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小农民-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小李庄。

    一路匆匆,晚饭都是在车上啃得干粮,等到回到小李庄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亥时了,没敢直接带着车马进庄,直接把东西卸在了徐凡买的那片荒地上,付完账,车马行的人就连夜赶回去了。

    找了个小山脚下靠着一条小溪的平地搭起帐篷,徐凡指挥老人们看着孩子,让青壮汉子们负责搭帐篷和砍柴,并把带回来的10头黄牛在帐篷旁边夯下桩子拴上,妇女们则升起篝火取暖,剩下的去拿着镰刀割一些草喂牛。

    忙活完这些,都快半夜子时了,徐凡告诉未来的庄户们明天早上过来后,就和老关头坐着李大爷的牛车回到小李庄。回到李大爷家,李大娘又抱怨了一下回来的那么晚,徐凡提着装着自己衣服的大布包跟李大娘打了个招呼后就和李大爷抬着装着金银的箱子回房了,简单吃了点东西徐凡就躺在了床上,这一天下来累坏了,至于今天发生的事情,自有李大爷去跟李大娘解释。

第6章 美丽的竹楼(一)() 
第二天,天还没亮,徐凡就起来了。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生物钟这个东西有时候比闹钟还管用,心里挂着事,一到点,不管天亮没亮,睡没睡够,肯定会醒一下。这马上就快到晚稻的收割时间了,再过不到几个月就到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时间了,徐凡不得不急啊,这还1000多亩地没有开荒呢。

    起来后简单洗漱,唐朝没有什么香皂和牙刷牙膏之类的,更别提什么洗面奶了,简单用淘米水洗把脸,找根去皮的柳条沾点细盐就刷牙了。这让徐凡很不习惯,心想等到有空一定得把香皂啊、牙刷牙膏什么的整出来,这对化学学的很好的徐凡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开玩笑,化学学不好你还想去研究种子?

    徐凡洗漱的时候李大娘就起来了,昨晚听李大爷讲了半晚徐凡的事情,惊呼了好一阵。也是,这种事搁谁身上也不会平静,知道爷俩今天会很忙,李大娘一晚上就没怎么睡觉,听见徐凡的房门响了,李大娘也就跟着起来了。

    “大娘,你怎么起来了?昨晚您老等的那么晚,您回去好好睡个觉吧,早饭我来做。”徐凡有点不好意思,昨晚回来的时候,李大娘的眼都熬得通红。

    “呵呵,人老了啊,这觉啊就睡得少。昨晚听你大爷讲了你们昨天在县城的事情,我高兴了一宿,你这孩子,有钱也不能乱花啊,大娘那么大年纪了,你还给我买了一匹那么好的布,这得多少钱啊!”李大娘虽然埋怨着徐凡,但是一脸笑容“你大爷也醒了,在里面穿衣服呢,你们爷俩啊今天肯定闲不住。一会儿啊,你们合计合计,毕竟八十多口人呢,大娘帮不上什么忙,就给你们做做饭,洗洗衣服什么的吧,呵呵”自从听了徐凡的身世,李大娘早就把徐凡当做自己的孩子了,听到徐凡帮助了那么多难民,还有了很大一笔钱财,衣食无忧了,李大娘由衷的高兴。

    李大爷和李大娘之前有个儿子,是个孔武有力的小伙子,几年前被征作了府兵,听说不到二十岁就升了校尉。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大唐边境时候牺牲了,噩耗传来,老两口悲恸不已。后来朝廷免了阵亡将士家属所有的租庸调,加上村里的乡亲们也比较团结,相互劝慰帮助,好长时间,老两口才慢慢走出了痛失爱子的阴影。徐凡稀里糊涂的穿越到大唐,与后世的父母身隔两世,加上刚来的时候就被李老汉一家收留,徐凡心里早就把老两口当做了父母亲人。现在自己也算是小地主了,有钱,有粮,还有了自己的庄户,徐凡心想以后一定好好孝敬老两口。

    徐凡也不再客气见外,跟李大娘说了一会儿话,李老汉已经披着衣服出来了。

    徐凡就和李老汉坐在院子里合计今天的主要任务,考虑到今天在粮行的粮食和种子都会送过来,首得先建起来几座粮仓,否则遇上雨天,将会很难存放,即便不是雨天,每天朝夕的露水湿气也足以让粮食变质发霉,庄户中有着四五十个壮劳力,傍晚前盖起几个简易的粮仓不是难事,剩下的就是庄户们的房子,将近30座竹屋,人手显然不够,徐凡想起了后世那种流水化作业的方式,能将资源最大化的利用,那效率也是杠杠的。

    俩人正在商量呢,老关头这时候也过来了,三个人又简单说了一下,老关头说:“人手好办,现在还没到农忙的时候,村里的青壮劳力除了进山打猎的,基本上都在家歇着呢,一天给他们几文钱,一准都愿意过来”

