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帆- 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药师及麾下残兵退回燕京之后,本欲严惩张令徽等人,但张令徽一伙早已抱成一团,劝说郭药师只有保存实力方能立足于天下,若拼光了所有兄弟,那他郭药师还有什么值得天下人重视?此时金人根本不可抵挡,万全之策便是降金。

    郭药师思来想去,还是准备接纳张令徽等人的意见。不过便在当晚,郭药师却在帅府的院中被不明武器射杀。之后,新燕军王英、扈成部宣布脱离新燕军,坚决不会投降金人,并与张令徽等人的部队展开厮杀。

    翌日天亮之后,宗望大军趁机破城,张令徽等人降金,王英等人突围而去,逃向九龙山方向。

    燕京这座兵城,只抵挡了金人不到两天的时间,便宣告失败。

    杨帆知道赵佶已经被金人的速度吓破了胆,接下来他是宁可丢弃皇位,也不肯呆在汴京,此时任自己怎么劝都无济于事。

    “既然陛下之意已决,那臣回去之后便命人在江南那边准备行宫。”杨帆回道。

    赵佶满意地点点头,之后随意地与杨帆说了几句话,便令他出宫办理江南那边的事情。

    第二日,杨帆便从宫中得到消息,赵佶在早朝之时,以想念茂德帝姬为由,告知众大臣自己打算即日去江南一趟,朝政之事,暂由太子监国。

    如此荒诞的理由,众大臣自然无人相信。此时金军已经抵达大名府附近,众臣心中明白,赵佶这是要南下避战。

    朝庭的这些文臣虽然于军事不甚了解,他们皆以为皇帝一逃,军心必乱,故而自是坚决劝谏。早朝也便在一片乱哄哄、哭啼啼的氛围之中草草结束,赵佶一甩袖子,扔下众臣散朝而去。

    众臣自不会罢休,他们散朝之后便开始到处串联,准备阻止赵佶离京。

    夜降临了下来。

    枢密院副使吴敏的马车穿过街巷,来到耿南仲的府上。

    “元中放心,皇上南下之下,在下必会死不奉诏。”今日朝堂官员之间皆在相互联络,耿南仲见吴敏到来,也以为是为了赵佶南下之事。

    吴敏抿口茶,诡异地一笑,道:“希道兄此言差矣,皇上南下之事为何不能答应?”

    “这还用问,皇上一走,军心必乱,而且受命勤王的军队也不会再来汴京,汴京如何能守得住?”

    吴敏左右望望见无他人,才压低声音道:“皇上自不能离京,可赵佶未必不能离开。”

    耿南仲身子一震,道:“你是说”

    “这可是个好机会皇上已经吓破了胆,为了离京,将皇位传与太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金人来势凶猛,这汴梁能否守住谁也没有把握,万一汴梁被陷,太子可就万劫不复了。”

    吴敏点头道:“的确是有这个风险,可道希兄也知,皇上身体极佳,若错过这个机会,太子不知何时才有指望。至于金人之事,太子登基之后,我等当尽力斡旋,大不了多答应金人一些条件,使其退兵。这样一来,太子便有了稳固皇位、整顿军队的时机,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内安朝堂,外攘异邦,不是水到渠成的事么?”

    耿南仲起身背手踱了一会,终于下定决心道:“元中此言有理!快说说你详细的计划”

第三六一章 靖康(下)() 
浚州。

    残破的城门落在地上,一队队的金兵纵马从上面踏过。城内的街道之上,杀人放火之声一路蔓延开来。

    浚州的南门同样打开,城中的百姓,还有溃败的士兵拥挤着向南而逃。金人破城之后便是屠城,城中百姓如果被逮住,鲜有幸存者。

    城南一角,金人古怪的吆喝之声隐隐传来,宅中妇人收拾了一些干粮,正欲带着孩子向城外逃去。

    “不行,来不及了!”听到金人的声音,丈夫一把拉住她,“先躲到地窖去吧。神工楼的人不是说了嘛,金人不会在城内呆太久。”

    妇人慌乱地点点头,拖着孩子随丈夫来到茅厕之中,躲入牛槽之下的一个洞中。从里面将洞口掩藏好了之后,一家人屏息坐着。稍过了一会,金人搜索摔砸的声音传到洞中,好在他们搜得并不仔细,见家中无人,听声音似乎是捉了几只鸡便离开了宅子。

    一家人在洞中呆了两天,这其间他还听到很多的雷声,大冬天地响雷,男子也直叹老天无眼。

    两天之后,直到院子之中长时间听不到有人进入的声音,男人才悄悄地出来。此时天色已黑,他溜到街上打探一番,确认金人已经离开之后,才回家将老婆孩子接出地洞。

    “唉!街上到处是死人,咱们这是捡回一条命啊!亏得听神工楼那边的话,挖了这个藏身之所,这力气真是没有白费。可怜那些不听劝图省事的”

