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桀宋- 第3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何以生乱,乃有倚仗也!我宋国重法度,禁止私斗,原本国内虽有不少的游侠,但都不敢私斗,以武犯禁。我奏请陛下收缴全国的兵器进行销毁,是为了防止刀兵之祸再起也!试问,没有了兵器,那些图谋不轨的反贼,难道还能拿着木棒上战场打仗吗?”

    邹衍肃容道:“相国大人,你此话不假,但是未免有失偏颇了!我宋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以武犯禁的国家,只是禁止私斗,切磋却可以!我华夏民族,历来尚武,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而若是连最基本的防身的兵器都没有,相国大人,你让全天下的游侠们做何感想?”

    “人人携带武器,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这是最基本的事情!现在朝廷都要反对这样的事情,以武犯禁的话,只怕会将天下人推到朝廷的对立面去,未免会使人心寒呀。”

    子偃高坐皇位上,还没说什么,在一侧的匡章便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邹衍大人说的没错。侠不以武犯禁,这是古往今来的共识!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今日能收缴兵器,他日黔首们又能偷偷打造,这是屡禁不止的。”

    “这且不说,我华夏历来有尚武之风,腰佩长剑,是君子的仪容仪表。习武之人,从军极好,这是精锐战兵的主要来源,又不至于使朝廷大力投入资金和时间来培养,何乐而不为?”

    “善!”

    对于匡章的这番言论,宋王偃大为赞同。

    华夏历来就是一个有着尚武之风的民族,炎黄子孙,一开始的势力范围不过黄河流域,后于蚩尤战于逐鹿,得中原后,这才进取东方。

    到大禹的时候,建立夏朝,又继续开疆拓土。

    商灭亡夏朝之后,不仅继承了夏朝黄河中游的领土,而且继续向东扩张,当时东南地区和山东地区为东夷势力范围,并不是华夏势力范围。

    帝辛继位后,非常重视国家领土范围,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在商纣王时期将东南地区占领,鲁、皖、苏,浙、闽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而此时商超领土范围达到了顶峰。也正是因为商纣王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导致民怨四起,使姬发有机可乘。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为混战年代,然而就是这国家内部乱战年代,也促进国家军事实力提升,秦国向西灭掉犬戎,占领了当今的甘肃部分地区,向南灭掉巴蜀两国,将整个四川纳入领土。

    楚国可以说一路向南,由湖北地区向南直达云南地区;

    赵国因为赵武灵王改革军事采取胡服骑射,向北开拓,将河套地区纳入势力范围;

    而世居北方的燕国则是向东北开拓,江辽东半岛纳入领土,并跨过鸭绿江占据一方土地,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将部分朝鲜地区纳入治理领土。

    至于此后的秦、汉、隋、唐等历朝历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都曾经开疆拓土,为华夏人的生存空间而战。

    正如匡章所说的,这是一个人人尚武的年代,无论是统兵作战的将军,还是谋划国事的大臣,他们都是允文允武,文韬武略都是十分强悍的。

    这个时代的臣子都是这样,上马可以打仗,下马可以治国!

    邹衍又道:“还有相国大人的另一个举措,夷平七国原有的城墙及其他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险阻,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此举臣以为不可!这且不说,这样的工程如此巨大,能不能早日完成,又将付出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劳民伤财!而且这个实在是没有必要!”

    “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现在看来,的确是松散了一些,但这都是因为人心未附的缘故!若是有个三五十年的时间,则政令通达,人人心向朝廷,而抛弃故国也,何须夷平城墙和险阻?”