    最后决定:徐凡负责设计和监督粮仓及竹屋的建造,李老汉负责带人去山上砍竹子,老关头负责在庄里找人帮忙和调配物资。

    吃过早饭后,三个人就赶紧各忙各的去了。

    徐凡和李老汉赶到的时候,庄户们已经都起来吃完早饭了,正坐在帐篷边上等着呢,跟昨天的毫无生气、一脸菜色相比,这些庄户们已经好了很多,看到徐凡过来,都赶忙站起来跟徐凡见礼。

    “东家,您来了”

    。。。。。。。。。。

    “东家,老汉谢谢您,要不是您,我们这些人可能都饿死了,赶紧,大家伙给东家磕个头”一个年纪大点的老汉一边激动的感谢徐凡,一边还要指挥边上的几十号人给徐凡磕头。

    赶紧将老汉扶起来,又制止了边上的众人“呵呵,大家都别客气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咱们这儿以后不兴动不动磕头,您说您老那么大年纪了,给我磕头不是折我的寿吗,呵呵,要说谢啊,我还得谢谢你们,要不然这些地我自己可干不过来,大家今天都吃饱了吗?咱们今天可是有不少活要干呢。”看着自己的这些庄户们,徐凡一脸笑容。

    ——————————分割线——————————————————————————————

    徐凡选了小山包南面向阳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建造粮仓,采用的是圆筒式的样式,基本上是后世粮仓的通用样式。用石头和泥堆砌底座,中间留空,底部填上用火烧红的干土压实,然后铺上烘干的木地板,四周内侧用木板做墙,外侧用烘干的竹子横竖两层加固,最外侧用草糠和泥糊上,上层采用屋脊式封顶,利于雨水排泄,用附近山上常见的马尾松木作梁,然后将用竹叶和黄草扎起的辅梁密实的排在屋顶,上铺一层黄泥,然后再将劈开的粗壮竹子上下覆盖的钉在梁上,最后用稻草均匀的铺在屋顶,这样的粮仓估计进水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一上午的时间,李老汉带着30多个青壮在山上砍竹和松木,并安排往下运,老关头则负责在村里招募人手和收购麻绳、木材等物资。徐凡按工段将人手合理分配并适时调整,挖地基的、采石的、垒墙的、和泥的、烧土的、扎辅梁的、裁选的、烘干的、割草的、做木钉竹钉的等等等等,男女老少齐上阵,加上老关头在村里招募的几十人人,共计百余人,一直到下午申时的时候,终于建起3座高达五六米(底座1米)直径20多米的粮仓,短时间内基本上够用了,期间又将粮店送来的百多石稻米、麦面卸到粮仓里。

第7章 美丽的竹楼(二)() 
一连几天,徐凡都泡在工地上,建竹楼的用料和粮仓差不多,主料是竹子和茅草,主要工作就是挖洞立骨架,然后铺地板、建竹墙、搭竹篱、刷桐油,最后封顶,徐凡根据后世傣族建竹楼的样式设计为干栏式,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四周带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中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1。5米左右,主要用于客厅、卧室和厨房,上层类似于后世的阁楼,外伸出一个平台,平台周围全围上了一米高的竹制护栏。上中两侧均铺设竹板,极富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将中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一栋竹楼共有四到六个卧室,一间客厅和一间厨房,足够用了。

    看到大家用锄头挖洞的效率很慢,徐凡就让老关头去借铁锹,建粮仓的时候,徐凡指挥众人忙的要死,根本没注意到这个细节。结果问了个遍,竟然没有人知道铁锹为何物,没办法,徐凡只好带着老关头去村里找李铁匠。

    铁锹的制作相当简单,把铁打成一块10毫米左右厚的长方体,再在长方体的窄位那两边,一边开刃口,一边环一个安木柄的圈就行。徐凡拉着李铁匠蹲在地上,边说边画把形状、大小告诉李铁匠,李铁匠不愧是经验丰富,徐凡简单说了一下就领会了,生起炉子,点起炉火,找了块大小和形状差不多的铁块扔进炉子,就开始敲敲打打,边上的徐凡再时不时的给一下意见,加热——锤打——成形——开刃——淬火,不用俩小时,铁锹做好了。从李铁匠家找了个差不多的木棍修饰了一下敲进安木柄的圈里,徐凡拿着看了一下,跟后世的差不多,找了块空地试了一下,几锹下去,一个半米深,长宽二十公分左右的洞完成了。李铁匠和老关头看得目瞪口呆,张大的嘴巴合不上来,纷纷夸赞徐凡脑子灵活。如果用锄头挖个这样深的洞,起码要半小时。而徐凡制作的这件叫“铁锹”的新家伙,三下二下就干了平时至少用半小时的活,而且挖出的洞还那么平整圆滑。感觉还可以,徐凡一口气又订了20把。

