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一个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身带着一个世界-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这片水泽的面积本身就达到了三十多个平方公里,而且水泽之中的淤泥大多数地方都达到了近三米的厚度,根本不是周围开垦出来的上万亩梯田能够消化得了的。

    按照这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大面积的云梦泽区域,要想真正成为鱼米之乡,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建成的,因为几百年泥沙的沉积量完全无法估量。

    除非,能够有机械设施的介入,用土石硬生生把这些低洼地带填起来。

    只有达到不会受到汉水、长江两条河流洪水影响的情况下,这片区域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粮仓”。

    按照现实世界中的情况,这里的气候条件种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两熟,有了两个月的缓冲时间,魏民生还想再次扩大水稻的种植规模。

    华夏山庄的育秧基地已经做好了种植二季稻的准备,时机成熟时就可以再次大规模地育苗。

    魏民生在观察了两个围堰中水泽的情况后,决定先开发其中一个围堰。

    这一个围堰就是十六个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出来就是两万多亩优质水田。

    可现在这两个围堰中的淤泥仍然达到了近两米的厚度,机械、人力都无法入场。

    于是,魏民生决定仍然使用先前的办法,把其中一个围堰中的污水抽到另一个围堰之中囤积起来。

    含有有机质的污水在缓慢地流向排污口的远处时,其中大部分泥沙和有机物会沉淀下来,离排污口的距离越远,水质就越清澈。

    在合适的地方,再把经过沉淀相对清澈的水又抽回先前的那个围堰。

    然后在汽车内胎做成的简易水上工作平台的反复冲洗下,源源不断地带走的淤泥。

    同时,魏民生还让人把江陵城外长江河道边的堤坝修建起来,修建堤坝的石材是从秭归码头那边生产出来的,利用机动平台顺水而下。

    而挖出来的干泥沙、土石就直接送到已经冲洗了部分淤泥的围堰中进行填埋。

    这些没有多少水分的泥沙、土石不光可以吸收一些淤泥中的水分,而且在与淤泥混合后,极大地提升了水泽中土质的强度,同时还提升了围堰中水泽的高度。

    土石的填埋由三面向中间污水泵的方向推进,不断地把淤泥和污水向中间进行压缩。

    在达到可以使用机械进行耕种的强度后,这个围堰中的两万多亩水泽就被完全改造成了良田。

第340章 当阳长坂() 
两万多亩水田说多也不多,因为在这期间,根据依附在华夏国下的一些商队带来的消息,魏国有意驱逐的由老弱病残所组成的近十万流民大军,已经陆陆续续通过当阳长坂坡一带慢慢地向江陵城聚集。

    虽然由于华夏国的存在,并且了的工作岗位和施粥措施,但突然增加的这十万老弱病残还是给华夏国的造田计划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这些流民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大部分的人都已经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充饥的东西和遮风挡雨的地方,才能够恢复自己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

    在他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恢复之前,华夏国是无法从这些流民队伍中获得的廉价劳动力的。

    反而华夏国的人还要加派人手专门负责流民聚集区的秩序。

    如果断绝了这些行走在生死边缘的人们能够活下去的希望,一旦发生暴动或骚乱,根本就不是江陵城里这点华夏国成员能够应付的。

    如果因此导致魏民生对普通百姓大开杀戒的话,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就算白费了。

    在投入人力和粮食施粥以保证流民聚集区的稳定后,魏民生召集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对江陵城周边近期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安排。

    缩短当阳到江凌的路程,减少这些流民在路途中的伤亡,魏民生决定利用现在已经组织起来的人力,把当阳和江陵城之间的陆上通道全部贯通。

    当阳位于江陵西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七十公里的地方。

    它与江陵西边的夷陵之间虽然只有一山之隔,但两城之间却没有道路可以直达,巍巍荆山阻断了两城之间的各种交流。

    横恒在两座城池之间的那片山脉虽然很高,但在魏民生的眼里,那只是一座可以为他发展计划土石基础的原料场而已。

    尤其是当阳城南面的长坂坡,属于荆山余脉东支南下所形成的冈岭地带。

    这片冈岭地带滨临云梦泽西北方向,海拔高度比江陵城高近两百米。

    从长坂坡到江陵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六十多公里,但实际上由于复杂的地形,这些流民必须顺着山脉的走向一直向南,抵达长江边上才能够顺江而下到达江陵。