    夜风之中有呜咽之声传来

    浚州乃黄河岸北的最后一座城,金人攻克之后,随即踏冰过河,直冲汴梁而去。过河时候,金军遭遇一些麻烦,便是有些宋人用火器炸裂冰层,让大批的士兵落水而亡。但当金人调整策略,弓马出击之后,宋人的这些阻拦也就效果甚微,根本拖不住金兵前进的步伐。

    十二月十二,赵佶呆呆地坐在睿思殿的龙椅之上,黄门不停地给他递上前方的战报。这些战报除了中山府顽强抗敌、太原府死守城池之外,大都是哪里又失守,哪里又被攻破之类的丧气消息。看到后来,他已完全没有半点情绪。

    他在寻思一件事,这件事令有百思不得其解:身为帝王,他一向以仁爱为怀,连个蚂蚁都不轻易踩死;他的臣子,没有一个被处以极刑的,至多不过是流放岭南,便连当初一直反对他继位的章惇,也不过是贬到雷州而已。每逢佳节,他都要与京中百姓一同庆贺,甚至连他最喜欢的艮岳,他也打算向百姓开放。他给军队士卒的粮饷是历朝以来最高的,对立了功的大臣将士也向来是一赐千金,毫不吝惜可到头来,他怎么会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呢?

    昨日早朝,他再次声明自己不日将巡幸江南,可大臣们皆不同意,说自己是要弃京而逃。自己坚持之下,竟有大臣提出让自己效防唐时玄宗之事,将皇位让与太子,方可离京。

    自己宽厚相待的大臣竟然让他让出皇位,赵佶觉得十分酸楚。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身为帝王并无失德失职,可老天就是不容他继续再做下去,那就干脆离开这个左右为难的帝位,一了百了算了。黄门再次进殿,呈上一份奏章。赵佶连看都不看,便往案上一丢,命道:

    “宣众大臣到垂拱殿,朕有事宣布。”

    午后,在垂拱殿里,赵佶当着宰辅大臣、御史中丞、六部尚书等朝中重臣,宣讲了罪己的诏书,然后便宣布了令众臣感觉石破天惊的消息:自即日起,自己宣告退位,由太子赵桓即皇帝位,君临天下,率京中军民组织抗金。

    昨日之时吴敏在朝会之上提议赵佶退位之事,众臣大多还是以为吴敏等人在拿皇位要挟赵佶留在京中,对于这样的要求,赵佶是不会同意的。可没想到自家的这位任性皇帝却当真干出了让位之事。

    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的大臣纷纷跪倒在地,请求赵佶三思而行。

    “朕意已决,你们退下准备新皇的登基仪式吧!”赵佶只抛下一句话,便起身离殿。

    傍晚之时,赵佶便命人将太子宣到垂拱殿。走进殿里,刚给赵佶见完礼,赵佶便命人抬出一个箱笼。赵佶亲手将箱笼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件金黄色的锦袍,走到赵桓面前,将锦袍披在了他的身上。

    赵桓见状,慌忙拒绝道:“陛下,这这是怎么回事?”

    赵佶平静地道:“朕已向百官正式宣布退位,由太子继承皇位。今晚朕先跟你说说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对于今日午后之事,赵桓自然有所耳闻。不过对于一直期盼着继承皇位之事的他来说,此时却是有些犹豫。当耿南仲给他说起此事之时,他起先是拒绝的,他害怕赵佶会拿他做替死鬼。不过在耿南仲等人的劝说下,他还是答应下来,当时他也觉得赵佶未必会同意这一提议。

    而此时事情终于得到确认,赵桓倒是吓了一大跳。

    “父皇,儿臣能力尚不足,总该给儿臣一段准备的时间吧?”赵桓脸色发白,身子颤抖,声音也有些发颤,完全看不出一点喜色,倒像是在忍受煎熬。

    赵佶摇摇头:“桓儿,眼下时局异常,所以朕只能给你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就算把江山社稷交付给你了。明早大臣们会在垂拱殿等候,到时你随朕到殿前接受百官跪拜,让他们把该尽的臣子之礼尽完,朕就离开这里,由你君临天下,安守社稷。”

    “父皇,儿臣,儿臣”赵桓还想再推辞几句,却觉双腿发软,眼前发黑,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陛下!”黄门惊呼一声,伏在地上,摇晃赵桓。赵佶忙命人去传太医。不多时太医赶到,为赵桓诊了脉道:“陛下宽心,太子殿下只是一时痰盛昏厥。臣有专治此病的成药,殿下服用之后,不过一夜便能痊愈。”

    赵佶喃喃道:“好!好!快快服待太子服药。吓死朕了”

    宣和七年腊月十三,清醒过来的赵桓在垂拱殿接受了百官的朝拜。随即他发布了人生的第一道圣旨:尊赵佶为教主道君太上皇,退居于龙德宫;尊郑氏为太上皇后,居于撷景园。以少宰李邦彦为龙德宫使,蔡攸为副使,随时恭奉道君太上皇的旨意。以太子妃朱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改明年为靖康元年。