    对于苏秦提出的三个举措,邹衍和群臣一一反对,子偃亦是顺水推舟,一一驳回。

    苏秦的脸色真是越来越难看,不过他还有一事要奏报。

    苏秦又道:“陛下,眼下四海升平,百废待兴,然则刚刚覆灭的七国各地方还有许多缺少官吏的治理,诸事烦扰。光是上党郡,就多出五十几个官吏的位置,细思极恐!臣虽然已经命人举荐贤才,又从各地方调任、升迁,人事调动,还有从学府中选拔出一些人才,但这都远远不够。”

    闻言,子偃微微颔首道:“朕亦有此顾虑。得天下不易,治天下恐怕更难啊!疆域如此辽阔,到底用什么办法管理呢?七国相继灭亡之后,在哪些地方暂设郡县,派官员去管理,今后要不要派子弟去镇守呢?朕想来想去,真是忧心仲忡。”

    的确,平定天下之后,子偃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这使得他日夜不能安宁。当前子偃最发愁的是天下如何管理,总不能让他直接去过问百姓种田织布之事吧?地方上的事,让谁去管呢?

    其实子偃心里很清楚,这是现实逼着他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上做出选择。只是子偃清楚归清楚,到底怎么干,心里还是摇摆不定的!

    相国苏秦听到此言,心中不免暗暗高兴。

    身居相位,他早在思索此事,心中已有主张,只是未得机会陈述。这可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他当即奏道:“陛下此虑,臣也有同感。臣以为还是沿袭周朝体制,分封天下,让陛下的子弟儿孙各得一块,自行管理。他们都是陛下的血亲,自然会忠于陛下!尤其是原来秦国、楚国、燕国的土地,远离都城,更应该派陛下的儿子、侄子去镇守,他们是陛下最亲近的人,当然也是最忠于陛下的人!”

    闻言,群臣都表示赞同!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

    大臣们纷纷赞同苏秦的谏言,但是子偃却是若有所思,不发一言。

    对于群臣心中的小九九,子偃心里跟明镜似的。

    话说周朝得天下之后,周武王便大肆分封了血亲子孙、功臣,和一些贵族(诸如大舜、大禹的后裔),使他们到一些边远的地方立国,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此举,使得周王朝的国祚长达八百年,但是也让战国乱世长达四百余年,周天子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质上无法统御全天下的。

    大臣们之所以赞同苏秦的谏言,不外乎是想靠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获得一块封地,自己建国什么的!但是子偃能允许吗?

    这时,身为廷尉的剧辛站出来,慷慨激昂地道:“陛下,微臣之见与相国不同!当年周朝的文王武王把土地大多都分给了子弟儿孙,让他们各自独立,成为诸侯。但越往后传,血缘关系越远,各诸侯互相打起仗来,就像仇敌一样,周天子不仅不能禁止,最后还要被他们赶走。如今陛下好不容易消灭了天下诸侯,一统宇内,万万不能再去分封诸侯,重蹈覆辙了!”

    听到这话,子偃不由得赞赏地看了剧辛一眼,又道:“那你说怎么办?”

    “天下遍设郡县,分别派官吏去治理。官员享受国家的俸禄,不占有郡县的土地,当然要听陛下的吩咐。陛下的子弟儿孙和功臣们,可以封他们名誉上的称号,但不封给他们土地,而用国家的钱财来赏赐他们。这样做,他们得到了满足,陛下也容易制约他们。这才能使天下保持太平!”

    子偃闻言,不置可否。

    苏贺站出来道:“陛下,剧辛大人说的没错。天下常年战乱,就是因为有各路诸侯。刚刚统一再去分封,等于重新开战,切不可为之!”

    子偃还是没说话。

    苏秦肃容道:“陛下,臣以为苏贺与剧辛二人的谏言大谬!天下何以安定?唯有忠于皇帝之人,对于皇帝的旨意不敢违背的人,才能镇守地方,使天下安定!陛下若不分封诸侯,镇守地方,而是采用郡县制,派遣官吏镇守地方,此举必使各地方的民情大多不能为陛下所察!”

    子干表示赞同地道:“不错!陛下,相国大人所言极是。我宋帝国的疆域何其之幅员辽阔也,别的不说,光是城邑就超过一千座!”