    所以,这些主要由老弱病残组成的流民大军从当阳城一路走来,没有个三五天是无法绕过水泽抵达江陵城的。

    还好,在这水泽周围,草根树皮、鸟兽虫鱼的数量非常丰富,与汉水之北田地枯裂的情况要好得多。

    只要舍得花力气,至少找到一些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还是可以的,只不过不能保证这些东西的味道和是否可以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了,毕竟相对于味道和营养来说,活下去才是最的事。

    按照魏民生的计划,一方面从秭归码头运送的标准化木板,然后组织现有人力,在江陵城外水泽中新建好的堤坝上修建的临时住房,用于安置这些跋山涉水聚集而来的流民。

    另一方面从现实世界中再次调集了两车汽油,趁着黑夜把这些汽油洒到了长坂坡到江陵城之间,硬生生地烧出了一条宽五百多米的直线通道。

    那映红了整个夜空的大火让那些从当阳绕道江陵的流民们惊恐万分,毕竟,数丈高不断翻滚的火焰并不是平常能够看得到的。

    第二天,华夏国的那些成员又得到了新的工程任务,他们需要把从江边挖出来的土石,从这条烧出来的通道中间修建出一条至少能供两个推车并行的临时过道来。

    由于这个临时过道并不是堤坝,只需要略高于水泽的水面就可以保证上面人、车的通行。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江陵城的那些百姓已经熟悉了华夏国的办事风格,在那些华夏国成员的安排下,成百上千的手推车按照靠右通行,一进一出两条路分道行进的方式,将土石源源不断地送到水泽之中。

    由于井井有条的秩序和较少的填埋量,这条小路几乎是以每分钟一米的速度由江陵向长坂坡方向延伸。

    由于先前修建的围堰已经延伸了一部分,加上长坂坡的走向,确实无法过人需要进行土石填埋的沼泽距离实际上只有不到十公里。

    而且在魏民生用火烧出来的这条路,已经按照所采集到的数字照片上的地形进行了筛选,几乎就是一条需要进行土石填埋工作量最小的路程,可以尽可能地利用荆山山脉的走向。

    本来笔直的道路稍微转一下弯,就把一些小小的山丘串了起来,然后大家就可以以这些山丘为跳板,就地挖取土石,迅速地向长坂坡方向靠近。

    按照这个进度,最多只需要一周时间,就可以打通这条长坂坡到江陵之间的最近通道。

    那些进行土石填埋工作的原住民越做心底越惊讶,这些华夏国的成员好像能够看到蜿蜒水泽之中的地形似的,只需要看一下手上的个东西,就可以马上确定下一个需要填埋的方向。

    最神奇的是,不管他们选择哪个方向,最终都会发现这个方向最多十多丈远的地方又有一个可以利用的小山丘。

第341章 法治雏形() 
在当阳和江陵之间水泽中的临时通道修通时,魏民生安排人迅速地在通道出入口周围布置了一大圈铁丝网,围出了一个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工作区域。

    在这片工作区域内用活动房围出了一个狭长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对称轴上分别留了两道门,从当阳方向过来的流民只能通过这个四合院才能江陵区域。

    在这个四合院里,顺序设置了施粥点、简单医疗救助点、基本信息登记点和照片采集点。

    只有在这里进行了登记的流民,才能够享受和江陵城原住民同等的待遇。

    那些不愿意登记基本信息的流民,只能在通道外边驻扎,通过指纹或人像验证的方式,每人每天可以领取两碗稀饭的基本生活保障。

    这两碗稀饭想吃饱是不可能的,但也足够维持其每天最低的消耗,目的是给这些流民生存下去的希望,不至于铤而走险干出一些不好收拾的事情来。

    而江陵城原来那些属于吴国的产业,目前已经被改造成一个教育培训基地,初步拥有了两百台机器的学习机位。

    在这里通过了初步测试并愿意加入华夏国的原住民,可以乘坐运送物资的水上机动平台到华夏山庄进行考核,以及参加更加深入的学习。

    同时将其登记的基本信息导入华夏国的信息中心,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华夏国成员的各种待遇。

    维护江陵城附近二十多万人口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魏民生暂时把这些居住区域分成了四种等级。