    因为围山建造,需要开山刨石,徐凡又让李铁匠打了几十开刃的撬杠和铁锤及铁锥。有了新工具,效率陡然上升,只用了不到一个月,32栋竹楼就拔地而起,剩下十几天徐凡又组织众人将路面平整了一下。远远望去,半山腰32栋竹楼围着小山包,一条平坦的小路蜿蜒于楼前,三座粮仓矗立在竹楼之后,黄绿的竹子反着金绿色的光芒,别有一番风味,唯一不足的是后面的小山包因为建竹楼,将竹子都砍光了,看着有一些光秃秃的。刚好,以后开辟一些梯田,再种上果树,不但多了一份收成,还能增添一处景色。

    按照一家人住一栋竹楼给分下去,分出去26栋竹楼,还剩下6栋,当时看着空缺了一块难看,徐凡就决定给补上,结果就多出着6栋来。

    给庄户们建完竹楼,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徐凡看着离农忙和秋收还差着一两个月呢,又决定给自己盖一个家,怎么着自己也算是一个大地主了,总不能整天住在李老汉家啊,毕竟不怎么方便也不合适。

    徐凡给自己选了一个地方,在紧挨不远的另一个小山包下面。背靠着小山,山脚下还有流出的小溪汇聚而成的一个水塘,占地约有一亩多,依山面水,绝对是一个风水宝地。按照后世度假村和地主大院的设计,徐凡给自己整了一个方案,飞檐斗拱,亭榭水台,回廊雅室,不一而足。

    然后工地上又是热火朝天,徐凡将画出的草图交给李老汉和老关头,让他们去负责北面靠山的主楼和东西的厢房以及跨院、花园、马厩、牛棚等其他的建筑,自己专攻水塘附近的雅室、书房和水榭、回廊。

    徐凡先是安排人挖掘水塘,将水塘扩大到两亩左右,呈葫芦状,挖出的塘泥全都拉到荒地上,这可是上好的肥料。水塘四周用大大小小的石头砌成,沿着水塘又用鹅卵石围着造出来一条宽约1米多的小路。小路两侧用篱笆隔出,不用说两侧肯定是花园。然后在水塘北岸用松木打桩,建起一座两层竹楼,四角飞檐,一楼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均匀的排列着四十多张用松木做成的书桌,每个桌子后面还有一把竹制的太师椅,二楼用竹墙隔开,做成了书房和卧室。整体用细竹在粗壮的立柱之间编织了类似中国结的装饰,并且留出了足够大的窗户,用竹帘和轻纱遮挡。在一楼门口用竹子搭成一个露天的大露台,约有百多平米,四周围起竹栏,在竹栏南侧留下两处出口,拾级而下,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路面一直延伸到水塘,两侧用半米高的篱笆围起三块空地,用作花园,水塘里用松木打桩,上铺木板,两侧和顶部用竹子做成了两个个回廊,回廊的尽头是两个用松木和竹子搭起的竹亭,也是四角飞檐,两个亭子之间是一个露天的楼廊,走廊两侧的围栏上还竖起了四个类似后世路灯的竹竿,错开而置,上挂四个用竹篾和油纸糊成的灯笼,灯笼上还写着一个“徐”字,整个建筑显得别致大气。

    等到徐凡带着众人建完之后,其余部分也差不多建好了,一个占地近20多亩地的院子,盎然挺立。院子中间是一座三层楼的联排主楼,主楼两侧用回廊连着两座两层高的副楼,都是木石结构,主楼后面还有一处花园,假山林立,东南侧是徐凡带着众人建起的书院,书院后面,徐凡设计了一个种子田,三亩左右,西南侧是马厩、牛棚等,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房屋,四周用两侧包裹的土石墙围起,主要路段均铺上石板,在南侧建起来一个牌坊式门脸,考虑到以后还有地瓜、土豆等窖藏的东西徐凡在院子里挖了5个地窖,内用砖石加固。

    整个院子耗时近一个多月,因为采用流水化作业,分工明确,耗时较短。即便如此,为了在秋收前完成,很多材料都是从附近乡镇和县城购买的。此外又从附近乡镇请了100多泥瓦匠、木工等,200多人忙了30多天,吃住在工地,为此徐凡又花进去 平板电子书多两银子,五千两银子,还剩下不到三千二百两,看着账本,徐凡感觉心里在滴血,难怪后世人们为了买房子,都负债一生。

    建完房子,总不能自己一个人住啊,徐凡又从庄户和附近村镇里招募了20多个护院和仆役、杂工,整个院子总算是有了人气,像一个家了。

第8章 新农具显威(一)() 
转眼间已经是贞观二年8月初了,徐凡来到唐朝已经一个月了,刚刚建好自己的家又要忙着开荒。先是一把火烧了荒地上的枯树杂草,满满的一地草木灰,相当于上了一边草木灰肥,徐凡又将自己建院子挖出的塘泥和在自己地里的几个水塘挖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