    “过去,分封的国君能体察民情,巡游田野之间,审问案件,但是皇帝拥有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日理万机,哪里还顾得上这些?若是下面有人对于皇帝颁布的政令阳奉阴违,贪污腐败,鱼肉百姓,只怕皇帝是知道不了的,也无法去惩治这些贪官污吏的!”

    这可真的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子偃认为,在帝制时代,无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有利有弊!

第686章 开窍()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子偃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有几个不同之处。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

    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

    最根本的差别是在不同生产力阶段,为适应相应的社会制度而建立的政治统计体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统治制度。因为那时生产力有限,统治王朝无法直接控制过于辽阔的国土。因而采取分封制度,被分封的诸侯们在自己属地里有相当于国君的权力。

    但同时承担了部分义务,例如朝见、派兵跟随君王打战等,商周都采取了这种统治方式。后来刘邦建汉,死后也采用了分封制,以至七国之乱,幸汉景帝平定了叛乱,维护了中央集权制。这从根本来看,其实就是新制度对旧制度的胜利,封建制也从此完全确立下来了。

    每个朝代都实行了不同的郡县制度,(郡县制发展主线:郡县长官权力逐渐由武官变为文官,地方权力被中央控制地越来越严格)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还是秦始皇确立的郡县制度。

    子偃表示很犹豫,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熟读史书,知道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好处和弊端。其实这两个制度利弊都差不多,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

    历史上,秦国一统天下后,便确立了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秦始皇原以为这样会让他的帝国万世一系地传承下去,殊不知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便轰然倒塌了。

    历史是有着惯性的,新建立的王朝往往会吸取教训,譬如汉高祖刘邦。

    刘邦意识到分封制的好处,于是将自己的儿子、侄子和一些功臣都分封出去(后来异姓王全部被杀,诸侯都是刘汉子弟),拱卫汉王朝的统治。

    刘邦推行的分封制,的确使得汉王朝的国祚很长,甚至在王莽乱汉之后,东汉王朝还能从废墟上建立起来。

    到了三国,曹丕意识到分封制的弊端,故而没有分封自己的兄弟、儿子和功臣,最后被司马懿父子三人篡魏。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见到没有分封的魏国这么快就灭亡了,在篡魏的时候没人出来帮忙,故而司马炎便大肆分封诸侯,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

    此后的隋、唐、宋、元四个朝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分封,最多就是册封子弟和功臣,然后给一些食邑而已,封地也仅仅是一县之地,不足为虑。

    正是因为没有分封,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王朝还好一些,不过乱于藩镇,与汉朝的下场差不多,盛极而衰的。

    再到后来,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分封了自己的儿子镇守边关,结果酿成了靖难之役,不过天下还是朱家的,倒也无伤大雅。

    凡此种种,让子偃犹豫不决。

    秦、魏这两个朝代,因为没有分封诸侯,没有忠心自己的诸侯国而迅速灭亡,在亡国的时候,宗室们压根儿就没有能力反抗!

    分封诸侯,可以拱卫中央,但是会极大地削弱中央对于各地方的影响力。而且,分封诸侯,很容易酿成祸乱的,什么“八王之乱”、“七王之乱”和“靖难之役”就是明证!

    到底搞不搞分封呢?

    退朝之后,子偃找来了太子恒,在御花园的凉亭中,对席而坐。

    “恒儿,你刚从北方回来,一路辛苦了。”子偃一开始就是嘘寒问暖的。

    子偃称“始皇帝”之后,干婉自然为皇后,子恒自然为皇太子。只不过,那个时候,子恒这个皇太子还在塞北视察,代替子偃,视察河套地区,还有雁门郡、代郡和云中郡,慰问军队,在军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威望。

    这一行,让子偃对于子恒更为满意。

    几个月不见,子恒消瘦许多,被晒黑许多,但是子偃还是能看得出来的,子恒的体魄比以前强健多了,肤色也很健康。

    “父皇,儿臣幸不辱使命,不敢言苦。”子恒还是很谦逊地道。

    “恒儿,怎么样,依你看,匈奴可为祸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