    又过了两天,赵佶便在李邦彦、童贯、高俅、蔡攸等人的护送下,匆匆离开汴京。而同时,京中的亲王贵族、富豪巨贾也纷纷出京,一时间通往江南的驿路之上,人头攒动,喧声鼎沸,人人争欲先走。

    而北面,金军已经渡过黄河。朝京城最后一道防线大名府而来。不过大名府有重兵把守,金人攻了几天之后,发现不能快速破城,便放弃攻城,绕过大名府,朝汴京而来。

    这几天里,赵桓也在耿南仲、吴敏等人的策划下,调整着京中一些重要的职位。唐恪、李纲、种师道等被贬之人获得重新启用。

    时间便在这种紧张的备战之中飞逝而过,新年的不知不觉地到来,历史正式进入靖康元年。

    新年的第一天,金兵已经抵达京城之北的陈桥驿。

第三六二章 战和() 
猫扑中文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靖康元年的初一,汴京之中的氛围却是清淡至极,为了侦听敌情,便连爆竹也被禁止燃放。不过为了祈求上天庇佑大宋躲过金人这一劫,保佑家人平平安安,京城之中的百姓还是家家户户贴了门神,焚香祈祷之类的活动就更不必说了。

    睿思殿里,新皇赵桓却是连拜年的基本礼仪都顾不得,就更不必说像自己的老子赵佶那般出去与民同乐了。金人马上要兵临城下,即便是新年的第一天,他也要与一众大臣商议出个对策来。

    经过十几天的调整,如今他也建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子:李邦彦任太宰,张邦昌、赵野为少宰,左右丞分别是吴敏和李纲,而知枢密院事则是唐恪。这几个人,除了李邦彦是赵佶亲信,其他人或是赵桓的老师,或是他原先太子一系的重臣。李邦彦虽为太宰,但事务基本是伺候太上皇,故而真正的国事也都掌握在赵桓一系的手中,也应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俗语。

    “陛下,何灌统领最新的战报到了。”黄门顾不得赵桓与众臣说话,手举一份战报闯进殿里。

    赵桓忙站起打开战报,然后颓然坐下:“金兵打到了陈桥驿,不出三日便可兵临汴京。”

    众臣一阵吵嚷,张邦昌高声道:“陛下,不能再犹豫了。这些天里我等也查看了京城的兵备。凭咱们京中不足两万的禁军,难言能够抵挡得住金人的攻城。唯今之计,应尽快派出使者与金交涉,尽量避免刀兵相见。”

    “众卿家有何见解?”

    “臣与张少宰所持相同。为天下生灵计,莫如派出一介之使。至于停战的条件嘛,臣以为可以增加岁币,但不可割让州郡。”

    “事不宜迟,臣赞同尽快遗使议和。”

    唐恪等人也附和道。

    “臣有不同意见!”见众人无人言战,议和之事将成定局,隐忍已久的李纲大吼一声,“陛下切勿以为金兵不可战胜,只要咱们京中百万军民同仇敌忾,区区不到三万的金兵有何惧哉!而且这天下城池,哪里还有比得上汴京坚固的吗?只要陛下激励将士,慰安民心,誓死与士民因守京城,金人岂有破城之理?”

    “誓死固守?这谈何容易?这些年来朝中财政拮据,京墙已有多处失修,如何能够坚守?万一金军破城,谁来担这个后果?此事还请陛下谨慎决策,一招不慎,悔之晚矣!”张邦昌带着不屑的神情看了李纲一眼。

    李纲冷笑一声,反驳道:“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咱们京中百万士民,只要心齐,便人一人扔把土块,也能将金军埋了。何况京中城防虽有失修地方,但这几年里也有加固之处,便如城墙之上每隔十丈便加筑一处堡垒。只要在这些堡垒之处架上硬弓强弩、犀利火器,敌人休想用云梯从墙上攻入。金人劳师远袭,必不能久,等到勤王之师到来,京城之围自然而解。”

    几个主战派的大臣也称李纲言之有理。

    赵桓似乎从李纲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接着问道:“何人能带兵坚守京城?”

    李纲厌烦张邦昌等人的嘴脸,冷哼道:“先帝与陛下耗费官仓禄米,养了一群硕鼠之辈,平日里盗食无厌,到了朝廷用人之际,还能有谁肯忘室家之业,为陛下抛头殒命者?”

    张邦昌自然知道李纲是在讽刺他,李纲话间刚落,他便厉声问道:“莫非满朝只有你李右丞能为陛下分忧?你说得倒好听,难道你能带兵御敌?”

    李纲轻蔑地看了张邦昌一眼,慨然道:“陛下若不以臣为庸懦,臣愿意整饬京城兵马,以死报国!”

    赵佶见终于有人敢出来揽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