贯的人为状元,就算李延庆不想当童贯的棋子,他也不能容忍。
蔡京起身道:“启禀陛下,大宋之初以诗赋论高低,往往导致考生文采虽佳,但政务能力却薄弱,才有王安石的科举变法,李延庆词虽不错,但省试毕竟只是第五,若取他为状元,会给天子士子一个误导,以为陛下将重诗词而轻经义,微臣以为,李延庆可定为前列,但定为状元却万万不可!”
众臣都起身道:“陛下,蔡相国言之有理,望陛下三思!”
余深也起身道:“李延庆的试卷微臣曾仔细研读,微臣之所以把他定为省试第五,是因为他在《宋辽金之对策》一文中坚决反对与女真结盟,并提出辽国若灭,大宋会有唇亡齿寒之忧,他的思路是夺回幽云,保留辽国,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缺乏锐意进取的气势,所以微臣没有把他定为前三。”
其他大臣的反对赵佶可以不放在心上,但主考官余深的一番话却让赵佶有点犹豫了,如果点一个北征保守的士子为状元,确实不符合这次科举的政治气氛,尽管赵佶很喜欢李延庆这首词,但他不得不考虑李延庆的保守态度。
沉思片刻,赵佶便提笔在第二名王昂名字旁边写了个一,在嘉王赵楷名字旁边写了个二,在李延庆的名字旁边写了个三,将名单交给余深,“发榜吧!”
。。。。。。。。。
五百八十余名考生列队站在大庆广场上,耐心着发榜一刻的到来,去掉大家都知道的前十名,其余五百七十余名考生只能期望第十一名到二十名的一线希望。
这时,一声钟响,主考官余深和两位副主考从大殿内走出来,一直来到大殿台阶前,士子们鸦雀无声,每个人都伸长了脖子,唯恐听漏一个字。
余深缓缓看了众人一眼,扯去卷轴封套,展开名册高声唱名:“殿试结果已出,现公布如下,一甲取三名,第一名扬州江都县王昂,第二名开封府开封县王楷;第三名相州汤阴县李延庆,以上三人取为进士及第!”
士子沸腾了,纷纷向三人表示祝贺,李延庆心中也异常激动,自己居然中了第三名探花。
这时,有官员请三人前去更衣,余深又高声道:“下面是二甲,第四名到第二十名,名单如下:第四名开封府开封县曹逊,第五名。。。。。。。。”
。。。。。。。。。
就在主考官余深宣布名单的同时,在皇城外也发了榜,榜文前人山人海,都在争先恐后查看榜单,李大器带着铁柱和李延彪也赶来了,他挤不进去,由识字的李延彪挤进去看榜。
铁柱笑道:“小员外不是已经是进士吗?庆功酒都喝过了,二叔干嘛还这么关心?”
“你才不懂,那个只是预进士,官府不会报喜的,这个才是真正的进士榜,关系到进士的名次,要下发到各州县报喜,这才是关键!”
“二叔要回汤阴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