    那个修建在长坂坡四合院之外的区域属于第一级。

    在第一级居住区的人,只能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就是一人一天两碗稀饭的待遇。

    江陵城外水泽周围堤坝上修建的临时居住房都属于第二级。

    在第二级居住区的居民,必须要登记个人基本信息,否则就只有选择离开。

    这里的居民除了每天的最低保障外,只要参加华夏国的各种建设,就可以获得适当的报酬,用于改善生活水平和进行一些简单的学习。

    江陵城护城河外和原来江陵水军的水寨属于第三级。

    在第三级居住区的居民,是经过了简单学习,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适应了华夏国工作节奏的人。

    他们基本上就是华夏国入驻后雇佣的最早一批人员,在经过各种工作岗位淘汰后留下来的青壮劳动力以及其亲属。

    这些人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后,还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学习,以获得成为华夏国成员的机会。

    这里的最高等级是四级,居住范围就是原来江陵城城池内包含的区域。

    在第四级居住区居住的人可以获得最多的,华夏国成员所能够享受的待遇,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一个原住民不羡慕的。

    而成为华夏国成员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学习华夏国的知识,并且通过他们的考核。

    由于“学堂”中能够的学习机位目前暂时只有那么多,根本无法满足江陵城二十多万人的学习需求,所以,居住在城内的原住民与城外的人相比,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因为时间紧迫,魏民生解决突然涌入的流民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所以就没有建造新城,而是把江陵城中已经取得权的房屋来作为办公场地。

    而华夏国的社会完全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的,超越时代的设备在这里,必须要保证它们的安全。所以,凡是居住在第四级区域的居民,必须严格执行华夏国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并参照华夏山庄的运行模式运转。

    由于这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原住民,如果直接驱逐的话可能对华夏国造成不好的影响。

    因此,魏民生就决定以华夏国入驻江陵城的时间为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后严重违反华夏国法律法规的,直接赶出江陵城,并安排到符合其自身情况的居住区居住。

    当然,如果因为严重违反华夏国法律法规而被驱逐的原住民在江陵城内拥有自己的房屋,并且是该房屋唯一的者,就可以选择将房屋出售或者出租给华夏国使用。

    房屋的出售的价格按照华夏国入驻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而每月的租金则按照房屋售价百分之二的标准来支付。

    出售和出租各有好处,出售的话可以得到一笔较为充沛的流动资金,在这个高速发展而又充满机遇的时期,只要选对了路子,很容易掘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而出租的话算是给自己留一条重返江陵城的路子,因为按照华夏国的法律法规,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是与不同的处罚相对应的,只要能够消除自己错误行为给华夏国或其他人造成的影响,或者作出相应的赔偿,就可以重新获得回到江陵城内居住的权力。

    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暂时可以不予追究,因为一旦被侵害人成为华夏国的成员后,就可以用自己的遭遇向华夏国发起申诉,然后由大家对侵害人的行为投票表决作出相应的处罚。

    这个处罚并不以当事人是否是华夏国的成员为执行与否的标准,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不会对他人或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

    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话,是无法融入华夏国这个特有的社会的。

第342章 当阳城外() 
在安排好江陵城周边的工作方向后,魏民生带着李严开着直升机来到了当阳城外。

    魏国的这一手祸水南引之策,由于华夏国的强力干预,显然没有起到扰乱吴国社会秩序和拖累吴国发展的战略意图。

    在华夏国立国之时,魏民生就已经告知了三国不要随意挑起战争,以及做出可能造成人口非正常下降的行为。

    所以,魏国的这一做法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华夏国,但实际上还是打乱了华夏国的正常发展节奏。

    解决可能出现的危机,魏民生把本就不多的高素质人力和华夏国的工作重心拉到了江陵,间接造成华夏山庄一些工作出现停滞,给华夏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对于魏国这样的做法,如果华夏国什么都不表示的话,很容易让其他国家误以为华夏国说出的话是作不了数的,从而引起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魏民生明显是个不喜欢麻烦的人,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麻烦,必须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所以,魏民生觉得,有必要对那些驱逐着老弱病残流民南下的魏国军队一个深刻的教训,同时震慑那些躲在背后做小动作的势力。

    六十公里的距离半个小时就飞完了,魏民生当着人的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